《中国人史纲》(青少年版)——为青少年读者量身打造的,从盘古开天辟地到20世纪初中国5000年历史的入门读物。
《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在九年零二十六天的监狱岁月里“埋头整理中国历史”而成的一部名著。柏杨先生以时间为经,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盖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柏杨先生称这是一部中国人共同的家族史。《中国人史纲》因其观点深刻独特,语言有趣可读,自面世以来,深受读者欢迎,不断再版,是读者学习中国通史的*选读物。但是由于原书部头较大,不便于青少年读者携带和阅读,所以我们专门为青少年读者量身打造了这个《中国人史纲》(青少年版)。
鉴于青少年版的定位读者是普通的中学生,考虑与其历史知识积累及学校教材对接,青少年版对《中国人史纲》原结构进行调整,采取以朝代为单元的结构方式,将原32章的内容按新的结构整合为18章。在内容方面,在大限度保留《中国人史纲》整体架构,不伤筋动骨、不影响文气、不使基本内容有缺失、不改变作者基本观点及文字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了适当删节、改写。增加了部分文物、历史人物、地理图片,以期读者对文字内容有更直观的印象。
白岩松: 很多人认识柏杨是通过《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书名看着很刺激,其实背后恰恰是柏杨先生对这个民族深深的一种爱。爱的方式有很多,《中国人史纲》的写作是另外一种爱,当我们有了青少年版本时,我们依然可以在柏杨先生离我们很远和给我们一个背影情况下,继续用心阅读他写作的《中国人史纲》,一起重温我们共同走过的从前,期待更好的未来。
编辑书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中国人史纲》(青少年版)构建的历史时空中,汲取前人成功经验,借鉴失败的教训,走好未来的路,正是青少年读者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
柏杨先生写作这部历史,他对中国人深深的爱贯穿始终,他在序中写到:“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前期时,我们固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当国家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wei一的立足点。” 这也是我们推荐青少年读者阅读此书的理由。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读柏杨著作的时候则“自然地要联想起鲁迅先生”,“鲁迅曾经有一个想法,他想选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又极其能代表中国人性质的一种人物,做一部‘中国人史’”,“鲁迅先生后没写成,柏杨先生写的历史系列图书《中国人史纲》等历史系列,某种程度上就是鲁迅想写的‘中国人史’。”柏杨先生和鲁迅先生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他们都坚持对中国国民弱点的批判,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弱点的批判,也坚持自我反省,整个民族性的自我反省。
雷颐:认为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作了深刻、尖锐的解剖与批判,语言犀利尖刻,但后面却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为支持,稍后引进的他的《中国人史纲》证明了此点。此时台海两岸暌隔已久,经济、政治、社会制度迥异,文化氛围也非常不同,从日常生活到书面语言,甚至许多词汇已经不同,双方接触之初,均有"隔"的感觉,曾经造成不少误解、笑话。然而,读柏杨的书不仅没有任何阅读障碍、理解困难,没有"隔"的感觉,反而都能感到他的尖锐深刻、痛快淋漓,感到他"说的就是我们"!因此,他的著作才能在大陆一纸风行,洛阳纸贵。这也说明,他对中国文化、中国人国民性的分析*越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层次,确实深入到了两岸、甚至世界华人灵魂深入共同的"深层结构"。
序
读柏杨著作常常让我想到鲁迅(代序)
钱理群
刚才看了柏杨先生讲话的录象,我很感动。特别是他后讲的那句话:一个人在钢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能不能坚持说真话,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考验,经过了这样的考验,才能对他盖棺论定。这句话很有震撼力,里面有一种精神,我以为就是与鲁迅先生相通的硬骨头精神。
我在读柏杨先生著作的时候,也很自然地要联想起鲁迅先生。我拿到这本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就想到鲁迅曾经有过的一个写作计划。鲁迅在《晨凉漫记》这篇文章里,说到他想选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其实是代表着中国人性质之一种的人物,作一部中国的‘人史’。”并且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构想:“惟须好坏俱有,有啮雪苦节的苏武,舍身求法的玄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但也有呆信古法,死而后已的王莽,有半真半取笑的变法的王安石;张献忠当然也在内。”但鲁迅后说:“现在是毫没有动笔的意思了”。在我看来,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和《中国人史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鲁迅所期待的这样的“中国人史”。在这里,我感觉到柏杨先生和鲁迅先生在精神追求上的某些相通,至少有两点是相通的。
一是两个坚持:坚持对中国国民弱点的批判,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弱点的批判。这两个批判显示的是一种启蒙主义的立场。这样一个立场,恰好反映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代精神,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就是在那个年代传到大陆,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柏杨先生的著作影响了八十年代的一代人,培育了一代人。当然,到了九十年代,我们,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启蒙主义是有所反省的,主要是过分夸大了启蒙的作用,以为只要人的思想变了,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而九十年代,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却一再让我们感到启蒙的无力,制度的改造、变革与建设的重要与迫切。这样的觉悟本来是意味着我们对中国问题认识的深化,是件好事。