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沉淀近十年后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又一力作,真正实现了“非暴力沟通”从概念到实际应用的突破。
2、作者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临床心理学博士,有着50年实践经验、上万次咨询培训经历。
3、揭示一切沟通障碍的根源,用爱与理解倾听和表达,在任何场合无须妥协地实现沟通目的。全球每年新增近千万名非暴力沟通学习者。
4、原著被评为“2012年度灵性与实践图书”,出版近三年,始终在美国沟通类图书中排名前3!
5、化解冲突、建立关系、治愈创伤的全方位实践指导!
6、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语言、思维和生活方式,促进我们与自己、与他人进行真诚、顺畅的沟通。
海报: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首次明确提出非暴力沟通的概念,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语言、思维和生活方式,它能促进我们与自己、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联系,终实现顺畅的沟通。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则是马歇尔??卢森堡继《非暴力沟通》后新推出的又一力作。本书延续了非暴力沟通的要义,但思想更成熟,系统而深入地讲解了非暴力沟通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能既理解对方,又充分表达自己,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达到沟通目的。
马歇尔·卢森堡(1934—),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
他有着50多年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卢森堡博士著有许多关于非暴力沟通的书,其中2003年出版的《非暴力沟通》至今畅销不衰,该书中文版已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
非暴力沟通简介/001
第一章创造一个非暴力的世界
如何和平有效地化解冲突?
用非暴力沟通法化解冲突/003
告诉对方你想要的,而不是你不想要的/020
当冲突双方无法聚到一起时/022
小结:表达自己的需要,倾听对方的需要/023
第二章在爱情中表达真实的自我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应用非暴力沟通?
一场小“危机”/026
亲密男女之间的典型冲突/028
如何在婚姻关系中应用非暴力沟通?/030
练习非暴力沟通/031
角色扮演/038
如何表达欣赏?/082
如何练习非暴力沟通?/082
非暴力沟通与爱的关系/084
小结:用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085
第三章放下各自的伤痛
如何修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放下对他人的怨恨?/090
同理连接/097
治愈的四个阶段/104
灵活过程VS固定程式/110
让生活从容起来/111
试着理解那些要伤害你的人/113
一旦愤怒,我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来/114
如何做到宽容?/116
与母亲达成和解/117
母亲给我的礼物/126
小结:治愈与和解的四个阶段/129
第四章愤怒的意外作用
如何有效管理愤怒?
将愤怒当作一个自我提醒/134
愤怒处理四步骤/137
从满足需要的角度来说,惩罚从来不起作用/149
杀人:对愤怒的肤浅表达/151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感受?/154
只需要掌握非暴力沟通法的策略原则/156
关于愤怒的18句话/170
第五章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
如何与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
跟孩子也能进行非暴力沟通/175
作为家长我意识到的一点/176
强迫和惩罚的局限性/177
放任不管和强迫之外的第三种方法/179
奖励也有局限性/181
改变你所习惯的沟通方式/182
“家务战争”/184
向孩子传达无条件的爱与尊重/186
让孩子做好应对暴力沟通的准备/188
“船长”游戏/190
强制力的使用/192
成为互助社区的一分子/194
第六章实践灵性
对非暴力沟通灵性基础的思考
推荐阅读/228
关于非暴力沟通中心/229
关于作者/231
译序
前言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第六章 请求帮助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第九章 爱自己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
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后记
附录:非暴力沟通模式
编后记
强迫和惩罚的局限性
我要永远感谢我的孩子们,是他们教育了我,让我看到意欲让别人做你想要的事这一目的的局限性。首先,他们教给我的是,我无法让他们做我想要的。我不能强迫他们做任何事。我不能强迫他们把玩具放回玩具箱,不能强迫他们铺各自的床,不能强迫他们吃饭。这对作为家长的我来说是有些羞辱的一课——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因为我脑中有这么一个想法,认为让孩子听话是父母的工作。而这些小孩给我上的这一让人羞愧的课是:我不能强迫他们做任何事。我所能做的,只是让他们后悔刚才没做我要求的事。每当我愚蠢到这么做时——也就是让他们后悔刚才没做我要求的事——他们教给我关于做家长和权力的第二课,多年来证明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一课就是:每当我让他们后悔没做我要求的事时,他们都会让我后悔自己刚才的做法,因为暴力只会滋生出更多的暴力。
他们给我的教训是,使用任何强迫手段都会激起他们的抵抗,而这会导致我们的关系敌对起来。我不想和任何人关系敌对,特别不想和我的孩子,和那些我亲近且对他们负有责任的人关系敌对。我不想把惩罚作为对我的孩子的强迫手段之一。
这种惩罚观备受多数家长推崇。研究表明,80%的美国家长坚信应该体罚孩子,这与坚信应该保留对罪犯的死刑的人口比例差不多。因为有这么高比例的人认为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惩罚是正当且必要的,因此,多年来我有很多次机会和家长们探讨这个问题。到现在,我很高兴地看到:只要扪心自问以下两个问题,就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任何一种惩罚的局限性。
