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 中文版 第16版 理查德格里格 世界多所大学心理学系指定教材

心理学与生活 中文版 第16版 理查德格里格 世界多所大学心理学系指定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J.Gerr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教材
  • 格里格
  • 理查德·格里格
  • 心理学与生活
  • 中文版
  • 第16版
  • 大学教材
  • 行为科学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111302
商品编码:1026263054
出版时间:2003-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信号与系统(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出版时间:2011-02-01
作者:甘俊英 开本:16开 印刷时间: 2011-02-01
定价: 28 页数:267 印次: 1
ISBN号:9787302240334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语

甘俊英编著的《信号与系统》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信号与系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编排。全书共分7章: 第1章为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第2章为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第3章为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第4章为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傅里叶分析,第5章为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第6章为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第7章为系统状态变量分析。

内容提要

甘俊英编著的《信号与系统》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信号与系统”课程 的教材。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时间信号与 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 的傅里叶分析、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的z域分析、系统状态变量分析。
     《信号与系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控制 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学生 “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或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 的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1
   1.1 信号与系统的定义1
   1.2 信号的分类与描述1
   1.2.1 确定性信号与随机信号1
   1.2.2 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2
   1.2.3 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2
   1.2.4 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3
   1.3 常用连续时间信号4
   1.3.1 实指数信号4
   1.3.2 正弦信号5
   1.3.3 复指数信号5
   1.3.4 抽样函数6
   1.4 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7
   1.4.1 斜变信号7
   1.4.2 单位阶跃信号7
   1.4.3 单位冲激信号8
   1.5 连续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12
   1.5.1 信号的时域运算12
   1.5.2 信号的自变量变换14
   1.6 信号的分解17
   1.6.1 直流分量与交流分量17
   1.6.2 偶分量与奇分量17
   1.6.3 脉冲分量18
   1.6.4 实部分量与虚部分量19
   1.6.5 正交函数分量19
   1.7 系统的模型及分类20
   1.7.1 系统的模型20
   1.7.2 系统的分类21
   1.8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特性22
   习题24
  第2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26
   2.1 引言26
   2.2 连续LTI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和求解26
   2.2.1 连续LTI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26
   2.2.2 连续LTI系统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28
   2.2.3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31
   2.3 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34
   2.3.1 冲激响应34
   2.3.2 阶跃响应35
   2.4 卷积积分及其应用38
   2.4.1 卷积积分的定义38
   2.4.2 卷积求系统零状态响应38
   2.4.3 卷积运算的图解法39
   2.4.4 卷积运算的性质41
   习题46
  第3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50
   3.1 引言50
   3.2 离散时间信号51
   3.2.1 离散时间信号的描述方法52
   3.2.2 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52
   3.2.3 典型的离散时间信号57
   3.2.4 序列的周期性60
   3.3 离散时间系统62
   3.3.1 离散时间系统的描述62
   3.3.2 线性时不变系统64
   3.3.3 稳定系统67
   3.3.4 因果系统68
   3.4 离散LTI系统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求解69
   3.4.1 迭代法70
   3.4.2 经典求解法70
   3.4.3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73
   3.5 卷积和与解卷积76
   3.5.1 卷积和76
   3.5.2 解卷积80
   习题81
  第4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傅里叶分析84
   4.1 引言84
   4.2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84
