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机工程学/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汽车人机工程学/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金东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工程
  • 人机工程学
  • 汽车人机工程
  • 应用型人才培养
  • 高等教育
  • 教材
  • 21世纪规划教材
  • 汽车设计
  • 汽车舒适性
  • 汽车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75620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93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字数:3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汽车人机工程学》对相关的人机工程学基础知识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全面阐述了汽车设计中人机工程学方面的设计和分析原理与方法。全书共分7章,涵盖了以下方面的内容绪论;人体基本特性;人机界面、作业空间和人机系统设计;作业环境设计;汽车人机工程设计辅助工具;汽车人机工程设计和汽车人机工程虚拟仿真。《汽车人机工程学》可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车身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科技和工程人员参考。人机工程学是汽车设计(尤其是概念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对于确定汽车设计初期的关键硬点和尺寸,保证汽车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乘员舒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人机工程学科的命名和定义
1.1.1 学科命名
1.1.2 学科定义
1.2 人机工程学科的研究范畴
1.2.1 人机工程学的学科支柱
1.2.2 微观和宏观人机工程学
1.3 人机工程学科发展展望
1.4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手段
1.4.1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1.4.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工具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2章 人体基本特性
2.1 人体尺寸
2.1.1 人体静态尺寸及其测量
2.1.2 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
2.1.3 我国成年人人体静态尺寸
2.1.4 其他国家人体静态尺寸
2.1.5 人体静态尺寸的差异
2.1.6 人体静态尺寸的相关性
2.1.7 人体动态尺寸
2.2 人体生物力学特点
2.2.1 人体运动系统、
2.2.2 肢体质量、惯量和质心
2.2.3 人体的出力
2.3 人体作业特点
2.3.1 作业姿势
2.3.2 操作灵活性
2.4 人的感知特性
2.4.1 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
2.4.2 人的视觉特性
2.4.3 人的听觉特性
2.4.4 人的皮肤感觉特性
2.5 人的功能和心理特性
2.5.1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2.5.2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2.5.3 人的心理特点
2.5.4 人的可靠性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3章 人机界面、作业空间和人机系统设计
3.1 显示装置设计
3.1.1 显示装置的类型和选择
3.1.2 显示装置的设计原理
3.2 操纵装置设计
3.2.1 操纵装置的类型和特点
3.2.2 操纵装置的设计原则
3.2.3 操纵装置的设计原理
3.3 作业空间和人机系统设计
3.3.1 作业空间和人机系统概述
3.3.2 作业空间和人机系统的设计原则
3.3.3 作业空间和人机系统设计的人体数据运用准则
3.3.4 典型的作业空间设计
3.3.5 人机系统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4章 作业环境设计
4.1 室内微气候设计
4.1.1 室内微气候及其影响因素
4.1.2 人体对微气候的反应和热舒适
4.1.3 室内微气候设计原理
4.2 空气质量的改善
4.2.1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4.2.2 空气污染防治
4.3 环境照明
4.3.1 照明的度量
4.3.2 照明对作业的影响
4.3.3 照明设计
4.4 色彩设计
4.4.1 色彩的基本概念
4.4.2 色彩对人的影响
4.4.3 作业环境色彩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5章 汽车人机工程设计辅助工具
5.1 H点装置
5.1.1 HPM-型H点测量装置的构造
5.1.2 H点设计工具
5.1.3 H点装置上的基准点
5.1.4 H点装置的功能和应用
5.2 驾驶员H点位置曲线
5.2.1 A类车SAEH点位置曲线
5.2.2 B类车SAEH点位置曲线
5.2.3 踏板平面角
5.3 眼椭圆
5.3.1 眼椭圆的定义和由来
5.3.2 A类车、行程可调节座椅眼椭圆
5.3.3 A类车、固定座椅眼椭圆
5.3.4 B类车眼椭圆
5.3.5 眼椭圓的理论解释
5.3.6 眼椭圆的应用
5.4 头廓包络
5.4.1 概述
5.4.2 A类车头廓包络
5.4.3 B类车头廓包络
5.4.4 头廓包络的应用
5.5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
5.5.1 相关概念
5.5.2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的测量
5.5.3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的描述
5.5.4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的定位
5.5.5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的应用
5.5.6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与个体伸及能力界面的区别
5.6 驾驶员膝部包络线
5.6.1 驾驶员膝部包络线的生成
5.6.2 驾驶员膝部包络线的定位
5.7 驾驶员胃部包络线
5.7.1 驾驶员胃部包络线的生成
5.7.2 驾驶员胃部包络线的定位
5.8 数字人体模型
5.8.1 数字人体模型的基本原理
5.8.2 数字人体模型的功能和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6章 汽车人机工程设计
6.1 汽车产品开发过程概述
6.1.1 汽车分类
6.1.2 汽车产品开发的一般过程
6.2 汽车概念设计
6.2.1 汽车概念设计概述
6.2.2 汽车总体布置
6.2.3 硬点和硬点尺寸
6.3 汽车人机工程设计与分析
6.3.1 乘员空间布置和人机界面设计
6.3.2 驾驶员人机工程学性能优化
6.3.3 汽车人机工程学性能的主观评价
6.4 汽车座椅设计
6.4.1 汽车座椅概述
6.4.2 汽车座椅设计的参数
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7章 汽车人机工程虚拟仿真
7.1 CATIA人机工程模块简介
7.2 人体模型的建立
7.2.1 建立目标群体人体数据
7.2.2 建立用于分析的人体模型
7.2.3 设置人体模型的属性
7.3 典型汽车人机工程虚拟仿真
7.3.1 人体模型的定位
7.3.2 姿势评估
7.3.3 其他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4.坐、立交替作业
为了克服立姿或坐姿作业的缺点,可采用坐、立交替作业的方式。例如,长时间单调的坐姿作业会引起心理性疲劳,转换为立姿并适当走动,有助于维持工作能力;而长时间的立姿作业会产生肌肉疲劳,此时坐下来可以减轻或消除疲劳。
2.3.2 操作灵活性
1.影响操作灵活性的因素
人体操作动作的灵活性包括操作时的动作速度和动作频率,主要与人体的肢体长度、质量、惯量等生物力学特性和作业情况有关。在考虑动作灵活性时,应对人体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和估算。通常,人体质量轻的部位、短的部位、肢体末端部位要比重的部位、长的部位、肢体主干部位的动作更灵活。对于那些要求身体做较大范围动作的操纵工作,还要考虑如何合理地选择使操作者具有灵活性的动作轨迹。
2.动作速度
动作速度是肢体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肌肉收缩速度,并与动作方向、轨迹和运动阻力有关。选择动作方向和轨迹时,必须要考虑到下述几种基本情况:
(1)水平操纵动作比垂直操纵动作的速度快。
(2)一直向前的动作速度,比旋转时的动作速度快1.5-2倍。
(3)操纵动作的圆形轨迹比直线轨迹灵活。
(4)顺时针动作比逆时针动作方便。
(5)手朝向身体的动作比离开身体的动作灵活准确。
(6)手向前后的往复动作比向左右的往复动作速度快。
(7)最大动作速度与被移动的负载重量成反比,而达到最大速度所需时间与负载重量成正比。

