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瓷器

晋唐瓷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辉柄 编
图书标签:
  • 瓷器
  • 晋代瓷器
  • 唐代瓷器
  • 陶瓷
  • 中国陶瓷史
  • 文物
  • 艺术
  • 收藏
  • 古董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23680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43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出版时间:2002-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8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陶瓷工艺以具有悠久历史而著称于世,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使用陶器,随着生产的发展,产生了瓷器,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乃至东汉时期的青瓷。尔后,中国瓷器生产又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从白瓷到彩瓷的不同发展阶段。丰富多彩的瓷器,使中国在世界上博得了“瓷国”的称誉。
对于传世陶瓷器,如何科学地判明其时代和产地,以及它的工艺特征,是陶瓷研究中的关键课题。为此,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故宫博物院便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古代烧窑遗址的调查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同时更以墓葬出土瓷器与标本资料相印证,作为断代的科学依据。由是故宫博物院的陶瓷史研究便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解决了一大批传世陶瓷的断代、窑口、工艺特征等诸多问题。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六十卷中,陶瓷类共有九卷,从中将披露本院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展示本院藏品的精华。
本卷为《晋唐瓷器》,所收文物虽然清宫旧藏的极少,但收进文物颇具代表性,精品较多,不仅弥补清宫旧藏之不足,更能系统地反映晋唐时期瓷器发展的概貌。由于五代瓷器与唐瓷关系密切,故并入此卷。唐三彩虽属陶器,但它是唐代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选入本卷。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文物目录
三国至隋
1 青釉谷仓罐——三国(吴)
2 青釉杯盘——西晋
3 青釉印花钵——西晋
4 青釉贴花洗——西晋
5 青釉鱼篓纹洗——西晋
6 青釉六足洗——西晋
7 青釉乳丁罐——西晋
8 青釉网纹罐——西晋
9 青釉鱼篓罐——西晋
10 青釉衔环双系罐——西晋
11 青釉衔环双系罐——西晋
12 青釉贴花人物纹双系罐——西晋
13 青釉印花双耳罐——西晋
14 青釉镂孔双系罐——西晋
15 青釉三足砚——西晋
16 青釉四足砚——西晋
17 青釉双系兽面扁壶——西晋
18 青釉衔环双系壶——西晋
19 青釉鸡头壶——西晋
20 青釉鸟钮盖缸——西晋
21 青釉双系卣——西晋
22 青釉印纹豆——西晋
23 青釉印纹豆——西晋
24 青釉辟邪——西晋
25 青釉辟邪——西晋
26 青釉蛤蟆水丞——西晋
27 青釉灶——西晋
28 青釉虎子——西晋
29 青釉鸡笼——西晋
30 青釉羊——西晋
31 青釉羊——西晋
32 青釉龟形砚滴——西晋
33 青釉猪圈——西晋
34 青釉骑兽人——西晋
35 青釉谷仓罐——西晋
……