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总喜欢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这背后就有一个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于是,就有人着意将思想启蒙和制度变革与建设对立起来,宣扬“制度万能”,这其实与“启蒙万能”在思维方式上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思想启蒙与制度变革、建设的关系?在我看来,它们分别抓住了中国的两个要害,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是可以而且应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思想启蒙与制度变革、建设,都各有其价值,又各有其局限,甚至存在着某种陷阱,无限夸大自己的价值,没有“边界意识”,就有可能走向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缺乏制度变革、建设支撑的思想启蒙的无力,反过来,不注意人的思想变革的制度变革也是无用的,因为制度是要靠人去建设与实行的,就如鲁迅所说,中国是个“大染缸”,中国人心不变,习性不变,再好的制度引进中国,也是要变质的。而且在具体实践中作怎样的选择,是做思想启蒙工作,还是制度变革、建设工作,也要取决于每一个知识分子个体的主客观的条件,比如说,我这样的普通的大学教师,或者柏杨先生这样的学者,大概只能做思想启蒙工作,即使思想上更重视制度建设,我们也只能鼓吹,而鼓吹其实也只是启蒙。当然,在做启蒙工作时,应该有一个自我警戒,就是要看到自己的局限,由此形成一个立场:“既坚持启蒙,又质疑启蒙”。有了这样的立场,我们对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这样的着重启蒙的著作,就可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它是有价值的,是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改造与建设,中国人心的改造与建设的,同时又是有限的。
但我担心,这样的有限的作用,在当下的中国大陆,也是很难发挥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今天的中国,已非八十年代的中国了。特别是现在的大陆思想文化界充斥着一种否定,甚至诋毁启蒙主义的思潮。有的人已经走到了这样的极端:把启蒙主义与专制主义等同起来,把五四思想启蒙运动视为文化大革命的先声,鲁迅这样的既坚持启蒙主义、又质疑启蒙主义的思想家更是被判决为专制主义的同谋,以至罪魁祸首。值得注意的是,对启蒙主义的讨伐,除了有着前述“制度万能”的理念外,还有两个旗号,一是“宽容”,一是“建设”。本来,就其原意而言,“宽容”与“建设”是两个很好的概念,是一个健全的社会所必须的;但在中国现实语境下,在某些人的阐释里,这样的“宽容”与“建设”是与启蒙主义的批判精神对立的,就是说,如果你要像鲁迅与柏杨先生那样坚持两个批判:批判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你就是不宽容,缺乏建设精神,就应该对你不宽容。而且还有一个可怕的罪名在等着你:你是破坏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坦白地说,我一边读柏杨先生的这部《中国人史纲》,一边为他捏一把汗,因为他在这本书里,重点批判了两个东西,一个是中国帝王所代表的专制主义,一个是某些儒生所代表的专制体制的奴才与帮闲、帮凶。其实这也是鲁迅批判的重点。而帝王和儒生是当下中国需要的两个群体,是批判不得的。在一片歌颂“太平盛世”的世纪狂欢里,无论在电视,还是出版物里,这些帝王、儒生都成了“香饽饽”,成了追逐的“明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引入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至少是不合时宜的,弄不好,柏杨先生也会被某些人视为“破坏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大概因为自己早就是不合时宜的人,因此读这本《中国人史纲》,却能引起很多的共鸣。特别是渗透全书的民族自省精神——这也是我感觉到的柏杨先生与鲁迅精神相通的第二个方面,它引起了我的许多联想。
当下流行的一句话:以史为鉴。这当然是一个对待历史的重要原则,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就是一部“以史为鉴”的著作。但在有些人的阐释里,以史为鉴是专对外国人讲的,那么,我们中国人要不要也以史为鉴?批判别人篡改历史,这当然很对,很有必要,但我们自己对历史的态度又怎么样?好像没有人谈,这里所缺少的正是一种民族自我反省的精神。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时,“歌颂”我们的胜利,“控诉”侵略者的罪恶成了主旋律。作为普通老百姓沉湎于民族自豪感的情绪发泄,这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与这样的气氛保持一点距离,应该有点理性的思考,有一点冷静的反思、反省:这本应是知识分子的职责所在。记得在五卅运动中鲁迅就提醒年轻的学生:“对于群众,在引起他们的公愤之余,还须设法注入深沉的勇气,当鼓舞他们的感情的时候,还须竭力启发明白的理性”,如果听任民众非理性的公愤泛滥,“历史指示过我们,遭殃的不是什么敌手而是自己的同胞与子孙”(《杂忆》)。但我们老是没有记性,总是忘记历史的教训,也就是口喊“以史为鉴”,实际不以史为鉴。在庆祝胜利的狂欢里,有的知识分子比民众还要狂,欢得厉害,根本忘记了引导民族反省的职责。记得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我说了一句不合时宜的话,我说校庆应该是学校自我反省的日子,结果引起轩然大波。现在在全民庆祝胜利的时候,重提民族自省,大概就更不合时宜了。这里有一个如何对待民族情绪的问题。鲁迅在五卅运动中就讨论过所谓“民气”。他说,一味鼓动“民气”而不注重增强“民力”,“国家终亦渐弱”,“增长国民的实力”,这才是真正的维护民族利益之道(《忽然想到十》)。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气”,但必须在其中注入理性精神;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豪感,但更要有自省精神,其实,敢于、善于自我反省,正是真正的民族自信心的表现,是一个民族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知识分子应体现并努力促进民族的成熟,而不是相反。
我看柏杨先生的著作,感兴趣的是他对甲午战争的反省。这是中日之间一次遭遇,我们失败了。八年抗战,我们是“完全胜利”了。据说这是“用血肉之躯”换来的胜利,胜得相当悲壮,所以曾有过“惨胜”之说。因此在欢庆胜利以后,还得想一想,这不得不以血肉之躯来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不能老是以血肉之躯来取得胜利?说句不吉利的扫兴的话,如果不认真总结、吸取教训,恐怕有一天我们还得用血肉之躯来抵御侵略,那就太可怕了。柏杨先生把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两条,一个是科举制度,一个是贪污腐败。但是我很奇怪,科举制度现在也成“香饽饽”了。好些文章大讲科举制度如何如何好,据说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从中国学来的,而且据说正是废除了科举制度,才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因此我们现在要回到科举制度那里去,云云。我不反对对科举制度作学理的研究,对其作出更科学、全面的评价,但我奇怪的是,为什么总要回避在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与封建专制体制的密切联系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事实上我们现在也还有新的科举制度,在我看来,我们的评职称、评什么什么点,就是科举制度“请君入 ”那一套,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大家都是清楚的。科举制度成了宝贝,这大概是柏杨先生绝对想不到的。还有腐败,腐败为什么屡禁不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大家都在谈中国腐败问题,但是很少人探讨背后的原因。柏杨先生要追根问底,也是不合时宜。
