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预言未来世界秩序将由中国主导的撼世之作,颠覆以西方视角看待现代化的传统模式;对中国的现代性本质做了一次重要的思考,堪称第一本外国学者“吃透”中国的作品;解释了“中国为什么?为什么是中国?中国未来怎么样?”的问题。
随着西方化高潮的远去,世界已不再只依据西方规范研判一国的文明、发展和现代化程度。中国,作为开启另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先行者,已经能够融入世界体系并领导全球新秩序的重塑。中国为什么有能力引领世界的未来?中国成为真正世界大国的基因是什么?中国如何融入世界体系?
在这本《大国雄心》中,研究中国问题的全球著名学者马丁·雅克,从社会发展模式、文化根基、民族价值观、地理环境、外交政策、全球战略定位等方面,以深邃的眼光透视了中国发展模式和西方模式的异同。在他眼中,中国正在经历从邓小平时代到习主席时代的转变,相较于前者,后者更注重历史转向和面向未来。对于“中国梦”的诠释,马丁·雅克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认为,中国梦并非只有经济一个维度,与其他所有梦想一样,中国梦是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多方位设想——它不仅是关于中国的梦,还是关于民族的梦,是中国破茧成蝶的梦。
马丁·雅克还进一步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社会将经历一场全方位的巨大变革,将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民众特征:更为富有、健康,更为国际化、聚焦全球视野,更能体会他者感受,更加自信,受教育程度更高,思维更开阔,更为注重环保。而这些内向型转变都将决定中国有能力引领世界新秩序的未来。
《大国雄心》直面“中国为什么?为什么是中国?中国未来怎么样?”的疑问。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这本《大国雄心》都不容错过。
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IDEAS的高级客座研究员,剑桥大学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系高级研究员,同时还是亚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现为清华大学访问学者,曾在京都立命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并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做客座教授,是英国智库Demos的创始人之一。马丁·雅克拥有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博士学位。曾担任《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以及《独立报》副主编,为英国广播公司撰写稿件并多次主持电视节目。他热衷研究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思想,其著作和言论在中国也广受传播。
《大国雄心》把中国研究透了,如果你想全面地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绝对是一本一定要读的书。
——搜狐网读者
与那种认为《大国雄心》是在“捧杀”中国的观点不同,我认为这本书更多的是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它既有善意的提醒,也有对中国所取得成就的惊诧与赞扬,还有站在客观立场上的评价。任何以严肃态度审视中国过去、观察中国现实、展望中国未来的读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天涯网读者
《大国雄心》的确是一部卓尔不群的作品。与囿于各种理念的国内作者不同,马丁·雅克作为一位在西方背景下成长而又学贯东西的著名专家,他对中国的分析极其透彻,对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异同与解不开的关系驾轻就熟。因此,他创作的这部作品称为撼世之作一点也不为过。
——豆瓣网读者
对于那种认为《大国雄心》一书是哗众取宠之作的读者,我想说的是:请你一定要读完这本书再发表自己的言论。一部几乎每一页都包含让人吃惊观点的书,我觉得怎么颂扬都不过分。
——新浪网读者
新版序 从邓小平时代到xijinping时代
前 言 中国:正在改变世界
第一部分 西方世界的终结
第1章 西方的兴起
是先决条件还是特征?
欧洲例外论
欧洲的优势
美国的崛起
第2章 日本:现代国家但非西方国家
日本从哪里来?
明治维新
历史的传承
转向西方
第3章 中国:动荡的历史与翻天覆地的变化
辉煌的历史
中国人眼中的“国家”
内忧外患
1949年之后
经济腾飞
第4章 中国与西方:相互融合,还是相互竞争?
东亚现代性的兴起
转变的速度
如何界定现代性
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西方化有多深
本土的现代性
现代性竞争
第二部分 中国世纪的来临
第5章 中国:超级经济大国
中国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
人口老化
环境的两难困境
低科技还是高科技?
中国模式
规模效应
中国的全球经济影响力
第6章 文明国家
中国—一种文明
中国—一片大陆
中国政治的本质
中国与民主
共产党的领导
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中国
第7章 大国心态:中国人在想什么
从多样性到同一性
从天下到民族国家
中国人与种族问题
海外华人
中国如何对待差异
第8章 中国与周边国家:愈加紧密,还是错综复杂?
