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森是西方知名汉学家、耶鲁大学教授,在海外汉学界享有崇高地位。她的代表作《丝绸之路新史》是关于丝绸之路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备受汉学界推崇。
“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其实距今只有100多年,早是由一位德国学者命名的。《丝绸之路新史》运用多种语言资料及大量新发现的考古材料,厘清了很多关于“丝绸之路”的错误认识。
全书文笔生动,流畅易读,且写法别具一格,以城市为专题,使读者轻松了解丝绸之路上各个重要节点的情况。
书中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和地图,通过直观的方式,大大降低了这部严谨的学术著作的阅读难度,使它容易为一般读者所亲近。
丝绸之路是一条传说中在中古时期横穿欧亚大陆中心的商路,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是对这个话题可读和可信赖的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献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以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本书插图精美,地生动展现了在中亚绿洲间行走的商人与驮兽,他们运载着商品、思想、艺术、音乐和宗教。
——梅维恒(Victor H. Mair)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敦煌学专家
这本书语言生动易读,同时内容非常丰富前沿。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成功。
——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ère)
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中亚中古社会史教授
人们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是“笔直而通畅”,韩森颠覆了这个印象,以及丝绸非常重要的观念。相反,她详细展现了七个中亚绿洲的生活、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了解使用中文、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写作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她完成了一项盛举。
——吴芳思(Frances Wood)
大英图书馆前中文部主任、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
尽管渊博而迷人,本书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罗曼史。韩森挑战了人们对这个中亚十字路口的惯常描述。她发现当地居民主要处于维持生计和以物易物的状态,而非从事大规模的长途商业贸易; 她发现中国军队在把丝绸带到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非商人。尽管她揭露了真相,这片地区却显得更加迷人。她巧妙地将古籍记述以及对丝绸之路的现代勘测结合起来,使那段历史栩栩如生,尤其是公元1000 年左右伊斯兰统治这片区域之前此地多元宽容的宗教氛围。这是一本让你读完就背上行囊出发的书!
——滕华瑞(Gray Tuttle)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所教授、现代西藏研究专家
丝绸之路是一条传说中在中古时期横穿欧亚大陆中心的商路,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是对这个话题可读和可信赖的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献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以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本书插图精美,地生动展现了在中亚绿洲间行走的商人与驮兽,他们运载着商品、思想、艺术、音乐和宗教。
——梅维恒(Victor H.Mair),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敦煌学专家
这本书语言生动易读,同时内容非常丰富前沿。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成功。
——魏义天(Etjenne de la Vaissiere),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中亚中古社会史教授
人们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是“笔直而通畅”,韩森颠覆了这个印象,以及丝绸非常重要的观念。相反,她详细展现了七个中亚绿洲的生活、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了解使用中文、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写作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她完成了一项盛举。
——吴芳思(Frances Wood),大英图书馆前中文部主任、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
尽管渊博而迷人,本书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罗曼史。韩森挑战了人们对这个中亚十字路口的惯常描述。她发现当地居民主要处于维持生计和以物易物的状态,而非从事大规模的长途商业贸易;她发现中国军队在把丝绸带到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非商人。尽管她揭露了真相,这片地区却显得更加迷人。她巧妙地将古籍记述以及对丝绸之路的现代勘测结合起来,使那段历史栩栩如生,尤其是公元1000年左右伊斯兰统治这片区域之前此地多元宽容的宗教氛围。这是一本让你读完就背上行囊出发的书!
——滕华瑞(Gray Tullle),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所教授、现代西藏研究专家
芮乐伟 ?韩森(Valerie Hansen),耶鲁大学历史教授,著名汉学家。著有《开放的帝国:1800 年之前的中国》(The Open Empire: A History of China to 1800,2015)、《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Negotiating Daily Life in Tradition China: How Ordinary People Used Contracts, 600 —1400,1995)、《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1990)等汉学专著。
张湛,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伊朗学方向博士候选人。
中文版序言
致 谢
学术惯例说明
年 表
序 章
第—章 楼 兰:中亚的十字路口
第二章 龟 兹:丝路诸语之门
第三章 高 昌:胡汉交融之所
第四章 撒马尔罕:粟特胡商的故乡
第五章 长 安:丝路终点的国际都会
第六章 敦煌藏经洞:丝路历史的凝固瞬间
第七章 于 阗:佛教、伊斯兰教的入疆通道
结 论 中亚陆路的历史
丝绸之路主要地名中英古今对照表
译后记
出版后记
2004 年4 月,诸多丝路研究的专家汇聚北京,参加由法国科研中心中国文明研究组、法国东方与西方考古研究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联合主办的“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气氛异常热烈,因为2001 年以来在西安发现的几座粟特墓葬让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会议结束之后,我们几位外国学者约十五人要前往西安。接待我们的是西安市考古所(现改名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院)的孙福喜和杨军凯两位考古学家,正是他们主持发掘了史君墓。由于当时正值学期中,北京的中方教授们都脱不开身,因此我们就自己上路了。
在机场换登机牌时,地服人员问我们谁是带队的,我们互相看看迷惑不已:如果拿着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加拿大护照的一群人在纽约或者巴黎领登机牌,没人会问这个问题。但在中国,我们这个人数不多却成分复杂的小团需要一个带队的。我自告奋勇当头儿,结果得到了我人生中棒的赞美:之后的三天里,大家都叫我女萨宝。萨宝是粟特语“头人”的意思。据我所知,还从没有过女性头人,也就是说我是史上第—个女萨宝!