今天早上我读到胡风先生的一段话,讲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潮,胡风作了这样的概括:“只准许歌颂胜利,只准许歌颂中国文化又古又好,中国人又自由又幸福。只准许对敌人的弱点和没有出路加以嗤笑,聊快一时的人心”。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像鲁迅一样跳出来说要讲启蒙主义,要反省我们自己,会是什么样一种情况?胡风因此设想了一个问题:如果鲁迅活到了抗战时期,他会怎么样?——这个“鲁迅活在现在他会有怎样的命运?”这是一个在鲁迅逝世以后,一直缠绕着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会不断地提出,在1948年、1957年都提出过,前两年又引起热烈讨论。而1941年胡风的回答却是相当严峻:“如果真的他还活着,恐怕有人要把他当作汉奸看待的”(《如果现在他活着》)。坦白地说,我读了胡风的这篇文章,是非常震撼的。我实在弄不明白,我们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思潮为什么还和六十四年前的抗战时期的1941年一模一样,连用词都差不多,还是只准歌颂,只准说敌人坏话,不能反省自己?而且还真有人把鲁迅“当作汉奸看待”,前不久我就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义正词严的讨伐“汉奸鲁迅”的文章,我特别感到痛心的是,据说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年轻人。那么,是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在引导着我们的年轻一代,这将导致什么后果呢?我由此想到,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引入柏杨先生的带有鲜明的反省民族文化倾向的著作,他又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会不会也被某些人,包括某些年轻人,当作汉奸看待呢?想到这里,我真有些不寒而栗。
但好在中国人口多,地方大,而且一种思潮垄断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柏杨先生的著作这次再度引入大陆,虽然已不可能像上一世纪的八十年代那样引起轰动,但也总能寻得知音,产生影响。因此,我一面担心柏杨先生的著作和当下中国大陆思想文化主流的东西相违背,是不和谐的声音,但同时又想,这可能正是柏杨先生作品的价值所在:我们正需要这样的声音 。
我是一名对历史怀有深厚感情的读者,一直以来,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都是我心中史学领域的璀璨明珠。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中国历史。这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人史纲》青少版,并且是柏杨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纪念版,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期待。我一直认为,历史的传承与启蒙,对于青少年一代至关重要。而柏杨先生的史观,其批判性、其深刻性,绝对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我期待这本青少版,能够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时,以更加贴近青少年阅读习惯的方式呈现。比如,是否会增加一些插图,或者用更具画面感的叙述方式?我希望它能够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领略中国历史的厚重与复杂,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且能够从中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作为纪念版,它更承载着一份缅怀与传承的意义,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本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柏杨先生的思想,继续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播撒种子。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成年读者,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推崇柏杨先生的史学著作。他的《中国人史纲》更是我心中的经典之作。他那种不回避历史真相、直面问题、深刻剖析的勇气和视角,都让我深受启发。而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人史纲》青少版,并且是纪念柏杨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特别版本,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振奋和期待。我深信,历史的启蒙和教育,对于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至关重要。而柏杨先生的史观,其批判性、其深刻性,正是青少年在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方面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我非常期待这本青少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柏杨先生原有的思想精髓和洞察力,同时,通过更加生动、形象、贴近青少年阅读习惯的语言和叙事方式来呈现。我希望它能够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略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并且能够从中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评分终于等到了《中国人史纲》的青少版,而且还是柏杨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纪念版,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一直对柏杨先生的史学思想深感敬佩,他的《中国人史纲》更是我反复研读的经典。