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说构造-中华传统家具作法
图书定价 598.00元
文字种类 中文
图书规格 精装 16开 3.95公斤 680页
产品尺寸 宽24.3*高31*厚7.4(厘米)
出版时间 2016年3月
国际书号 9787553754345
编辑单位 乔子龙
出版单位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编辑推荐:
《匠说构造—中华传统家具作法》一书是作者集二十多年的思考与研究,从家具的构造出发,深入探究其形成的原理,以及与中国文字形式变化发展的对应关系,从根本上开启了中国家具研究的另一扇大门,“由术而道”阐述形制、型制、制式、款式等的属性与缘由,对中国家具意韵的技术分析以及家具构造结体的榫卯原理和榫卯性格、现代家具设计与制图等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门径,为建立现代中国家具学体系提供构架性建议。书中未涉及专门的木材处理,雕刻图案寓意,油漆与装饰配件,也未深入有关的明式、清式或宋元风格、以及大漆家具等,更未深究家具的发展与历史和外观上的美学,本书是对现今公共认知的传统家具信息,从构造技术上进行总结归纳,从中探究其规律与原理,从传统家具的骨子里进行思考与研究,致力于在本质上弄清中国传统家具,以及有别于西方家具的是主要方面,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创现代中国家具及技术改造,提供参考。著作集二十年古建与园林的设计图绘经验,历时两年绘制了一多个榫卯图、及两件家具,图文并茂的叙述其思考研究,并以此为大专院校及企业产品设计的家具设计与培训提供借鉴。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文字卷与榫卯作法图例合为上册;中和圆通(家具构造要点)与制器设计作法图例等内容合为下册。本书文字卷为口述方式,讲述了现代木工应该具备的一些传统家具认知,有些内容重复提及,但都是在佐证其构造心法。文字卷中有些插图主要是配合文字内容的,不是作为家具产品推广,涉及的一些经典家具图片,均作了技术处理或转换成了黑白图片,或有不慎之处,敬请谅解。
书中列举的家具编排序列不同于以往类似的使用功能排列,而是以家具结构作法特性来排列的,例如:束腰类的有凳、桌、椅、榻、床等,而四面平类的也有凳、桌、椅、柜、床等。这种编排方式主要是便于说明制器作法的构造共同点。书中未涉及专门的木材处理,雕刻图案寓意,油漆与装饰配件,也未深入有关的明式、清式或宋元风格、以及大漆家具等,更未深究家具的发展与历史和外观上的美学,本书是对现今公共认知的传统家具信息,从构造技术上进行总结归纳,从中探究其规律与原理,从传统家具的骨子里进行思考与研究,致力于在本质上弄清中国传统家具,以及有别于西方家具的是主要方面,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创现代中国家具及技术改造,提供参考。
榫卯作法略要图卷中的说明文字,以制图方式写在图中,但有些未尽意部分则另著写在图旁的空白处,需对照阅读,另外,在榫卯作法图旁有对应的透视草图。下册的中和圆通卷中,大部分是以传统经典器为例,另有一部分是笔者根据制式研究推演的创作家具。卷中未列入任何摄像图片,只有绘制作法图与透视图,意在从图中解析传统的构造原理与制作的一些注意要点。原图稿中的毛笔字是多年前书写的,有较多错字或漏字,但大致上是符合拙者意思的。
目录:
文字卷
章 东西方意匠之比较
节 美学及视觉之比
第二节 建筑及文字之比
第三节 东西方古典家具之比
第二章 漫谈传统家具
节 传统家具的匠工思考
第二节 迟到的文明
第三节 传统木构建筑与木作家具
第三章 传统家具之八识
节 传统家具的称谓与识别
第二节 制——传统家具的立器之本
第三节 式——使用功能的类别
第四节 形——家具构造中的气质衍生
第五节 艺——型架骨骼上的表饰
第六节 工——制器的营造全程
第七节 款——器型的体量尺码与级别
第八节 色——家具可视的表色
第九节 材——支撑构造及榫卯的质地(含材色)
第四章 型制有道
节 东方之木
第二节 无束腰
第三节 案型结构
第四节 四面平
第五节 有束腰
第六节 四制的圆合——不露端截的外纹通顺
第七节 制与制之间的交融
第八节 圆展方守的对应关系
第九节 四“制”与文字的对比分析
第十节 文字与书法
第十一节 “制”的兄弟族群
第十二节 箱型
第十三节 筒型
第十四节 交型
第十五节 支型
第十六节 折型
第十七节 叠型
第十八节 组型
第十九节 独型
第五章 作韵八径
节 度·绳尺品韵
第二节 中和圆通之作韵八径
第三节 径——型廓比
第四节 第二径——间架比
第五节 第三径——线形比
第六节 第四径——材径比
第七节 第五径——杆型比
第八节 第六径——饰面比
第九节 第七径——缝折比
第十节 第八径——色间比
第六章 新十病与重温二十四品
节 新十病——重温明韵二十四品
第二节 匠读十六品
第三节 气质与地域文化
第四节 把握分寸“中和”尺码及品韵性向
第五节 传统家具韵向图
第七章 中国牙子——形制衍生语言
节 中国牙子——线型家具中的衍生语言
第二节 牙族分类
第八章 中华榫卯
节 “榫卯刍议”
第二节 榫卯之间的受力分析
第三节 中华榫卯的二十四性
第九章 神圣的榫卯家族
节 榫卯分类
第十章 投榫拆装与榫卯力学
节 榫卯初原与投榫组合顺序
第二节 榫卯的“巧”与“拙”
第十一章 设计与制图
节 关于间架构造的透视与放样
第二节 设计流程
第十二章 也说文人家具
节 匠说文人家具
第二节 竹语意匠的多种手法
第十三章 凿枘余声
节 匠工心中的型、形、艺
第二节 说韵有感
第三节 极简主义,素光如镜与现代中式家
具设计
第四节 苏式、京式小议
第五节 再谈仿制
第六节 也说匠心独运
第七节 再说形与韵
第八节 “骨法用笔”与线型家具精神雏向的思考
中华榫卯——二十四 性·一四十七式榫卯图析
中和圆通——图说传统家具作法一例
制器图例——设计作法图例
暇余所好——匠工的文化艺术雅好
松乔工法决(稿)
后记
作者简介:
松乔先生,本名乔子龙,注册建筑师、造园师、室内设计师。长于传统题材的书画创作,近年来专注于传统家具的研究与设计。现就于中国宅府建筑顾问,中国古典家具营销联盟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4年生于江南无锡五代园艺术世家。自少年始从事过木工、钳工、电工、美工、舞台灯光、平面设计与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等。
1992年初辞职下海,先后在海南、广东、天津、北京、大连,山东、上海等地从事职业设计。
1997年客居云南,创建环境艺术设计公,为国内及东南亚区域提供设计服务,成熟了古今并融的建筑设计语言,被业内人士推崇为“乔工风格”。
2012年回家乡无锡创办“松乔研造社”,著有《匠学图绘》。
