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信号与系统(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 | 出版社: 清华大学 | 出版时间:2011-02-01 |
| 作者:甘俊英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 2011-02-01 |
| 定价: 28 | 页数:267 | 印次: 1 |
| ISBN号:9787302240334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甘俊英编著的《信号与系统》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信号与系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编排。全书共分7章: 第1章为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第2章为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第3章为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第4章为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傅里叶分析,第5章为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第6章为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第7章为系统状态变量分析。
甘俊英编著的《信号与系统》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信号与系统”课程 的教材。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时间信号与 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 的傅里叶分析、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的z域分析、系统状态变量分析。
《信号与系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控制 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学生 “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或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 的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1
1.1 信号与系统的定义1
1.2 信号的分类与描述1
1.2.1 确定性信号与随机信号1
1.2.2 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2
1.2.3 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2
1.2.4 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3
1.3 常用连续时间信号4
1.3.1 实指数信号4
1.3.2 正弦信号5
1.3.3 复指数信号5
1.3.4 抽样函数6
1.4 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7
1.4.1 斜变信号7
1.4.2 单位阶跃信号7
1.4.3 单位冲激信号8
1.5 连续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12
1.5.1 信号的时域运算12
1.5.2 信号的自变量变换14
1.6 信号的分解17
1.6.1 直流分量与交流分量17
1.6.2 偶分量与奇分量17
1.6.3 脉冲分量18
1.6.4 实部分量与虚部分量19
1.6.5 正交函数分量19
1.7 系统的模型及分类20
1.7.1 系统的模型20
1.7.2 系统的分类21
1.8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特性22
习题24
第2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26
2.1 引言26
2.2 连续LTI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和求解26
2.2.1 连续LTI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26
2.2.2 连续LTI系统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28
2.2.3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31
2.3 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34
2.3.1 冲激响应34
2.3.2 阶跃响应35
2.4 卷积积分及其应用38
2.4.1 卷积积分的定义38
2.4.2 卷积求系统零状态响应38
2.4.3 卷积运算的图解法39
2.4.4 卷积运算的性质41
习题46
第3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50
3.1 引言50
3.2 离散时间信号51
3.2.1 离散时间信号的描述方法52
3.2.2 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52
3.2.3 典型的离散时间信号57
3.2.4 序列的周期性60
3.3 离散时间系统62
3.3.1 离散时间系统的描述62
3.3.2 线性时不变系统64
3.3.3 稳定系统67
3.3.4 因果系统68
3.4 离散LTI系统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求解69
3.4.1 迭代法70
3.4.2 经典求解法70
3.4.3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73
3.5 卷积和与解卷积76
3.5.1 卷积和76
3.5.2 解卷积80
习题81
第4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傅里叶分析84
4.1 引言84
4.2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84
4.2.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84
4.2.2 周期信号的频谱89
4.3 傅里叶变换93
4.3.1 傅里叶变换的定义93
4.3.2 常用信号的傅里叶变换96
4.4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102
4.4.1 线性性质102
4.4.2 共轭对称性102
4.4.3 对称性质103
4.4.4 尺度变换性质104
4.4.5 时移性质105
4.4.6 频移性质107
4.4.7 时域卷积定理108
4.4.8 频域卷积定理109
4.4.9 时域微分性质109
4.4.10 时域积分性质111
4.4.11 频域微分性质112
4.4.12 频域积分性质112
4.4.13 非周期信号的能量谱113
4.5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114
4.5.1 复指数信号和正余弦信号的傅里叶变换115
4.5.2 一般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115
4.5.3 傅里叶级数系数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116
4.6 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118
4.6.1 系统的频率响应118
4.6.2 系统频域分析119
4.6.3 无失真传输121
4.6.4 理想低通滤波器121
4.7 连续时间信号的抽样及重建124
4.7.1 信号的抽样过程124
4.7.2 抽样信号的频谱125
4.7.3 抽样定理127
4.7.4 连续时间信号的重建128
习题130
第5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135
5.1 引言135
5.2 拉普拉斯变换135
5.2.1 从傅里叶变换到拉普拉斯变换135
5.2.2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136
5.2.3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域137
5.2.4 典型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139
5.3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142
5.3.1 线性性质142
5.3.2 尺度变换性质143
5.3.3 时域平移性质143
5.3.4 复频域平移性质145
5.3.5 时域卷积性质146
5.3.6 时域微分性质146
5.3.7 复频域微分性质147
5.3.8 时域积分性质147
5.3.9 复频域积分性质148
5.3.10 初值定理149
5.3.11 终值定理150
5.4 拉普拉斯反变换152
5.4.1 分母多项式包含单实根152
5.4.2 分母多项式包含共轭复根153
5.4.3 分母多项式包含重根154
5.5 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156
5.5.1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复频域求解法156
5.5.2 电路的复频域模型158
5.6 系统函数161
5.6.1 系统函数的定义162
5.6.2 系统函数与微分方程162
5.6.3 系统函数与电路163
5.6.4 系统函数与信号流图164
5.7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析167
5.7.1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定义167
5.7.2 系统函数零极点与冲激响应模式的关系167
5.7.3 系统函数零极点与频率响应的关系169
5.7.4 系统函数零极点与系统的稳定性173
5.8 系统模拟178
习题180
第6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185
6.1 引言185
6.2 Z变换185