问题一:我们想让孩子怎么做?如果我们只问这个问题,那看起来肯定是惩罚有时管用,因为,通过惩罚的威胁或施以惩罚,有时的确可以让孩子做我们想要他们做的事。
然而,据我一直以来的经验,当我们加上第二个问题,父母就会看到惩罚从不管用。第二个问题是:当孩子按我们希望的方式行事时,我们希望他们为何会这么做?正是这个问题帮助我们明白,惩罚非但不起作用,反而会阻碍孩子因为我们希望的那些原因行事。
因为惩罚的应用频度如此之高,又被认为是正当的,家长就只能想到其反面就是放任,就是当孩子的行为方式与我们的价值观不一致时,我们什么也不做。因此,家长只能这么想:“如果我不进行惩罚,那就等于放弃了我自己的价值观,放任孩子为所欲为。”正如我将在下面谈到的,除了放任不管或惩罚这样的强制手段外,还有其他方式。
对此,我想说,奖励和惩罚一样具有强迫性。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是以权压人,迫使别人按我们想要的方式行事,试图以此来控制情况。从这点上来说,奖励和惩罚出于同一思维模式。
放任不管和强迫之外的第三种方法
除了放任不管或采取强迫手段之外,还有一个方法,这需要我们意识到以下两种目的之间细微但重要的不同:第一种目的是让他人做我们想要的事,我不提倡这点;相反,第二种则是清楚地知道我们的目的,是要创造使每个人的需要都得到满足的必不可少的优质联系。
我的经验是,无论和孩子还是和成人沟通,当我们看到这两种目的的区别时——当我们有意识地不试图让他人做我们想要的事,而是努力互相关心、彼此尊重,让双方都认识到他们的需要非常重要,他们的需要和对方的幸福是相互依赖的——此时,让人惊讶的是,那些看起来没法解决的争端很容易就解决了。
创造使每个人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必不可少的优质联系,这种沟通与以强迫形式解决与孩子之间分歧的沟通非常不同。这要求不用道德语言评估孩子,比如对错、好坏,而改用基于需要的语言。我们必须能够告诉孩子,不管他们做的和我们的需要是一致还是冲突,我们都必须以这种不会使孩子感到内疚或羞耻的方式来表达。因此,这就可能需要家长对孩子说“看到你打兄弟我很害怕,因为我需要保证家人的安全”,而不是“打兄弟是错的”。或者,可能需要从说“你不打扫自己的房间,真是太懒了”转换到“看到床没铺我很失望,因为我真的需要有人支持我保持房子整洁”。
这种语言的转变,把对孩子的行为以对错好坏区分的语言切换成基于需要的语言,这对我们中的有些人来说并不容易,因为这些人一直被老师和家长教育要从道德评判的角度来思考。这还需要我们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能够陪伴他们,带着同理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因为,当我们被训练成家长时,想要介入,给出建议或试图处理一切问题时,这就不容易了。
给家长培训时,我们关注那些可能引起孩子说“没人喜欢我”这种话的情境。当孩子这么说时,我认为他们需要同理心的理解。我这里的意思是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觉得我们就在身边,在真正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有时我们可以悄无声息地做到这一点,比如,只是通过我们的眼神,就让他们知道我们懂得他们的悲伤,理解他们需要改变与朋友的关系。有时我们可能需要大声说出来,比如,“嗯,你好像真的很伤心,因为你和朋友们在一起时不开心”。
但是,很多家长认为,自己作为家长,就得让自己的孩子一直开开心心的,当孩子讲述不开心的事时,他们会热切地问:“那么,你有没有看看自己做了什么可能让你和朋友们疏远的事呢?”或不同意孩子的观点,说:“呃,这么说可不对。你以前有朋友,我敢肯定,你会交到更多朋友的。”或给建议:“也许,如果你换种和朋友说话的方式,他们会更喜欢你。”
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所有的人,处于痛苦中时,需要的都是关注和理解。我们可能也想得到建议,但那是在我们得到理解之后。我自己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教给我这点,他们告诉我说:“爸爸,请保留所有建议,除非你收到一个由公证人签署的书面请求。”
奖励也有局限性
很多人认为使用奖励比使用惩罚更人性化。但我认为这两者都是将权力施加于人,而非暴力沟通是基于与人共享权力。在共享权力中,我们影响他人的方式并非是他们没有做我们想要的事就惩罚,反之则奖励。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基于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权力,让人们敞开胸怀,倾听彼此,相互学习,相互给予,这一切都是出于自愿为了他人的幸福而付出的渴望,而非出于对惩罚的恐惧或对奖励的渴望。
通过坦诚交流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加任何形式的批评,我们就获得了这种权力——与人共享权力。我们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以听起来不是命令或威胁的方式提出我们想要他人怎么做。正如我刚才所说,这还需要真正倾听他人试图传达的信息,并对之表现出准确的理解,而不是迅速插嘴、给出建议或试图解决问题。
对许多父母来说,我在这里谈论的沟通方式太与众不同,以至于他们说:“呃,可是这样沟通看起来不自然啊。”就在我提出这些想法的时候,刚好读到了甘地写的一些东西,他说:“不要将习惯和自然混淆。”甘地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多时候我们所学的沟通方式和行事方式是相当不自然的,但是它们已经成了习惯,因为我们业已由于各种原因被训练这么做。对我受到的关于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的训练来说,这句话说得太对了。作为家长,我曾经学到的沟通方式就是通过判断对错好坏,广泛使用惩罚措施,而且,我很快对此习以为常。但我不会说,仅仅因为有些事已经变成了习惯,就意味着它们是自然的。
我认识到,让人们用一种充满理解与尊重的方式相互沟通,出于对彼此的喜悦而行事,而不是利用惩罚、奖励、指责或内疚等强迫手段,这才是更自然的。但是,这样的转变需要一定的觉悟和努力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自我中心”的人,很少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导致我在很多关系中都显得不够体谅,也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别人产生摩擦。这套《非暴力沟通+实践版》这本书,简直是我“情商提升”的“教科书”。书里的内容非常深入人心,它让我看到了自己沟通中的很多盲点。我最受触动的是书里关于“同理心”的讲解。我以前觉得,只要我把话说清楚,对方就应该理解我,却从来没有想过,对方的感受可能和我完全不一样。这本书教我如何去倾听对方的感受,如何去理解他们话语背后的需求。我尝试着去用“你是不是感到……,因为你希望……?”这样的句式来回应我的朋友,我发现,当我说出这样的话时,我的朋友脸上会露出释然的表情,我们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亲近。书里关于“区分观察和评论”的讲解,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投射。我学会了用更客观、更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事物,而不是用带有个人色彩的词语。这套书让我觉得,沟通不再是一件“说与不说”的事情,而是一件“如何说”的事情。它让我从一个只关注自己的人,变成了一个更懂得倾听和理解他人的人。