他那种敢于直面历史、揭示真相的勇气,以及他独特的历史解读视角,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和探讨的地方,而柏杨先生的作品,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这次的青少版,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将柏杨先生那种犀利而深刻的史观,以一种更加适合青少年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它能够引导青少年读者,不仅仅是记住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命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启蒙读物”,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培养起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次的纪念版,也让我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以这种方式,向柏杨先生致敬,并延续他的史学思想。
评分终于等到《中国人史纲》的青少版,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份惊喜。我一直对柏杨先生的史学思想深感钦佩,他的《中国人史纲》更是我常年反复阅读的经典。他那种敢于直面历史、揭示真相的勇气,以及他独特的历史解读视角,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和探讨的地方,而柏杨先生的作品,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这次的青少版,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将柏杨先生那种犀利而深刻的史观,以一种更加适合青少年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它能够引导青少年读者,不仅仅是记住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命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启蒙读物”,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培养起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次的纪念版,也让我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以这种方式,向柏杨先生致敬,并延续他的史学思想。
评分我是一位一直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读者,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是我心中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他的作品,总是能以一种非同寻常的视角,揭示历史的真相,引发深刻的思考。因此,当得知《中国人史纲》推出青少版,而且是纪念柏杨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版本时,我心中的期待值瞬间拉满。我一直认为,历史的传承,尤其是那些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历史观,应该尽早地传递给青少年一代。我非常希望这本青少版,能够成功地将柏杨先生那种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批判的精神,以一种更加易于青少年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期待它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叙述,丰富多彩的史料,甚至是一些贴近青少年生活的比喻,来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画卷,让他们在捧读之间,不仅能够了解历史事件,更能理解事件背后的逻辑,从而培养起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作为纪念版,它更承载着一份致敬与传承的意义,我希望它能够成为引导青少年走进历史、热爱历史的“金钥匙”。
评分我是一位母亲,我的孩子正在上初中,我对他的历史教育一直非常关注。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历史非常丰富,但很多教材的叙述方式过于枯燥,难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点燃孩子对历史热情的读物。当得知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推出了青少版,而且是纪念他逝世三周年的版本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预售。我一直非常欣赏柏杨先生那种敢于直面历史、深刻剖析的史观。我希望这本青少版能够在保留先生原有思想精髓的同时,用更加贴近青少年理解力的方式来呈现,比如,是否会加入一些有趣的图表、生动的案例,或者更具画面感的叙述?我期待它能够让我的孩子在阅读中,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更能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命运。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柏杨先生的史学思想传承给下一代,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非常推崇柏杨先生的史学著作。他的《中国人史纲》更是我常年反复阅读的经典。每次重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他那种不回避问题、直面历史真相的勇气,以及他独到的历史解读视角,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所以,当看到《中国人史纲》推出青少版,而且是纪念柏杨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版本时,我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我深信,这本青少版绝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儿童读物”,它应该是在保留柏杨先生深刻思想内核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打磨,让年轻一代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版本。我期待它能够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并且在其中注入柏杨先生那种犀利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我希望它能够引导青少年读者,不仅仅是记住历史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是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中国。这次的纪念版,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传承的意义,仿佛是柏杨先生的思想,通过这本书,又一次传递给了年轻一代。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激发青少年爱上中国历史的“引路人”,让他们在阅读中,培养起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
