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

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曲黎敏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焦虑
  • 时代精神
  • 2012
  • 末世情结
  • 哲学思考
  • 社会批判
  • 个人反思
  • 生命意义
  • 文化研究
  • 时代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55154
商品编码:1027601701
出版时间:2012-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曲黎敏 著作 定  价:32.8 出 版 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03月01日 页  数:325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5455154 《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编辑推荐:2012文化焦虑的心灵读药,王蒙、周国平、张抗抗、熊召政、白烨、张颐武、时寒冰强力推荐!   灵?诗?乐
第二章 饮食?男女
第三章 情性浮华
第四章 神话?天地?历史
第五章 人世间
第六章 现代人物志
第七章 在路上
第八章 言语的盛宴 

内容简介

《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讲述了从“养生”到“养心”,实现华丽转身。面对2012的文化焦虑、社会变革,作者走笔春秋,扬汤止沸,对衣食、男女、婚姻、性爱、人性、生死、灵魂、宗教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全书诗情洋溢、哲思通透、禅意悠远,行文流动隽永。作者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跃然纸上,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女性知识分子情怀,令人动容。
“医药只能部分地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养心和养神。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  曲黎敏 著作 曲黎敏,龙年生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从头到脚说健康》《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从字到人》《中医与传统文化》等。      ,三个闲逛的遇到了一个俊美的王子,她们手持一个金苹果让那王子做出评判谁好看丽的选择:宙斯的妻子诺拉说:如果你选择了我,我便赋予你无上的权力。智慧雅典娜说:如果你选择了我,我便赋予你优选的智慧。爱与美的维纳斯说:如果你选择了我,我便赋予你世上好看丽的女人。
    中国的男人基本上都会选择宙斯的妻子,因为在中国,权力至上,有了它便有了一切。
    情窦初开时的恋爱是真恋爱,可以没有性,只有情;没有占有,只有牺牲。真恋爱是一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因为他爱的是“爱情”。
    爱情和性的区别在于:爱情是虚幻的,性是真实的。前者如锦缎,后者如沙砾。前者如仙,后者如魔。
  &等
《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是一部深入探讨21世纪初全球文化思潮变迁的著作。在2012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冲击。本书并非一本预言灾难的书籍,而是作者以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深刻的思想家身份,对当时社会弥漫的普遍性焦虑进行了一次诚恳而细致的梳理与剖析。 书中,作者并未试图提供一套现成的解决方案,亦不作任何宿命论的论断。相反,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潜藏在公众情绪之下的深层原因。从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与人际关系的疏离,到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同质化与本土认同的碰撞,再到经济格局变动引发的生存压力与价值迷失,每一个议题都被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逐一展开。他关注的是,在宏大的社会变革面前,个体所感受到的迷茫、不安乃至失落,以及这些情绪如何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潮流。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了简单化的标签和标签化的论述。作者深入到各种现象的肌理之中,试图理解那些看似互不相关的事件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共通的文化基因。例如,他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集体情绪的形成与传播机制,探讨了消费主义文化对个体欲望的塑造,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如何重新审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审视并非是悲观的哀叹,而是对人类主体性在时代洪流中的一种独立思考。 《生命沉思录》的行文风格朴实而富有力量,充满了作者个人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捕捉时代脉搏,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无论是对网络社群中匿名性的讨论,还是对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异,作者都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他所营造的氛围,是邀请读者一同进行一场关于“当下”的深度对话,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 此外,本书还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张力。作者在探讨文化焦虑的同时,也暗含着对希望与可能性的探寻。他认为,每一次焦虑的背后,都可能孕育着新的觉醒与突破。理解焦虑,是走向超越的第一步。因此,《生命沉思录》更像是一份写给所有在时代浪潮中寻求方向的个体的指南,它鼓励人们直面内心的困惑,重新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审视2012年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状态的独特视角。通过对个体情感、集体情绪以及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普遍心态,以及这些心态如何塑造了当下的世界。它是一次关于“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向何方”的严肃追问,也是一次对人类在快速变迁世界中生存智慧的真诚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意义寻找”的宏大叙事。2012年,一个充满末世预言和转型期躁动的年份,成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作者得以深入挖掘人们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困境。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一场关于个体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精神独立与价值坚守的深刻反思。作者在书中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让我耳目一新。他揭示了消费主义是如何通过制造欲望,从而剥夺了我们真正拥有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我们常常被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所裹挟,以为拥有更多就能获得满足,却忽略了内在的精神滋养。书中的一段论述,关于“被塑造的欲望”以及“被剥夺的选择权”,让我警醒。我们似乎总在追逐着他人定义的成功和幸福,而忘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这种被动接收信息、被动接受观念的生活状态,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深刻挑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矛头指向某个社会现象,而是从更深层次的哲学和心理学角度,剖析了这种焦虑的根源。他鼓励读者去质疑,去反思,去重新定义属于自己的“好生活”。这本书不是提供答案的百科全书,而是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塔,它让我们在迷雾中,依然能够看到前行的微光。

