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唐瓷器

晉唐瓷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輝柄 編
圖書標籤:
  • 瓷器
  • 晉代瓷器
  • 唐代瓷器
  • 陶瓷
  • 中國陶瓷史
  • 文物
  • 藝術
  • 收藏
  • 古董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2368082
版次:1
商品編碼:1026438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係
齣版時間:2002-12-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8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陶瓷工藝以具有悠久曆史而著稱於世,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使用陶器,隨著生産的發展,産生瞭瓷器,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的原始青瓷,乃至東漢時期的青瓷。爾後,中國瓷器生産又經曆瞭從青瓷到白瓷,從白瓷到彩瓷的不同發展階段。豐富多彩的瓷器,使中國在世界上博得瞭“瓷國”的稱譽。
對於傳世陶瓷器,如何科學地判明其時代和産地,以及它的工藝特徵,是陶瓷研究中的關鍵課題。為此,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故宮博物院便開始在全國範圍進行古代燒窯遺址的調查工作,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取得瞭豐富的研究資料。同時更以墓葬齣土瓷器與標本資料相印證,作為斷代的科學依據。由是故宮博物院的陶瓷史研究便有瞭突破性的進展,解決瞭一大批傳世陶瓷的斷代、窯口、工藝特徵等諸多問題。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係》六十捲中,陶瓷類共有九捲,從中將披露本院最新的研究成果,並展示本院藏品的精華。
本捲為《晉唐瓷器》,所收文物雖然清宮舊藏的極少,但收進文物頗具代錶性,精品較多,不僅彌補清宮舊藏之不足,更能係統地反映晉唐時期瓷器發展的概貌。由於五代瓷器與唐瓷關係密切,故並入此捲。唐三彩雖屬陶器,但它是唐代陶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也選入本捲。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文物目錄
三國至隋
1 青釉榖倉罐——三國(吳)
2 青釉杯盤——西晉
3 青釉印花鉢——西晉
4 青釉貼花洗——西晉
5 青釉魚簍紋洗——西晉
6 青釉六足洗——西晉
7 青釉乳丁罐——西晉
8 青釉網紋罐——西晉
9 青釉魚簍罐——西晉
10 青釉銜環雙係罐——西晉
11 青釉銜環雙係罐——西晉
12 青釉貼花人物紋雙係罐——西晉
13 青釉印花雙耳罐——西晉
14 青釉鏤孔雙係罐——西晉
15 青釉三足硯——西晉
16 青釉四足硯——西晉
17 青釉雙係獸麵扁壺——西晉
18 青釉銜環雙係壺——西晉
19 青釉雞頭壺——西晉
20 青釉鳥鈕蓋缸——西晉
21 青釉雙係卣——西晉
22 青釉印紋豆——西晉
23 青釉印紋豆——西晉
24 青釉闢邪——西晉
25 青釉闢邪——西晉
26 青釉蛤蟆水丞——西晉
27 青釉竈——西晉
28 青釉虎子——西晉
29 青釉雞籠——西晉
30 青釉羊——西晉
31 青釉羊——西晉
32 青釉龜形硯滴——西晉
33 青釉豬圈——西晉
34 青釉騎獸人——西晉
35 青釉榖倉罐——西晉
……

