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筆與中國文化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湖筆與中國文化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湖筆與中國文化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馬青雲 著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3

商品介绍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63368
版次:1
商品編碼:1026896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8
字數:308000
正文語種:中文

湖筆與中國文化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类似图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关書籍





書籍描述

內容簡介

   《湖筆與中國文化》是國內第一部以湖筆與中國文化的關係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分彆從毛筆的起源和發展曆史、製作工藝水平的演進、中國文化的各個門類,如漢字、書法、繪畫、教育、民俗等與毛筆的關係,毛筆與中國的思想、哲學傳統、宗教、藝術審美的精神約定等方麵,作瞭一次較為全麵的探討。
與通常對毛筆進行知識介紹所不同的是,《湖筆與中國文化》將毛筆的研究放置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背景之中,對毛筆所展現齣來的形象生動、內涵深邃、優美高雅、獨特豐富的文化形態與內涵作瞭有深度的闡釋描述,同時探討瞭毛筆作為中國人觀照自然、闡釋世界和承載其觀念意義和情感的獨特工具和方式,對中華民族精神和人文氣象的生成和建構的作用與過程。從而使讀者可以通過毛筆對中國文化獲得一種具體感性又有理論深度的認識。

作者簡介

馬青雲,祖籍山東招遠,生於浙江湖州。1982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中文係。現為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太湖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浙江書法傢協會會員、湖州市吳昌碩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嚮為書畫理論與湖州地方文史。有“趙孟傾和吳興清遠”等十數篇論文刊登在《中國書畫》、《文物天地》、《魯迅研究月刊》、《浙江社會科學》、《蘇州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湖筆與中國文化》課題負責人。曾齣版《當代湖州書畫傢概述》、《印說湖州》(與人閤著)、“湖州文脈”《譚建丞》、《費新我》、《王孫樂》等。

目錄

緒 論
第一章 中國毛筆的發展曆程(上)
——上古至秦漢
第一節 人類工具活動的發生與筆
第二節 “毛筆”的齣現
第三節 彩陶中的筆跡
第四節 甲骨文——刀筆共存
第五節 青銅銘文——選定毛筆
第六節 書於竹帛——毛筆的普遍使用
第七節 秦漢筆事
第二章 中國毛筆的發展曆程(中)
——魏晉、隋唐、兩宋
第一節 韋誕與魏晉製筆
第二節 宣筆與唐代筆型
第三節 執筆姿勢與以紙代簡
第四節 兩宋筆製
第五節 雞毛筆的文化含義
第六節 筆製轉型
第三章 中國毛筆的發展曆程(下)
——元、明、清
第一節 元代湖筆崛起的背景
第二節 湖筆的優勢
第三節 明清製筆的特徵
第四節 湖州筆派
第五節 湖筆中的長鋒羊毫
第四章 漢字與筆
第一節 中國文字的特質
第二節 漢字字體與毛筆
第三節 永字八法——漢字筆畫與毛筆
第四節 漢字十的“筆”
第五章 書法與毛筆
第一節 筆法
第二節 “用筆韆古不易”
第三節 明代巨幅書寫與筆
第四節 清代碑學的用筆
第六章 中國繪畫與毛筆
第一節 毛筆和中國繪畫的工具性
第二節 繪畫巾的用筆
第三節 筆墨作為十國繪畫的語言體係
第四節 書畫同源
第七章 湖筆與文房之寶
第一節 紙的發明與:書法藝術的確立
第二節 澄心堂紙
第三節 長鋒羊毫與宣紙
第四節 墨的品鑒與使用
第五節 硯
第六節 筆墨侍候
第八章 湖筆與工藝
第一節 湖筆製作工藝
第二節 湖筆製作工藝的詩性品質
第三節 筆管工藝
第九章 湖筆與民俗
第一節 濛恬會
第二節 惜字會
第三節 筆塔
第四節 筆市、筆客、筆船
第五節 湖筆與禮俗
第六節 “筆祖濛恬”民俗故事中的文化意義
第十章 古代詩文中的毛筆
第一節 《筆賦》與《毛穎傳》
第二節 湖筆詩
第三節 毛筆彆稱
第四節 成語中的筆
第十一章 中國古代教育中的筆
第一節 古代的書法教育
第二節 私塾與“把筆”
第三節 科舉與銓選
第四節 簪筆之風
第十二章 筆在儒傢思想傳統中的位置
第一節 倫理的涵蓋
第二節 仁學與人學
第三節 巾和美
第四節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譜係中的筆
第十三章 道教文化和道傢思想中的用筆之道
第一節 “八角垂芒”與“道經換鵝”
第二節 文字精神的信仰
第三節 神仙降筆——扶乩
第四節 用柔
第五節 技進於道
第十四章 佛教文化中筆的作用
第一節 抄經
第二節 青蓮花開嚮筆端——著名僧人的筆跡
第三節 心印
第四節 “字中有筆”
第十五章 用筆中的文化精神與藝術氣質
第一節 氣韻生動與剛柔相濟
第二節 簡易之道與象思維
第三節 觀物取象與抒情寫意
第四節 心手相應與“毫生”通靈
第十六章 文人與筆
第一節 文人與筆
第二節 文人“弄筆”
第三節 文人畫
主要參考書目
後 記

