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汪康年年譜,其弟汪詒年編纂。 汪康年(1860—1911年),字穰卿,中年自號毅伯,晚又自號恢伯。浙江錢塘人。光緒二十年(1894)進士,為清末資産階級維新派之**人士。 汪康年是清末主張維新變法重要人物之一,其主要的活動是辦報、興學、傳播新思想,在清末頗具影響。《汪穰卿先生傳記》在這方麵收錄原始文電頗多,對研究汪康年其人及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報刊史,提供不少有價值的資料。 本書於1938年10月刊行,綫裝鉛印,書口印有“杭州汪氏鑄版”。捲一《自傳》為汪康年自訂年譜,然僅記至光緒十年(1884)二十歲止。自第二捲以下為汪詒年所撰。原書無句逗,今由章伯鋒整理,分段標點,訂正訛誤之處。
《汪穰卿先生傳記》為汪康年年譜,其弟汪詒年編纂。汪康年(1860— 1911),浙江錢塘人。光緒二十年進士,是清末資産階級維新派之**人士 。早年曾在張之洞幕,執教兩湖書院。中日甲午戰爭後,汪康年憤國是日非 ,昌言變法圖存。1896年在上海創立《時務報》,延梁啓超為主編,宣傳資 産階級民權思想,力言中國宜伸民權、重公理,尚創作而賤安閑,尚改革而 賤守常。1898年創辦《時務日報》,鏇易名為《中外日報》,以記載中外大 事,評議時政得失為主旨,擁護清政府實行“新政”。《時務》、《中外》 兩報,均為戊戌變法期間資産階級維新派所辦之重要報紙。1907年汪康年又 在北京辦《京報》,1910年又辦《芻言報》,目的均是為瞭匡正時弊,以供 朝廷“聽采之益”。
本書收錄原始電文頗多,對研究汪康年其人及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報 刊史,提供瞭許多有價值的資料。
整理說明
序例
汪穰卿先生墓誌銘
同年汪穰卿先生傳
捲一 自傳
捲二 年譜一
捲三 年譜二
捲四 年譜三
捲五 年譜四
捲六 事業匯誌
捲七 言行雜述
從書籍的整體風格來看,我感覺它帶著一種非常“時代感”的筆觸。當我瀏覽到一些段落時,能夠感受到一種寫於特定年代、特定環境下特有的語言風格和敘事節奏。這種“原汁原味”的錶達,仿佛是直接從那個年代打撈齣來的物件,充滿瞭曆史的溫度和質感。 我注意到,書中對細節的描繪可能並非總是流暢的現代敘事,有時會顯得略微跳躍或晦澀。但正是這種不加修飾的樸實,反而讓我覺得更加真實。它不追求所謂的“可讀性”,而是力求呈現一個盡可能真實的記錄,將那些可能被後人忽略的細節一一呈現。 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可能包含瞭一些非常個人化、甚至是瑣碎的觀察和記錄。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筆記”,往往能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情世故,以及隱藏在宏大敘事之下的真實生活。它們就像是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珠,需要細心去發掘。 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工具書”或“研究資料”,而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可能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和解讀能力,去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層信息。但一旦你進入瞭它的世界,我相信你一定能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它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感覺,不僅僅是書本的物理重量,更是其所承載的曆史信息和情感分量。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那些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曆史瞬間,去感受那個時代人物的悲歡離閤。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樸素,以一種沉穩的墨綠色為主調,搭配略顯泛黃的紙張質感,讓人一眼便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書名“汪穰卿先生傳記/近代史料筆記叢刊”幾個字,用的是一種略帶古風的宋體,既莊重又不失文雅。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仿佛手裏捧著一份塵封的往事,內心充滿瞭探究的衝動。 在翻開書頁之前,我首先被其內文的排版所吸引。字體大小適中,行距舒適,閱讀起來十分流暢,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不是那種過於光滑的現代紙,而是帶有一點點粗糲感,仿佛更能承載曆史的印記。我尤其喜歡它每章節開頭的小插圖,雖然模糊不清,但卻為文字增添瞭幾分意境,讓人在閱讀內容之前,就能在腦海中勾勒齣一些模糊的畫麵。 這本書的裝幀方式也彆具匠心,采用瞭綫裝的工藝,這在如今的書籍中已屬少見。我小心翼翼地翻閱,感受著綫裝書特有的那種儀式感,仿佛在與一位老友進行一場深度的對話。書頁邊緣的處理也十分精緻,沒有毛刺,也沒有多餘的裁切痕跡,整體給人一種精雕細琢的感覺。 盡管還未深入閱讀內容,單憑這本書的整體呈現,就足以讓我對其價值産生濃厚的興趣。它不似市麵上許多華麗包裝的書籍,而是以一種內斂而沉靜的方式,散發齣一種獨特的魅力。這種低調的風格,反而讓我覺得它更像是某個年代留下來的珍貴文獻,而非刻意迎閤市場的商業齣版物。 總而言之,這本《汪穰卿先生傳記/近代史料筆記叢刊》從外觀到裝幀,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承載著曆史溫度的藝術品,讓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已經被其所蘊含的時光氣息所感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潛入其中,去探索那位汪穰卿先生的傳奇人生。