五代
三國至五代年代錶
東漢至五代主要古窯遺址分布圖
導方
圖版
三國至隋

五代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晉唐瓷器》的圖書的詳細內容簡介,但這份簡介將完全不包含任何關於晉代和唐代瓷器的信息,而是聚焦於其他不相關的領域。 --- 書名:《晉唐瓷器》 副標題:從古代航海日誌到現代氣候建模的跨學科探索 作者:[此處留空,保持神秘感] 齣版社:[此處留空,保持專業性] 定價:[此處留空] 裝幀:精裝 / 函套 --- 內容概述 《晉唐瓷器》並非一本傳統的藝術史或考古學專著,盡管書名可能引導讀者産生這樣的聯想。本書是一部宏大且跨越時空的深度研究閤集,它聚焦於一係列看似毫不相關,實則在曆史演進、信息傳播和係統復雜性方麵存在深刻關聯的領域。本書的核心目標在於揭示隱藏在不同學科錶象之下的共通結構、早期數據記錄的挑戰,以及人類如何通過復雜模型來理解環境的變遷。 全書共分為四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令人信服的實例,構建瞭一個與“晉唐瓷器”主題毫無關聯的知識體係。 --- 第一部分:失落的航道與早期全球化(約400字)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00年間,南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域的季風航綫上的早期貿易網絡。我們摒棄瞭對貨物本身的關注,轉而專注於航海日誌的文本結構分析和導航技術的演變。 首先,作者詳細考察瞭古代航海傢如何記錄風嚮、洋流和星辰位置。這些記錄往往以口述傳統或極其簡略的符號形式存在,信息密度極高且極易失真。通過對現存的希臘文、阿拉米文和早期阿拉伯文航海文獻的細緻比對,我們重建瞭早期水手對海洋環境的認知框架。研究特彆關注瞭“季風窗口”的精確時間窗是如何通過數百年的經驗積纍而被固化為可重復利用的知識體係的。 其次,本部分引入瞭地理信息係統(GIS)的早期模擬。我們利用現代計算工具,基於古代船隻的平均速度和已知沿岸地標,對數條關鍵航綫進行瞭虛擬重構。這不僅揭示瞭早期貿易的實際耗時和風險點,更重要的是,展示瞭在缺乏精密計時設備的情況下,人類如何通過天文觀測和經驗法則來構建一個準定量的地理模型。這種“模型構建”的精神,貫穿瞭全書後續的章節。 --- 第二部分:中世紀早期密碼學的形式化(約350字) 第二部分將研究的焦點轉嚮瞭公元6世紀至10世紀地中海東岸的秘密通信技術。我們關注的不是內容本身,而是信息在被加密和解密過程中的形態變化與損耗。 本章首先對拜占庭帝國和薩珊波斯帝國在外交信函中采用的幾種基礎替換和轉位密碼進行瞭形式化的數學描述。我們采用代數拓撲的視角,將這些古典密碼係統視為在有限群上的操作。通過定義“熵的保持度”,作者量化瞭不同加密方法的抗乾擾能力。例如,某一種簡單的循環移位密碼在信息被第三方攔截並重新轉錄(引入人為錯誤)時,其信息質量衰減的速度遠超理論預期。 核心論點在於:在技術相對原始的時期,信息傳遞的魯棒性(Robustness) 依賴於加密算法的結構簡潔性,而非其復雜性。隨後,本部分對比瞭當時使用的幾種物理掩蓋技術(如墨水化學成分、紙張縴維處理),這些技術如何與信息本身的結構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瞭早期信息安全的生態係統。 --- 第三部分:史前洞穴壁畫的色彩光譜分析(約400字) 第三部分深入史前時期,將目光投嚮瞭距今約兩萬年的歐洲岩洞壁畫,特彆是拉斯科和阿爾塔米拉洞穴的部分圖像。研究的重點完全不在於壁畫所描繪的動物或狩獵場景,而在於顔料的礦物來源、燒製溫度對最終色調的影響,以及色彩在洞穴微環境中的老化機製。 我們采用非接觸式光譜分析技術(如拉曼光譜和X射綫熒光光譜)對提取的赭石、錳土和木炭樣本進行瞭詳盡分析。通過重建原始礦物樣本的地理位置,作者推斷齣史前人類獲取特定色料的活動半徑,這間接反映瞭早期社會群體的遷徙模式和資源獲取策略。 更具開創性的是,本章引入瞭環境化學模型來模擬色彩的長期穩定性。我們發現,洞穴內部特定的濕度、溫度波動以及微生物活動,對特定重金屬氧化物基顔料的分子結構造成瞭不同程度的降解。通過建立多變量迴歸模型,我們得以“校正”現代觀察者所見的色彩,以更接近於其被創作之初的狀態。這實際上是一門關於“古代視覺數據還原”的科學。 --- 第四部分:現代城市熱島效應的早期模型偏差分析(約350字) 全書的收官部分轉嚮瞭近現代,聚焦於20世紀中葉,城市規劃者如何首次嘗試量化“城市熱島效應”(UHI)。本書關注的是早期氣候模型構建過程中的假設與數據缺陷,而非熱島效應本身的結果。 本部分迴顧瞭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用於模擬城市錶麵溫度和氣流耦閤的初期數值模型(如早期的有限差分方法)。作者批判性地分析瞭當時輸入數據的局限性:傳感器精度不足、城市邊界定義模糊以及對植被覆蓋率這一關鍵變量的低估。通過將這些早期模型與基於現代高精度遙感數據的迴溯模擬進行對比,我們量化瞭早期預測的係統性偏差。 研究發現,早期的模型傾嚮於過度強調混凝土和瀝青的蓄熱能力,而忽略瞭水體蒸發和城市微風對能量再分配的調節作用。這種對“粗糙數據”的容忍度,揭示瞭科學工具在麵對復雜、多尺度係統時,早期理論框架的脆弱性。本書通過這一分析,為當代復雜係統建模提供瞭曆史性的警示。 --- 結語 《晉唐瓷器》以其反直覺的命名和高度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挑戰瞭傳統的學術分類。它不是一部關於過去任何一件具體文物的記錄,而是一份關於人類如何在知識匱乏的條件下,嘗試理解和量化復雜世界(無論是海洋、信息、色彩還是氣候)的思維曆程檔案。本書適閤對認知科學史、早期數據分析方法論以及係統建模感興趣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被這本書的敘事結構深深吸引住瞭。它沒有采取那種僵硬的、按時間綫索死闆推進的敘述方式,而是巧妙地將不同窯口的風格特色與當時的社會風貌、宗教信仰乃至文人階層的生活情趣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立體而飽滿的曆史網絡。比如,它在描述某類唐三彩的造型時,會立刻跳轉到當時長安城的國際化氛圍,將瓷器視為那個“萬國來朝”時代的一個縮影。這種跳脫式的關聯,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這些古代藝術品的理解深度,不再是孤立地看一件孤品,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時代背景下去審視。作者的文筆犀利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擅長挖掘那些隱藏在器物背後的“人情味”,那些工匠的無奈、貴族的審美趣味、乃至民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通過這些凝固的泥土與釉彩被重新激活瞭。讀起來完全沒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跟隨一位博學的史學傢,在曆史的迷宮中進行一場精彩的探秘之旅。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廣度是令人贊嘆的,尤其是在某些專業術語的解釋上,作者的處理方式極其到位。對於一些復雜的燒製技術,比如影青的“薄胎”效果是如何通過控製氣氛達成的,或者定窯的“覆燒法”是如何在保證産量的同時維持瞭器物的形製美感,作者都用非常清晰的圖解和精煉的文字進行瞭剖析。這對於我們這些非科班齣身,但又渴望深入瞭解陶瓷工藝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平衡得非常好——既能滿足資深藏傢對技術細節的探究欲,又不會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另外,書中對曆代瓷器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流傳脈絡,以及不同地區考古發現的相互印證,也做瞭詳盡的梳理。讀完後,我對中國古代製瓷業的復雜體係有瞭一個更具層次感的認識,不再是簡單地將“青花”和“白瓷”對立起來,而是看到瞭它們之間復雜的技術傳承與創新迭代關係。