6.2.1 Z变换的定义和收敛域185
6.2.2 常用序列的Z变换190
6.2.3 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192
6.3 Z反变换194
6.3.1 幂级数法194
6.3.2 部分分式展开法196
6.3.3 留数定理法199
6.4 Z变换的性质和定理202
6.4.1 线性性质202
6.4.2 序列移位性质203
6.4.3 尺度变换性质204
6.4.4 z域微分性质205
6.4.5 序列反折206
6.4.6 序列的复共轭206
6.4.7 时域卷积定理206
6.4.8 初值定理207
6.4.9 终值定理207
6.4.10 z域复卷积定理208
6.4.11 帕塞瓦尔定理210
6.5 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变换212
6.5.1 离散时间信号傅里叶变换的定义212
6.5.2 离散时间信号傅里叶变换的性质214
6.5.3 周期序列的傅里叶变换与离散傅里叶变换220
6.5.4 DTFT、DFT与Z变换的关系226
6.6 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227
6.6.1 离散时间系统函数及系统特性227
6.6.2 差分方程的Z变换求解法233
习题236
第7章 系统状态变量分析239
7.1 引言239
7.2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241
7.2.1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一般形式241
7.2.2 由电路图建立状态方程243
7.2.3 由信号流图建立状态方程247
7.2.4 由系统函数建立状态方程248
7.2.5 由微分方程建立状态方程251
7.3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252
7.3.1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时域求解252
7.3.2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变换域求解254
7.4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256
7.4.1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一般形式256
7.4.2 状态方程的建立258
7.5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259
7.5.1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时域解法259
7.5.2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变换域解法262
习题264
参考文献268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必须用“沉浸式”来形容。它绝非那种读完就合上的书。我发现自己常常是读完一节,就忍不住停下来,对着镜子或者身边的伴侣琢磨半天。它对人际关系和情感主题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情商速成指南”。例如,关于依恋理论的阐述,让我立刻理解了自己童年经历对成年后亲密关系模式的影响。书中没有指责或评判,只是冷静地呈现了不同的依恋风格及其表现,这使得自我剖析过程变得非常平和。此外,它在涉及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学的部分,处理得极其审慎和富有同理心。它摒弃了过去那种将精神疾病“污名化”的倾向,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中去理解。这种全面、人性化的视角,极大地缓解了初学者对某些“可怕”疾病的恐惧,转而代之以科学的认知和人道的关怀。对于希望帮助身边受困扰的人,或者仅仅是想提高情商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实操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我接触过好几本心理学的入门读物,但坦白讲,很多都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很少有能深入到“为什么会这样”的层次。《心理学与生活》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从生物学基础一直延伸到社会文化影响,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强调。书中用了很多篇幅讲解如何批判性地看待心理学研究,区分真正的科学发现和流于表面的伪科学。这对我后来在网络上接触到各种“心灵鸡汤”或不靠谱的“测试”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过滤机制。我学会了提问:这个结论的样本量是多少?实验设计有没有对照组?统计学意义如何?这种训练出的批判性思维,远比记住某个心理学家的名字更有价值。它教会我的不是灌输,而是审视。对于任何一个希望真正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严肃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不易动摇的知识基石。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看新闻、看社会现象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入了。
评分说实话,选择这本原版引进的教材,是有点冲着“权威性”去的,毕竟是很多世界名校的标配。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当下”的捕捉能力。虽然心理学理论看似恒久不变,但这本书的每一次更新(比如这第16版),都能看到它紧密结合了最新的神经科学进展、技术发展对行为的影响,甚至是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智的冲击。它不是一本活在象牙塔里的理论集。举个例子,书中讨论的决策制定过程,已经融入了大数据和算法推荐对人类选择的潜移默化影响,这让原本偏向经典的理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种与时俱进的编辑态度,确保了读者学到的知识是前沿且实用的,而不是过时的历史回顾。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学习者而言,这种“新鲜度”至关重要。它让我感觉自己掌握的知识是能够有效应对现代生活挑战的有力工具,而不是只能用来炫耀的陈旧学问。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打鼓的。毕竟是大学指定教材,又是这么厚的“砖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枯燥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但翻开第一章,我立刻被那种行云流水的叙述方式吸引住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原本深奥的心理学概念,用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例子娓娓道来。我记得有一章讲到记忆的形成和遗忘,书中通过一个关于“走神”的实验,生动地展示了信息是如何在大脑中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这完全不是那种让你死记硬背公式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教授,坐在你面前,用最幽默、最清晰的语言,为你揭示人类心灵运作的奥秘。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探索的旅程。我开始反思自己很多习以为常的行为和情绪背后的驱动力,比如为什么我对某些情境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或者朋友之间产生误解的深层原因。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扇门。这本书的配图和图表设计也非常巧妙,既专业又直观,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理论的门槛,让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
评分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风格,我会选择“平衡”。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深度和可读性,平衡了对个体内部世界的探索与对外部社会环境互动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它平衡了认知科学的严谨逻辑与人文学科的人文关怀。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不同流派理论时的公正态度,没有偏袒任何一家独大,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权衡和比较。比如,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的介绍,都给予了充分的篇幅和恰当的批判性评价。这种多角度、不偏不倚的呈现方式,培养了读者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模式。我不再认为“只有一种正确答案”来解释人类复杂的行为。相反,我开始欣赏心理学作为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自我修正和融合的学科的魅力。这本书就像一个优秀的导游,带着你游览了人类心灵这座宏伟而错综复杂的迷宫,让你在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体验了探索的刺激与发现的喜悦。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工具书,更是一本值得终身思考的哲学伴侣。
评分书不错,值得推荐!物流也很快!
评分书本不错的
评分。
评分刚打开,书角就坏着,破坏心情
评分仔细拜读吧
评分书没切割好,不平整,因该不太正,纸张还行。
评分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在店里买书了,但每次都十分舒心,真心好评
评分很不错的书,经典,多次再版了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