   4.2.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84
   4.2.2 周期信号的频谱89
   4.3 傅里叶变换93
   4.3.1 傅里叶变换的定义93
   4.3.2 常用信号的傅里叶变换96
   4.4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102
   4.4.1 线性性质102
   4.4.2 共轭对称性102
   4.4.3 对称性质103
   4.4.4 尺度变换性质104
   4.4.5 时移性质105
   4.4.6 频移性质107
   4.4.7 时域卷积定理108
   4.4.8 频域卷积定理109
   4.4.9 时域微分性质109
   4.4.10 时域积分性质111
   4.4.11 频域微分性质112
   4.4.12 频域积分性质112
   4.4.13 非周期信号的能量谱113
   4.5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114
   4.5.1 复指数信号和正余弦信号的傅里叶变换115
   4.5.2 一般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115
   4.5.3 傅里叶级数系数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116
   4.6 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118
   4.6.1 系统的频率响应118
   4.6.2 系统频域分析119
   4.6.3 无失真传输121
   4.6.4 理想低通滤波器121
   4.7 连续时间信号的抽样及重建124
   4.7.1 信号的抽样过程124
   4.7.2 抽样信号的频谱125
   4.7.3 抽样定理127
   4.7.4 连续时间信号的重建128
   习题130
  第5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135
   5.1 引言135
   5.2 拉普拉斯变换135
   5.2.1 从傅里叶变换到拉普拉斯变换135
   5.2.2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136
   5.2.3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域137
   5.2.4 典型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139
   5.3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142
   5.3.1 线性性质142
   5.3.2 尺度变换性质143
   5.3.3 时域平移性质143
   5.3.4 复频域平移性质145
   5.3.5 时域卷积性质146
   5.3.6 时域微分性质146
   5.3.7 复频域微分性质147
   5.3.8 时域积分性质147
   5.3.9 复频域积分性质148
   5.3.10 初值定理149
   5.3.11 终值定理150
   5.4 拉普拉斯反变换152
   5.4.1 分母多项式包含单实根152
   5.4.2 分母多项式包含共轭复根153
   5.4.3 分母多项式包含重根154
   5.5 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156
   5.5.1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复频域求解法156
   5.5.2 电路的复频域模型158
   5.6 系统函数161
   5.6.1 系统函数的定义162
   5.6.2 系统函数与微分方程162
   5.6.3 系统函数与电路163
   5.6.4 系统函数与信号流图164
   5.7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析167
   5.7.1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定义167
   5.7.2 系统函数零极点与冲激响应模式的关系167
   5.7.3 系统函数零极点与频率响应的关系169
   5.7.4 系统函数零极点与系统的稳定性173
   5.8 系统模拟178
   习题180
  第6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185
   6.1 引言185
   6.2 Z变换185
   6.2.1 Z变换的定义和收敛域185
   6.2.2 常用序列的Z变换190
   6.2.3 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192
   6.3 Z反变换194
   6.3.1 幂级数法194
   6.3.2 部分分式展开法196
   6.3.3 留数定理法199
   6.4 Z变换的性质和定理202
   6.4.1 线性性质202
   6.4.2 序列移位性质203
   6.4.3 尺度变换性质204
   6.4.4 z域微分性质205
   6.4.5 序列反折206
   6.4.6 序列的复共轭206
   6.4.7 时域卷积定理206
   6.4.8 初值定理207
   6.4.9 终值定理207
   6.4.10 z域复卷积定理208
   6.4.11 帕塞瓦尔定理210
   6.5 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变换212
   6.5.1 离散时间信号傅里叶变换的定义212
   6.5.2 离散时间信号傅里叶变换的性质214
   6.5.3 周期序列的傅里叶变换与离散傅里叶变换220
   6.5.4 DTFT、DFT与Z变换的关系226
   6.6 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227
   6.6.1 离散时间系统函数及系统特性227
   6.6.2 差分方程的Z变换求解法233
   习题236
  第7章 系统状态变量分析239
   7.1 引言239
   7.2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241
   7.2.1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一般形式241
   7.2.2 由电路图建立状态方程243
   7.2.3 由信号流图建立状态方程247
   7.2.4 由系统函数建立状态方程248
   7.2.5 由微分方程建立状态方程251
   7.3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252
   7.3.1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时域求解252
   7.3.2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变换域求解254
   7.4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256
   7.4.1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一般形式256
   7.4.2 状态方程的建立258
   7.5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259
   7.5.1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时域解法259
   7.5.2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变换域解法262
   习题264
  参考文献268
  