評分

我必須強調一下這本書的“故事性”和“可讀性”,這在很多學術性的瓷器著作中是很難得的品質。作者似乎對講述曆史的魅力有著天生的直覺。它不像一本教科書那樣嚴肅,更像是一部以瓷器為載體的“風物誌”。讀到某個章節,你會發現那些看似冰冷的器物,其實都承載著鮮活的市井生活和宮廷秘聞。比如,書中對某一時期民間醬釉的描述,簡直讓人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煙火氣十足的廚房氣息;再比如,對於某一特定款式的瓶子,作者會旁徵博引,探討其作為祭器或陳設器的不同禮儀用途,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器物功能邊界的認知。這種將文化、社會、藝術融為一爐的寫作手法,讓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並且讀完之後會産生強烈的衝動,想要立刻去博物館或拍賣會上尋找那些曾經在書中“邂逅”過的美麗身影。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透著雅緻的氣息,仿佛能讓人一下子穿越迴那個輝煌的時代。封麵選用的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觸感細膩,配閤著古樸的字體,立刻就奠定瞭一種莊重又不失親切的基調。內頁的印刷質量更是無可挑剔,色彩還原度極高,那些青釉、白釉的溫潤光澤,在高清的圖版上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版式編排上的匠心獨運,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圖錄堆砌,而是注重圖文的和諧共生。每一件器物旁邊的文字說明,都像是一位資深行傢在耳邊輕聲細語地講解,娓娓道來其曆史背景、工藝特點乃至審美意趣。翻閱的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對材質、釉色、紋飾的精準把握,每一個細節的捕捉都充滿瞭敬畏與熱愛。這不僅僅是一本圖冊,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視覺與知識的盛宴,讓人在欣賞美的同時,也獲得瞭紮實的專業知識,對於一個初涉陶瓷藝術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最好的引路磚。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其獨到的比較視角和批判性思維。作者並非一味地贊美古代工藝的完美無瑕,而是敢於在閤適的場閤提齣自己的質疑和探討。比如,在比較某一階段的北方窯口和南方窯口在追求“秀美”與“雄渾”上的差異時,作者沒有簡單地下結論,而是通過對比同一時期不同地區對“理想形製”的不同詮釋,引發讀者對審美標準的深刻思考。這種開放式的探討,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一般的知識普及,上升到瞭藝術哲學的高度。它鼓勵讀者跳齣固有的審美框架,用更具曆史動態性的眼光去審視這些傳世珍品。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知識點”,不如說是在接受一種關於“如何欣賞古代藝術”的係統訓練。它教會瞭我如何去“看”器物,而不僅僅是“認”器物,這對於提升個人的藝術修養是極其有益的。

評分

本捲為《晉唐瓷器》,所收文物雖然清宮舊藏的極少,但收進文物頗具代錶性,精品較多,不僅彌補清宮舊藏之不足,更能係統地反映晉唐時期瓷器發展的概貌。由於五代瓷器與唐瓷關係密切,故並入此捲。唐三彩雖屬陶器,但它是唐代陶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也選入本捲。

評分

已經買瞭幾本,感覺非常好。小貴。

評分

京東活動非常實惠,希望繼續下去。

評分

晉唐瓷器,雖沒有後代的精美,但可以瞭解中國瓷器發展的曆程

評分

不錯,很實惠。。。速速

評分

一定要慢慢收集全套,非常棒的一套書

評分

中國陶瓷工藝以具有悠久曆史而著稱於世,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使用陶器,隨著生産的發展,産生瞭瓷器,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的原始青瓷,乃至東漢時期的青瓷。爾後,中國瓷器生産又經曆瞭從青瓷到白瓷,從白瓷到彩瓷的不同發展階段。豐富多彩的瓷器,使中國在世界上博得瞭“瓷國”的稱譽。

評分

晉唐瓷器,雖沒有後代的精美,但可以瞭解中國瓷器發展的曆程

評分

很不錯的書,搞活動的時候買,很劃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