评分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表达方面比较内向,尤其是在一些需要表达自己观点或者提出请求的时候,我总是会感到非常不自在。这套《非暴力沟通+实践版》这本书,简直是我“突破自我”的“催化剂”。书里的内容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沟通技巧,更是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沟通的本质。我尤其欣赏书里关于“区分观察和评论”的讲解。我以前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当作事实说出来,比如,“你做的这个决定太草率了!”而现在,我学会了用更客观、更具体的语言来描述情况,比如,“我注意到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我们还没有考虑XX因素,我对此有些担忧。” 这样的表述,更容易让对方接受,也为进一步的探讨提供了可能。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里关于“表达感受和需要”的部分。我以前总是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用一种比较含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本书让我明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对自己负责,也是给对方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支持我的机会。当我能够用“我感到有些不安,因为我需要对这个项目有更清晰的了解”来表达时,我发现周围的人更能理解我的立场,也更愿意提供帮助。而“请求”部分,则给了我具体的指导,让我学会如何提出清晰、可行的请求。这套书让我觉得,沟通不再是一件让人畏惧的事情,而是一件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掌握的技能。
评分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表达方面比较木讷,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需要和陌生人打交道时,我总是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这套《非暴力沟通+实践版》这本书,可以说是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书里的内容非常实用,它不仅仅是教我一些沟通的技巧,更是让我理解了沟通背后的逻辑。我尤其欣赏书里对于“区分观察和评论”的讲解,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事实”,其实是我们带有个人偏见的解读。书里通过大量的例子,让我学会了如何用客观、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事物,而不是用模糊、带有评判性的词语。比如,我以前可能会对服务员说:“你这个服务太差了!” 而现在,我能够用“我刚才等你点餐等了15分钟,我感到有些不耐烦”来表达我的不满。这样的表达方式,既清晰地表达了我的感受,又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更让我惊喜的是,书里关于“表达感受和需要”的部分。我以前总是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用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本书让我明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能够更好地获得理解和支持。而“请求”部分,则给了我具体的指导,让我学会如何提出清晰、可行的请求。这套书让我觉得,沟通不再是一件让人畏惧的事情,而是一件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掌握的技能。
评分我一直认为自己在表达方面还算可以,也算得上一个“能说会道”的人。然而,这套《非暴力沟通+实践版》却让我看到了自己沟通中的盲点和不足。坦白说,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实践版”这个词,我总觉得理论性的东西离实际操作太远,而实践版似乎能提供更接地气的指导。读下来才发现,这两本书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打下坚实基础,实践则将理论落地。我尤其欣赏书里对于“倾听”的深入剖析。我以前以为倾听就是“听见”,但实际上,真正的倾听是带着同理心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书里提到了“积极倾听”的一些技巧,比如复述对方的话,提问来澄清,以及适当地回应对方的情绪。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反而错过了倾听对方内心的机会。特别是在和家人、朋友发生争执的时候,我总是会忍不住打断对方,急于为自己辩护,结果反而让矛盾升级。现在,我尝试着在对方说话时,先放下自己的预设,试着去理解他们话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举个例子,当我的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哭泣时,我以前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下次努力点就行了。”而现在,我能够尝试着说:“你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所以感到很难过,是吗?你是不是需要一些安慰和支持?” 这样一说,孩子的情绪明显得到了缓解,也更容易接受我后续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候,一句温暖的理解,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打动人心。而且,它还教我如何通过一些提问,引导对方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赋能式的沟通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力量。