前言/序言

  “汽车人机工程学”是车辆(尤其是车身)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目前,本门课程多从面向目标用户的使用要求出发,以高效、舒适、健康、安全为目标,以人机工程学基础理论和汽车设计学基本原理为依据,讲述和研究汽车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优化匹配问题。
  根据汽车人机工程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本书内容的组织以汽车设计为核心,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述,强调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全书共分7章,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人机工程学科概况:包括学科定义、研究范畴、研究手段、发展历程和展望等内容。
  (2)人体基本特性:包括人体测量学特性,人体在作业中的特点,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知特性,人体作业能力和对振动的反应,人的心理特点和可靠性等。
  (3)一般人-机-环境设计问题:包括典型的显示装置和操纵装置设计,作业空间和人机系统设计与分析,作业环境的微气候、空气质量、照明和色彩设计等。
  (4)汽车人机工程设计:包括H点装置、驾驶员眼椭圆、头廓包络、驾驶员手伸及界面等基于统计学的设计工具,汽车产品开发过程,汽车人机工程方案设计,汽车人机工程分析和汽车座椅设计等。
  (5)汽车人机工程虚拟仿真:结合汽车人机工程典型分析内容讲述主流CAX-PLM一体化软件CATIA中人机工程学模块的应用方法。结合专业应用,用适当的篇幅讲述主流人机工程专业软件的应用,也是本书区别于许多人机工程专业书籍的特色之一。