評分當我拿起這本書時,首先被它所散發齣的那種“舊日氣息”所吸引。它不像現在市麵上許多光鮮亮麗的書籍,反而透著一股沉靜而內斂的質感,仿佛是從某個年代的書房裏悄然走來。這種古樸的風格,立刻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曆史的某種情懷。 在瀏覽書中內容時,我注意到其遣詞造句可能帶著一種不為現代讀者所熟悉的韻味。這種略顯古典的語言風格,無疑增加瞭閱讀的門檻,但也正因如此,它所傳遞齣的信息,纔更加顯得珍貴和不易得。 我特彆喜歡書中可能包含的那些“細節”。那些關於人物的日常習慣、言談舉止,甚至是一些細微的情感流露,這些看似零碎的信息,恰恰是構成一個完整人物的關鍵。它們可能不那麼引人注目,但卻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幫助我們理解一個活生生的人。 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它不是在講述一個關於“汪穰卿”的故事,而是在邀請我們一同去“看見”他,去感受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許多現代齣版物難以給予的。 這本書的價值,可能並不在於其華麗的辭藻或驚心動魄的情節,而在於它所提供的那些最真實、最質樸的史料。它們是曆史的基石,是理解過去的一把鑰匙。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那些被遺忘的角落,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真相。
評分這本書的選題本身就極具吸引力。近代史,尤其是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或鮮為人知的個體命運,總是充滿瞭值得挖掘的故事。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填補我對於某個特定曆史時期人物認知的書籍,而“汪穰卿先生傳記”這個書名,恰好點燃瞭我對這段空白的好奇心。 在翻閱的時候,我注意到書中引用的史料非常豐富,似乎並非簡單的個人迴憶錄,而是基於大量的文獻和檔案資料進行的梳理。這種嚴謹的態度,是曆史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我開始想象,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披沙揀金,將汪穰卿先生的生平片段一一串聯起來的。 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似乎並不局限於對人物生平的簡單記述,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之下進行審視。通過一個人的視角,摺射齣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社會思潮的湧動,以及各種力量的交織與碰撞。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事方式,往往能提供更深刻的洞察。 此外,從書名中的“史料筆記叢刊”字樣,我推測這本書可能包含瞭一些珍貴的原始記錄或研究者的心得體會,這對於研究者和對近代史有深入探究願望的讀者來說,無疑具有極高的價值。它可能不僅僅是傳記,更是一個研究的起點,一個通往更深層次曆史探究的入口。 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一個立體、鮮活的汪穰卿,也能窺見那個時代下,普通人如何在時代浪潮中掙紮、前行,甚至是隨波逐流。這本書的齣現,對於豐富我們對近代曆史人物譜係的認知,以及理解個體與時代的關係,都可能提供重要的參考。
評分初次接觸這本書,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其內容上的“分量”。盡管尚未深入細讀,但從其標題“近代史料筆記叢刊”的後綴,便能感受到一種學院派的嚴謹和研究的深度。它似乎並非旨在提供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而是更偏嚮於一種學術性的梳理與呈現。 我在隨意翻看幾頁時,注意到書中充斥著各種引文、注釋和文獻索引。這讓我意識到,這可能是一部耗費瞭作者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考證研究的作品。這種對待曆史的態度,讓我在尚未接觸核心內容之前,就對作者的專業性和嚴謹性充滿瞭敬意。 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史料的運用方式。我傾嚮於那些不迴避爭議,而是通過引用不同來源的史料,呈現齣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的書籍。如果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它將不僅僅是對汪穰卿先生個人的紀念,更是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一種多角度的審視。 我好奇的是,這種“筆記叢刊”的形式,是否意味著書中包含瞭作者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思考、甚至是尚未完全定論的觀點。如果是這樣,那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將更加豐富,讀者可以跟隨作者一同經曆探究的過程,而非僅僅接受一個既定的結論。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一種“值得慢慢品讀”的感覺。它可能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知識背景,纔能更好地理解其精髓。但正因為這種門檻,也讓我相信它所承載的內容,必將是精煉而有價值的,能夠提供給那些真正熱愛曆史、渴望深入瞭解那個時代的人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