评分

初次翻开《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我并未预设太多期待,只是被书名中那种直击时代脉搏的深沉感所吸引。然而,当文字如潮水般涌来,我逐渐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智慧与困惑交织而成的迷宫。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审慎,却又不失诗人的敏感,剖析了在那个特定年份——2012年,萦绕在人们心头的种种文化焦虑。这并非简单的时代记录,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自我拷问,关于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渺小,关于传统价值在快速变革中的动摇,关于科技发展带来的疏离感,以及对未来未知世界的隐忧。书中对“焦虑”的探讨,并非止步于现象的罗列,而是追溯其根源,挖掘其深层心理机制。我惊叹于作者的洞察力,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潜藏在日常对话、媒体喧嚣甚至是集体潜意识中的不安情绪,并将其提炼成清晰、有力的论述。例如,书中对信息爆炸时代下个体认知能力的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信息过载”和“意义缺失”的讨论,就 resonates with me. 我深感自己在信息洪流中挣扎,常常被碎片化的知识淹没,却难以构建起连贯的理解体系。作者的分析,让我意识到这并非我个人的困境,而是整个时代面临的严峻考验。书中的语言,时而如潺潺溪流,细腻温婉,时而如奔腾的江河,磅礴有力,精准地传递着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它迫使我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审视那些我曾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理解的事物。

评分

《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这本书,从我阅读的角度来看,更像是一场关于“存在”的深刻对话。2012年,那个被赋予了诸多末日论色彩的年份,似乎成了一个触发点,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贩卖恐慌,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引导读者去探索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我们究竟是谁?我们的根又在哪里?书中对于“身份认同”的探讨,令我印象尤为深刻。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速的时代,地域、文化、国界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在拥抱多元的同时,也面临着身份的稀释和迷失。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梳理,展现了这种身份焦虑的多重维度。他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未来的迷茫,其实是对自身根基的不确定。那些曾经承载着我们精神归属的传统,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这种感觉,就像站在一片正在崩塌的海岸线上,脚下的土地不再稳固。书中关于“价值观的重塑”的章节,更是切中要害。当旧有的道德标杆和价值体系开始动摇,新的秩序尚未建立,个体便容易陷入道德的真空。作者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不同视角下的复杂性,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寻找属于自己的道德罗盘。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它让我重新认识到,焦虑并非全然的负面情绪,它也可以是促使我们反思、成长和寻找出路的契机。

评分

当我翻开《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份好奇,也带着一丝对时代变迁的迷茫。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2012年那个特殊时期,弥漫在人们心头的种种不安与困惑。他所探讨的“失落的传统”与“迷失的未来”,在我看来,是这本书最触动我心弦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自省的姿态,去追溯这些焦虑的根源。他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未来的恐惧,源于对过去的不舍与对当下的无力。书中对于“集体记忆”的消解和“个体化生存”的兴起,有着非常深刻的论述。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里,我们似乎失去了过去那种群体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脆弱和孤立的个体存在。这种感受,在我身上有着强烈的共鸣。我常常怀念那种人与人之间更紧密的联系,那种共同的记忆和价值认同,而如今,我们似乎都被无形的力量推向了各自的孤岛。作者的文字,就像一剂良药,它并没有立刻治愈我的伤痛,但却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伤痛的来源,并给了我继续寻找答案的勇气。

评分

在我看来,《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作品,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对话”。作者并没有试图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对时代困境的思考之中。2012年,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年份,成了他审视“文化焦虑”的绝佳舞台。他所探讨的“真实与虚幻的边界”,在我阅读过程中,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作者通过对媒体、网络、虚拟现实等现象的剖析,揭示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越来越难以区分何为真实,何为虚假。这种模糊的边界,不仅侵蚀着我们的认知,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沉溺于某种“虚拟的真实”,是否也渐渐失去了与现实世界的连接。作者的文字,时而如警钟般振聋发聩,时而如导师般循循善诱。他并没有强加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层层剥茧,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答案。这本书,让我明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对真实世界的关注,是多么重要。

