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了 194—2010年间我国国家立法机关、中央政府及其主要组成部门颁布的科技相关领域的法 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政策文件4700多条文献的信息,内容涵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计划、经 费与财务、条件与标准、农村与社会发展、高科技术产业、科技机构与中介服务、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 科技奖励、科学技术普及、靠前合作等17个方面。本书是一本要目索引类工具书,书中不仅注明了完整的 政策名称、政策文号、发布时间、发布机关等政策文献的核心要素,还通过计算机信息分析技术和专家筛 查编排相结合的方式,为每一条政策文献目录编制了检索词索引。辑录时以政策文献的发文日期为主进行 编排,按年度或特定时间周期作为政策要目汇集的基本单元,并通过图形对各时间段的科技政策文献发布 情况及其文献类型、文献的检索词出现频率进行了分析。<等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心里多少有点忐忑,担心它会像许多同类书籍一样,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官方文件,读起来索然无味。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简单的政策汇编,而是通过对“要目”的精选和阐释,勾勒出了一条清晰而富有逻辑的中国科技政策发展脉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政策背景的深入剖析,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比如,在某个特定时期,为什么国家会大力投入某个领域?当时的国际竞争态势如何?国内又面临着哪些迫切的需求?这些信息让政策的制定显得更加生动和可理解。我尤其好奇书中对某些重大政策转折点的解读,比如“文革”结束后,科技政策是如何在百废待兴中重新站起来的?在加入WTO前后,中国科技政策又经历了怎样的调整?这本书能否让我理解,科技政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规划,更是国家战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理解中国科技发展之路的曲折与辉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科技政策“穿越之旅”。它以一种清晰而严谨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科技发展宏大叙事的窗户。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政策条目选择的独到眼光,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节点。它不仅仅是陈述了一个个政策文本,更是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解读,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重点和科技发展的方向。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处理不同时期科技政策的逻辑关联性的,从建国初期的工业化起步,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导向,再到新世纪的创新驱动发展,这些政策之间是如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它能否让我理解,科技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它既需要继承历史的经验,也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中国科技政策的制定者们,尤其是那些在关键时期做出重大决策的领导者们,产生更深的理解和敬意。它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从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国家战略、政策引导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和厚度,就足以证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作为一名对中国科技发展历程有着强烈求知欲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系统地梳理这段历史的著作,而《中国科技政策要目概览(1949-2010年)》似乎正是我的理想选择。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是如何根据自身的国情和时代特征,制定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科技政策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那些影响深远的五年计划中的科技发展目标?是否会解析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决策层是如何平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之间的关系的?我尤为关注的是,在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科技政策是如何从过去的封闭走向开放,如何从“洋为我用”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这本书能否让我看到,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如何与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希望它不仅能提供政策的“形”,更能展现政策背后的“神”,即那些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战略思想和实践智慧。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股严谨扎实的学术气息。书页的触感和印刷质量都相当不错,让人读起来心生敬意。虽然我不是科技政策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从这本书的结构和行文方式来看,它显然是经过了深厚的资料搜集和细致的逻辑梳理。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定义和选取“要目”的?是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五年规划中的科技部分?还是历次重要的科技工作会议和决策报告?抑或是那些直接影响了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业研发方向的重大法令?我设想,书中应该会清晰地描绘出从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的模式,到“独立自主”的探索,再到改革开放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转变,以及进入21世纪后,对“自主创新”和“科技强国”的战略追求。我期待从中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对于科技的定位是如何演变的,从最初的军事和基础工业优先,到后来对民用科技、高技术产业以及新兴领域的重视。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科技政策的制定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社会需求、国际环境以及意识形态都紧密相连。我希望能从中窥见一个不断调整、不断进化的政策体系,以及这个体系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智慧。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上的时候,就感觉到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副标题“1949-2010年”则立刻框定了这本书的宏大叙事范围。作为一个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这段波澜壮阔历程的著作。市面上不乏一些零散的研究,但总感觉缺少一条清晰的主线,无法勾勒出政策制定者们在不同时期是如何思考、如何抉择,又是如何一步步将中国的科技推向新的高度的。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要目概览”几个字,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资深向导,带领我穿梭于那些关键的政策节点,理解那些决定国家科技命运的战略选择。我好奇的是,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科技政策是如何被视为国家复兴的引擎的?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它又如何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中挣脱出来,拥抱市场和国际视野?尤其是2000年之后,中国科技政策又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决策过程,或者是一些在当时并不起眼,却日后证明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政策条文罗列,更能通过对这些“要目”的梳理,折射出中国科技发展背后的人文精神、时代背景以及决策者的智慧与担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