中国重回舞台中央
瞬息万变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台湾—容不得讨价还价
日本—很受伤
美国—一头“巨象”
第9章 中国:正在崛起的世界强国
拉美
非洲
中东和伊朗
俄罗斯
印度和南亚
欧洲
崛起的大国和衰落的大国
冲突的加剧
国际体系的未来
第10章 当中国引领世界
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作为新全球之都的北京
文明国家的兴起
朝贡体系再现
数字的意义
中国的种族秩序
中华联邦?
全球经济引擎
一种全新的资本主义形态
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如何作为
全新的政治一极
价值观之争
新兴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兴起
你会说汉语吗?
中国大学的崛起
作为软实力的中国文化
北京奥运会
中餐和中医
西方的没落
结 语 界定中国的八大特性
后 记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开始
附 录 海外华人
参考文献
第1章
西方的兴起
到19世纪中叶,欧洲已经明显确立了对东亚国家的优势地位,1839~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国入侵中国的事实即是生动的说明。但是这种优势是从何时开始的?人们会忍不住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欧洲之所以形成对东亚国家的优势,部分原因在于明朝之后—特别是产生多项发明创造的宋朝灭亡之后,中国在创新方面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例如,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David Landes)在谈及清朝时表示:“在科技领域,中国变得越来越迟钝,它故步自封,无意创新。”所以,他认为:“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欧洲将中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一方面,与过去的辉煌历史相比,中国对自己的现状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同时期的欧洲正在活力四射地稳步增长。大约从1400年开始,部分欧洲地区就开始呈现出稳步的经济增长趋势,同时文艺复兴的酝酿又为后来的科学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然而,欧洲现代化的漫长过程却可能被所谓的“后见之明”夸大了:人们认为鉴于欧洲自19世纪初期就获得了一系列耀眼的成功和超级统治地位,所以其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于是产生了一种观点,当然并不流行,认为欧洲获得对中国的领先地位以及中国自身的衰落的时间要更早(实际并非如此)。
认为1800年欧洲轻松地领先于中国和日本的观点,日益受到历史学家们的质疑。杉原薰(Kaoru Sugihara)指出,1600年后的东亚并没有走向衰落,相反在后来300年的时间里,还出现了劳动密集型、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的“东亚奇迹”—他称之为“勤劳革命”。这种经济成就完全可以与后来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相媲美。他指出,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农业表现出很强的创新能力,农作物的重大改良和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了支持。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的,18世纪晚期,中国的市场显然比欧洲的更加先进和成熟。例如,中国生产的粮食被远距离运输到市场上的比例远高于欧洲。早期的市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获得发展,关键原因之一就在于封建制度的缺位。中世纪的欧洲,农奴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既不能离开也不能任意处置土地。而中国农民只要拥有足够的资金,就能够自由合法地买卖土地及其农作物。
180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至少与欧洲旗鼓相当。据估测,18世纪的日本,约有22%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西欧的比例为10%~15%。1800年之前,无论从资本存量还是经济制度的角度来看,西欧都未享有超过中国和日本的绝对优势,当时许多中国的生意都有股份制的影子。即使在技术水平方面,欧洲虽看似与中国旗鼓相当,但在灌溉、纺织织造、染色工艺、医药和瓷器制造等领域,欧洲还是落后于中国。中国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纺织机,这些机器与多轴纺织机和飞梭只存在细微差别。多轴纺织机和飞梭为英国以纺织业为先导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动力,但那已经是1780年左右的事了。中国很早就对蒸汽机不陌生,而且还创造出类似的各种类型的机器。只是与后来詹姆斯·瓦特的发明相比,这些机器是用活塞驱动飞轮,而不是相反。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英国的工业革命一开始,对资本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就快速提升了生产力水平,创造出一系列技术、革新和增长,这也使得英国能在科学技术方面获得不断进步,并尽享领先于中国的优势。中国则正好相反,事实证明其“勤劳革命”并没有拉开工业革命的序幕。
1800年,在中国和西欧的一些中心地区,生活水平是大致相当的,可能日本略高一点,人均寿命和卡路里摄入量也基本相同。人均寿命是衡量繁荣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除了zui富裕的地区,欧洲的人均寿命直到19世纪末才超过中国。保尔·贝罗什(Paul Bairoch)通过计算得出,180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仍领先于西欧,亚洲的人均收入虽落后于西欧,但却超过了欧洲。当然,提起中国和欧洲,我们必须牢记一点,这两个地方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1820年,中国人口多达3.81亿,西欧人口达到1.33亿,欧洲总人口达到1.69亿。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必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互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普遍认为18世纪末,中国zui发达的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已或多或少与英国等西北欧zui繁荣的国家处于同等发达水平。鉴于zui发达地区在工业腾飞中所起的先导作用,必须对英国和长江三角洲进行具体的比较。