评分我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家庭主妇,每天都要面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琐碎矛盾,小到孩子不听话,大到夫妻间的误解,我总是觉得心力交瘁,沟通起来更是吃力不讨好。这套《非暴力沟通+实践版》这本书,简直是我家庭关系的“指南针”。我以前总是抱着一种“我都是为你好”的心态去和家人沟通,结果反而常常弄巧成拙,把好心办成了坏事。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沟通的真正目的是建立连接,而不是评判和控制。书里关于“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讲解,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沟通的新认知。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倾听”的阐述,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对方需要的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而是被理解和被听见。我记得有一次,我的丈夫因为工作不顺而唉声叹气,我以前总是急于给他分析原因,给他出主意。而现在,我尝试着去倾听,去感受他的情绪,我说:“你现在是不是感到很沮丧?我看到你为了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 听到我这样说,他反而放松下来,主动和我分享了他工作中的困境,我们之间的距离也因此拉近了很多。书里提供的实践练习,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学会了如何用“我感到……,因为我需要……”这样的句式来和家人沟通,这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真诚。这套书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亲近的关系中,也需要运用沟通的智慧。
评分这套《非暴力沟通+实践版》简直是我的沟通救星!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显得笨拙而笨拙,尤其是在处理冲突的时候,更是容易陷入情绪的漩涡,说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话。读了这套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沟通可以如此温和而有力。书里没有那些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拆解了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一开始,我以为“观察”就是简单地陈述事实,但读了书才知道,区分观察和评论是多么关键。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将自己的解读和评价当作事实说出来,这往往是引发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比如,我以前可能会对伴侣说:“你总是这么懒散!”但这是一种评判,而不是观察。书里教我如何用“我看到你今天早上没有收拾房间”来取代,这样的陈述更容易被对方接受,也为后续的沟通打开了空间。同样,学会辨别自己的感受,并用“我感到……”来表达,而不是用“你让我……”这种指责性的语言,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总以为表达负面情绪就是抱怨,但实际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方理解我的内心状态,是建立连接和寻求支持的第一步。而且,书里还强调了要找到感受背后的“需要”,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洞察。很多时候,我们看似在抱怨,实则是在表达一个未被满足的需要。例如,我感到沮丧,可能是因为我需要被理解,或者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一旦我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对方就更有可能理解我,并愿意与我一起寻找解决方案。最后,“请求”部分更是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南,让我明白如何提出清晰、具体、可行的请求,而不是模糊的希望。这套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沟通的本质,从一种“战斗”模式切换到了“合作”模式,这种改变是如此的巨大,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实践它。
评分我是一名教师,在和学生、家长沟通时,经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学生的不理解,家长的误解,有时候让我觉得身心俱疲。这套《非暴力沟通+实践版》这本书,简直是我教育生涯中的“秘密武器”。书里的内容让我对沟通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前总觉得,作为老师,我应该掌握“权威”,应该用“说服”的方式来让学生接受我的观点。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沟通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书里关于“倾听”的讲解,让我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学生只是需要被认真地听见,需要被理解他们的困惑和感受。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我以前可能会劈头盖脸地批评他,让他下次努力。而现在,我能够尝试着去倾听他的感受,我问他:“你是不是因为这次考试没有考好,感到很难过?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努力没有得到回报?” 这样的倾听,让学生卸下了防备,反而愿意和我分享他的想法,也更容易接受我后续的引导。书里关于“区分观察和评论”的讲解,也帮助我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了不必要的指责。我学会了用“我看到你今天没有完成XX作业”来代替“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懒散?” 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避免了冲突,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这套书让我觉得,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连接。