探索人类心智的奇妙旅程:一场触及灵魂的洞见 本书并非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教科书,它是一扇通往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窗户,一次深入自我与他人的探险。我们在此邀请您一同踏上一段精彩纷呈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您将有机会深刻地认识到,驱动我们行为、塑造我们思想、影响我们情感的,究竟是怎样的力量。 第一章:导言——开启心理学之旅 想象一下,当我们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向这个世界,我们就已经开始了对“为什么”的追问。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快乐?为什么我们会恐惧?为什么我们会记得某些事情,而又遗忘另一些?《心理学与生活》的开篇,便是对这些最根本、最普遍的人类好奇心的回应。它将带领我们从宏观的视角审视心理学的宏大图景,了解这门学科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关联。 您将了解到,心理学并非仅仅是关于“精神病”的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这意味着,它关注的不仅是那些我们能看到的动作、表情,更深入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思想、感受、认知、动机,甚至是潜意识的运作。本书将清晰地界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揭示其科学性的基础,让您明白,我们对自身的理解,可以建立在严谨的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之上。 我们还将初步探讨心理学的不同分支,从关注儿童发展的发展心理学,到探索学习机制的学习心理学,再到剖析个体差异的人格心理学,以及研究社会互动如何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等等。每一门分支都像是一块拼图,共同构成了我们对复杂人性的全面理解。通过这一章的阅读,您将对心理学这门学科有一个初步而清晰的认识,并为接下来的深度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研究方法——科学探索的利器 要理解人类的心智,我们就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研究。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心理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这并非抽象的学术理论,而是您将看到,心理学研究是如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严谨的科学方法,来收集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的。 您将了解到,什么是科学方法,它包含哪些关键步骤,以及为什么它如此重要。我们会探讨不同类型的研究设计,比如描述性研究(如观察法、案例研究、调查法)如何帮助我们描绘现象,以及实验研究如何通过操纵变量来探究因果关系。您将学习如何区分相关与因果,理解统计数据背后的意义,并学会批判性地评估研究结果。 例如,当您看到一个关于“音乐能提高学习效率”的研究时,您会明白,仅仅一个相关的报道是不够的。本书会教您去思考:研究是如何进行的?是否存在对照组?研究者操纵了哪些变量?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掌握这些研究方法,您将能以一种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态度来解读生活中各种关于人类行为和心理的陈述,不再轻易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 第三章:意识——我们内在的舞台 意识,是我们体验世界、认识自我最直接的媒介。但它究竟是什么?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踏入意识的奇妙领域,探索那些塑造我们感知、思维和情感的微妙力量。 您将了解到,意识并非铁板一块,它包含了清醒的意识、睡梦、催眠、以及各种改变意识状态(如药物影响)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我们会探讨睡眠和梦的奥秘,了解它们对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睡眠周期(REM和非REM睡眠)的独特作用。为什么我们会做梦?梦境的意义是什么?本书将以科学的视角为您解答。 此外,我们还将深入研究注意力的本质。为什么我们只能同时关注有限的信息?注意力是如何分配的?当我们分心时,发生了什么?这些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同时,本书还会探讨潜意识的概念,虽然它并非直接可被我们感知,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偏好和行为。 第四章:学习——改变我们自身的途径 学习,是生命中最基本、最强大的能力之一。它使我们能够适应环境,掌握新技能,甚至改变我们原有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心理学与生活》的这一章,将带您深入理解学习的各种机制。 您将接触到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狗)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箱子)的原理,了解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如何通过联结而建立的。我们会分析强化(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如何影响行为的频率,以及它们在教育、训练和自我管理中的应用。 更重要的是,本书还将探讨观察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性。我们是如何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的行为来习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这解释了为什么榜样和媒体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您将能够更有效地学习新事物,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过程,并掌握改善学习效率的方法。 第五章:记忆——我们储存的过去 记忆,是我们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我们个体身份的基石。如果没有记忆,我们便失去了经验的累积,也就难以理解当下、规划未来。《心理学与生活》将带领您探索记忆的复杂运作机制。 您将了解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记忆系统?它又是如何被长期保存的?而我们又如何将这些信息“找出来”?本书将介绍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等不同的记忆储存系统,并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记忆的衰退和遗忘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我们会忘记某些事情?是信息消失了,还是我们无法提取了?本书将介绍衰退理论、干扰理论、提取失败理论等多种解释遗忘的理论。此外,您还将了解记忆的可靠性,认识到记忆并非完美无缺的录像机,而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扭曲和重建。这对于理解个人经历、历史叙述以及法律证据都至关重要。 第六章:认知:思维、语言与智能——构建我们理解的世界 我们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以及对世界的理解,构成了我们独特的认知图景。这一章将深入探索这些关键的心理过程。 您将了解到概念形成的过程,我们是如何将零散的信息归纳为有意义的概念,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和组织世界。我们会探讨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试错法到启发式思维,分析我们是如何面对挑战并找到解决方案的。决策的心理机制也将被揭示,理解我们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选择的,以及常见的决策偏差。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其发展和运作机制也将被深入剖析。语言是如何习得的?语言的结构是什么?语言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的?您将了解到语言相对论等有趣的观点。 最后,我们将触及智能这一复杂而充满争议的概念。智能的本质是什么?它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衡量?本书将介绍智力测验的发展,探讨不同类型的智能(如加德纳的多重智能理论),以及遗传和环境在智能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章将帮助您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是如何思考、交流,并认识这个世界的。 第七章:动机与情感——驱动我们行为的力量 是什么驱使我们行动?又是什么让我们体验丰富多彩的情感?动机和情感,是人类行为最直接的驱动力。 我们将首先探讨动机的来源,从生理性动机(如饥饿、口渴)到心理性动机(如成就动机、归属感),了解我们有哪些内在和外在的驱动力。您将了解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动机的框架。 随后,我们将进入情感的世界。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它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我们将探讨情绪的理论,如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和阿诺德的认知评估理论,理解情绪是如何与生理反应和认知评估相互作用的。您将了解到情绪的表达,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表达的差异。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压力及其应对机制。