1800年,西欧远没有取得遥遥领先于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地位,事实上,当时中欧两地的经济水平并无多大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认为工业化是一个持续了几百年而非几十年的历史变化过程的产物这一观点,不禁令人怀疑。相反,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看上去更像是相对偶然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这仍然遗漏了一个问题:1800年左右,为什么是欧洲而非日本和中国,能够如此迅速地把财富聚积起来,然后在19世纪取得如此令人赞叹的成就呢?
就此而言,偶然因素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当然并不是weiyi的原因。1800年左右,包括中国和欧洲在内的旧世界中人口zui密集的地区,越发觉得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zui基本的问题就在于,粮食、纺织品、燃料和建筑都在竞相争夺日益稀少的土地和森林资源。这一问题对中国来说尤其严重。中国的心脏地带地处黄河和长江之间,由于土壤肥沃,该地区孕育了众多且相对密集的人口。但是过度的开发使用,导致这片土地日益枯竭。再加之新开垦的土地质量不高,所以问题日益突出。欧洲—具体地说是英国,之所以能够解决类似于中国的问题,打破这种致命的土地限制,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英国在新兴工业区附近发现了大量的煤炭资源,这有助于缓解木材日益短缺的困境,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燃料。相比之下,中国的煤炭储备虽然也十分可观,但主要蕴藏在偏远地区,尤其是西北部,与纺织工业集中地和运河所在的长江下游流域相去甚远。
其二,更为重要的是,新世界殖民地—尤其是加勒比和中美洲地区,幅员辽阔,劳动力(主要是农奴)充足且价格低廉,食物和原材料丰富。以曼彻斯特的早期经济增长为例,如果没有奴隶种植园大量便宜的棉花供应,这种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英国没有从新世界进口棉花,而是靠养羊产羊毛来生产纺纱,那么就需要广阔的牧地(1815年约为900万英亩,1830年则超过了2 300万英亩)。总体而言,据估计仅在1830年,英国若想自给自足,替代从新世界国家进口的棉花、蔗糖和木材,所需的土地面积大约在2 500万~3 000万英亩之间,这甚至超过了英国所有耕地面积和牧场面积的总和。在此背景下,殖民地所发挥的作用也提醒着人们,欧洲工业化绝非一个内源性过程。新世界和在英国发现的大量煤炭资源,减轻了对土地日益增长的压力,消除了欧洲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则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因而,其影响是深远的,正如历史学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所说:“英格兰避免了变得像长江三角洲一样,二者变得如此不同,以至于现在很难发现它们还有什么相同之处。”
在关键时刻,新世界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原材料,这纯属偶然,但是在过去的200多年里,英国对新世界殖民化的方式却并非意外。海外殖民扩张也让欧洲在其他许多方面长期受益匪浅。对殖民地的争夺、欧洲内部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加上经济上的激烈竞争,欧洲民族国家被磨炼成了名副其实的战斗机器。因而,19世纪,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欧洲民族国家具有了更雄厚的军事实力,其殖民扩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当时军费开支的数额不容小觑。在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the Battle of Trafalgar)中,海军上将纳尔逊(Nelson)指挥皇家海军获得了胜利,耗资总额相当于5个亚伯拉罕·克劳利钢厂。该钢厂是英国工业革命中标志性的巨型投资项目之一。与殖民地的贸易还为公司结构和融资系统的创新提供了沃土。以荷兰为例,为了与殖民地进行贸易往来,荷兰创设了股份公司。可以说,没有奴隶贸易和殖民统治,欧洲不可能取得这样的突破性成就。
诚然,从1644年到18世纪末,中国的疆域也在扩大,但是这些地域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既没有幅员辽阔的土地,也没有众多的人口,不能像新世界那样提供丰富的原材料。东南亚资源丰富,本应该是中国在新世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zui佳选择。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乘坐的船只之庞大要远远胜于当时欧洲建造的船只。这表明中国并不缺乏技术能力和财力,但是中国对待海外利益和财富的态度,与欧洲国家极为不同。尽管有大量的中国人移民到东南亚,但是与欧洲不同,中国无意为其子民的海外扩张提供军事和政治支持,相反,清王朝非常关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内陆地区。这些都反映出一个事实,中国认为自己是大陆文明而非海洋文明。有趣的一点是,率先对东南亚进行殖民统治的恰恰是欧洲列强,尤其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
这引发了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就是欧洲与中国及各自的精英,其态度到底存在何种程度上的差异,zui终导致中国没能取得欧洲那样的突破性成果。中国的国力当然不是问题,我们在第3章将会看到,中国一旦把经济和自然资源完全利用起来,就肯定具备创建丰功伟业的能力。高度发达的粮食仓储系统、国家修建的长达1 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屯垦戍边政策,都展示出清政府强有力的治理能力。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也具备长途运输大宗物品的能力,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当时的中国优先考虑运输的不是煤炭,而是粮食、食盐、铜。这些物资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团结、维持百姓生活至关重要,始终是中国历代王朝zui为重要的关切之一。
