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毛泽东文集
作 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时间:1993年12月第1版 2009年11月第11次印刷(印刷版次以实物为准)
册数开本:全8卷 16开精装
I S B N:9787010018317
定 价:377元
目录
第1卷
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一九二一年一月一日、二日)
给蔡和森的信(一九二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所希望于劳工会的(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更宜注意的问题(一九二二年五月一日)
外力、军阀与革命(一九二三年四月十日)
《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日)
答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五日)
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一九二五年冬
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九二六年九月一日)
在土地委员会第1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九日)
在中央紧急会议上的发言(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
土地法(一九二八年十二月)
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一九二九年一月)
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一九二九年四月五日)
给林彪的信(一九二九年六月十四日)
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党的组织问题
党内教育问题
红军宣传工作问题
士兵政治训练问题
废止肉刑问题
优待伤病兵问题
红军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关系问题
……
第二卷
关于红军作战的原则(一九三七年八月一日)
对国防问题的意见 (一九三七年八月四日)
同各方接洽要有谦逊态度(一九三七年八月十日)
中日战争爆发后的形势与任务 (一九三七年九月一日)
对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解释(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二日)
南方游击区谈判改编时应坚持的方针(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四日)
关于敌情判断及八路军的战略部署(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七日)
关于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一日)
关于在山西开展游击战争的意见(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三日)
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1方向(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关于华北作战的战略意见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在山西应坚持普遍的游击战争的方针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关于差别和矛盾问题(一九三七年)
关于华北作战的补充意见 (一九三七年十月六日)
《农村调查》序言一(一九三七年十月六日)
给雷经天的信(一九三七年十月十日)
关于没收汉奸财产问题(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五日)
论鲁迅(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
必须把勇敢精神与谨慎精神联系起来(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一九三七年十月)
……
第三卷
争取在抗战胜利后与国民党建立和平局面(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五日)
请各地总结整风学习的经验(一九四三年二月十日)
祝贺苏联红军成立二十五周年的电报(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一日)
妇女工作者应参加经济工作(一九四三年二月)
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的要点9(一九四三年三月十六日)
一 时局
二 工作方针
三 工作任务
致印度国民大会的信(一九四三年四月五日)
给何凯丰的信(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中共中央关于何时打败日本问题的宣传工作的指示(一九四三年五月一日)
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题的报告(一九四三年五月二十六日)
在今后三年中应力求巩固,屹立不败(一九四三年六月一日)
给彭德怀的信(一九四三年六月六日)
英勇斗争的二十二年(一九四三年七月一日)
防奸工作的两条路线(一九四三年七月一日)
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一九四三年七月二日)
关于公布《评<中国之命运>》一文 (一九四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关于审干的九条方针和在敌后的八项政策 (一九四三年七月三十日)
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一九四三年八月八日)
关于发动反对中国法西斯主义的宣传运动给董必武的电报(一九四三年八月十一日)
抗日根据地的十大政策(一九四三年十月一日)切实执行十大政策
内容简介:
《毛泽东文集》共收入毛泽东文稿803篇,是继《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之后的又一部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综合性多卷本毛泽东著作集,弥补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著作没有选集这个空缺。《文集》的编辑工作历时8年,分3次出齐。《文集》只选内容正确或基本正确的文稿。对手稿和已经公开发表过的讲话、谈话记录稿,编辑工作主要是作史实的核查考订和文字、标点的校订。对没有公开发表过的讲话、谈话记录稿,还要花较大的工夫进行文字上的技术性整理。《文集》的注释,大量的是对人物、事件、引语、文件等的注释,还有通过注释介绍与正文内容有联系的毛泽东的思想观点,或通过注释订正不准确的地方。我们广查资料、请教专家、严谨考证,力求把注释作得更完满。 《毛泽东文集》是继《毛泽东选集》第1至四卷之后的又一部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综合性的多卷本毛泽东著作集。这部《文集》的编辑工作从1992年开始,至1999年全部完成,历时8年。《文集》共八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分3次陆续出齐。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出版第1、二卷,1996年毛泽东逝世20周年时出版第三、四、五卷,1999年7月1日出版第六、七、八卷。第1至五卷为民主革命时期的著作,第六至八卷为社会主义时期的著作。全部选稿803篇,其中民主革命时期504篇,社会主义时期299篇。