------------------------以下来自本书实拍------------------------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化情有独钟的人,我一直对那些流传下来的精美家具充满了敬意。它们不仅仅是实用的器物,更是承载着历史、艺术和生活方式的载体。最近入手了这套《匠说构造》,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这些家具背后隐藏的智慧。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明清时期家具在结构设计上的独到之处,比如为什么它们能历经数百年依然坚固耐用?这种“化繁为简”的设计哲学是如何体现在家具的构造中的?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受力分析的原理,哪怕是通俗易懂的解释,也能让我更好地理解为何某些结构如此巧妙?另外,书中对装饰性构件与结构性构件的融合是否有深入探讨?很多明清家具在精美的雕花、镂空等装饰之外,其支撑结构也同样是匠心独运,这两者是如何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一件完整的家具?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这些“表里如一”的艺术品,从而获得更全面的欣赏角度,不仅仅是欣赏其表面的华丽,更能体会其内在的精妙。
评分我对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一直着迷,它们不仅是连接构件的巧妙方式,更是智慧的结晶。这套《匠说构造》在我看来,是对这种传统工艺的一次深入挖掘。我最想知道的是,书中是否会解释不同榫卯结构所对应的不同功能和优势?比如,为什么有些家具会使用燕尾榫,而有些则会选择格肩榫?它们在受力、抗拔、防松等方面各自有什么特点?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通过这些案例来展示不同构造方法在实际制作和使用中所体现出的优劣。另外,书中对木材的特性和选择是否有涉及?古代工匠是如何根据木材的硬度、韧性、纹理等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榫卯结构,以达到最佳的连接效果?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得到详尽的解答,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家具为何能够历久弥新,成为世界家具史上的瑰宝。
评分我是一名对古董家具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接触过不少明清时期的老物件,对它们的结实耐用和独特韵味一直赞叹不已。这次偶然看到这本《匠说构造》,立刻被它的主题吸引了。我最关心的是,书中是否会对不同种类的家具,比如椅凳、桌案、柜架等,在构造上的侧重点进行分析?例如,椅子的稳定性要求很高,其腿部与座面的连接,以及背板的支撑方式,想必会与桌子的构造有所不同。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常用的榫卯类型,并给出其名称、适用场合以及具体的制作方法?我尤其想了解一些不太常见的,但却非常巧妙的榫卯,比如“格肩榫”、“抱肩榫”等,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此外,书中对木材的选择和处理是否有提及?古人是如何根据家具的用途和所处环境来选择不同种类的木材,并进行防腐、防蛀处理的?这些都是影响家具寿命和品质的关键因素,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详尽的解答,从而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工艺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名对传统工艺感兴趣的设计师,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参考大量古籍和资料。这本《匠说构造》在我看来,就像一座宝库,里面蕴藏着中国传统家具工艺的精华。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不同结构单元的细致分析,比如桌腿的连接、抽屉的结构、柜门的安装等等。是否会包含不同类型家具在结构上的异同,以及它们所遵循的设计原则?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基础的木工结构知识,了解榫卯在实际应用中的承重、连接、抗扭等方面的作用。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连接方式,例如“榫舌”、“卯眼”的设计,是否有详细的尺寸比例和制作要点?这些细节的精准度,往往决定了家具的最终品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让我能够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的设计中,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功能的家具。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和精湛工艺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明清时期那些承载着历史底蕴的家具,更是让我着迷。最近终于入手了这套《匠说构造》,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仅从其精美的外观和严谨的排版上,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各种连接方式的详细图解和理论阐述,希望能从中了解那些“看不见”的巧思是如何支撑起一件件传世之作的。比如,一件看似简单的方凳,其四腿与坐面的连接方式就可能蕴含着不同的技艺,是简单的穿销还是复杂的燕尾榫?这些细节决定了家具的稳固性和美观度。书中是否会解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家具在构造上的差异?比如,南北方家具在木材选择、纹样雕刻以及整体风格上都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是否也体现在其内部构造上?我对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家具的魅力所在,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基础的木工知识,或许有一天也能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木制品,感受“匠人”的乐趣。
评分非常给力的一本书
评分很不错
评分很不错
评分很不错
评分非常给力的一本书
评分好书,很有用
评分很不错
评分好书,很有用
评分非常给力的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