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樹島舊石器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澄碧河水庫區,澄碧河的第Ⅳ級階地。堆積物上部為網紋紅土,下部為礫石層,屬於典型的河流基座階地。2004年夏的調查在地麵發現大量包含手斧在內的石製品,2004年鼕~2005年春進行的考古發掘,在階地上部65.3平方米的網紋紅土地層中發掘齣土石製品155件,包括6件手斧和9件玻璃隕石。這些石製品和玻璃隕石均非常新鮮,沒有經過長距離搬運或再次堆積,其埋藏學特徵顯示原地埋藏的性質。楓樹島遺址是百色盆地中首次從地層中發掘齣土手斧的舊石器遺址,與手斧處於同一地層層位的玻璃隕石的年齡,能夠確切地指示手斧的製作年代。在遺址的地麵還采集到石製品306件,其中包括手斧106件和手鎬32件。楓樹島遺址是百色盆地發現手斧zui為豐富的遺址,也是東亞迄今發現手斧zui多的遺址。
目錄
第一章 百色盆地自然環境和地質背景
1.1 百色盆地自然地理概況
1.2 百色盆地構造演化
1.3 百色盆地階地序列
1.4 百色盆地玻璃隕石的成因及埋藏特徵
1.5 百色盆地新生代發育史
第二章 楓樹島舊石器遺址概況
2.1 百色盆地舊石器研究曆史
2.2 楓樹島舊石器遺址發現
2.3 楓樹島舊石器遺址周圍自然環境
2.4 楓樹島舊石器遺址發掘
2.5 楓樹島舊石器遺址地層
2.6 楓樹島舊石器遺址的埋藏學特徵
第三章 楓樹島舊石器的來源及分類係統
3.1 楓樹島研究石製品的來源
3.2 楓樹島石製品的分類
第四章 楓樹島舊石器遺址發掘齣土石製品
4.1 石錘
4.2 石核
4.3 石片
4.4 颳削器
4.5 砍砸器
4.6 手鎬
4.7 手斧
4.8 零星片疤礫石
4.9 礫石原料
4.10 斷塊
第五章 楓樹島舊石器遺址地麵采集石製品
5.1 石錘
5.2 石核
5.3 石片
5.4 颳削器
5.5 砍砸器
5.6 手鎬
5.7 手斧毛坯
5.8 手斧
第六章 討論和結論
6.1 石製品的原料來源
6.1.1 石製品原料性質分析
6.1.2 遺址周圍的地層學觀察
6.1.3 盆地內第四紀河流階地的觀察
6.1.4 石器原料的屬性
6.1.5 岩性統計分析
6.2 石器工業的組閤
6.2.1 發掘齣土的石器工業組閤
6.2.2 地麵采集的石器工業組閤
6.2.3 楓樹島石器工業組閤的性質
6.2.4 有關中國的手斧
6.3 楓樹島舊石器遺址的年代
6.4 結論
參考文獻
我一直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充滿好奇,而《廣西百色盆地楓樹島舊石器遺址》這本書,則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這個遙遠時代的大門。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記錄瞭一個具體的考古發現,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研究和理解舊石器時代人類行為的視角。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瞭遺址的“整體性”和“地層學意義”,這讓我意識到,考古學研究並非簡單的“挖寶”,而是要將每一個齣土的遺物都置於其原始的埋藏環境中去考察,纔能真正揭示它們的曆史信息。書中對楓樹島遺址的地層劃分,以及不同地層中齣土的石器、動物化石等遺物的組閤關係,進行瞭極其細緻的分析。通過對這些地層和遺物的排序,作者成功地重建瞭遺址不同階段的堆積過程,以及各個階段人類活動的特徵。我特彆被書中關於“石核-石片”分析的內容所吸引,作者詳細描述瞭古人類是如何選擇石料,如何通過敲擊技術獲得石片,以及這些石片是如何被加工成各種工具的。這些描述讓我仿佛親眼看到瞭遠古人類在火堆旁,專注地打磨石器的場景,感受到他們那種精湛而實用的技藝。此外,書中還探討瞭遺址的埋藏機製,比如哪些是人類活動留下的痕跡,哪些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擾動,這種嚴謹的研究方法,讓我對考古學研究的科學性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是看似普通的石器,也可能承載著巨大的信息,等待著我們去解讀。
評分說實話,在拿起《廣西百色盆地楓樹島舊石器遺址》之前,我對“舊石器時代”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比較模糊的層麵,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將我的認識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作者以極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將一個復雜的考古遺址,以一種相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對遺址的詳細描述,從地理環境的分析,到地層堆積的勘察,再到齣土遺物的類型學劃分,都展現瞭作者嚴謹的研究態度和深厚的專業知識。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書中關於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生計方式的探討。作者通過對遺址中齣土的動物骨骼,以及石器工具的分析,試圖推斷齣當時人類主要的狩獵對象、狩獵技術,以及他們如何獲取和加工食物。這些分析不僅僅是基於理論推測,更是建立在大量的實物證據之上,比如某些特定骨骼上留下的切割痕跡,或是某些石器工具上殘留的有機物痕跡,都成為瞭佐證作者觀點的有力證據。讀到這裏,我仿佛能感受到,在遙遠的過去,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在嚴酷的環境中,依靠智慧和勇氣,努力生存下來。書中還涉及到一些關於遺址分布和區域聯係的討論,這讓我對百色盆地在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遷徙和文化交流有瞭初步的瞭解。這本書,給我提供瞭一個認識我們古老祖先生活圖景的窗口。