坦白说,一开始入手这套《毛泽东文集》精装版,是带着一种“集齐”的心态,因为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充满好奇。但真正打开它,才发现它的价值远超我的想象。这八卷本,每一卷都像一座宝藏,里面蕴含着关于革命、建设、理论、实践等方方面面的深刻见解。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品读他关于哲学思考的文章,那些关于矛盾论、实践论的论述,对于理解事物发展规律有着极大的启发。我还特别关注了他对经济建设的规划和思考,虽然年代不同,但其中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思想,在今天依然有其借鉴意义。这套书的精装设计十分考究,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价值感。随赠的笔记本,我用来记录阅读心得和历史事件的联系,这让我能够更主动地去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总而言之,这套书让我对那位历史伟人的思想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评分对于这套《毛泽东文集》,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撼”来形容。这不是夸张,而是真实的心得。我并非专门研究历史或政治的学者,但出于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趣,我选择了这套精装版。拿到手后,其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以及八卷本的完整性,都让我觉得物超所值。我尤其欣赏的是,这套文集并非孤立地呈现,而是包含了他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所发表的讲话、文章、电报等,这使得他的思想脉络显得尤为清晰。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他关于思想改造的论述,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处理国内外复杂局势的策略。尤其是那些关于如何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的论述,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也反思了当下社会发展中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这套书让我明白,很多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个具体的决策和深刻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让我们有机会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
评分这套《毛泽东文集》精装版,是我近年来读过最有分量的一套书。从内容上看,它囊括了毛泽东同志的绝大部分重要文献,横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多个历史时期,可以说是一部全面展现其思想发展轨迹的宝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延安时期写下的那些著作,字里行间透着一股革命的浪漫主义和坚定的理想主义,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同时,我也注意到他在不同时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的智慧,这种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随书附赠的笔记本,我用来记录自己的感悟,每次翻阅,都能将书本知识与个人思考联系起来,加深理解。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精美,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气势的摆设。对我而言,它不仅是了解历史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国家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评分这套《毛泽东文集》精装版,我前前后后翻阅了近一年,才敢说真正“消化”了一部分。说实话,一开始抱着一种好奇,想看看这位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近一个世纪的伟人,他的思想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发展的。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这厚重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八卷本,沉甸甸的,压在手里,仿佛就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我特别喜欢随赠的笔记本,每当读到触动我的章节,或者有新的思考,总会在上面记录下来。这套书不是那种可以速读的“快餐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去理解字里行间的逻辑,去体会语境下的背景。其中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而关于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更是如教科书般详实,让我对那个年代的艰苦卓绝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有时候,我会反复阅读同一篇文章,每次都有新的体会,仿佛每次都能从字缝里读出新的含义。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史料的价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独特视角。
评分这套《毛泽东文集》精装版,对我来说,是一次漫长而有意义的思想之旅。我并不是抱着学习“标准答案”的心态去读它,而是试图理解一个历史人物是如何在一个极其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并指导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我特别着迷于他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问题的论述。例如,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关于根据地建设的经验,以及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国际关系上的考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他会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也会指出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挑战。这套书的八卷本,信息量巨大,我选择分阶段、有重点地阅读,并利用随赠的笔记本,梳理出不同时期思想的演变和相互联系。精装版的质量非常高,无论是纸张还是封面,都体现了出版社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套历史文献,更是一种对中国近现代史理解的深度工具,它帮助我连接起了很多零散的历史碎片,形成了一个更连贯、更深刻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