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

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国] 齐锡生 著
图书标签:
  • 军阀政治
  • 中国近代史
  • 北洋政府
  • 政治史
  • 历史研究
  • 民国史
  • 军阀
  • 政治
  • 历史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17508
商品编码:1028007083
出版时间:2010-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国)齐锡生 著作 杨云若 萧延中 译者 定  价:32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01日 页  数:238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0117508  导言
第二章 军阀派系的出现
历史背景
1911-1917年军队的作用
1917-1920年军人派系的产生
结论

第三章 军阀派系的构成
个人关系的结合
自身利益的考虑
意识形态上的联系
这些因素在派系结合中的作用

第四章 军事能力:招募新兵
第五章 军事能力:训练
纪律性方面的训练
技术训练
结论

第六章 军事能力:武器和战术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是众多海外中国研究独树一帜的政治史力作。其原创性贡献在于,并未囿于传统的史学描述范式-把“军阀政治”视为由拥兵自重的武夫所组成的军政集团,聚焦于军阀的逸闻趣事,而是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前提下,以“权力均势系统”和“角色行为规则”为观照,试图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社会心理等多重历史要素中,勾勒出多方面政治运作的多元图景。研究思路独特,创见迭出,熔历史与理论于一炉。读者既可从中感知军阀个体的特殊行为惯习,又能从中把握政治生态演变背后的北洋式逻辑,堪称一部跨学科研究的经典之作。

(美国)齐锡生 著作 杨云若 萧延中 译者 齐锡生,早年毕业于台湾地区东海大学,后赴美国深造,主修靠前关系和政治学,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7-1992年任教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Chrepel Hill),1992-2002年参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建校工作并任历史系主任。曾先后在美国多所大学和中国台北“中研院”从事研究工作。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近代以来的内政外交问题、靠前关系理论和军备战略问题。著作尚有:Nation a list China at Wat:Military&nb;等     在合法的政治制度的角度研究中还存在另一种可称之为“两极路径”的表现形式,这个路径强调这个国家中的政治分裂,亦即在北方,军阀是很强大的政治力量;而在南方,则处于高度的政治觉醒并结合在国民党的领导之下。在谈及“北”和“南”两方时,他们认为中国有点类似“两极”的局面,即在两个政治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直接对抗。①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因为它夸大了南方的作用,并把北方的政治军事力量看成是一个毫无区别的范畴。它还倾向于认为,南方的组织特征就是在这段时期中的大部分时间没有真正掌权。此外,以这种方法进行研究,使不少学者陷于许多争论,例如关于宪政和合法性问题,这对于大部分别的政治角色来说,很多只有一些附带的联系。
    “两极”研究路径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有四:一、所谓“北洋集团”决不是一个统一和巩等     在合法的政治制度的角度研究中还存在另一种可称之为“两极路径”的表现形式,这个路径强调这个国家中的政治分裂,亦即在北方,军阀是很强大的政治力量;而在南方,则处于高度的政治觉醒并结合在国民党的领导之下。在谈及“北”和“南”两方时,他们认为*国有点类似“两极”的局面,即在两个政治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直接对抗。①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因为它夸大了南方的作用,并把北方的政治军事力量看成是一个毫无区别的范畴。它还倾向于认为,南方的组织特征就是在这段时期中的大部分时间没有真正掌权。此外,以这种方法进行研究,使不少学者陷于许多争论,例如关于宪政和合法性问题,这对于大部分别的政治角色来说,*多只有一些附带的联系。