精彩書摘

湖州筆派的崛起,與湖州筆工雲集、技藝超群有密切關係。元代以後,湖州湧現瞭一批堪稱全國一流的製筆大傢。潘天壽說:“馮應科,吳興人,能將湖州筆派樹起很高的旗幟。……故湖州筆派白馮應科以後,已馳名於東南各地。”Ⅲ所以馮應科是湖州筆派的開創者和奠基者。“到瞭明初,有陸文寶、陸繼翁、施文用、王古用、張天锡等繼起,直使湖州派的毛筆聲飛寰宇,有口皆碑。它的原因確為製筆技術有獨特精妙之處,為各派所不及。”比如陸文寶,“製筆不與常人同”,他所製的湖筆,成為入貢的禦筆,有改進、革新湖筆之功,使湖筆的書寫效果更為顯著,達到齣神入化的程度。在湖州筆派的興盛中,也離不開一批專營湖筆的成功商傢。如湖州人賀蓮青在北京琉璃廠開辦瞭“賀蓮青筆莊”,精工良製,經久耐用,所以生意興隆、譽滿京城。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有些筆工並不是湖州人,但潘天壽仍視他們為“湖州筆派”的成員,因為“湖州筆派”並不以地域為限,而是依據傳承關係和內在品質的同一。
湖州筆派以羊毫聞名天下,羊毫因湖州筆派而大行其道。這既是湖筆的鮮明特色,也是湖州筆派興起的重要原因。其中的道理,潘天壽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作瞭深入分析:“古人練書法,最重視筆力。筆力,是從指力、腕力、肘力,經過筆端而達於紙麵上的一點一畫之間。由於硬毫筆,可倚靠筆毫的勁健,容易錶達齣作者的指力腕力肘力所在。而軟毫筆,全無此條件,每感不易。然而為書法打定穩固的筆力基礎起見,自須從難處入手。羊毫除最軟的雞穎、鴨穎筆以外,可算最柔軟的毫料,故自元明以來,學習書法的人均以羊毫筆為入手工具。換句話說,就是初學書法時,應不憑藉毫力,僅運用指、腕、肘的功能,使筆力輕重停勻,收放自得,以為綫條基礎的訓練,最為切實妥當。
……

前言/序言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曆史悠久、人文薈萃,素稱“文物之邦”,從史前文化到古代文明,從近代變革到當代發展,都為中華民族留下瞭眾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勤勞智慧的浙江人民曆經韆百年的傳承與創新,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質的基礎上,兼收並蓄外來文化的精華,形成瞭具有鮮明浙江特色、深厚曆史底蘊、豐富思想內涵的地域文化,這是浙江人民共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結晶,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何更好地使這一文化瑰寶為我們所用、為時代服務,既是曆史傳承給我們的一項艱巨任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一項神聖使命。深入挖掘、整理、探究,不斷豐富、發展、創新浙江地域文化,對於進一步充實浙江文化的內涵和拓展浙江文化的外延,進一步增強浙江文化的創新能力、整體實力、綜閤競爭力,進一步發揮文化在促進浙江經濟、政治和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曆屆浙江省委始終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早在1999年,浙江省委就提齣瞭建設文化大省的目標;2000年,製定瞭《浙江省建設文化大省綱要》;2005年,作齣瞭《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浙江文化大省建設取得瞭顯著成效。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浙江文化建設“八項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地方文化研究項目之一。該工程旨在以浙江人文社會科學優勢學科為基礎,以浙江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現實課題和浙江曆史文化為研究重點,著重從“今、古、人、文”四個方麵,梳理浙江文明的傳承脈絡,挖掘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蘊,豐富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







湖筆與中國文化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湖筆與中國文化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湖筆與中國文化 pdf 下載 mobi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湖筆與中國文化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湖筆與中國文化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讀者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湖筆與中國文化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类似图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湖筆與中國文化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关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思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