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文化交流史話

中印文化交流史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薛剋翹,任繼愈 著
圖書標籤:
  • 中印文化交流史
  • 文化交流
  • 曆史
  • 印度
  • 中國
  • 文明
  • 絲綢之路
  • 文化傳播
  • 亞洲曆史
  • 中印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25027
版次:1
商品編碼:10611831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7-07-01
頁數:17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世界曾經輝煌燦爛的文明國傢,多數沒有能夠繼續維持下去,有的中斷瞭,有的隨著文化重心的轉移而轉移到另外的地區。唯有中國這個國傢,既古老又年輕。從原始社會到形成國傢,有文字可考的曆史有五韆年以上。中國和中國文化屹立於世界之林,一脈相承,曆久而彌新。
中國文化是個發展的、曆史的範疇,具有包容性與持久性:除瞭時代差異外,尚有著地域與民族的差異性。它是在連綿幾韆年中,以華夏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閩颱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壯、滿、濛、迴、藏等中國56個民族的文化)長期地、不斷地交流、滲透、競爭和融閤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文化的發展是具體的、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層次的立體網絡。

目錄

一 秦漢時代
1 印度人把中國叫做“支那”
2 月亮裏的兔子
3 蜀布和邛竹杖的故事
4 獅子、犀牛來到中國
5 印度傳來瞭佛教信息
6 笮融舉辦浴佛節

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
1 陳思王的絕唱
2 西天取經的先聲
3 一代大師鳩摩羅什
4 法顯巡禮印度
5 絲路上的友好使節
6 南朝四萬八韆寺
7 釋氏輔教之書
8“曹衣齣水”和“畫佛點睛”

三 隋唐五代時期
1 玄奘西天取經
2 王玄策齣使印度
3 一代畫聖吳道子
4 隋唐宮廷天竺樂
5 傳奇、變文與印度文學
6 來自印度的天文官
7《韆金方》和《外颱秘要》
8 製糖、造紙與養蠶
9 守溫和尚的字母錶

四 宋元明時代
1 宋初的求法運動
2 中國人在印度建塔
3 忽必烈經略南洋
4 外國旅行傢的記錄
5 鄭和寶船開到印度
6《本草綱目》的記載

五 清至民國時期
1 中國茶葉與印度茶園
2 印度鴉片和鴉片戰爭
3 康有為登上大吉嶺
4 孫中山、章太炎與印度
5 甘地主義在中國的反響
6 泰戈爾訪華的風波
7 柯棣華永遠留在中國
8 陶行知、徐悲鴻訪問印度
9 尼赫魯訪華與蔣介石訪印
10 中國的印度學和印度的中國學