評分當我翻開《廣西百色盆地楓樹島舊石器遺址》這本書時,我仿佛踏上瞭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去探尋人類最古老的足跡。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將一個遙遠而神秘的舊石器時代,以一種極其生動而嚴謹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麵前。書中對遺址的地理位置、地質背景、古環境演變的細緻描述,為我們理解當時人類的生存空間和生態環境提供瞭重要的依據。我被書中對遺址中齣土的石器進行的全麵分析所吸引,從石器的類型、製作技術,到使用功能、磨損痕跡,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技術傳統”的討論感到著迷,作者通過分析不同時期石器技術的變化,試圖揭示當時人類的文化交流和技術傳播。書中還涉及到一些關於遺址的埋藏學研究,這讓我瞭解到,考古遺址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自然和文化過程,並非簡單的人類活動堆積。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即使是看似普通的石器,也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和解讀。
評分《廣西百色盆地楓樹島舊石器遺址》這本書,是一份獻給所有熱愛曆史和對人類起源充滿好奇讀者的厚禮。作者在書中,以其紮實的學術研究,為我們揭示瞭百色盆地這個隱藏著無數秘密的土地。書中對遺址的地理位置、地層堆積、古環境的詳細描述,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生動的舊石器時代圖景。我被書中對遺址中齣土的石器進行的深入分析所吸引,從石器的製造工藝、類型特徵,到使用功能、磨損痕跡,都進行瞭詳盡的探討。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技術係統”的討論感到震撼,作者通過分析石器工具的組閤和功能,試圖重建當時人類的生産和生活方式。書中還涉及到一些關於遺址的埋藏動力學研究,這讓我瞭解到,考古遺址的形成和保存,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並非一成不變。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類早期智慧的光輝,也讓我對我們祖先的生存智慧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廣西百色盆地楓樹島舊石器遺址》這本書,如同一本開啓遠古秘密的鑰匙,讓我得以窺探那個我們鮮為人知的舊石器時代。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不僅僅是對一個考古遺址的描述,更是對人類早期文明演進的一次迴溯。我被書中對遺址所在區域地質構造和第四紀地質曆史的介紹所吸引,這為理解遺址的形成和保存提供瞭重要的背景信息。書中對遺址地層剖麵的詳細描繪,以及對每一層地質單元的特徵分析,都展現瞭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遺址的“序列”研究的重視程度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對不同地層齣土遺物的時間序列分析,成功地勾勒齣瞭舊石器時代人類在百色盆地活動的連續性。書中對石器文化的探討,更是深入人心。作者不僅列舉瞭各種石器類型,還對它們的製造技術、使用功能進行瞭深入分析,這讓我對當時人類的生産力水平和生活方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早期技術”的討論,例如如何利用石核來製作不同形狀的石片,以及如何通過敲擊、修整等技術來加工石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類早期智慧的火花,以及他們如何在自然環境中不斷探索和進步。
評分《廣西百色盆地楓樹島舊石器遺址》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考古報告,更是一部關於人類起源和早期文明的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以極其嚴謹的學術態度,為我們展現瞭一個鮮活的舊石器時代。我被書中對遺址地層堆積過程的詳細描述所吸引,這讓我瞭解到,考古遺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書中對遺址中齣土的石器進行瞭細緻的類型學分析,從石器的大小、形狀、材質,到加工痕跡、使用磨損,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工具鏈”的分析感到驚嘆,作者通過分析石器的製造過程,以及它們在不同階段的功能,勾勒齣瞭當時人類的生産和生活模式。書中還涉及到一些關於遺址的埋藏動力學研究,這讓我對考古遺址是如何被保存下來,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導緻遺址的破壞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提供瞭豐富的考古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如何去解讀這些信息,如何去理解人類早期文明的演進。
評分《廣西百色盆地楓樹島舊石器遺址》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科普讀物,不如說是一次深入的學術對話。作者在書中展現的,不僅僅是對一個考古遺址的簡單介紹,更是對舊石器時代人類行為和技術發展的一次全麵梳理和深入解讀。書中對遺址地層學研究的重視,以及對不同地層齣土遺物進行精細比對的做法,讓我深刻理解瞭考古學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我特彆注意到書中關於遺址的“文化層”概念的闡釋,以及如何通過分析文化層的厚度、組成和遺物分布,來判斷人類活動的強度和性質。這讓我意識到,每一層土壤,每一件石器,都可能隱藏著一段曆史的秘密。書中還對遺址的年代學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探討,結閤瞭多種測年方法,為遺址的年代劃分提供瞭可靠的依據。這讓我對百色盆地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時間跨度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此外,作者在書中還探討瞭遺址的埋藏動力學,分析瞭哪些因素可能導緻瞭遺址的破壞或保存,這對於理解考古遺址的形成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本書,讓我對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有瞭更科學的認識。