在现代社会,压力无处不在,了解压力的来源,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您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更深刻地体会情感的复杂性,并学会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应对压力。 第八章:发展心理学——生命旅程的演变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人的一生充满了持续的改变和发展。发展心理学,正是研究这些生命全程的演变。 我们将从婴儿期和童年期开始,关注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发展。您将了解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它生动地描绘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依恋理论将帮助您理解早期亲子关系对个体一生发展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进入青少年期,探讨身份认同的形成,以及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成年期的发展,包括职业发展、亲密关系、家庭建立等,以及老年期的衰老、社会参与和生活满意度,都将得到细致的阐述。 本书将强调,发展并非仅仅是生理上的成熟,更是心理和社会层面的不断适应和整合。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您将对人一生的发展轨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理解不同年龄阶段人们所面临的独特议题。 第九章:人格:心理的独特性——认识真实的你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独特的思维模式、行为倾向和情感反应,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人格。这一章将带您探索人格的本质和理论。 您将接触到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了解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以及防御机制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特质理论将为您介绍艾森克和卡特尔等人提出的人格特质模型,帮助您理解人格可以通过一系列稳定的特质来描述。 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将展现个体自我实现的潜能,强调积极关注和价值的实现。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则将人格视为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学习和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 本书还将探讨人格的测量,介绍一些常见的人格量表。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您将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并学会以更开放的态度接纳他人的独特性。 第十章:社会心理学:人际间的互动——理解我们身处的群体 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也影响着他人。《心理学与生活》的这一章,将带您深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广阔领域。 您将了解到归因理论,理解我们是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的,以及常见的归因偏差。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以及说服的心理机制,都将得到详细的阐述。 我们会探讨从众的现象,以及社会影响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的。群体动力学,包括群体决策、群体压力和领导行为,也将被一一分析。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的根源以及如何克服它们,是本书关注的重要议题。 此外,人际吸引的因素,亲密关系的发展,以及助人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都将帮助您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如何在群体中互动,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第十一章:心理障碍:挑战与康复——面对心灵的困境 虽然心理学旨在增进我们对健康的理解,但它也无法回避那些心理障碍的存在。这一章将以科学、人道的视角,探讨常见的心理障碍。 您将了解到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如DSM),了解不同类型障碍的特征,包括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如抑ו症和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等。我们会探讨这些障碍的可能病因,包括遗传、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关注心理治疗的各种方法,从精神动力学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到人本主义疗法,以及药物治疗的应用。您将了解到,心理障碍并非绝症,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支持,许多人能够重拾健康,过上充实的生活。本书旨在破除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倡导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和关怀。 第十二章:心理健康与福祉:追求充实的人生——活出更精彩的自己 心理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实现个体的潜能,追求幸福和充实的人生。这一章将聚焦于心理健康的维护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您将了解到压力的管理策略,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应对技巧的学习,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挑战,增强心理韧性。 本书还将介绍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关注优势、美德、幸福感和意义感。您将了解到如何培养感恩、乐观和希望,以及如何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正念练习和自我关怀的方法也将被介绍,帮助您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幸福感和满足感。 结语 《心理学与生活》并非一本仅仅满足学术需求的工具书,它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和对他人理解的启迪。通过这本书,您将获得一套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更 empathetically 地理解他人,并最终学会如何活出更健康、更充实、更富有意义的人生。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而这本书,将是您在这段奇妙旅程中最可靠的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必须用“沉浸式”来形容。它绝非那种读完就合上的书。我发现自己常常是读完一节,就忍不住停下来,对着镜子或者身边的伴侣琢磨半天。它对人际关系和情感主题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情商速成指南”。例如,关于依恋理论的阐述,让我立刻理解了自己童年经历对成年后亲密关系模式的影响。书中没有指责或评判,只是冷静地呈现了不同的依恋风格及其表现,这使得自我剖析过程变得非常平和。此外,它在涉及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学的部分,处理得极其审慎和富有同理心。它摒弃了过去那种将精神疾病“污名化”的倾向,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中去理解。这种全面、人性化的视角,极大地缓解了初学者对某些“可怕”疾病的恐惧,转而代之以科学的认知和人道的关怀。对于希望帮助身边受困扰的人,或者仅仅是想提高情商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实操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我接触过好几本心理学的入门读物,但坦白讲,很多都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很少有能深入到“为什么会这样”的层次。《心理学与生活》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从生物学基础一直延伸到社会文化影响,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强调。书中用了很多篇幅讲解如何批判性地看待心理学研究,区分真正的科学发现和流于表面的伪科学。这对我后来在网络上接触到各种“心灵鸡汤”或不靠谱的“测试”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过滤机制。我学会了提问:这个结论的样本量是多少?实验设计有没有对照组?统计学意义如何?这种训练出的批判性思维,远比记住某个心理学家的名字更有价值。它教会我的不是灌输,而是审视。对于任何一个希望真正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严肃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不易动摇的知识基石。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看新闻、看社会现象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入了。