实际上,这里存在一个重要的差异:封建王朝治下的中国往往把重点放在维持秩序和均衡发展方面,而非商业行为和工业化进程。中国一直在极力避免收入的巨大分化和明显的奢靡行为,这些都被视为有损于儒家所倡导的“和”的理念。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禁止市场活动和商业行为,恰恰相反,它大力支持农业市场经济发展。但是,除了那些从事盐业和外贸等垄断活动的商人能从中享受到一些好处,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没有起到促进商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则对新兴的工业更为支持。同样,中国也不允许各省之间展开竞争,认为那样显然会造成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欧洲,这种以民族国家之间的对抗形式出现的竞争则相当普遍。导致中国和西欧国家心态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在欧洲,随着商业阶层的发展,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跻身统治阶层之列。而在中国,商业阶层一直难以进入统治阶层,至今仍是如此。中国的商人没有权力根基,只能依靠政府的资助和扶持来保护和促进大型商业企业的发展。西欧国家,首先是英国,则更倾向于以工业发展为导向;而在中国,统治阶层和地主的利益仍然占主导地位。
因此,1800年的英国相对于中国来说拥有两大长期优势并非偶然。英国(其他欧洲国家或多或少亦是如此)比中国更倾向于工业资本主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业化),殖民地和此起彼伏的欧洲内战也为西欧提供了丰富的战略资产,尤其在原材料和军事能力方面。但殖民化为18世纪末的英国解决了日益严峻的土地和原材料短缺问题,这一点则纯属偶然。1800年的中国(实际上还有日本)与西欧经济地位相似,也都拥有实现经济腾飞的类似潜力。造成两者后来境遇云泥之别的决定性因素是那些偶然因素。新世界国家的资源、相对充足的煤炭供应使英国能够打破资源困境,当然英国政府对工业化的支持态度同样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则没那么幸运,未能拥有这些偶然因素,结果发现自己深陷困境、无法自拔。而且以鸦片战争为开端,随着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的入侵,在随后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所处的局势严重恶化。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1850年的中国和1750年一样,都是农业社会,而到了1950年,中国仍是以农业经济为主。据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估计,中国1820年的GDP是2 286亿美元—几乎是1600年的4倍。但是到1913年时微升至2 413亿美元,几乎没有什么增长,而到1950年时,却下降至2 399亿美元。
如果说中国1800~1949年的灾难性遭遇发轫于19世纪初,而不是16世纪,那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缘起同样在近代也有据可查,而不是在历史的迷雾中无迹可寻。这也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中国自1978年以来开展的、引人注目的经济变革。1800年的中国经济绝对不是一无是处,相反它在很多方面都展示出了非凡的活力:社会的竞争性依然很强;农民体现出强劲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商人拥有极强的商业敏锐性。在列强入侵的年代,这些特征可能相对处于休眠的状态,1978年开启改革的大潮之后,它们则再次显现出来。此外,我们还要提出一个更具有当代色彩的观点。那就是,1800年全球经济并不是以欧洲为中心,而是呈现出多中心的特征。亚洲、欧洲、美洲共享着世界经济权力,其中中国和印度则是当时世界上两个zui大的经济体。目前,全球经济再次呈现出日益多极化的态势。不要认为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相反我们应该看到,过去200年里经济力量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稍后的日本等少数国家手中,这是一种历史脱轨的非正常情况。殖民化在其中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提供一些先决条件,殖民化使欧洲获得了普罗米修斯式的经济增长,同时还赋予欧洲抑制和扭曲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长达100多年的力量和机遇。
……
拿到《大国雄心》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名字所蕴含的宏大叙事所吸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见证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但往往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视角来理解这一切。这本书,仿佛就是为解答我心中诸多疑问而生。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宏大的笔触,为我描绘出我们国家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的壮丽画卷。它会不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支撑起“大国”地位的基石,去理解那些深远的战略和不懈的追求?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通过深刻的洞察,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逻辑和动力,让我感受到那种“雄心”所带来的冲击力和引领力。这本书会不会让我对国家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引发我对于自身价值和时代责任的思考?中信出版社的品牌,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他们的图书常常具有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相信这本书也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评分《大国雄心》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次与时代对话的机会。我一直对我们国家的发展进程,以及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变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信息过于 fragmented,让我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这本书的名字,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探求欲。我希望它能够以一种宏大的视角,为我揭示那些推动国家前进的宏伟蓝图,以及这些蓝图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智慧和不懈努力。我期待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能是对当下与未来的深刻洞察,让我理解“大国”这两个字背后的责任与担当。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国家的光辉成就,也照见我们前行的挑战?它会不会像一个启明星,指引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以及我能为这“雄心”贡献些什么?中信出版社的出品,一向以其严谨的态度和深刻的思想著称,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会是一场充满启发性的思想盛宴。
