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不但喜欢读序跋一类的文字,而且也喜欢写。……序跋这一种体裁没有什么严格的模子,写起来,你可以直抒胸臆,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如果把其他文章比作峨冠博带,那么序跋(当然也有日记)则如软巾野服。写起来如行云流水,不受遏制,欲行则行,欲止便止,圆融自如,一片天机。写这样的文章,简直是一种享受。
——季羡林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全集(第6卷)· 序 跋》收编作者1946-2008年间为各种书刊撰写的序跋类文章250余篇,其中95%以上写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江西教育出版社版《季羡林文集》第十三、十四两卷收序跋129篇,时间截止到1994年12月;本次编集,一方面扩充了近十几年作者的序跋文章,一方面也搜集了以往漏编的此类作品。一些文章在各种书刊发表时,标题曾被修改,这次遵照作者的意见,均尽量恢复原题。有些同类文章因为和全集其他各卷的专题内容切合或是作者某专著的序跋,其具体文字另编入各卷,本卷则以“存目”标明。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内页插图
目录
《胭脂井小品》序、跋
《新时代亚洲小丛书》序
朝鲜文影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谚解》序文
《(东方研究》(文学专号)前言
中日友谊万古长青——《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序
《季羡林选集》跋
《东方研究》(历史专号)前言
锦上添花——《国外文学》代发刊词
《胡隽吟译(学术论文集>》序
《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论丛》序
《谚语手册》序
《<大唐西域记>今译》前言
《中外文学书目答问》序
《(弭菊田画集》序
《启明星》序
必须加强对东方文学的研究——《东方文学简史》代序
《北大研究生论文集》(文科版)序
《中外关系史译丛》前言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小引
《东方世界》发刊词
《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译丛》序
《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献考释》序
《人贩子》中译本序言
《中国纪行》中译本序
《季羡林散文集》自序
《汉文南亚史料学》序
回顾与瞻望——1985年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序
《季羡林序跋选》序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建系四十周年纪念专刊》
(1946—1986)前言
《谢氏南征记校注》序
《季羡林散文集》后记
《简明东方文学史》序言
《东南亚历史词典》序
《文化意识的觉醒》序
《国外中国学研究》前言
《中外文学系年要览》序
《中国楹联墨迹荟萃》序
《什么是比较文学》序
《(罗摩衍那)选》序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序言
《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序
《歌德与中国》序
《东方风俗文化词典》序
《比较文学报》创刊寄语
《北京大学》序
《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
行将见春色满寰中——《东方美术史》序
《卢坤峰题画诗》序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序
《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后记
《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序言
日译《季羡林散文集》前言
《中日比较文化论集》序
《中国文化年鉴》序
《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序
《敦煌文书学》序
《南国声华——周颖南创作四十周年》序
《达·伽马以前中亚和东亚的基督教》汉译本序言
《抗倭演义(壬辰录)及其研究》序
《世界名诗鉴赏辞典》序
《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序
《东方趣事佳话集》序
《临清市》序
《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序
《归义军史研究》序
《世界三大文化之谜》序
《吐鲁番学研究专辑》序
《新编百家姓印谱》序
《欧美文学论集》序
《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序
《印度古代文学史》前言
《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序
《海外中国学家译文丛书》序
《中华姓氏大辞典》序
《浅草集》序
《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序
《北大亚太研究》序言
《文学读解与美的再创造》序言
《一七八三年孟加拉的农民起义》序
《中国著名中学作文精华·北京四中卷》序
“勺海拾回的小诗”摄影展前言
《中国女书集成》序
《朝鲜学论文集》序
《季羡林小品》自序
《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自序
《季羡林文集》自序
《历史名城——临清市志》序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序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梵文原文影印本小引
《挑灯集——郑子瑜散文选》序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中国卷》序
《犹太百科全书》序
……
前言/序言
不知怎么一来,自己的生活竟然安静下来。四五个月以来轮车的劳顿,现在一想,竟像回忆许久许久以前的事情,同现在隔了一段很久的距离;这一段是这样渺远,连自己想起来,都有点吃惊了。
然而,这也只是最近的事;说清楚一点,就是自从移到朋友这里来住以后,才有这样的感觉。从那以后,自己居然有了一张桌子,上面堆了书同乱纸。我每天坐在这桌旁边写些什么;有些时候,什么也不写,只把幻想放出去,上天下地到各处去飞。偶尔一回头,就可以看到朋友戴了大眼镜伏在桌子上在努力写着,有的时候,他手里拿着一支纸烟,烟纹袅袅地向上飘动。我的眼也不由地随了往上看,透过窗子就可以看到在不远的地方有一段颓残的古墙,上面爬满了薜荔之类的东西。再往上看,是一堆树林,在树林的浓绿里隐约露出一片红墙。
