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大学堂·历史: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博雅大学堂·历史: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臧运祜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现代史
  • 世界历史
  • 20世纪
  • 博雅大学堂
  • 文化
  • 教育
  • 学术
  • 通史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36881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95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字数:2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讲述的是20世纪的中外关系史,在厘清20世纪中外关系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的同时,着重分析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共和国政府时期,对外关系上的主要事件、重要外交策略以及主要外交人物及其思想。期望读者在领略20世纪中外关系演变过程与全局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与分析,体认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之复杂性与曲折性,以及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不平路程与必然轨迹。

目录

前言
引论 20世纪以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 古代中国与世界
二 15世纪以来世界形势的演变与中国
三 19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上篇 20世纪前半期(1900m1949)
第一章 清末十年的中外变局(1900-1911)
一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战争与《辛丑条约》
二 晚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第二章 民国初年的努力与挫折(1912-1916)
一 辛亥革命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二 “强人”政府的屈辱

第三章 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1921)
一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 中国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第四章 国民外交与修约外交(1921-1930)
一 国民外交的发展与革命外交的开展
二 北洋政府后期与国民党政府初期的修约外交

第五章 国难之中的应变(1931-1937)
一 “从九一八到七七”的中日关系
二 诉诸国联与求诸大国

第六章 中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
一 全面抗战、苦撑待变
二 同盟抗战、确立世界大国地位

第七章 中国的内战与世界的冷战(1945-1949)
一 中共从延安走向世界
二 世界冷战的开始与中国革命的胜利

下篇 20世纪后半期(1949-1999)
第八章 1950年代(1949-1956)
一 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对外政策
二 与苏联的结盟及与美国的斗争
三 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与和平共处五项则的提出

第九章 1960年代(1957-1969)
一 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二 中苏关系的逐渐恶化及中美的继续斗争
三 同亚非拉国家关系的发展

第十章 1970年代(1970-1978)
一 中国对外政策的再调整
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三 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第十一章 1980年代(1979-1989)
一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二 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及中苏关系的正常化
三 “一国两制”方针与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第十二章 1990年代(1990-1999)
一 冷战结束前后的中国对外政策
二 周边外交、多边外交、大国外交
三 港、澳回归祖国与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
结语
后记

精彩书摘

“西方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用恐怖的方法去改造世界。”①世界进入中国的过程,是伴随着不断扩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得以实现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1842年8月,中国被迫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1843年7月、10月,又与英国签订了该条约的附件。据此,英国成为第一个依据不平等条约进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之后,1844年7月中美签订《望厦条约》,10月中法签订了《黄埔条约》;1847年3月,中国与瑞典、挪威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这几个国家分别从中国取得了英国所得到的上述权益。
1856-1860年,英、法两国两次组织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期间,中国于1858年6月,分别与俄国、美国、英国、法国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了在康、雍、乾盛世时代所建的圆明园,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根据上述条约,英、法、美等国继续扩大了在华的权益。而战争期间趁火打劫的俄国,不但取得了上述权益,而且割占了中国东北的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海疆和内陆两个方向上,同时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逼。从1861年起,法、英、俄、美四国的驻华公使进入北京,确立了外国最高代表与中国中央政府进行交涉的机制,它们已经完全进入中国了。
上述四国之后,世界许多国家派使来华,订约建交。1861年9月,中国与普鲁士(德国)签订《和好贸易船只事宜和约章程》;1863年7月、10月,分别与丹麦、荷兰签订《天津条约》;1864年10月,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1865年11月,与比利时签订《通商条约》;1866年10月,与意大利签订《通商条约》;1869年9月,与奥地利签订《通商条约》;1871年9月,与日本签订《修好条规》;1874.年6月,与秘鲁签订《通商条约》;1881年10月,与巴西签订《和好通商条约》;1887年12月,与葡萄牙签订《和好通商条约》;1899年12月,与墨西哥签订《通商条约》。这些条约,除了中日《修好条规》之外,均援例享有在华的种种特权,因而属于不平等条约。
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中国的外国,不但有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也有来自亚洲、北美、南美的国家,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中国。