《汽车人机工程学》 内容简介: 在汽车工业日新月异的今天,驾驶体验的提升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动力、操控等传统性能指标,而越来越侧重于人与汽车之间的和谐互动。《汽车人机工程学》一书,正是一部深入探讨这一关键领域的力作。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人机工程学理论框架,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汽车设计与开发之中,以期培养具备创新视野的汽车类应用型人才。 全书共分为四大核心部分,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展现了人机工程学在汽车领域的独特价值。 第一部分:人机工程学基础理论与方法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为读者构建起坚实的人机工程学理论体系。首先,我们将追溯人机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梳理其在工业设计、人因学等学科领域的演变脉络,明确其核心理念与研究范式。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人体测量学、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等相关知识。这部分将重点阐述如何科学地测量人体尺寸、理解人体的感知能力、分析人的行为模式以及掌握人的认知过程,为后续汽车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在方法论层面,本书将介绍一系列经典且实用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以及启发式评估等。我们将深入剖析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操作步骤、数据分析技巧以及优缺点,帮助读者掌握如何设计有效的用户研究,收集可靠的研究数据,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设计洞察。此外,还会探讨一些前沿的人机工程学研究方法,例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用户体验评估中的应用,以及脑科学、神经科学等新兴领域为汽车人机工程学研究带来的新思路。 第二部分:汽车驾驶环境的人因学分析 在掌握了基础理论与方法后,本书将目光聚焦于汽车驾驶这一复杂而动态的交互场景。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即汽车驾驶环境,是一个集成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信息的复杂系统。本部分将深入剖析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人因学特点。 首先,我们将详细分析驾驶员的视觉感知系统在驾驶环境中的作用,包括视场范围、视觉疲劳、信息识别等关键问题。接着,将探讨听觉感知在驾驶中的作用,如警报音效的设计、环境噪音的影响等。触觉感知同样至关重要,本书将分析座椅的舒适性、方向盘的握感、踏板的反馈力等设计如何影响驾驶员的驾乘体验。 更重要的是,本部分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深入研究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注意力的分配、决策的形成、记忆的运用等。我们将分析驾驶员如何接收、理解和响应来自车辆和道路的信息,以及在复杂交通状况下,如何优化信息呈现方式,减轻驾驶员的认知负荷。此外,还会探讨驾驶员的情绪、动机以及个体差异(如年龄、经验、身体状况)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第三部分:汽车交互界面的设计与优化 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仪表盘、中控屏幕等交互界面已成为人机交互的重要载体。本部分将专注于汽车交互界面的设计与优化,旨在创造直观、高效、安全的驾驶体验。 我们将从用户界面(UI)和用户体验(UX)两个层面,详细阐述汽车交互界面的设计原则。这包括信息架构的设计、导航模式的规划、交互流程的优化,以及视觉元素(图标、字体、颜色)的合理运用。本书将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鼓励开发者通过用户画像、场景分析等方法,深刻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从而设计出符合实际使用习惯的界面。 在信息呈现方面,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呈现驾驶信息,确保驾驶员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避免信息过载。例如,仪表盘的设计应突出关键信息,而中控屏幕则可以承载更丰富的娱乐和导航功能。本书还将重点关注交互方式的设计,如物理按键、触摸屏、语音控制、手势识别等,并分析不同交互方式的优劣势及其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人机工程学原理,设计出兼顾安全性与便捷性的交互界面。例如,在驾驶过程中,应尽量减少驾驶员的视线离开道路的时间,因此,语音控制和简洁直观的触控操作将是重点关注的方向。我们还将分析如何通过用户测试和可用性评估,不断迭代优化交互界面,确保其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 第四部分:汽车人机工程学的创新应用与未来趋势 进入本书的第四部分,我们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创新应用领域,并展望汽车人机工程学的未来发展。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一些前沿的人机工程学应用,例如驾驶员监测系统(DMS)的设计,如何利用生物信号和行为分析来识别驾驶员的疲劳或分心状态,并及时发出预警。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也对人机工程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书将探讨如何在自动驾驶模式下,设计清晰的模式切换提示、提供充分的驾驶信息,以及如何建立驾驶员与自动驾驶系统之间的信任。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汽车设计的绿色人机工程学,例如如何通过人体工程学设计,提升汽车的燃油效率或减少环境污染。个性化人机工程学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如何根据不同用户的身体特征、驾驶习惯和偏好,提供定制化的驾乘体验,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最后,本书将对汽车人机工程学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我们预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汽车将变得越来越“智能”,人机交互将更加自然、无缝。未来的汽车人机工程学将更加关注情感化设计、沉浸式体验以及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创造更安全、更舒适、更愉悦的出行未来。 《汽车人机工程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启发思考、驱动创新的指南。它希望通过对人机工程学原理的深入解读和在汽车领域的创造性应用,赋能新一代汽车研发人才,让他们能够以前瞻性的眼光,设计出真正以人为本、引领未来的汽车产品。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我便被“汽车人机工程学”这个词语所吸引。它似乎预示着一种将科学与艺术、技术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学科。作为一个对汽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在驾驶过程中思考,为什么某些车辆的操控感觉如此顺畅,而另一些则显得有些笨拙?为什么某些座椅坐起来异常舒适,而另一些则让人腰酸背痛?这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学问。而“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的定位,则进一步提升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我设想,它会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为我们揭示汽车设计中那些看不见却又至关重要的“人”的因素。比如,它是否会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维度,分析驾驶员与车辆信息传递的最佳方式?是否会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驾驶员,在人机交互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如何进行本地化设计?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如何通过人体测量学数据,来优化方向盘的尺寸、角度和材质,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如何设计出清晰易懂的警示灯和警告音,在保证信息及时传达的同时,又不至于对驾驶员造成过度的干扰?甚至,在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如何设计充电接口、电池管理系统等,也能考虑到用户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这本书,在我看来,将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汽车技术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让汽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书籍。它所倡导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也让我看到了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评分