但这些东西在眼前都仿佛影子似的,我心里想到朋友。朋友是老朋友,在倒数上去二十多年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了。那时候我们都在国民小学,岁数都在十岁以下。我不知道他怎么样,我当时还没有离开浑沌时期,除了吃喝玩乐以外,什么都不懂。现在一转眼就过了二十多年。在大学里我们又同学,从那时到现在也已经十几年了。我从那个辽远的国度里回来。我们又聚在一起。难道这就是所谓“缘”么?现在回想起那小学校来,颇有隔世之感,仿佛是另外一个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了,一闭眼也真的就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小学校的长长的走廊里晃动。只有在朋友的嘴里,我还是我,还是一个活人。当他说到我同别的小孩打架时闭紧了眼睛乱挥拳头的情景的时候,连我自己也笑起来了。
在这时候我往往停止了幻想,站起来同朋友谈几句闲话,朋友也开了话匣子,一谈就是半天。在谈话的间隙里,两人都静默的时候,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抬头又看到远处长满了薜荔的古墙,古墙上面的树林,树林里隐约露出来的红墙。但这次却看得清楚了:在我住的地方同那古墙中间,有几条小路蜿蜒在竹篱茅舍边,看上去就像一条条的白痕。园子里的青菜,菜畦里徘徊着的鸡鸭都历历在目。
我现在才想到问朋友这红墙是什么地方。朋友告诉我,这长满了薜荔的古墙是历史上有名的台城,再远的古庙就是更有名的鸡鸣寺。
但又隔了好久,我才有机会到鸡鸣寺去玩,同我去的仍然是我的朋友。我们在大殿里徘徊了会,看了看佛像,又到大殿里去喝茶。从窗子里看出去,看到玄武湖。这时是六月,正是莲叶接天、荷花映日的时候,远处的水洲,湖里的荷花,荷花丛里的小船,都清清楚楚映入我们的眼中。我们的心也不由的飞到湖中去了。
第二次再去的时候,只有我自己,我看了看佛像,看了看湖。觉得无聊了,又到各处去逛。我忽然发现半山里有一个亭子。旁边一口古井。探头看下去,黑洞洞看不到底,上半透光的地方长满了青草。再转到亭子那一面,就看到一个躺在那里的古碑,上面四个大字:胭脂古井。我才知道,这口井就是有名的胭脂井。回到亭子里,靠中间的大石头桌子坐下,清风从四面袭过来,令我忘记是夏天。不远处看到城墙,城墙上面是一片片的白云。透过城墙我想象到玄武湖,湖上的荷花。我拿出带去的书,读一段,又出一会神。想到现在,不知怎么一来,自己的生活竟然安静下来了。四五个月来轮车的劳顿,现在一想,不但像回忆许久许久以前的事情,简直不多不少正像回忆一个夏天的梦,自己现在也仿佛正在梦中了。
在这样梦境里,十年来压下去的写点什么的欲望蓦地又燃了起来,我于是用幻想在眼前的空地处写了五个字:胭脂井小品。
我又走到井旁,探头向里面看。虽然依然是黑洞洞看不见什么,但井却仿佛忽然活了起来,它仿佛能了解我,告诉我许多东西。这使我有点不安,我究竟能写出什么东西来呢?连我自己也不敢说。我只希望我真的能写出点东西来,不要玷污了这井的名字,又可以纪念我这次同朋友的重逢。如此而已。是为序。
《季羡林全集(第6卷)·序 跋》 卷首絮语:一段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季羡林全集》第六卷,题为“序 跋”,顾名思义,是季羡林先生一生学术生涯中,为各类书籍、文章、论文、展览,乃至重要事件所撰写的一系列序言和跋文的汇编。然而,若仅仅将本书理解为一篇篇独立的序跋集,则未免低估了其蕴含的深刻价值。这卷书,与其说是一堆零散文字的堆砌,不如说是季羡林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学养和博大的胸怀,与时代、与学术、与文化进行的一场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思想对话。 每一篇序言,都不仅仅是对作者才华的赞赏,对作品内容的介绍。它们往往是季先生对某一学术领域、某一文化现象的精辟洞察,是他对治学之道、学术精神的反复叩问,更是他将自身几十年如一日的学术研究经验,融汇于字里行间,化为对后辈的循循善诱。而那些跋文,则常常是作者在完成某项重要工作后的深情回顾,是对研究过程中的艰辛与乐趣的真实写照,是作者对学术研究背后那些不易为人所知的甘苦与坚持的肺腑之言。 当我们翻开这卷书,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的名字,更是他所经历的时代变迁,他所承载的文化薪火,他所追求的学术理想。他以其睿智的笔触,为那些值得被关注的作品增添了光辉,为那些重要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注脚,也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学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切面。 序言:照亮学术星空的璀璨星辰 季羡林先生的序言,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们常常以极其平实的语言开篇,仿佛一位长者在温和地与读者交谈,但字里行间却蕴藏着非同寻常的智慧与洞见。他撰写的序言,绝非敷衍了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力求准确地把握被推荐作品的核心价值,并将其以一种最易于理解、最能激发读者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这些序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语言、哲学等领域的深刻理解。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作者的学术创新之处,指出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学术背景中进行评价。例如,他可能会为一本关于敦煌学的著作撰写序言,不仅赞扬作者在文献考证上的严谨,更会深入浅出地阐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这项研究如何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 同时,季先生的序言也常常流露出他对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论的思考。他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反对人云亦云,提倡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未知。他会在序言中,将自己长久以来在学术道路上的经验与感悟,巧妙地融入其中,为年轻的学者指点迷津。他可能会提到,学术研究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但也正是在这份坚持中,才能收获最丰硕的果实。 