评分《大国雄心》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通往理解国家发展脉络的地图。我一直对我们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感到信息过于零散,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视角。这本书的名字,直击要害,让我迫切地想要一探究竟。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带领我深入剖析那些塑造了我们国家地位的关键性因素,无论是历史的传承,还是时代的变革,亦或是战略的布局。我期待它不仅仅是冰冷的事实堆砌,更能通过生动的叙事和深刻的洞察,让我感受到“大国雄心”背后的情感力量和精神内核。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智囊团,为我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及我们国家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我希望它能点燃我的思考,让我不仅对国家的发展感到自豪,更能对自身的社会责任有更深刻的认知。中信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他们总是能带来一些兼具深度和广度的佳作。
评分当我拿起《大国雄心》这本书时,一种强烈的预感告诉我,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个时代的故事,更可能是一部关于时代本身的书。我一直觉得,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而“大国”这个词汇,承载了太多复杂的含义和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让我能够超越表面的喧嚣,去探究那些支撑起国家崛起的内在逻辑和不懈追求。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宏大的视野,描绘出我们国家在世界舞台上不断演变的轨迹,解析那些关键的决策和深远的战略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格局。我希望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著作,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让我感受到那种“雄心”的力量,那种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这本书会不会让我重新认识“大国”这个概念,以及作为这个“大国”的一份子,我应该如何去思考和行动?中信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他们的出版物往往具有思想的深度和人文的温度,相信这本书也会带给我相似的感受。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面设计所吸引。不是那种华丽的、猎奇的,而是一种沉稳、大气,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翻开扉页,看到“大国雄心”这四个字,瞬间有一种被点燃的感觉。我一直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国际地位的变化深感好奇,也常常在思考,是什么支撑着我们一步步走到今天,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这本书,就像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个答案的入口。它不是那种提供简单事实陈述的报告,而是更像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我们每一个人,是我们身处的时代,是我们共同的国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那种宏大的叙事,去理解那些宏观的决策是如何一步步影响到我们微观的生活。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深刻的洞察力,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逻辑和动力,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这个“大国”,也更清晰地认识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中信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更高的期待,毕竟他们出版过许多高质量的、具有思想深度的书籍,希望这次也能带来一次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它书名里“雄心”这两个字给吸引住的。总觉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得有点“雄心”才对,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了,变化也太大了,有时候会觉得有点晕乎乎的,不太清楚自己站在哪里,要往哪里去。所以,当看到《大国雄心》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就冒出了一个念头:这本书会不会在解答我这些疑惑?它会不会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然后告诉我们,这“雄心”到底是怎么来的,又将带我们去向何方?我希望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能够用扎实的论据,生动的事例,把那些复杂的国际关系,那些高深的战略思想,讲得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我期待它能够打开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一个更宏大的格局。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产生共鸣,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真正地理解,自己在这个“大国”崛起的进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能够做出怎样的贡献。中信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应该是有保障的,毕竟是他们精心打造出来的。