评分我是一名职场新人,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与同事、领导沟通不畅的问题。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套《非暴力沟通+实践版》,真是一场及时雨!书中的内容深刻地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困扰我的痛点。我常常因为害怕得罪人,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导致自己在工作中吃了很多亏。又或者,在团队协作中,一旦出现意见分歧,我就容易陷入沉默,让问题悬而未决。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非是“冒犯”,而是“沟通”的一部分。书里对于“区分观察与评论”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过去常常会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当作事实说出口,比如在项目进展汇报时,我说:“这个方案根本行不通。”而现在,我学会了用更客观的语言来描述:“我注意到这个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XX和XX的挑战。” 这样的表述,更容易让对方接受,也为进一步的讨论提供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书里关于“表达感受和需要”的部分,让我学会了如何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将情绪归咎于他人。我以前常常会说:“你让我觉得很失望。” 而现在,我能够转化为:“当我看到XX情况时,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我非常需要XX。” 这种清晰的表达,不仅能够让对方理解我的立场,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指责。而“请求”部分,则给我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让我知道如何提出清晰、具体、可行的请求,而不是含糊其辞。这套书让我觉得,沟通不再是一门玄学,而是一门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的技能。
评分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比较吃亏,尤其是当需要和别人发生矛盾或者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我更是容易选择退让和回避。这套《非暴力沟通+实践版》这本书,简直是我性格上的“解药”。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把话说得滴水不漏,就不会引起别人的不快,但实际上,这种压抑自己真实想法的沟通方式,反而让我自己更加痛苦,也让我在关系中缺乏真诚。书里提出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步骤,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沟通模式。最让我惊喜的是,书里强调的“倾听”的力量。我以前觉得倾听就是耐心听完对方的话,但实际上,书中教我如何去倾听对方话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如何用 empathetically 的方式去回应。当我尝试着去倾听我母亲的抱怨时,我不再急于反驳她,而是尝试去理解她为何会感到不满,我发现她其实是需要被关心和陪伴。当我用书里教我的方法去回应她时,她反而放下了戒备,和我分享了更多内心的想法。这种从“对抗”到“连接”的转变,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书里提供的实践练习,也让我能够一点点地去尝试,去感受。从一开始的生涩,到后来的逐渐熟练,我看到了自己沟通方式的改变,也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改善。这套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说”,更是教我如何“听”,如何“理解”,如何“连接”。
评分我一直对心理学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也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然而,大多数书籍都偏向于理论,让人觉得难以落地。《非暴力沟通+实践版》这套书,真的是我读过的所有书中,最能让我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书。书中的内容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真诚的方式,拆解了沟通的奥秘。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区分观察和评论”的讲解。我以前常常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当作客观事实说出来,比如,“你就是个不负责任的人”,这句话充满了评判,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而这本书教我如何用“我看到你昨天没有完成XX任务”这样的陈述来表达,这更容易被接受,也为进一步的沟通铺平了道路。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里关于“表达感受和需要”的部分。我以前总是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把自己的需求说得含含糊糊。这本书让我明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对自己负责,也是给对方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支持我的机会。当我能够用“我感到有些焦虑,因为我需要对这个项目有更清晰的了解”来表达时,我发现周围的人更能理解我的立场,也更愿意提供帮助。而“实践版”则提供了大量的练习和场景,让我能够将学到的理论迅速转化为行动。我发现,当我在生活中尝试着去运用这些技巧时,我的人际关系真的发生了奇妙的改变。
评分书很不错!
评分书收到了,还没看,以后评价
评分,,,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非常好,质量也不错
评分好喜欢的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好很喜欢
评分包装还可以,快递不是一般的慢,一个星期才到,如急需的朋友不建议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