评分

《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在我读过的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书名中的“2012”,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年份,但作者却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个反思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的契机。他聚焦于那个时期弥漫在社会中的“文化焦虑”,并将之剖析得淋漓尽致。书中对“技术异化”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指出,当我们越来越依赖科技,越来越沉浸于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也正在失去与真实世界的连接,甚至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情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用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这种科技发展带来的双刃剑效应。我常常反思自己在手机和网络上的时间,感叹于信息获取的便捷,却也隐隐感到一种精神上的空虚。作者的文字,为我提供了理解这种复杂情绪的理论框架。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科技,而是提醒我们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并鼓励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保持对人性、对真实世界的关注。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焦虑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找回自我”的书。它鼓励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质疑那些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这本书,以其冷静而深刻的视角,将我带入了一场关于“现代性困境”的深刻剖析。2012年,这个被许多人赋予了特殊意义的年份,成了作者审视时代焦虑的绝佳切入点。他所探讨的“加速的时代”与“停滞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描绘了现代社会不断追求效率和速度的背后,人们精神世界的贫乏与失衡。我们似乎总在向前奔跑,却忘记了停下来感受,忘记了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书中关于“信息过载”和“意义稀释”的论述,让我感同身受。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我们往往难以辨别真伪,难以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而陷入一种“知道很多,却又什么都不知道”的困境。作者的文字,并非简单的批判,而是带着一种深切的关怀,引导读者去审视这种生活方式的潜在危害。他鼓励我们去“慢下来”,去重新连接内心的声音,去寻找那些能够支撑我们精神世界的“锚点”。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进步”的定义,以及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充实与宁静。

评分

《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这本书,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与时代关系的全新视角。书名中的“2012”,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符号,更是一个集体的“预言”,一个释放集体焦虑的契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绘末日景象,而是以一种哲学的审慎,去解构那些笼罩在时代上空的“不确定性”。他所探讨的“失衡的理想与现实”,在我阅读过程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作者描绘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个体在理想追求与现实生存之间的挣扎。我们常常怀揣着美好的愿景,却在现实的壁垒面前步履维艰,由此产生的挫败感和焦虑感,也愈发浓厚。书中的一段论述,关于“被稀释的集体行动力”以及“个体化的困境”,让我深思。在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形成有效的集体力量去应对挑战,而每一个个体,则独自承受着时代的压力。作者的文字,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又不失对人性的理解与关怀。他鼓励我们去正视这些困境,并从中寻找突破口,去重塑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

评分

初读《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我便被其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2012年的社会现象,而是以一种极其深刻的洞察力,去解构那些笼罩在时代上空的文化阴影。他所探讨的“意义危机”,在我看来,是贯穿全书的核心命题。在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个体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当旧有的信仰体系逐渐瓦解,新的支撑又在哪里?作者通过对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触类旁通,勾勒出了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人类精神困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集体无意识”的探讨。他认为,许多看似个体化的焦虑,其实是时代集体情绪的折射。2012年,正是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各种末日论、阴谋论甚嚣尘上,反映出人们对未知未来的深深恐惧和对现有秩序的质疑。作者的文字,时而如手术刀般精准,揭示问题的本质;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暖,抚慰读者受伤的心灵。他没有给人带来沉重的负担,而是以一种“赋权”的姿态,引导我们去认识和理解自身的处境,并鼓励我们去主动创造意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迷茫的时刻,人类依然拥有追寻真理、探索价值的勇气与力量。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叫做《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的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并非那种读完后就忘却的轻松读物,而是一本真正能让你驻足思考、反复回味的佳作。书名里的“2012”,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年份的标记,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变革与焦虑的时代节点。作者以一种极其理性的笔触,却又饱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剖析了那个时期普遍存在的文化焦虑。他没有回避那些棘手的问题,例如科技发展对人际关系的侵蚀,信息爆炸带来的认知疲劳,以及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同质化的隐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疏离感”的论述。作者描绘了现代人在物质丰裕背后,精神世界的贫瘠。我们似乎拥有越来越多的联系方式,却越来越难以获得真正的沟通和理解。这种“近在咫尺,远在天涯”的感受,在书中被精准地捕捉和放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那些在社交媒体上匆匆掠过的表情包,那些看似热闹却空洞的线上互动,都与书中的描述不谋而合。作者的文字,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孤独与迷惘。他并没有给人带来绝望,而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引导我们去寻找破局之道,去重新连接真实的世界,去重塑有意义的生活。

评分

与其买酒不如买书

评分

一、灵、诗、乐

评分

书质量不错,孩子选购的。

评分

是我要的。

评分

好!建议买!

评分

另外,文轩快递很给力,书很干净,暂时没发现缺陷,非常好,京东购物放心。

评分

在我看来,作者仿佛站在云端,用她极为通透、睿智的内心与读者对话,呈现出的是真实的思想内核。读后,无法不深深地浸润其中,却又跳脱不出来,大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一者源于作者思想的深厚、博大,再者由于自身的浅陋,无法将它融会贯通。按作者编写的体例,择其妙言佳句分享。

评分

好书

评分

在关于灵魂、人性的探讨中,作者认为“人的差异性源于灵魂的差异;源于生命能量的差异;源于诗性和艺术性”。一语道破了人之不同。等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