前言/序言

  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已形成一个彼此息息相关的整体,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谁也离不开谁。世界大局的嬗变,直接影响着20世纪中国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同样,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也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这种趋势,在新的世纪里,将比以往表现得更明显。
  正因为如此,北京大学开设的“20世纪中外关系史”这门素质教育通选课程,受到不同专业同学们的欢迎。选读这门课程的同学计有三百多人,第一堂课就做到了“座无虚席”。这个事实,说明它是适应今天大学生渴望更多了解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实际需要的。
  臧运祜同志教了几年这门课以后,写出《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这本书作为教材,系统而扼要地介绍了这方面的基本知识。这对听课的同学以至虽没有选读这门课程但希望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同学,很有好处:
  第一,它展现出曾经创造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华民族在近代却沦落到任凭西方列强摆布和宰割的苦难深渊,濒临灭亡的边缘,经过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挺身站立起来,重新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并且正以令世界吃惊的步伐走向繁荣和富强。这一切,得来何等不易。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这种对一个世纪历史的回顾,无疑有助于青年学子树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性和自豪感。
  第二,今天的中国正置身于急遽变化的世界中,面对着层出不穷的国际问题。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今天的种种是昨天和前天的延续。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中国在20世纪世界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影响中国发展变化的诸多国际因素,了解种种问题所以形成民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了解以往中国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或类似问题的经验教训。今天的大学生,未来将生活在相互联系更密切的世界中。