此外,季先生的序言也常常展现出他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他并非局限于某一狭窄的领域,而是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为作品提供更全面的解读和评价。他可能在一篇关于文学评论的序言中,引用历史学的观点来佐证其论断;也可能在一篇关于哲学著作的序言中,探讨其与社会科学的关联。这种融会贯通的学术气质,使他的序言本身就成为了一篇篇精彩的学术论文。 更难能可贵的是,季先生的序言中,始终饱含着对人性和文化的深切关怀。他不仅仅关注学术的纯粹性,更关注学术研究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他会在序言中,探讨作品如何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如何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这种人文情怀,使得他的序言不仅仅是学术的,更是温暖的,能够打动人心。 跋文:在汗水与智慧中淬炼的学术印记 与序言的“向外辐射”不同,跋文更侧重于“向内挖掘”,是对作者自身学术探索过程的总结与反思。季羡林先生的跋文,往往更加个人化,却也因此更加真实,更加动人。它们如同学术研究过程中的一篇篇日记,记录着作者的思考、困惑、顿悟和成就。 在这些跋文中,我们可以窥见季先生治学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他可能会详细描述自己为了搜集一手资料,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的经历;他可能会坦诚地剖析自己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以及他是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找到解决之道的。这些跋文,不仅是学术成果的证明,更是对坚韧不拔的学术精神的生动诠释。 同时,跋文也是季先生对学术研究方法和理论思考的集中体现。他可能会在跋文中,回顾自己研究某个课题的历程,详细介绍自己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他可能会反思自己早期研究中的不足,以及随着学识的增长,自己研究思路的演变。这些内容,对于正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学子而言,无疑是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更有效地推进自己的研究。 季先生的跋文,也常常流露出他对学术界同仁的敬意和对学术合作的珍视。他可能会在跋文中,感谢那些在他研究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学者,并对他们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他也会反思自己与其他学者的学术交流,以及这些交流如何促进了自己的学术进步。这种谦逊、真诚的态度,展现了一位真正的大师风范。 更重要的是,在许多跋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季先生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他将学术研究视为一种生命的乐趣,一种对世界的好奇心的满足。他乐于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术感悟。这种对知识的热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第六卷的整体价值:一部浓缩的学术史与人生智慧 《季羡林全集(第6卷)·序 跋》之所以意义非凡,还在于其作为一个整体所展现出的独特价值。这卷书,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学术思想的片段集合,更是一部浓缩的近现代中国学术史的写照,是一部蕴含着深厚人生智慧的宝典。 通过阅读这卷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季羡林先生学术生涯的演进轨迹。他如何从一个对异域文化充满好奇的青年学者,成长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东方学大师;他如何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从语言学到历史学,从哲学到文化学,构建起自己宏大的学术体系。这些序跋,就像一张张照片,记录了他学术道路上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同时,这卷书也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学术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窗口。季羡林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也是中国学术经历转型与重塑的时代。他撰写的序跋,常常会涉及到当时重要的学术思潮、学术争论,以及学术机构的建立和发展。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学术界活跃的氛围,以及学者们为推动中国学术发展所付出的努力。 更深层次而言,这卷书所蕴含的,是季羡林先生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化的深刻思考。他将自己的人生哲学、治学理念、对世事人情的洞察,都巧妙地融入到这些看似普通的序跋之中。阅读他的文字,我们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获得启迪,学会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世界,如何更积极地面对人生。 《季羡林全集(第6卷)·序 跋》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吸引着每一个对学术、对文化、对人生怀有求知欲的人。它不是一本能够让你快速获得答案的书,而是一本能让你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不断成长的书。它如同季羡林先生本人一样,博大精深,温润如玉,能够给每一个读者带来心灵的滋养和智慧的启迪。翻开它,就如同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场对话,必将让你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