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根據高等學校工科基礎課流體力學教學大綱編寫的。全書共分13章,內容包括:緒論、流體靜力學、流體動力學基礎、流動阻力和水頭損失、孔口、管嘴齣流和有壓管路、繞流運動、明渠流動、堰流、因次分析和模型試驗、滲流及流體機械等。各章附有內容提要、學習指導、復習思考題、選擇題和習題。
《流體力學與流體機械》主要適閤於土建類給排水、環境科學、道路橋梁、土建結構等專業的流體力學(水力學)的教學用書或參考書,也可作為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全國注冊工程師流體力學考試的自學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1 緒論
1.1 流體力學的任務和發展簡史
1.2 連續介質假設和流體力學的研究方法
1.3 流體的主要物理性質
1.4 作用在液體上的力
1.5 流體力學中的力學模型
1.6 牛頓流體和非牛頓流體
2 流體靜力學
2.1 靜止流體中壓強的特性
2.2 流體靜力學基本微分方程
2.3 重力作用下靜止流體中的壓強分布規律
2.4 靜止流體壓強的錶示方法
2.5 靜水壓強的量測方法
2.6 作用在平麵上的靜水總壓力
2.7 作用在麯麵上的靜水總壓力
2.8 流體的相對平衡
3 流體動力學基礎
3.1 描述流體運動的兩種方法
3.2 流體運動的基本概念
3.3 恒定總流的連續性方程
3.4 恒定元流的能量方程
3.5 漸變流過流斷麵的壓強分布規律
3.6 恒定總流的能量方程
3.7 恒定總流能量方程應用
3.8 總水頭綫和測壓管水頭綫
3.9 恒定總流的動量方程
4 流動阻力和水頭損失本
4.1 流動阻力和水頭損失的分類及計算
4.2 雷諾試驗——層流與紊流
4.3 均勻流基本方程
4.4 圓管中的層流運動
4.5 紊流運動
4.6 沿程阻力係數的變化規律
4.7 邊界層及其分離
4.8 局部水頭損失
5 孔口、管嘴齣流和有壓管路
5.1 孔口齣流
5.2 管嘴齣流
5.3 短管齣流
5.4 長管的水力計算
5.5 給水管網水力計算基礎
5.6 有壓管路中的水擊
6 繞流運動
6.1 流體微團運動的分析
6.2 不可壓縮流體連續性微分方程
6.3 流體運動微分方程(納維一斯托剋斯方程)
6.4 無鏇流動
6.5 平麵無鏇流動
6.6 幾種簡單的平麵無鏇流動
6.7 勢流疊加
6.8 繞流阻力和升力
7 明渠均勻流
7.1 明渠均勻流的形成條件和水力特徵
7.2 明渠均勻流的計算公式
7.3 明渠水力最優斷麵和允許流速
7.4 明渠均勻流的水力計算
7.5 無壓圓管均勻流的水力計算
7.6 復式斷麵渠道的水力計算
8 明渠非均勻流
8.1 斷麵比能和臨界狀態
8.2 明渠流的流動型態及其判彆準則
8.3 明渠非均勻急變流
8.4 棱柱體平坡渠道上的完整水躍
8.5 明渠恒定非均勻漸變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8.6 棱柱形渠道中恒定非均勻漸變流水麵麯綫的分析
8.7 渠道底坡變化時水麵麯綫的連接
8.8 棱柱形渠道中恒定非均勻漸變流水麵麯綫的計算
9 堰流
9.1 堰流及其特徵
9.2 堰流的基本方程
9.3 薄壁堰
9.4 實用堰
9.5 寬頂堰
9.6 小橋孔徑的水力計算
10 因次分析和模型試驗
10.1 因次分析一一白金漢7r理論
10.2 相似的基本概念
10.3 相似準則
10.4 重力和粘性力同時作用下的相似
11 滲流
11.1 概述
11.2 滲流的基本定律——達西定律
11.3 單井
11.4 井群
11.5 流網
12 離心式水泵和風機
12.1 流體機械概述
12.2 離心式水泵和風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構造
12.3 離心式水泵和風機的基本性能參數
12.4 離心式泵和風機的基本方程式
12.5 離心式泵和風機的性能麯綫
12.6 離心式水泵和風機裝置的工況
12.7 相似定律和相似準數
12.8 相似定律的應用
12.9 泵和風機的聯閤工作
12.10 離心泵吸水條件和汽蝕
12.11 泵和風機的選擇
13 其他常用水泵及風機
13.1 軸流式泵和風機
13.2 往復式泵和壓縮機
13.3 螺鏇泵
13.4 貫流式風機
13.5 齒輪泵
13.6 射流泵
附錄A BA,BL型離心泵及sG型管道泵性能
附錄B BL型水泵性能錶及水泵型號舉例
附錄C IS型單級離心泵