对于“汽车人机工程学”这个主题,我一直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与汽车打交道,或驾驶,或乘坐,身体的每一个感官都在参与其中,感受着它的震动、它的声音、它的加速与减速。陌生,是因为我们很少深入思考,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驾驶体验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精密的科学原理和巧妙的设计考量。这本书的副标题,“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更是点燃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不仅仅是一本普及性的读物,更是一本面向未来汽车行业人才的培养指南。我猜想,书中会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会强调“应用”和“创新”,引导读者将人机工程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设计能力。比如说,在车辆的内部空间布局上,如何考虑到不同身材、不同年龄段的驾驶员和乘客的需求?如何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储物空间?如何优化车内空气质量和温度控制,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乘车环境?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我想,这本书会从人体工学的角度出发,解析这些细节背后的科学道理,并指导我们如何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车辆内饰。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导航系统、语音助手等功能层出不穷。如何设计一个简洁明了、易于操作的信息交互界面,避免驾驶员分心,提高驾驶安全性,也将是这本书重点关注的领域。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用户体验设计(UX)和用户界面设计(UI)在汽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帮助我理解如何创造出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智能汽车。

评分

“汽车人机工程学”——当这个书名映入眼帘时,我便被它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汽车技术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汽车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而“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的副标题,则进一步提升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因为它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本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的著作,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在驾驶汽车时,我们会对某些设计感到舒适和愉悦,而对另一些设计则感到不适和烦恼?我想,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人机工程学的奥秘。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详细地介绍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并将这些原理应用到汽车设计的各个方面。例如,在车辆的操纵系统设计方面,它是否会探讨如何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来优化方向盘的尺寸、角度和材质,以及踏板的行程和力度,以达到最佳的操控性和舒适性?在信息显示与交互方面,它是否会介绍如何设计出清晰、直观、易于理解的仪表盘和中控屏幕,以及如何利用声音、触觉等多种方式来传递信息,以减少驾驶员的认知负担,提高行车安全?甚至,在座椅的设计、车内空间的布局,以及车内环境的营造等方面,是否也会有独到的见解?这本书,在我看来,将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汽车技术的知识介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让汽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指南。它所倡导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也让我看到了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评分