评分

说实话,选择这本原版引进的教材,是有点冲着“权威性”去的,毕竟是很多世界名校的标配。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当下”的捕捉能力。虽然心理学理论看似恒久不变,但这本书的每一次更新(比如这第16版),都能看到它紧密结合了最新的神经科学进展、技术发展对行为的影响,甚至是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智的冲击。它不是一本活在象牙塔里的理论集。举个例子,书中讨论的决策制定过程,已经融入了大数据和算法推荐对人类选择的潜移默化影响,这让原本偏向经典的理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种与时俱进的编辑态度,确保了读者学到的知识是前沿且实用的,而不是过时的历史回顾。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学习者而言,这种“新鲜度”至关重要。它让我感觉自己掌握的知识是能够有效应对现代生活挑战的有力工具,而不是只能用来炫耀的陈旧学问。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打鼓的。毕竟是大学指定教材,又是这么厚的“砖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枯燥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但翻开第一章,我立刻被那种行云流水的叙述方式吸引住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原本深奥的心理学概念,用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例子娓娓道来。我记得有一章讲到记忆的形成和遗忘,书中通过一个关于“走神”的实验,生动地展示了信息是如何在大脑中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这完全不是那种让你死记硬背公式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教授,坐在你面前,用最幽默、最清晰的语言,为你揭示人类心灵运作的奥秘。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探索的旅程。我开始反思自己很多习以为常的行为和情绪背后的驱动力,比如为什么我对某些情境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或者朋友之间产生误解的深层原因。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扇门。这本书的配图和图表设计也非常巧妙,既专业又直观,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理论的门槛,让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

评分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风格,我会选择“平衡”。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深度和可读性,平衡了对个体内部世界的探索与对外部社会环境互动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它平衡了认知科学的严谨逻辑与人文学科的人文关怀。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不同流派理论时的公正态度,没有偏袒任何一家独大,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权衡和比较。比如,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的介绍,都给予了充分的篇幅和恰当的批判性评价。这种多角度、不偏不倚的呈现方式,培养了读者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模式。我不再认为“只有一种正确答案”来解释人类复杂的行为。相反,我开始欣赏心理学作为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自我修正和融合的学科的魅力。这本书就像一个优秀的导游,带着你游览了人类心灵这座宏伟而错综复杂的迷宫,让你在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体验了探索的刺激与发现的喜悦。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工具书,更是一本值得终身思考的哲学伴侣。

评分

书不错,值得推荐!物流也很快!

评分

书本不错的

评分

评分

刚打开,书角就坏着,破坏心情

评分

仔细拜读吧

评分

书没切割好,不平整,因该不太正,纸张还行。

评分

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在店里买书了,但每次都十分舒心,真心好评

评分

很不错的书,经典,多次再版了

评分

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