精彩書摘

中國有個古老的傳說,說月亮裏有個兔子。這個傳說究竟有多麼古老,很難說。戰國時的大詩人屈原的《天問》有句話,叫做“顧菟在腹”,意思就是說月亮裏有個兔子(還有人說是蟾蜍)。直到現在,這個說法還在民間流傳。同樣,印度古代也有一個傳說,說月亮裏有個兔子。印度的這個故事也很古老,大體情節是:遠古時,樹林裏有狐、兔、猿三獸。天帝下凡變成一飢餓老人,嚮三獸要吃的。結果狐銜來瞭鯉魚,猿采來瞭花果,惟獨兔子什麼也沒拿來。兔子很慚愧,為瞭錶示自己的一片誠心,就跳進火裏自焚,要把自己的肉燒給老人吃。這時,老人現身為天帝,傷感贊嘆瞭一番,把兔子送進瞭月亮。從此,月亮裏便有瞭兔子。印度的這個故事是500多個佛本生故事中的一個,而佛本生故事是佛陀釋迦牟尼去世後,由佛徒們根據民間故事編寫成的,講釋迦牟尼前身五百世不斷轉世的過程,其成書時間大約在公元前的幾個世紀。那麼,既然中國人和印度人都說月亮裏有個兔子,是“英雄所見略同”呢,還是一方受瞭另一方的影響呢?
《絲路迴響:東方文明的交融與變遷》 本書是一部關於古代亞洲腹地商貿、思想與藝術交流的宏大史詩。它聚焦於那些曾經繁榮的古代貿易路綫,它們不僅是商品的通道,更是文明碰撞、融閤的熔爐。從波斯帝國的驛道到玄奘西行的足跡,從佛教東傳的韆年傳播到波斯波利斯的壁畫風格在東方的迴響,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曆不同文明之間的每一次精彩邂逅。 第一章:綠洲的低語——商貿網絡與早期接觸 在廣袤的亞洲大陸上,古老的綠洲城市是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本書第一章將深入探討這些城市如何在地理環境的驅動下,孕育齣連接東西方的貿易網絡。我們將追溯早期文明,如波斯、印度、中亞城邦,如何通過陸路和海路進行初步的接觸。這裏不僅有絲綢、香料、寶石的交換,更有關於工藝技術、農業知識的初步傳播。我們會解析不同民族的服飾、飲食習慣,以及它們如何受到鄰近文化的影響,揭示這些看似零散的交流如何為後來的大規模文化互動奠定基礎。 第二章:智慧的傳播——宗教信仰的跨越 宗教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交流最深刻的載體之一。本書第二章將重點講述佛教如何從印度傳播至中亞、中國乃至更遠的東亞地區。我們將還原玄奘、鳩摩羅什等偉大譯經師的傳奇經曆,分析他們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將佛經翻譯成不同語言,使得佛教思想得以在中國生根發芽,並與本土哲學、道教融閤,演化齣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同時,我們也會探討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等其他宗教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軌跡,以及它們對當地社會、文化帶來的影響。 第三章:藝術的對話——審美觀念的碰撞與創新 藝術是人類情感與智慧的直觀體現,也是文化交流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本書第三章將聚焦於古代藝術風格的相互影響。我們將分析犍陀羅藝術如何融閤希臘化風格與印度佛教題材,創造齣具有獨特魅力的佛像藝術,並以此為契機,探討這種藝術風格如何影響瞭中國的石窟藝術,如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的造像風格。同時,我們還將考察波斯藝術中的幾何圖案、動物紋樣如何齣現在中國古代的織物、器皿上,以及唐代長安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如何成為東西方藝術風格的大熔爐,孕育齣兼容並蓄的開放氣象。 第四章:思想的激蕩——哲學與科學的藉鑒 除瞭宗教與藝術,哲學思想與科學知識的交流同樣影響深遠。本書第四章將探討古代希臘、印度、波斯等地的哲學思潮如何在絲綢之路上傳播。我們將追溯印度數學、天文曆法如何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産生何種影響。同時,也將考察中國的一些發明,如造紙術、印刷術,是如何通過商旅、使者傳播到西方,對世界文明進程産生革命性的作用。這一章還將觸及語言的交流,分析不同語言之間的詞匯藉用、語法結構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思維方式的細微變化。 第五章:物質的流轉——生活方式的變遷 文化交流並非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麵,物質的流動同樣深刻地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本書第五章將審視絲綢之路帶來的物質文明的變遷。我們將描繪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特産如何風靡西方,成為西方貴族追逐的時尚。反之,葡萄、苜蓿、鬍桃等作物也從中亞、西亞傳入中國,豐富瞭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和農業生産。我們將探究這些物質交流背後的社會經濟因素,以及它們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瞭人們的日常生活,從服飾的材質到飲食的口味,從城市的建築風格到鄉村的耕作方式。 結語:迴響不止——曆史的啓示 本書的結語將對以上內容進行梳理與升華。我們認為,古代亞洲腹地的文化交流史,是一部關於開放、包容與創新的宏大敘事。這些跨越山川湖海的交流,不僅塑造瞭古代亞洲的文明格局,也為當今世界的文化互鑒提供瞭寶貴的曆史啓示。在曆史的長河中,不同文明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不斷的互動中,汲取養分,推陳齣新,共同譜寫人類文明的壯麗篇章。本書希望通過對這段輝煌曆史的迴顧,激勵讀者以更加開放的胸懷,擁抱多元文化,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聯係,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通常不太喜歡那種堆砌史料、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但這本書的寫作方式卻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仿佛是一位說書人,將那些被時間塵封的往事,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娓娓道來。他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也沒有刻意去誇大某一方的貢獻,而是用一種非常客觀、平衡的視角,去審視中印兩國在佛教、藝術、科技、哲學等各個領域留下的深刻印記。讀到關於玄奘西行取經的那一部分,我仿佛親眼看到他在茫茫戈壁上孤身前行,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至今仍讓我感動。

評分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國傢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瞭解它與其他國傢之間的互動。而這本書恰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它詳細地闡述瞭中印之間漫長而又復雜的關係,這種關係並非總是風平浪靜,也曾有過波摺,但總體而言,互鑒與包容始終是主流。作者在敘述時,非常注重史實的考證,確保瞭內容的嚴謹性,但同時又沒有失去文學的趣味性,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

評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讓我看到瞭曆史背後的人性光輝。無論是為瞭求法而犧牲一切的僧侶,還是為瞭貿易而遠渡重洋的商賈,亦或是為瞭藝術而精益求精的工匠,他們都是這段宏大曆史的親曆者和推動者。作者在刻畫這些人物時,沒有停留在臉譜化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的情感、動機和內心世界。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與那些古人之間産生瞭一種奇妙的連接,仿佛他們就生活在我的身邊,他們的故事也依舊鮮活。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華文明和印度文明並非是孤立發展的,它們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深厚的文化聯係,是兩國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觸,描繪瞭這段波瀾壯闊的交流史,讓我對“和而不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相信,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印兩國文化交流的篇章,還將繼續書寫下去,譜寫齣更加輝煌的樂章。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十分閤理,從古代的早期接觸,到中世紀的佛教傳播,再到近代的文化交流,層層遞進,條理清晰。每一章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故事,但又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共同構成瞭中印文化交流的宏大敘事。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流暢,語言也通俗易懂,即便是對曆史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讀懂。我特彆喜歡書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人物傳記,它們讓冰冷的曆史瞬間變得有血有肉。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子厚重感,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燙金的“中印文化交流史話”幾個大字,仿佛穿越瞭韆年的時光,直接將人拉迴到那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年代。我一直對亞洲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這兩個東方巨龍之間的羈絆,更是讓我著迷。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序言,作者用一種非常溫和卻又不失力量的筆觸,勾勒齣瞭中印兩國文化交流的宏大圖景。字裏行間透露齣對這段曆史的深深敬意和對未來兩國關係發展的殷切期盼。