《汽车人机工程学》——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触及了汽车设计中最核心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层面:人与车的互动。而“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的副标题,则为这本书赋予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一直认为,汽车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引擎的动力和车辆的性能上,更在于它能否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人类的需求。这本书,我想必然会深入探讨如何将科学的人体工程学原理,与汽车的实际设计相结合。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解释驾驶员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如何与车辆进行信息交换,以及如何设计出最优化的交互界面。例如,仪表盘上的信息应该如何呈现才能最快、最准确地被驾驶员接收?方向盘的握感、力度反馈是否需要根据不同驾驶员的习惯进行调整?座椅的支撑性和包裹性,如何才能在保证舒适性的同时,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我甚至设想,书中可能会涉及一些关于车辆的声学设计,如何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或者营造一种更加愉悦的乘车氛围。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定位,让我相信它会引导读者思考未来的汽车发展方向。在自动驾驶日益成熟的今天,人机工程学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例如,如何设计一种让人类乘客能够安心地将控制权交给车辆,同时又能在需要时方便地进行接管的交互系统。这本书,无疑将为我揭示人机工程学在汽车领域的神奇力量。

评分

一看到《汽车人机工程学》这个书名,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对汽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人,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有些车开起来那么顺手,有些车却让人感到别扭?为什么有些车内的设计总是那么贴心,而有些车却显得很随意?我想,这背后一定蕴含着一门学问。而“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的副标题,更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前沿性。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为未来的汽车行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指南。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人机工程学在汽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驾驶舱的布局设计上,如何根据人体生理和心理特征,来优化仪表盘、中控台、方向盘、踏板等关键部件的位置和形式,以达到最佳的操控性和舒适性?在座椅的设计上,如何运用人体测量学和生物力学原理,来设计出能够提供良好支撑、有效缓解疲劳的座椅?在信息显示和交互方面,如何设计出清晰、直观、易于理解的显示界面和操作方式,减少驾驶员的认知负担,提高行车安全?甚至,对于一些更细微的设计,比如车门把手的形状、车窗的升降方式、空调出风口的位置等等,我想这本书都会有独到的见解。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汽车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对未来的汽车发展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汽车人机工程学》,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传递了一种信息:汽车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机械,更是与人紧密相连的生命体。而“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的副标题,更是让我认识到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前瞻性。我一直对汽车的内部设计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一些细节之处。比如,为什么有些汽车的方向盘手感那么好,有些却让人感觉生硬?为什么有些座椅能够完美地支撑身体,而另一些则让人坐不久就腰酸背痛?我想,这些都与人机工程学息息相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例如,在人体工程学方面,它是否会介绍不同人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身体尺寸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如何在汽车设计中得到应用?在心理学方面,它是否会探讨驾驶员的注意力和情绪对驾驶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引导和优化这些因素?在信息交互方面,它是否会介绍如何设计出清晰、简洁、易于理解的车辆信息显示系统,避免驾驶员因为信息过载而分心?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未来汽车人机交互的发展趋势,比如,如何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于汽车驾驶和乘客体验中,以及如何设计出更加智能、更加个性化的车载服务。这本书,无疑是连接汽车技术与人类需求的桥梁。

评分

一本名为《汽车人机工程学》的书,辅以“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的副标题,这本身就传递了一种强烈的信号: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汽车知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让汽车更好地服务于人的书。作为一名汽车爱好者,我对车辆的操控感、乘坐舒适度、以及信息交互的便捷性一直非常关注。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车辆的内饰设计会让人感觉如此贴心,而有些则显得平淡无奇?为什么有些车辆的菜单操作逻辑如此清晰,而有些则让人晕头转向?我想,这背后一定有科学的解释,而这本书,或许就能为我揭开谜底。我期待它能从人体生理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驾驶员和乘客在与车辆互动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需求。例如,它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来优化座椅的形状、尺寸和调节范围,以适应不同体型的用户,并有效缓解长途驾驶带来的疲劳?在信息显示方面,它是否会探讨如何设计出最简洁、最直观的仪表盘和中控屏幕,让驾驶员能够快速获取关键信息,而不会分散注意力?甚至,关于车内环境的营造,比如灯光、音响、气味等,是否也会涉及到人机工程学的考量,以提升整体的驾乘体验?这本书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定位,也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不仅仅会传授已有的知识,更会启发读者去思考和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