評分我是一個對中國史前史特彆感興趣的讀者,而《廣西百色盆地楓樹島舊石器遺址》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那個遙遠時代的好奇心。這本書的亮點在於,它不僅僅是單純的學術報告,而是將復雜的考古發現,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遺址地貌和環境演變的描寫,作者通過分析河流地貌、植被演替等信息,重建瞭舊石器時代百色盆地周邊地區的環境格局,這為理解當時人類的生存空間和活動範圍提供瞭重要的背景。書中對遺址堆積過程的詳細描述,也讓我對考古遺址的形成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被書中關於遺址“原地埋藏”和“搬運埋藏”的討論所吸引,這讓我明白,並不是所有的齣土遺物都一定是人類活動直接造成的,也可能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書中對石器工具類型的細緻劃分,以及對不同類型石器組閤的研究,也為理解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技術水平和文化特徵提供瞭重要的綫索。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石葉技術”和“颳削器”的分析,這讓我對當時人類如何利用石材製作工具,以及這些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用途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有瞭更豐富、更生動的想象。
評分當我第一次看到《廣西百色盆地楓樹島舊石器遺址》這本書的書名時,腦海中便湧現齣無數的遐想。這不僅僅是一個地名,更是一個承載著數萬年曆史的印記。作者在書中,通過極其詳盡的考古發現,為我們揭示瞭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的故事。書中對遺址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徵、水文環境的描述,都為我們理解當時人類的生存環境奠定瞭基礎。我特彆被書中對遺址中齣土的動物化石的分析所吸引,這些動物骨骼不僅為我們提供瞭當時生態環境的信息,更可能揭示齣人類的狩獵對象和狩獵活動。書中還對遺址中齣土的石器進行瞭詳細的類型學劃分和技術分析,這讓我對當時人類的工具製造能力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被書中關於“石片技術”的探討所吸引,例如如何選擇閤適的石材,如何通過敲擊來獲得石片,以及如何對石片進行加工和修整,使其成為有用的工具。這些精細的描述,讓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親眼目睹遠古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我們祖先的窗戶,讓我感受到瞭生命的頑強和文明的曙光。
評分這是一本我期待瞭很久的學術著作,終於在書店的架子上看到瞭它,名字就叫《廣西百色盆地楓樹島舊石器遺址》。光是這個名字,就帶著一種神秘而厚重的曆史氣息,讓人立刻聯想到那些在遙遠過去,在人類文明曙光初現時,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瞭他們生存的痕跡。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嚴謹而生動的文字所吸引。書中對遺址的地理位置、地層堆積、齣土遺物進行瞭詳盡的描述,每一個細節都仿佛在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仿佛能看到,在數萬年前,楓樹島還不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模樣,而是被奔騰的河流滋養,被茂密的森林覆蓋,而我們的遠古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用他們最原始的智慧,製造工具,狩獵采集,生火取暖,繁衍生息。作者在描述這些遺物時,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它們的形態和數量,更是深入分析瞭它們的使用功能、製造工藝,以及這些工藝背後所蘊含的技術水平和社會組織狀況。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石器類型學分析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對不同遺址、不同地層齣土石器的細緻比對,清晰地勾勒齣瞭百色盆地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技術演變軌跡,這就像是在閱讀一部無聲的史詩,記錄著人類智慧的閃光和生存的智慧。而且,書中還結閤瞭大量的古環境、古氣候數據,試圖重建遺址所在區域在舊石器時代的環境背景,這讓我對當時人類的生活環境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更能理解他們是如何適應並利用這些環境的。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像是在進行一次時空穿越,去觸摸那些早已消逝的歲月,去感受那些先民們的脈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