《大变革的前夜:1900-1914,中国与世界的风云激荡》 引言 一百多年前,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又痛苦的蜕变。1900年,庚子年,一个充满了屈辱与抗争的符号,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分水岭。而在世界的另一端,一股股澎湃的变革力量也在暗流涌动,重塑着全球的格局。本书将目光投向1900年至1914年,这十五载光阴,恰似一场席卷全球的大风暴前夜,巨变的山雨欲来,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将以中国为中心,审视其内外的剧烈动荡,并将其置于当时波诡云谲的世界图景中,探寻历史的必然与偶然,揭示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关键节点。 一、 帝国夕阳下的回响:晚清中国的挣扎与变革 1900年的中国,依旧是那个庞大而古老的帝国,但其昔日的辉煌已然褪色,被西方列强的炮火和不平等条约撕裂。庚子之乱,以其极端的民族主义狂热和令人扼腕的惨败,将大清推入了更深的泥沼。慈禧太后与义和团的纠缠,八国联军的铁蹄踏过北京,这份耻辱铭刻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然而,正是在这最黑暗的时刻,变革的种子也悄然萌发。 1. 1900年的巨震:庚子事变及其深远影响 庚子事变并非偶然,它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激化以及国内保守势力与改革派长期博弈的必然结果。本书将详细梳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分析其复杂的社会根源和动机,以及清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还将深入探究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揭示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以及《辛丑条约》的严苛条款如何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这次事件对中国社会心理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它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也激发了更广泛的民族意识和救亡图存的呼声。 2. 维新变法的余波与新思潮的涌动 尽管戊戌变法在1898年被镇压,但其播下的改革种子并未因此枯萎。1900年后,知识分子和改革者们在更为严峻的环境下,继续探索救国之路。本书将考察“新学”的传播,介绍严复、梁启超等思想家对西方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的引入和解读,他们提出的“民权”、“科学”、“法治”等理念,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党,正积极筹划武装起义,为推翻帝制而奋斗。 3. 陆海军的近代化尝试与教育的变革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并非全无动作。本书将分析晚清在军事和教育领域的近代化尝试。袁世凯在北洋的崛起,及其对陆军的整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同时,清末新政的推行,包括废除科举、设立新式学堂,以及派遣留学生,都为中国培养了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这些人后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我们将审视这些改革的成效与局限,以及它们如何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人才基础。 4.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在列强的经济渗透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依然顽强地生长。本书将考察1900年至1914年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重点分析在纺织、矿业、交通等领域涌现出的民族企业家及其企业。我们将探讨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包括外国资本的挤压、官僚的阻挠以及国内市场的不足,但同时也要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在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 全球风云变幻:列强角逐与世界格局的重塑 1900年至1914年,并非仅是中国动荡的时期,整个世界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帝国主义的扩张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日后的大战埋下了伏笔。 1. 帝国主义的“黄金时代”:殖民扩张与利益瓜分 1900年,正是世界殖民主义的鼎盛时期。欧洲列强、美国和日本都在积极扩张其势力范围。本书将描绘这一时期全球殖民体系的形成,重点关注列强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活动。我们将分析帝国主义扩张背后的经济动因,如对原材料、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的需求,以及政治因素,如国家声望、战略安全和意识形态的输出。 2. 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与英德矛盾的激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生的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军事力量,开始挑战传统的欧洲霸主英国。本书将深入分析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的经济发展、军事扩张以及其“世界政策”的推行。我们将重点关注英德之间的海军竞赛和殖民地争夺,这是导致两国关系日益紧张的关键因素。这场暗流涌动的对抗,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导火索之一。 3. 法国与俄国的同盟:对德意志的制衡 面对德意志帝国的挑战,法国与俄国于1890年代末结成了军事同盟。本书将探讨法俄同盟的形成过程及其战略意义,分析两国为何会走到一起,以及这一同盟对欧洲力量平衡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将审视俄国在国内的变革,以及其在远东的扩张,这与日本的崛起构成了新的矛盾。 4. 日本的崛起与东亚格局的重塑 1900年前后,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并迅速成为东亚地区的重要力量。本书将重点考察日本在甲午战争后的扩张野心,及其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的胜利。这场战争的结局,不仅重塑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暴露了俄国在远东的衰落。日本随后对朝鲜半岛的吞并,更是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 5. 美国崛起的世界影响力 尽管美国在1900年主要关注北美和拉丁美洲,但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对外政策的调整,使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本书将分析美国在“门罗主义”框架下的拉美政策,以及其在美西战争后获得的菲律宾等殖民地。同时,我们也关注到美国在门户开放政策中的角色,以及它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三、 科技的飞跃与社会的变革 1900年至1914年,不仅是政治动荡的时期,也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 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其传播 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和钢铁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本书将描绘这些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将考察这些科技成果如何传播到中国,以及它们对中国经济和工业化的影响。 2. 科学的进步与思想的解放 科学的进步,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萌芽,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同时,达尔文进化论的广泛传播,也对传统的宗教和哲学观念产生了冲击。本书将分析这些科学思想的传播,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3. 大众传媒的兴起与社会动员 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也为社会动员提供了新的渠道。本书将考察1900年至1914年间,各类报刊的兴盛,以及它们在传播新思想、舆论监督和政治动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将分析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思想是如何通过大众传媒得到广泛传播的。 四、 辛亥革命的序曲: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本书将追溯革命前夕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分析革命党人的组织与活动,以及革命爆发的直接诱因。 1. 革命党人的筹划与起义 本书将详细介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海外和国内的活动,包括同盟会的成立、武装起义的尝试,以及他们与国内革命力量的联系。我们将审视革命党人的政治纲领和策略,以及他们如何争取国内各界人士的支持。 2. 保路运动的催化作用 1911年的保路运动,特别是四川保路运动,成为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索。本书将深入分析保路运动的起因、发展过程及其影响,探讨清政府在处理铁路问题上的失误,以及这一运动如何迅速激化了社会矛盾,并最终引爆了武昌起义。 3. 武昌起义与各省响应 本书将细致还原武昌起义的经过,以及随后全国各省的响应情况。我们将分析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清政府的摇摇欲坠、南方新军的倒戈以及国内各界对革命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审视革命初期出现的混乱和不足,为之后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基础。 结论 1900年至1914年,是世界历史进程中一个充满剧变与动荡的转型时期。中国在这十五年间,从帝国的黄昏走向了共和的黎明,其阵痛与辉煌,深刻地影响了其后百年的发展轨迹。而世界,则在列强的角逐中,一步步走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的细致梳理,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解那些塑造我们今日世界的深远力量,并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与启示。这十五载的时光,是旧世界的破碎,也是新世界的孕育,是告别与启程的交织,是中国乃至世界走向一个全新时代的恢弘序曲。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博雅大学堂·历史: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这本书,虽然为我们勾勒了20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但对于“2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曲折历程,以及科技进步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根本性改变”的论述,似乎留下了不小的空白。我始终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引擎。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中国在航空、军事、通讯、医药等领域是如何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和突破的。是哪些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贡献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这些科技的进步,又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如何重塑了中国的经济格局,又如何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实力,让我们得以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这本书虽然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但在科技这一关键驱动力的细致描摹上,却略显不足,让我觉得这个故事似乎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章节。