《汽车人机工程学》——这个标题本身就散发出一种人文关怀的光芒,它暗示着汽车的设计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堆砌,更是对人类生理、心理需求的深入理解和关照。“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的副标题,则更进一步地强调了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前瞻性,预示着它将为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我一直对汽车的驾驶体验充满好奇,为什么有些车开起来感觉如此“得心应手”,而有些车却让人感到“别扭”?我想,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人机工程学的重要作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将人体工程学原理应用于汽车的各项设计中。例如,在车辆的操控界面设计方面,它是否会深入分析方向盘的握持感、踏板的力度反馈、换挡杆的操作逻辑等,如何才能最符合人体运动学原理,从而提高操控的精度和效率?在信息显示与交互方面,它是否会探讨如何设计出最简洁、最直观的仪表盘和中控屏幕,以便驾驶员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避免因注意力分散而引发危险?甚至,在车辆的内部空间布局,座椅的舒适性,以及车内环境的营造方面,是否都会有详尽的论述?这本书,在我看来,将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让汽车成为人类忠实伙伴的哲学指南。它所倡导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也让我看到了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即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人性化设计。

评分

“汽车人机工程学”——这个标题本身就激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它像一把钥匙,似乎能打开我对汽车设计深层奥秘的探索之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汽车的评价,往往集中在外观、动力、油耗等方面,而那些关乎我们与汽车互动体验的细节,却常常被忽略。这本书,作为“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其定位预示着它将是一本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著作。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系统地介绍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并将这些原理应用于汽车的各个方面。例如,在车辆的操纵系统设计方面,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根据人体运动学原理,来优化换挡机构、转向系统、制动踏板的设计,使得操作更加精准、省力、顺畅?在信息显示与控制方面,它是否会介绍如何利用认知心理学,来设计更加直观、易于理解的仪表盘和中控屏幕?甚至,在座椅的舒适性与人体支撑方面,它是否会结合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成果,来指导如何设计出能够有效缓解驾驶疲劳、提高乘坐舒适度的座椅?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测量方法、评价标准和设计指南,帮助读者理解人机工程学在汽车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定位,让我相信它不仅仅会介绍已有的知识,更会鼓励读者去思考和探索新的可能性,例如,在自动驾驶时代,如何设计出一种全新的、更符合人类需求的人机交互模式。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籍摆在面前,封面上的“汽车人机工程学”几个大字,再加上“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的副标题,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汽车这个精密复杂的机器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而人机工程学更是连接着技术与人的关键桥梁。这本书,从名字上看,就蕴含着解决人类驾驶汽车时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致力于提升驾驶体验的宏大目标。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阐述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如何影响驾驶行为,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来优化车辆的操控界面,让驾驶者能够更直观、更安全、更舒适地与汽车互动。例如,在紧急情况下,驾驶员的反应速度、注意力集中程度,以及对车辆指令的理解和执行能力,都至关重要。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心理学和生理学原理,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设计原则?我想,它一定会在方向盘的握持感、踏板的行程与力度、仪表盘的信息呈现方式、座椅的支撑与调节,乃至车内环境的声光设计等方面,给出严谨的理论依据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更进一步,我期待书中能 membahas 汽车的主动安全系统,例如车道保持辅助、自适应巡航控制、自动紧急制动等,是如何在理解和预测驾驶员意图的基础上,提供有效的干预和协助。同时,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也必然离不开人机工程学的深入研究,如何设计一个让乘客信任并能随时接管的交互界面,将是这本书探讨的重点之一。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深入理解汽车的“人性化”设计打开了一扇窗。

评分

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

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

很基础的

评分

虽然有些薄,但是介绍的还算比较详细。

评分

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

书已经到了。书到的很快的

评分

挺全面挺好的,需要有一定基础才能完全理解

评分

对于做汽车人机布置方面工作的人很有帮助。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