    “两极”研究路径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有四:一、所谓“北洋集团”决不是一等
动荡时代的回声:民国初年的权力角逐与社会变迁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特殊时期——从辛亥革命的硝烟散尽,到国民革命的洪流涌动,特别是1916年至1928年间,一个被称为“军阀时代”的特殊历史阶段。这段时期,中央政府的权威摇摇欲坠,地方实力派拥兵自重,形成了一个以军事力量为核心,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受到深刻影响的复杂局面。本书并非仅仅罗列一系列的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而是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结构、政治生态、经济发展以及思想文化所经历的剧烈动荡与深刻演变,试图呈现一个立体而丰满的民国初年画卷。 一、 辛亥余波与北洋政府的挣扎 1916年,袁世凯称帝的企图以失败告终,但也留下了深刻的政治裂痕。北洋政府在袁世凯死后,迅速陷入了权力分散的局面。本书将从这一历史节点出发,考察北洋政府如何在失去强有力核心的领导下,勉力维持着名义上的统一。我们将审视北洋政府的组成结构、各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它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地方实力派时的无奈与妥协。财政的枯竭、行政效率的低下、以及对外部势力(如日本、英美等)的依赖,都使得北洋政府的统治如同风中残烛,难以真正掌控全国。 二、 军阀的崛起与割据 本书将重点聚焦于“军阀”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是如何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和政治真空时期应运而生的?他们的权力基础是什么?他们的军事实力的来源又有哪些?我们将细致地梳理中国主要军阀派系,如北洋派系(皖系、直系、奉系)、晋系、滇系、桂系等,分析他们各自的地理势力范围、政治主张、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盟与对抗。这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比拼,更是基于地方经济、社会关系、甚至个人恩怨的复杂博弈。我们会深入探讨这些军阀如何利用地方资源,通过税收、特许经营、甚至贩卖鸦片等方式来维持其武装力量,并以此作为政治筹码,影响中央政府的决策。 三、 地方自治与国家分裂的张力 军阀割据并非简单的军事占领,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地方治理的形态。本书将探讨在军阀统治下,中国的地方自治呈现出的复杂面貌。一方面,军阀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中央集权体制,地方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这种自主权往往伴随着对地方经济的压榨和对人民的盘剥。我们将分析在不同地区,军阀的统治风格、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反抗。同时,我们也会考察在国家分裂的背景下,一些地方精英试图通过发展经济、兴办教育、甚至推动地方政治改革来应对混乱局面的努力,这种张力构成了那个时代中国政治格局的重要维度。 四、 经济的碎片化与多元化的发展 政治的分裂必然带来经济的碎片化,但同时,在特定的区域和领域,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本书将分析军阀割据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如交通运输的中断、关税壁垒的设立、以及国家统一市场的缺失。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在一些相对稳定的地区,在军阀的扶持或利用下,也可能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例如新兴的工商业、铁路的修建、以及对外贸易的扩展。我们将审视不同军阀对经济政策的态度,以及他们如何利用经济手段来巩固自身统治,比如发行军用票、控制重要矿产和农产品。这种经济上的碎片化与局部多元化发展,是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经济复杂性的关键。 五、 社会的动荡与新思想的涌动 军阀政治的乱象,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面貌。本书将考察在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农民的生活如何被战乱和苛捐杂税所摧残?城市中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挑战?知识分子的命运又如何?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新思想、新文化是如何孕育和传播的。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各种救亡图存的思潮,都在这个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将分析这些新思想如何与军阀政治形成对比,并为后来的革命浪潮埋下伏笔。妇女解放的呼声、新教育的推广、以及文学艺术的创新,都是那个时代社会变革的重要标志。 六、 外交的困境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局面也异常艰难。本书将审视列强在中国势力范围的划分与争夺,以及军阀政府在外交上的软弱和妥协。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蚀,以及其他列强在华的经济利益的争夺,都使得中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民族危机。我们将分析不同军阀派系如何利用或对抗外部势力,以及这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在国家主权受到威胁的时刻,民族主义思潮是如何在中国社会中高涨,并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七、 走向统一的道路:国民革命的兴起 本书的叙事将逐步将读者引向1920年代后期,特别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以及后来在中国共产党加入后的国民革命。我们将考察国民党如何从南方崛起,并通过北伐战争,逐步削弱甚至消灭各地军阀的势力,最终在形式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斗争,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将分析国民革命的内在逻辑,它如何整合了各种社会力量,又如何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动荡时代的回声:民国初年的权力角逐与社会变迁》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教科书,它试图通过对1916年至1928年这段复杂历史时期的深入挖掘,来呈现中国近代转型期所经历的阵痛与希望。通过对军阀政治的考察,我们不仅能理解那个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脆弱与不成熟,更能洞察中国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的多元互动。这段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政治演变,乃至世界格局的变迁,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国家统一的脆弱性,地方势力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变革的艰巨性,都将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维度。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梳理,我们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去理解那个动荡年代中国人民的奋斗与探索,以及他们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相当独特,不同于许多严肃的学术著作,它以一种颇具文学色彩的方式展开。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鲜活的人物和事件。书中对洋行、租界、外国传教士等在那个时期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互动,都进行了细致的描摹。特别是关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攫取经济利益的描写,让人触目惊心,也更加理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抗争。同时,作者也着墨于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萌芽与发展,以及知识分子在寻求国家出路时的探索与迷茫。这种宏大的视角,将中国置于全球历史的背景下审视,揭示了内忧外患交织的时代特征。读罢此书,读者不仅能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有更深的认识,更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评分

一本史学巨著,深入剖析了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段波诡云谲的时期。作者凭借严谨的考证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从北洋政府的建立伊始,到军阀混战的烽火连天,再到国民党北伐的曙光初现,每一个历史节点都被作者细致入微地捕捉和解读。书中对各路军阀的崛起与衰落、政治派系的尔虞我诈、以及民间社会的苦难与挣扎,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阅读此书,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感受到了历史前进的沉重步伐和人民的渴望与呼唤。作者不仅仅是在陈述史实,更是在挖掘历史背后的深层动因,揭示政治权力运作的规律,以及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对于任何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将带领你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观点颇具颠覆性,对于许多传统认知提出了挑战。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挖掘事件的本质。书中对于地方势力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以及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之间的博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通过大量原始文献和口述史料的梳理,勾勒出了一个不同于主流叙事的中国近代史图景。他强调了经济因素在政治变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并试图解释为什么在看似混乱的时代,中国社会并未完全崩溃,而是孕育着新的变革力量。对于那些渴望突破传统史观,获得全新历史认知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思想的盛宴。虽然有些论断可能存在争议,但这正是学术探讨的价值所在,它能激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广泛的讨论。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史学著作。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作者没有忘记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农民起义、帮会组织、以及底层民众生活困境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与无奈。作者对于军阀混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以及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军阀,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细腻的笔触,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坐标和事件列表,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研究,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人们命运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人性的光辉与苦难都值得被铭记。

评分

本书的篇章结构非常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极强。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切入,首先勾勒出军阀割据的时代背景,然后逐步深入到各个主要军阀的势力范围、政治主张、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书中对政治联姻、军事结盟、甚至暗杀阴谋等政治斗争的手段,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读来令人惊心动魄。同时,作者也关注到经济因素对政治格局的影响,例如地方财政的来源、以及外国势力的经济渗透等。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意识形态在军阀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各种思潮的碰撞与交融。整本书犹如一部精心编织的巨网,将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囊括其中,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