评分终于等到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青少版出版,这简直是给所有热爱历史、又觉得传统史书枯燥的读者的一份厚礼!我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封面,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青少年的活泼气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并非那种严肃刻板的教科书。拿到书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是一种莫名的期待,仿佛要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我一直对中国历史充满好奇,但常常被那些繁琐的年代、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充斥着官方宣传的叙述弄得头昏脑涨。而柏杨先生的书,总能以一种异常犀利、却又通俗易懂的方式,剥开历史的层层面纱,直击事件的本质。我记得当初读他其他的作品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总觉得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话。所以,当得知有专门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版本,并且还是纪念柏杨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特别版本时,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预售。我希望这个版本能够保留柏杨先生原有的那种批判精神和独特的视角,同时在语言上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理解习惯,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真正爱上中国历史,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负担。我最期待的是,这本青少版能否在保留原著深刻洞察力的同时,又能够以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引导年轻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历史观,而非被动接受。它应该是一扇窗,让青少年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鲜活的中国历史画卷,而不是一味地歌功颂德或者妖魔化。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人史纲》青少版,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的侄女,她今年上初中,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也开始对历史产生兴趣的年纪。但她平时接触的历史读物,要么是学校里那种枯燥的课本,要么就是一些过于低幼的漫画。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激发她对中国历史兴趣的书,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能让她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而不是被那些冰冷的文字和复杂的年代所吓倒。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我个人认为一直是探讨中国历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不同于传统的史书,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能够帮助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而这次推出的青少版,我更是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够在保留柏杨先生原有的那种“史观”的基础上,用更加适合青少年理解的语言和叙事方式来呈现。比如,是否会加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形象的比喻,甚至是青少年更容易代入的情境?我希望它不是简单地删减或修改,而是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同时,进行一次成功的“再创作”,让年轻一代能够轻松走进柏杨先生的史观世界,领略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这次的“柏杨逝世三周年纪念版”也让我觉得意义非凡,仿佛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向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致敬,同时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他的思想。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人史纲》青少版,我的心情格外激动。我一直以来都是柏杨先生的忠实读者,他的史学著作,尤其是《中国人史纲》,对我影响深远。他那种不回避历史阴暗面、直面真相的勇气,以及他独特的历史解读视角,都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我一直觉得,历史的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而如果能让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接触到像柏杨先生这样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历史作品,那将是莫大的幸事。这次推出的青少版,我特别期待它能够在保留柏杨先生原有的批判精神和深刻见解的基础上,用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我希望它能够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娓娓道来,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并且能够从中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柏杨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纪念版,它更承载着一份特别的意义,仿佛是一种传承,让先生的思想继续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