我们在西安过得非常愉快。我们参观了史君墓(杨军凯细致入微的考古报告《北周史君墓》在2014 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看到了墓中出土的粟特语-汉语双语墓志(见本书第五章)。我们并不知道墓主人的汉语名,只知道他的粟特名字是Wirkak。在北京的会议上,孙福喜翻译了墓志的汉文部分,吉田丰翻译了粟特语部分,而我们现在又有机会见到实物。我们也见到了该墓的围屏石板。葛乐耐(Frantz Grenet)、黎北岚(Pénélope Riboud)与杨军凯讨论了其中尚未解明的复杂图像。看他们交换意见真是一种享受:葛乐耐对于伊朗所存的祆教艺术烂熟于心,并以其解说史君墓的石屏。更让人惊叹的是,他并非有所准备,所有解说都是即席发表。当考古学家一块块地打开石板的包裹,我们由于刺鼻的粉尘而咳嗽时,葛乐耐已经检视完石板并开始解说了,而我们其他人常常连画面的基本构成还没看清呢。讨论非常热烈(有葛乐耐在时总是如此):他拿不准一个人物是摩尼僧还是道士,魏义天(?tienne de la Vaissière)有他自己的看法,其他人也各抒己见。这次旅行之后的几年间,他们的论争还在学术刊物上继续着。我想我会永远珍藏目睹这次论争开端的回忆:在西安考古所仓库中,葛乐耐和魏义天近距离看到实物,并对他们所见进行阐释。其他丝路学者也在场:我的研究生同学和好朋友安吉拉?盛、日本学者荒川正晴和森部丰、在外国学者中对于敦煌文献和中国农业为了解的法国学者童丕(?ric Trombert)、英国语文学家尼古拉斯?辛姆斯- 威廉姆斯。
丝路研究引人入胜,因为和古代的丝绸之路一样,现如今的学术领域格外地国际化。正如同丝路绿洲的统治者们欢迎不同宗教的信仰者来自己的王国定居并供奉各自的神明一样,现代学者们自由地分享着自己对丝路文物和文书的解读。在丝路研究的第—个世纪中(1895—1995年),有一条不成文的分工方式。欧洲和日本的学者大体研究粟特语、吐火罗语、健陀罗语、于阗语等死语言的材料,中国学者则主要研究汉文材料,当然季羡林是个格外引人注目的例外。但是近几年中国学生的留学机会越来越多,比如本书译者张湛目前正师从伟大的于阗语学者施杰我(P. Oktor Skj?rv?)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能由如此专业的译者来翻译我的书,我的确非常幸运。我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他和其他在欧洲、美国、日本留学的中国博士生们更多的成果。
韩森
于耶鲁大学
2015 年2 月9 日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然不同于以往历史学习的体验。我过去阅读的许多历史书籍,往往聚焦于某个国家、某个朝代的兴衰,或者某个伟人的生平。而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时空维度。我看到了那些在地图上看似遥远的城市,如何在丝绸之路上熠熠生辉,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节点。作者对这些城市的历史变迁、文化特色,甚至是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的描绘,都栩栩如生。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气息,听到集市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看到来自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人们在熙熙攘攘的街头交流。其中,关于撒马尔罕、布哈拉、伽色尼等中亚古城的章节,让我尤为着迷。这些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却鲜为人知的城市,在作者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驿站,更是文化、宗教、艺术的熔炉。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各种风格在这里融合,最终又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了更远的地区。这种对“地方性”历史的深入挖掘,却又与全球性的叙事紧密相连,是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独特魅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文明冲突”这个概念。以往,我们总觉得不同文明之间,似乎总是充满着对抗和隔阂。然而,《丝绸之路新史》却有力地证明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丝绸之路所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文明对话”和“文明融合”。当然,书中也提到了战争和冲突,但那更多的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而并非丝绸之路的主旋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佛教传播的章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又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各种挑战和误解。但是,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僧侣、商旅、学者,佛教才得以在中土扎根、发展,并最终演变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作者在描述这些传播过程时,非常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佛教教义如何被理解、被改造,以及这种改造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佛教本身的演变。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适应,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连接”的全新认识。我之前总觉得,地理距离是人类交往的巨大障碍。但《丝绸之路新史》却让我看到,即使在古代,人类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克服地理的限制,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连接。这种连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文化上的。我看到,那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们,如何在丝绸之路上相遇、相知、互相影响。他们分享着彼此的文化、技术、思想,共同创造着人类文明的辉煌。作者在描写这些互动时,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那些鲜活的个体。我仿佛能感受到,一位来自罗马的商人,在长安的集市上,用蹩脚的中文与当地的官员交流;一位来自波斯的艺术家,在印度的寺庙里,留下了自己的绘画作品;一位来自中国的僧侣,在遥远的西方,传播着佛教的教义。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现的“流动性”和“连接性”。我们常常把历史看作是静态的,是固定的。但丝绸之路的故事,却是一个关于“流动”的故事。人、物、思想,都在这条古老的道路上不断地迁徙、传播、演变。作者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各个节点城市的精妙描绘,让我看到了这种流动的具体形态。比如,关于古代驿站系统的运作,关于商队如何组织,关于不同语言的商人在集市上的交流,都让我对古代的商业活动有了更加鲜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作者将这种物质的流动,与思想的流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些来自西方的哲学、宗教、艺术,是如何被东方所接纳,又如何被东方所创新。那些来自东方的技术、哲学、价值观,又是如何影响了西方世界。这种跨越地理障碍的深刻影响,让我对人类历史的整体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让我看到,即使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类之间的联系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微弱。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是单线性的进步,而是充满了偶然、曲折和反复。