评分拿到《大国雄心》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封面所传递出的那股沉静而又磅礴的气息所吸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包围,对于国家发展这样宏大而又复杂的主题,我渴望能够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深入地为我解读。这本书的名字,恰如其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雄心”,这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方向感的词汇,它让我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支撑起“大国”地位的深层原因,去理解那些战略决策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远见。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宏大的视角,为我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国家发展图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会不会像一位哲人,引导我进行深刻的思考,让我不仅看到国家的崛起,更能体悟到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责任和价值?中信出版社的品牌,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和深度有了较高的期望,相信它会是一次令人受益匪浅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拿到《大国雄心》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瞬间涌现了许多关于国家未来发展的设想。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对那些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博弈并不十分精通,但内心深处,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国家正在经历的这场伟大的变革。这本书的名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盼和好奇。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揭示那些宏观战略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些战略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智慧。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事实和数据,更能带领我一起去思考,去感受,去体会“大国”这两个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我们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也让我反思我们作为个体,应该如何去适应和贡献于这场时代的大潮?我期待它能够点燃我内心的激情,让我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对自身的责任有更清晰的认知。中信出版社的出品,总能给我带来惊喜,相信这本书也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评分拿到《大国雄心》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整体的格调。那种不张扬,却充满力量的封面设计,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感。我一直对国家的发展和国际格局的变化非常关注,总觉得这不仅仅是新闻报道里的只言片语,而是关乎我们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宏大叙事。这本书的标题,直接击中了我的兴趣点,让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来一些深刻的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认知,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我们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和未来走向。它会不会像一部史诗,展现出我们国家在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又或者,它会像一个战略家的棋盘,为我们剖析那些高屋建瓴的决策和深谋远虑的布局?我渴望从中获得一种清晰的脉络,一种深刻的理解,能够帮助我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中信出版社的名字,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充满信心,他们过往的出版物,常常带有思想的深度和人文的关怀,相信这次也不会例外。
评分这本《大国雄心》在我手里,感觉就像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或者说是一场即将开启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我们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变化抱有极大的兴趣,也常常思考,支撑起“大国”这个词汇背后的力量究竟是什么?是历史的积淀,是人民的奋斗,还是深远的战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宏大的叙事空间,去理解那些推动国家前进的宏伟蓝图,以及这些蓝图是如何一步步从纸面走向现实的。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剖析那些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去阐释那些关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深刻理念。它会不会像一扇窗,让我窥探到那些隐藏在新闻报道之下的深层逻辑?又或者,它会不会像一位引路人,为我指明未来的方向,让我对国家的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我渴望从中获得启发,不仅仅是对宏观世界的理解,更是对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重新审视。中信出版社的品牌效应,也让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期待,相信它会是一次深刻而有意义的心灵之旅。
评分没看呢。感觉不错
评分没看呢。感觉不错
评分继续学习
评分很好书籍
评分好书
评分继续学习
评分继续学习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