评分

读罢《博雅大学堂·历史: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我有一个特别的期待,那就是书中能更深入地剖析“20世纪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演变,以及这些关系对中国国际地位和国内政策的影响”。我一直对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与美、苏、英、法等国的复杂互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再到后来中美关系破冰的历程有着强烈的好奇。我想知道,这些大国博弈背后,中国是如何在中美俄日等力量之间周旋,如何利用地缘政治,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我也希望书中能揭示,每一次重大外交转向,究竟是出于何种考量,又对中国的内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具体而深远的影响。可惜的是,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探讨,似乎更侧重于历史事件的陈述,而对深层的手腕与策略的解读,则相对有限。

评分

《博雅大学堂·历史: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这本书,在我翻阅的过程中,着实让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然,我还是要诚实地说,我在这本书中并没有找到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流派的演变”这样的内容,这倒不是说这本书不好,而是它可能侧重于更宏观的叙事。我原本对严复、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等各位先贤的哲学思想、政治抱负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贡献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汲取营养又融合创新,为中国走出传统、走向现代奠定思想基石的。我也很想知道,不同思想流派之间是如何辩论、交锋,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调整和发展的。然而,这本书的关注点似乎更多地放在了事件本身,而非深入探讨思想的根源与脉络,这让我略感遗憾,但我仍然肯定了它在其他方面的价值。

评分

让我感到一丝不足的是,《博雅大学堂·历史: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这本书在探讨“20世纪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变迁,特别是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和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这方面,似乎着墨不多。我一直对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充满了好奇,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挣扎、奋斗,又如何安抚自己的日常需求的。农民在土地改革中的命运如何?工人在工厂里的工作与生活是什么样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困境与出路何在?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娱乐消遣又有哪些鲜活的细节?我渴望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致的描写,去感受那个时代人群的情感世界和生存智慧。这本书虽然提供了历史的大图景,但少了这些微观的、充满人情味的叙事,总觉得少了一点温度,少了一点触及心灵的共鸣。

评分

坦白讲,《博雅大学堂·历史: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这本书,并没有提供关于“20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状况,包括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等领域的代表作品及其社会影响”的详细介绍,这让我有些错失了我原本期待的一个重要维度。我一直认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往往离不开其蓬勃发展的文化艺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像鲁迅、巴金、茅盾等文学巨匠的作品是如何反映时代精神,郭沫若、田汉等在戏剧领域的探索,以及像《渔光曲》、《神女》等早期电影如何触动人心。我想了解,这些艺术作品在当时是如何引起社会轰动的,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甚至推动社会变革的。这本书的大历史叙事固然重要,但忽略了文化艺术这个鲜活的载体,总让人觉得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不够饱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