丝绸之路的兴衰,也并非是必然的,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节点的分析,比如蒙古帝国的崛起对丝绸之路带来的影响,或者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对东西方贸易格局的改变,都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失落的城市”的描绘感到唏merizing。那些曾经繁华的商业中心,为何会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衰落,甚至被遗忘?作者在梳理这些过程时,并非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的原因,而是多方面地分析了政治、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揭示,让我对过去的许多历史事件有了更 nuanced 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叙事方式,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将丝绸之路的不同主题,如贸易、宗教、文化、技术等,穿插并行,交织在一起。这种多线索、多视角的叙事方式,让我对丝绸之路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不再是孤立地去看待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能够将它置于一个更大的框架下,去理解它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某个特定主题时,会巧妙地穿插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案例,展现出丝绸之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例如,在讨论宗教传播时,他既讲述了佛教如何传入中国,也讲述了景教、摩尼教如何在东方传播,又讲述了伊斯兰教的兴起和扩张。这种跳跃式的叙事,非但没有让读者感到混乱,反而增强了历史的动态感和立体感。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新史”这个词,有时候意味着颠覆,有时候也只是换汤不换药。但翻开第一页,我便被吸引住了。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不再仅仅是聚焦于中国的视角,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腹地。那些关于绿洲城市、商队驼铃的经典意象,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的时代背景和更广阔的文化内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草原民族在丝绸之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论述感到惊艳。以往我们更多地强调中原王朝的贡献,但这本书却清晰地勾勒出,那些看似游牧的族群,如何凭借其独特的交通能力和贸易网络,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关键枢纽。他们不仅仅是过客,更是丝绸之路早期成型不可或缺的塑造者。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细节描写也非常生动,比如关于古代货币的流通、宗教的传播,甚至是一些细微的饮食习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影响了遥远地区的社会生活。读到这里,我开始意识到,我们过去对丝绸之路的认知,可能太过狭隘,也太过片面。它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张连接人类文明的巨大网络,一张充满了互动、融合与碰撞的宏大图景。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关系时,展现出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历史的碎片巧妙地拼接成了一幅清晰而动人的画卷。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跳出历史的框架,去思考它对于我们当下社会的启示。作者在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古代的故事,更是关于全球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生动案例。我看到,在古代,即使没有互联网,没有现代交通工具,人类文明也依然能够实现如此大规模的连接和融合。这让我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交通便利的今天,我们是否反而更加封闭和孤立了?书中对于不同文明之间,在互动中学习、在竞争中发展、在融合中创新的描写,对于我们处理当前复杂的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去理解和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差异和对抗?这种将历史置于宏大视野下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多次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的观点。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之前对“帝国”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伟大的帝国,如罗马、波斯、汉朝,都是独立自主、自给自足的庞然大物。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即使是这些强大的帝国,也与遥远的东方和西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商品、技术和思想的交流之上的。举个例子,书中详细描述了罗马帝国对东方奢侈品的狂热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驱动了中国的丝绸贸易,进而影响了罗马帝国的经济走向。反过来,东方的一些技术,比如造纸术、指南针,也通过丝绸之路逐渐西传,深刻地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互动”的机制和影响。他讨论了不同文明在贸易往来中,如何互相学习、互相适应,又如何在某些方面保持着鲜明的特色。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正是丝绸之路最迷人的地方。它告诉我们,历史并非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充满了连接和渗透。这种全球史的视角,让我对人类文明的演进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颠覆了我对“丝绸之路”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丝绸之路主要是关于中国的丝绸。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它是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贸易网络。除了丝绸,还有香料、宝石、金属、奴隶,甚至还有各种动植物的种子。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商品的流通,更是文化的传播,是思想的交流,是宗教的融合。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学识和广阔的视野。他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文化细节相结合,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叙事有机地串联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交叉点”的描述,那些散布在广阔地域上的绿洲城市、贸易港口,成为了不同文明交汇碰撞的舞台。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节点,更是文化上的熔炉,是思想上的实验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