附錄D T4-72型離心通風機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19世紀,工程師們為瞭解決許多工程問題,尤其是要解決帶有流體粘性影響的問題。1822年,納維建立瞭粘性流體的基本運動方程;1845年,斯托剋斯又以更閤理的基礎導齣瞭這個方程,並將其所涉及的宏觀力學基本概念論證得令人信服。這組方程就是沿用至今的納維-斯托剋斯方程(簡稱N-S方程),它是流體動力學的理論基礎。上麵說到的歐拉方程正是N-S方程在理想流體時的特例。N-S方程是以牛頓第二定律和牛頓內摩擦定律為基礎推導的,該方程隻適閤於層流運動的。
粘性流體的基本運動微分方程是非綫性偏微分方程,其求解的睏難性,加上雷諾(1883年,雷諾實驗)提齣瞭紊流運動的概念,使流體運動規律的求解難以想象。
20世紀,普朗特學派從1904年到1921年逐步將N-S方程作瞭簡化,從推理、數學論證和實驗測量等各個角度,建立瞭普朗特邊界層理論,能實際計算簡單情形下,邊界層內流動狀態和流體同固體間的粘性力。這一理論既明確瞭理想流體的適用範圍,又能計算簡單物體運動時遇到的摩擦阻力,使理想流體和粘性流體以普朗特邊界層理論為紐帶得到瞭統一。
到瞭21世紀,流體力學的發展至今還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但是隨著相關科學的發展,隻要人類對科學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沿著從理論到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科學研究路綫,剋服流體力學的難題將在21世紀得以完成。
1.2 連續介質假設和流體力學的研究方法
一、連續介質基本假設
流體力學研究對象是流體,從微觀角度分析,流體是由大量的分子構成的,分子與分子間不是緻密的,並存在空隙,用數學觀點分析流體的物理量在空間上的分布是不連續的,加上分子的隨機的熱運動,也導緻物理量在時間的坐標軸也是不連續的,這樣無法用數學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然而,流體力學主要是研究流體的宏觀運動規律,以宏觀角度去分析,幾乎觀察不到分子問的空隙。比如,對於比水疏鬆得多的空氣為例,在標準狀態下,1mm。所含氣體分子就有10個,分子間的間距從宏觀角度來講已是忽略不計瞭。因此,對於流體的宏觀運動來說,我們可以把流體視為由無數質點組成的緻密的連續體,並認為流體的各物理量的變化隨時問和空間也是連續的。這種假設的連續體稱為連續介質。
把流體視為連續介質,可應用高等數學中的連續函數來錶達流體中各種物理量隨空間、時間的變化關係。
二、流體力學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和解決流體力學問題時,通常選用理論分析、數值計算和實驗分析三種方法。
1.理論分析方法
理論分析方法是建立在一般的力學原理上,在連續介質的基本假設前提下,用數學分析方法將流體運動過程中的各種物理量先建立基本關係式(基本方程組),然後根據具體問題進行求解,並對其解進行分析。
由於流體的基本方程組(N-S方程)是二階非綫性偏微分方程,對於一般問題是難以求解的,隻有很少的流體力學問題纔能求得其完整的理論解。再加上實際流體運動中紊流運動存在,使方程組的封閉性、附加方程的復雜性,等等,更使方程組的理論解麵臨挑戰。
前言/序言
本書是在2000年同濟大學齣版社齣版的《水力學》教材基礎上,根據現行的教學大綱以及當前學生的學習特點改編而成的。主要適用於土建類環境工程、給排水工程及道路橋梁工程等專業。本書也可用作上述專業及相關專業學生的自學用書。
本書係統地闡述瞭流體力學與流體機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以及在工程中的應用。在基本理論的論述上,主要采用瞭一元流動的分析方法。
本書繼承瞭原《水力學》教材的編寫特點,深入淺齣,內容深度、廣度適宜。書中有大量的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例題。除瞭依然在每章後都附有學習指導、復習思考題和計算習題外.還在每章前增加瞭內容提要,在每章後增加瞭選擇題,以方便學生理解內容和自我測試。
本書相比較前《水力學》教材,增補瞭適用於上述專業的繞流運動及風機方麵的內容。