五代
三国至五代年代表
东汉至五代主要古窑遗址分布图
导方
图版
三国至隋

五代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晋唐瓷器》的图书的详细内容简介,但这份简介将完全不包含任何关于晋代和唐代瓷器的信息,而是聚焦于其他不相关的领域。 --- 书名:《晋唐瓷器》 副标题:从古代航海日志到现代气候建模的跨学科探索 作者:[此处留空,保持神秘感] 出版社:[此处留空,保持专业性] 定价:[此处留空] 装帧:精装 / 函套 --- 内容概述 《晋唐瓷器》并非一本传统的艺术史或考古学专著,尽管书名可能引导读者产生这样的联想。本书是一部宏大且跨越时空的深度研究合集,它聚焦于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关,实则在历史演进、信息传播和系统复杂性方面存在深刻关联的领域。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揭示隐藏在不同学科表象之下的共通结构、早期数据记录的挑战,以及人类如何通过复杂模型来理解环境的变迁。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令人信服的实例,构建了一个与“晋唐瓷器”主题毫无关联的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失落的航道与早期全球化(约400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00年间,南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域的季风航线上的早期贸易网络。我们摒弃了对货物本身的关注,转而专注于航海日志的文本结构分析和导航技术的演变。 首先,作者详细考察了古代航海家如何记录风向、洋流和星辰位置。这些记录往往以口述传统或极其简略的符号形式存在,信息密度极高且极易失真。通过对现存的希腊文、阿拉米文和早期阿拉伯文航海文献的细致比对,我们重建了早期水手对海洋环境的认知框架。研究特别关注了“季风窗口”的精确时间窗是如何通过数百年的经验积累而被固化为可重复利用的知识体系的。 其次,本部分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早期模拟。我们利用现代计算工具,基于古代船只的平均速度和已知沿岸地标,对数条关键航线进行了虚拟重构。这不仅揭示了早期贸易的实际耗时和风险点,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在缺乏精密计时设备的情况下,人类如何通过天文观测和经验法则来构建一个准定量的地理模型。这种“模型构建”的精神,贯穿了全书后续的章节。 --- 第二部分:中世纪早期密码学的形式化(约350字) 第二部分将研究的焦点转向了公元6世纪至10世纪地中海东岸的秘密通信技术。我们关注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信息在被加密和解密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与损耗。 本章首先对拜占庭帝国和萨珊波斯帝国在外交信函中采用的几种基础替换和转位密码进行了形式化的数学描述。我们采用代数拓扑的视角,将这些古典密码系统视为在有限群上的操作。通过定义“熵的保持度”,作者量化了不同加密方法的抗干扰能力。例如,某一种简单的循环移位密码在信息被第三方拦截并重新转录(引入人为错误)时,其信息质量衰减的速度远超理论预期。 核心论点在于:在技术相对原始的时期,信息传递的鲁棒性(Robustness) 依赖于加密算法的结构简洁性,而非其复杂性。随后,本部分对比了当时使用的几种物理掩盖技术(如墨水化学成分、纸张纤维处理),这些技术如何与信息本身的结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早期信息安全的生态系统。 --- 第三部分:史前洞穴壁画的色彩光谱分析(约400字) 第三部分深入史前时期,将目光投向了距今约两万年的欧洲岩洞壁画,特别是拉斯科和阿尔塔米拉洞穴的部分图像。研究的重点完全不在于壁画所描绘的动物或狩猎场景,而在于颜料的矿物来源、烧制温度对最终色调的影响,以及色彩在洞穴微环境中的老化机制。 我们采用非接触式光谱分析技术(如拉曼光谱和X射线荧光光谱)对提取的赭石、锰土和木炭样本进行了详尽分析。通过重建原始矿物样本的地理位置,作者推断出史前人类获取特定色料的活动半径,这间接反映了早期社会群体的迁徙模式和资源获取策略。 更具开创性的是,本章引入了环境化学模型来模拟色彩的长期稳定性。我们发现,洞穴内部特定的湿度、温度波动以及微生物活动,对特定重金属氧化物基颜料的分子结构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降解。通过建立多变量回归模型,我们得以“校正”现代观察者所见的色彩,以更接近于其被创作之初的状态。这实际上是一门关于“古代视觉数据还原”的科学。 --- 第四部分:现代城市热岛效应的早期模型偏差分析(约350字) 全书的收官部分转向了近现代,聚焦于20世纪中叶,城市规划者如何首次尝试量化“城市热岛效应”(UHI)。本书关注的是早期气候模型构建过程中的假设与数据缺陷,而非热岛效应本身的结果。 本部分回顾了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用于模拟城市表面温度和气流耦合的初期数值模型(如早期的有限差分方法)。作者批判性地分析了当时输入数据的局限性:传感器精度不足、城市边界定义模糊以及对植被覆盖率这一关键变量的低估。通过将这些早期模型与基于现代高精度遥感数据的回溯模拟进行对比,我们量化了早期预测的系统性偏差。 研究发现,早期的模型倾向于过度强调混凝土和沥青的蓄热能力,而忽略了水体蒸发和城市微风对能量再分配的调节作用。这种对“粗糙数据”的容忍度,揭示了科学工具在面对复杂、多尺度系统时,早期理论框架的脆弱性。本书通过这一分析,为当代复杂系统建模提供了历史性的警示。 --- 结语 《晋唐瓷器》以其反直觉的命名和高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挑战了传统的学术分类。它不是一部关于过去任何一件具体文物的记录,而是一份关于人类如何在知识匮乏的条件下,尝试理解和量化复杂世界(无论是海洋、信息、色彩还是气候)的思维历程档案。本书适合对认知科学史、早期数据分析方法论以及系统建模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其独到的比较视角和批判性思维。作者并非一味地赞美古代工艺的完美无瑕,而是敢于在合适的场合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探讨。比如,在比较某一阶段的北方窑口和南方窑口在追求“秀美”与“雄浑”上的差异时,作者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通过对比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对“理想形制”的不同诠释,引发读者对审美标准的深刻思考。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知识普及,上升到了艺术哲学的高度。它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审美框架,用更具历史动态性的眼光去审视这些传世珍品。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点”,不如说是在接受一种关于“如何欣赏古代艺术”的系统训练。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器物,而不仅仅是“认”器物,这对于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是极其有益的。