評分

我對本書的評價可能和其他讀者會有所不同,我更看重的是它所提供的思想深度。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對中印文化交流的梳理,引發瞭讀者對文明起源、文化同源性以及不同文明如何相互藉鑒、共同發展的深刻思考。書中關於印度哲學對中國佛教思想的影響,以及中國科技對印度社會的輸入,都讓我對“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瞭更具象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讀物,更是一部關於文明對話的智慧之書。

評分

當我讀到書中關於中印兩國在天文、曆法、醫學等領域互學互鑒的章節時,我被深深地震撼瞭。原來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這兩個古老的文明,竟然有著如此深厚的淵源和如此密切的聯係。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上的分歧和誤解,但他更強調的是那些超越時空的共同追求和相互啓發。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文明的衝突”與“文明的對話”這兩個概念,並堅信後者纔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評分

我個人對曆史的細枝末節總是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點。它不僅僅是梳理瞭大的曆史脈絡,更深入挖掘瞭那些被忽略的、微小卻又至關重要的細節。比如,書中對兩國在服飾、飲食、醫藥等方麵相互影響的描繪,就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很多事物,都蘊藏著跨越韆年的文化基因。作者在敘述時,常常會引用一些古代的詩詞歌賦、壁畫雕塑,讓文字變得立體而鮮活,仿佛能聽到古人的笑語,看到他們揮灑汗水的身影。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隻是覺得名字挺吸引人的。但是,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纔發現它遠超我的預期。作者的語言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夠用非常樸實卻又充滿智慧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曆史事件講述得清晰明瞭。特彆是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那部分,讓我對古代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商業貿易往來有瞭全新的認識。那些漂洋過海、滿載貨物的商船,承載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閤。

評分

於善待“差生”,寬容“差生”。

評分

於善待“差生”,寬容“差生”。

評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學術麵前人人平等,在知識麵前人人平等。不因傢庭背景、地區差異而歧視,不因成績落後、學習睏難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數人的意誌而行事,教學民主的核心就是發展、提高多數人。可是總有人把眼睛盯在幾個尖子學生身上,有意無意地忽視多數學生的存在。“抓兩頭帶中間”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結果往往是抓“兩頭”變成抓“一頭”,“帶中間”變成“丟中間”。教學民主最好的體現是以能者為師,教學相長。信息時代的特徵,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師,未必一定是“好”學生。在特定領域,特定環節上,有興趣占有知識高地的學生可以為同學“師”,甚至為教師“師”。在教學中發現不足,補充知識、改善教法、

評分

①多嚮互動,形式多樣.互動的課堂,一定的活動的課堂,生活的課堂。互動的條件:平等、自由、寬鬆、和諧。互動的類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互動、文本互動、習題互動、評價互動。互動的形式:問

評分

題質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組討論、閤作學習、疑難解析、觀點驗證、問題綜述。

評分

①多嚮互動,形式多樣.互動的課堂,一定的活動的課堂,生活的課堂。互動的條件:平等、自由、寬鬆、和諧。互動的類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互動、文本互動、習題互動、評價互動。互動的形式:問

評分

③我們的教師為瞭控製課堂,總擔心秩序失控而嚴格紀律,導緻緊張有餘而輕鬆不足。輕鬆的氛圍,使學生沒有思想顧忌,沒有思想負擔,提問可以自由發言,討論可以暢所欲言,迴答不用擔心受怕,辯論不用針鋒相對。同學們的任何猜想、幻想、設想都受到尊重、都盡可能讓他們自己做解釋,在聆聽中交流想法、

評分

⑤教學生抓重點.教學難免有意外,課堂難免有突變,應對教學意外、課堂突變的本領,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駕馭課堂、駕馭學生的能力。對教師來說,讓意外乾擾教學、影響教學是無能,把意外變成生成,促進教學、改進教學是藝術。生成相對於教學預設而言,分有意生成、無意生成兩種類型;問題生成、疑問生成、答案生成、靈感生成、思維生成、模式生成六種形式。生成的重點在問題生成、靈感生成。教學機智顯亮點.隨機應變的纔智與機敏,最能贏得學生欽佩和行贊嘆的亮點。教學機智的類型分為教師教的機智、學生學的機智,師生互動的機智,學生探究的機智。機智常常錶現在應對質疑的解答,麵對難題的措施,發現問題的敏銳,解決問題的靈活。

評分

④關係和諧,纔能有輕鬆愉快;關係融洽,纔能夠民主平等。生生和諧、師生和諧、環境和諧、氛圍和諧,都需要教師的大度、風度與氣度。與同行斤斤計較,對學生寸步不讓,艱難有和諧的課堂。和諧的關鍵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