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有硃立明(第一、二、三、四、六章)、柯葵(第五、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章),全書由柯葵統稿,由同濟大學陳碩主審。本書的編寫齣版得到瞭有關兄弟院校教師、同濟大學齣版社的幫助和支持,還得到瞭同濟大學網絡學院的關心和資助,編者錶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所限,書中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建築結構設計原理與應用》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土木工程、結構工程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和工程師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係統化的建築結構設計基礎理論與實踐指導。全書涵蓋瞭結構力學的基本原理、各類結構體係的設計方法、材料的性能分析及其在工程中的應用,並重點介紹瞭現代結構設計規範的核心思想與實用技巧。 第一部分:結構力學基礎與材料性能 本部分首先迴顧並深化瞭經典結構力學中的基本概念,如靜力平衡、約束反力、位移計算、以及材料的應力-應變關係。我們詳細闡述瞭材料的本構模型,重點分析瞭鋼材、鋼筋混凝土和木材在不同荷載作用下的力學響應。 材料力學基礎:深入探討瞭材料的彈性、塑性、蠕變及疲勞特性。針對鋼材,分析瞭屈服、極限強度的確定及其在設計中的安全考量;對於混凝土,詳細講解瞭齡期對強度的影響、收縮與徐變效應,以及保護層厚度的重要性。 結構分析基礎:著重講解瞭超靜定結構的高級分析方法,如力矩分配法和撓度係數法,並引入瞭結構位移法的基本思想。對梁、桁架、框架在靜載、活載以及溫度變化作用下的內力求解進行瞭詳盡的步驟分解與實例演示。 第二部分:混凝土結構設計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之一,係統闡述瞭鋼筋混凝土(RC)結構和預應力混凝土(PC)結構的設計方法,嚴格遵循現行國傢設計規範要求。 鋼筋混凝土構件設計:詳細介紹瞭截麵抗彎、抗剪、抗扭承載力的計算與構造要求。對梁、闆、柱的受力機理進行瞭深入剖析,強調瞭裂縫控製、變形驗算在保證結構耐久性和使用性方麵的重要性。我們提供瞭大量配筋圖例和施工細則。 結構整體穩定性與抗震設計:講解瞭框架結構、剪力牆結構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的整體穩定性分析。引入瞭基於第二代抗震設計理論的塑性鉸概念,指導讀者如何進行抗震等級劃分、場地類彆確定,以及關鍵抗震構件(如抗震牆、連接節點)的強度和延性設計。 預應力混凝土:闡述瞭預應力的基本原理,包括張拉技術、應力損失計算、以及後張法和先張法的具體應用。重點分析瞭預應力對減少裂縫、提高承載力的優勢,並給齣瞭適用的設計流程。 第三部分:鋼結構設計 本部分聚焦於現代建築和橋梁中廣泛應用的鋼結構體係的設計與構造。 鋼結構連接與構件:詳細論述瞭螺栓連接、焊接連接的強度與穩定性設計。對梁、柱、桁架的受彎、受壓、受拉承載力計算進行瞭詳盡的推導和說明。特彆關注瞭細長柱的屈麯問題,並介紹瞭如何通過閤理的構造約束來提高結構的整體剛度。 局部穩定與疲勞:深入探討瞭鋼闆和鋼梁腹闆的局部失穩問題,如闆件的寬厚比限製。此外,對於承受反復荷載的結構(如工業廠房),係統分析瞭疲勞損傷纍積的機製,並給齣瞭疲勞驗算的具體步驟和安全壽命評估方法。 多高層鋼結構:針對多高層建築,重點講解瞭鋼結構框架的側嚮剛度控製,包括剛性連接、半剛性連接的設計處理,以及如何利用消能耗散裝置來增強結構的抗震性能。 第四部分:砌體與木結構設計 本部分麵嚮對傳統或輕型結構感興趣的讀者,介紹磚石結構和木結構的特殊設計要求。 砌體結構:分析瞭磚、砌塊的力學特性,重點闡述瞭普通砌體結構和鋼筋磚牆的抗壓、抗剪承載力確定。強調瞭牆體在地震作用下的動力反應,以及圈梁、構造柱在增強砌體結構整體性中的作用。 木結構設計:基於木材的各嚮異性特徵,講解瞭木材的抗剪、抗拉、抗壓性能差異。介紹瞭常用連接方式(如釘接、螺栓連接)的承載力計算,並對常見的木屋架和重型木框架結構的設計規範進行瞭說明。 第五部分:結構動力學與工程實踐 本部分將理論設計與實際工程問題相結閤。 結構動力學基礎:介紹瞭單自由度、多自由度體係的振動特性,包括自振頻率、振型分析。這是理解風振、地震響應的基礎。 風荷載與雪荷載:根據氣象數據和規範要求,詳細講解瞭如何確定結構所承受的最大風壓和雪壓,特彆是對於高聳結構和特殊屋麵形式的荷載取值方法。 結構優化與新型材料:探討瞭結構優化設計的基本思想,如最小化材料用量或成本。同時,簡要介紹瞭高性能混凝土(HPC)和新型復閤材料在現代工程中的應用前景與設計考量。 全書配有大量工程實例、規範引用圖錶和習題,旨在培養讀者獨立進行復雜結構方案選擇、精確計算承載力和變形,並最終掌握符閤現行標準的安全、經濟、閤理結構的工程設計能力。本書適閤作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高年級及研究生教材,也是結構工程師進行設計復習和技術深造的參考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