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汪康年年谱,其弟汪诒年编纂。 汪康年(1860—1911年),字穰卿,中年自号毅伯,晚又自号恢伯。浙江钱塘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为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之**人士。 汪康年是清末主张维新变法重要人物之一,其主要的活动是办报、兴学、传播新思想,在清末颇具影响。《汪穰卿先生传记》在这方面收录原始文电颇多,对研究汪康年其人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报刊史,提供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本书于1938年10月刊行,线装铅印,书口印有“杭州汪氏铸版”。卷一《自传》为汪康年自订年谱,然仅记至光绪十年(1884)二十岁止。自第二卷以下为汪诒年所撰。原书无句逗,今由章伯锋整理,分段标点,订正讹误之处。
《汪穰卿先生传记》为汪康年年谱,其弟汪诒年编纂。汪康年(1860— 1911),浙江钱塘人。光绪二十年进士,是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之**人士 。早年曾在张之洞幕,执教两湖书院。中日甲午战争后,汪康年愤国是日非 ,昌言变法图存。1896年在上海创立《时务报》,延梁启超为主编,宣传资 产阶级民权思想,力言中国宜伸民权、重公理,尚创作而贱安闲,尚改革而 贱守常。1898年创办《时务日报》,旋易名为《中外日报》,以记载中外大 事,评议时政得失为主旨,拥护清政府实行“新政”。《时务》、《中外》 两报,均为戊戌变法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办之重要报纸。1907年汪康年又 在北京办《京报》,1910年又办《刍言报》,目的均是为了匡正时弊,以供 朝廷“听采之益”。
本书收录原始电文颇多,对研究汪康年其人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报 刊史,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整理说明
序例
汪穰卿先生墓志铭
同年汪穰卿先生传
卷一 自传
卷二 年谱一
卷三 年谱二
卷四 年谱三
卷五 年谱四
卷六 事业汇志
卷七 言行杂述
这本书的选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近代史,尤其是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或鲜为人知的个体命运,总是充满了值得挖掘的故事。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填补我对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人物认知的书籍,而“汪穰卿先生传记”这个书名,恰好点燃了我对这段空白的好奇心。 在翻阅的时候,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似乎并非简单的个人回忆录,而是基于大量的文献和档案资料进行的梳理。这种严谨的态度,是历史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我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披沙拣金,将汪穰卿先生的生平片段一一串联起来的。 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似乎并不局限于对人物生平的简单记述,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审视。通过一个人的视角,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社会思潮的涌动,以及各种力量的交织与碰撞。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往往能提供更深刻的洞察。 此外,从书名中的“史料笔记丛刊”字样,我推测这本书可能包含了一些珍贵的原始记录或研究者的心得体会,这对于研究者和对近代史有深入探究愿望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它可能不仅仅是传记,更是一个研究的起点,一个通往更深层次历史探究的入口。 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立体、鲜活的汪穰卿,也能窥见那个时代下,普通人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挣扎、前行,甚至是随波逐流。这本书的出现,对于丰富我们对近代历史人物谱系的认知,以及理解个体与时代的关系,都可能提供重要的参考。
评分从书籍的整体风格来看,我感觉它带着一种非常“时代感”的笔触。当我浏览到一些段落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写于特定年代、特定环境下特有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这种“原汁原味”的表达,仿佛是直接从那个年代打捞出来的物件,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质感。 我注意到,书中对细节的描绘可能并非总是流畅的现代叙事,有时会显得略微跳跃或晦涩。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朴实,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它不追求所谓的“可读性”,而是力求呈现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记录,将那些可能被后人忽略的细节一一呈现。 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可能包含了一些非常个人化、甚至是琐碎的观察和记录。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笔记”,往往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以及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真实生活。它们就像是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需要细心去发掘。 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或“研究资料”,而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解读能力,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信息。但一旦你进入了它的世界,我相信你一定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它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不仅仅是书本的物理重量,更是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情感分量。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历史瞬间,去感受那个时代人物的悲欢离合。
评分当我拿起这本书时,首先被它所散发出的那种“旧日气息”所吸引。它不像现在市面上许多光鲜亮丽的书籍,反而透着一股沉静而内敛的质感,仿佛是从某个年代的书房里悄然走来。这种古朴的风格,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某种情怀。 在浏览书中内容时,我注意到其遣词造句可能带着一种不为现代读者所熟悉的韵味。这种略显古典的语言风格,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门槛,但也正因如此,它所传递出的信息,才更加显得珍贵和不易得。 我特别喜欢书中可能包含的那些“细节”。那些关于人物的日常习惯、言谈举止,甚至是一些细微的情感流露,这些看似零碎的信息,恰恰是构成一个完整人物的关键。它们可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却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它不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汪穰卿”的故事,而是在邀请我们一同去“看见”他,去感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现代出版物难以给予的。 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并不在于其华丽的辞藻或惊心动魄的情节,而在于它所提供的那些最真实、最质朴的史料。它们是历史的基石,是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真相。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素,以一种沉稳的墨绿色为主调,搭配略显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书名“汪穰卿先生传记/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几个字,用的是一种略带古风的宋体,既庄重又不失文雅。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仿佛手里捧着一份尘封的往事,内心充满了探究的冲动。 在翻开书页之前,我首先被其内文的排版所吸引。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阅读起来十分流畅,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现代纸,而是带有一点点粗粝感,仿佛更能承载历史的印记。我尤其喜欢它每章节开头的小插图,虽然模糊不清,但却为文字增添了几分意境,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些模糊的画面。 这本书的装帧方式也别具匠心,采用了线装的工艺,这在如今的书籍中已属少见。我小心翼翼地翻阅,感受着线装书特有的那种仪式感,仿佛在与一位老友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书页边缘的处理也十分精致,没有毛刺,也没有多余的裁切痕迹,整体给人一种精雕细琢的感觉。 尽管还未深入阅读内容,单凭这本书的整体呈现,就足以让我对其价值产生浓厚的兴趣。它不似市面上许多华丽包装的书籍,而是以一种内敛而沉静的方式,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低调的风格,反而让我觉得它更像是某个年代留下来的珍贵文献,而非刻意迎合市场的商业出版物。 总而言之,这本《汪穰卿先生传记/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从外观到装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承载着历史温度的艺术品,让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其所蕴含的时光气息所感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潜入其中,去探索那位汪穰卿先生的传奇人生。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其内容上的“分量”。尽管尚未深入细读,但从其标题“近代史料笔记丛刊”的后缀,便能感受到一种学院派的严谨和研究的深度。它似乎并非旨在提供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而是更偏向于一种学术性的梳理与呈现。 我在随意翻看几页时,注意到书中充斥着各种引文、注释和文献索引。这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部耗费了作者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考证研究的作品。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让我在尚未接触核心内容之前,就对作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充满了敬意。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史料的运用方式。我倾向于那些不回避争议,而是通过引用不同来源的史料,呈现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的书籍。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将不仅仅是对汪穰卿先生个人的纪念,更是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多角度的审视。 我好奇的是,这种“笔记丛刊”的形式,是否意味着书中包含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思考、甚至是尚未完全定论的观点。如果是这样,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更加丰富,读者可以跟随作者一同经历探究的过程,而非仅仅接受一个既定的结论。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值得慢慢品读”的感觉。它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精髓。但正因为这种门槛,也让我相信它所承载的内容,必将是精炼而有价值的,能够提供给那些真正热爱历史、渴望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