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深深吸引住了。它没有采取那种僵硬的、按时间线索死板推进的叙述方式,而是巧妙地将不同窑口的风格特色与当时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乃至文人阶层的生活情趣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立体而饱满的历史网络。比如,它在描述某类唐三彩的造型时,会立刻跳转到当时长安城的国际化氛围,将瓷器视为那个“万国来朝”时代的一个缩影。这种跳脱式的关联,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这些古代艺术品的理解深度,不再是孤立地看一件孤品,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作者的文笔犀利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擅长挖掘那些隐藏在器物背后的“人情味”,那些工匠的无奈、贵族的审美趣味、乃至民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通过这些凝固的泥土与釉彩被重新激活了。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史学家,在历史的迷宫中进行一场精彩的探秘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雅致的气息,仿佛能让人一下子穿越回那个辉煌的时代。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细腻,配合着古朴的字体,立刻就奠定了一种庄重又不失亲切的基调。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无可挑剔,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青釉、白釉的温润光泽,在高清的图版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版式编排上的匠心独运,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图录堆砌,而是注重图文的和谐共生。每一件器物旁边的文字说明,都像是一位资深行家在耳边轻声细语地讲解,娓娓道来其历史背景、工艺特点乃至审美意趣。翻阅的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材质、釉色、纹饰的精准把握,每一个细节的捕捉都充满了敬畏与热爱。这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与知识的盛宴,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获得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对于一个初涉陶瓷艺术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最好的引路砖。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是令人赞叹的,尤其是在某些专业术语的解释上,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到位。对于一些复杂的烧制技术,比如影青的“薄胎”效果是如何通过控制气氛达成的,或者定窑的“覆烧法”是如何在保证产量的同时维持了器物的形制美感,作者都用非常清晰的图解和精炼的文字进行了剖析。这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但又渴望深入了解陶瓷工艺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平衡得非常好——既能满足资深藏家对技术细节的探究欲,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另外,书中对历代瓷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传脉络,以及不同地区考古发现的相互印证,也做了详尽的梳理。读完后,我对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复杂体系有了一个更具层次感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地将“青花”和“白瓷”对立起来,而是看到了它们之间复杂的技术传承与创新迭代关系。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的“故事性”和“可读性”,这在很多学术性的瓷器著作中是很难得的品质。作者似乎对讲述历史的魅力有着天生的直觉。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严肃,更像是一部以瓷器为载体的“风物志”。读到某个章节,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冰冷的器物,其实都承载着鲜活的市井生活和宫廷秘闻。比如,书中对某一时期民间酱釉的描述,简直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烟火气十足的厨房气息;再比如,对于某一特定款式的瓶子,作者会旁征博引,探讨其作为祭器或陈设器的不同礼仪用途,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器物功能边界的认知。这种将文化、社会、艺术融为一炉的写作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并且读完之后会产生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去博物馆或拍卖会上寻找那些曾经在书中“邂逅”过的美丽身影。

评分

内容丰富,图片清晰,有点遗憾的还是包装的老问题

评分

内容丰富,图片清晰,有点遗憾的还是包装的老问题

评分

没得说,好书一本!值得看看~

评分

书不错,值得购买,京东买书值得信赖

评分

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很好的图书,满意

评分

很不错的书,搞活动的时候买,很划算。

评分

对于传世陶瓷器,如何科学地判明其时代和产地,以及它的工艺特征,是陶瓷研究中的关键课题。为此,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故宫博物院便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古代烧窑遗址的调查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同时更以墓葬出土瓷器与标本资料相印证,作为断代的科学依据。由是故宫博物院的陶瓷史研究便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解决了一大批传世陶瓷的断代、窑口、工艺特征等诸多问题。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六十卷中,陶瓷类共有九卷,从中将披露本院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展示本院藏品的精华。

评分

不错的书!很喜欢!各方面都还满意!

评分

没得说,好书一本!值得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