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穰卿先生传记/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汪穰卿先生传记/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诒年 编
图书标签:
  • 汪穰卿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史料
  • 民国史
  • 地方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文学
  • 近代人物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6099
商品编码:1028097879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汪穰卿先生传记/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 作者:汪诒年
  • 定价:17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ISBN号:978710105609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7-06-01
  • 印刷时间:2007-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27
  • 字数:200千字

编辑推荐语

本书为汪康年年谱,其弟汪诒年编纂。 汪康年(1860—1911年),字穰卿,中年自号毅伯,晚又自号恢伯。浙江钱塘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为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之**人士。 汪康年是清末主张维新变法重要人物之一,其主要的活动是办报、兴学、传播新思想,在清末颇具影响。《汪穰卿先生传记》在这方面收录原始文电颇多,对研究汪康年其人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报刊史,提供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本书于1938年10月刊行,线装铅印,书口印有“杭州汪氏铸版”。卷一《自传》为汪康年自订年谱,然仅记至光绪十年(1884)二十岁止。自第二卷以下为汪诒年所撰。原书无句逗,今由章伯锋整理,分段标点,订正讹误之处。

内容提要

《汪穰卿先生传记》为汪康年年谱,其弟汪诒年编纂。汪康年(1860— 1911),浙江钱塘人。光绪二十年进士,是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之**人士 。早年曾在张之洞幕,执教两湖书院。中日甲午战争后,汪康年愤国是日非 ,昌言变法图存。1896年在上海创立《时务报》,延梁启超为主编,宣传资 产阶级民权思想,力言中国宜伸民权、重公理,尚创作而贱安闲,尚改革而 贱守常。1898年创办《时务日报》,旋易名为《中外日报》,以记载中外大 事,评议时政得失为主旨,拥护清政府实行“新政”。《时务》、《中外》 两报,均为戊戌变法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办之重要报纸。1907年汪康年又 在北京办《京报》,1910年又办《刍言报》,目的均是为了匡正时弊,以供 朝廷“听采之益”。
     本书收录原始电文颇多,对研究汪康年其人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报 刊史,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目录

整理说明
序例
汪穰卿先生墓志铭
同年汪穰卿先生传
卷一 自传
卷二 年谱一
卷三 年谱二
卷四 年谱三
卷五 年谱四
卷六 事业汇志
卷七 言行杂述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近代史料笔记丛刊》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不包含《汪穰卿先生传记》这一部分。 ---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沉潜于世纪转折间的个体与群像 【图书简介】 本书系一套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转型期海量原始史料的文献辑录丛刊,聚焦于时代巨变之下,那些不常为宏大叙事所捕捉的社会侧面、人物侧影及其留存的珍贵笔录。本书严格遵循史料的原始形态与内在逻辑,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复杂肌理,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一座可靠、丰厚的近现代史研究基石。 本丛刊并非单一人物的传记汇编,而是侧重于对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群体、特定议题相关的非正式文书、私人信札、日记、随笔、以及地方性文献的整理、校注与汇编。其核心价值在于“存真”,即最大程度地保留史料的语境、情感温度与细节的真实性,避免过度解读与后世重构的修饰。 第一辑:都市生活的边缘景观与日常治理的侧影 本辑收录的史料主要集中于1910年代至1930年代中国主要通商口岸及新兴城市中的“非主流”社会生态。我们辑录了大量关于帮派活动、底层职业群体的行会记录、早期工人运动的口述片段(通过当时的调查报告保存),以及租界管理档案中关于市政建设、治安维护的细微批示。 重点收录的包括:《沪杭甬铁路沿线车站收发文电辑录(1916-1925)》,该辑录揭示了近代交通干线建设初期地方士绅与官员在土地征用、劳工组织、物资运输上的博弈与合作模式;《民国时期城市里弄空间利用研究札记——基于房契与地契的分析》,通过对上海、天津等地分散的房产文书的梳理,重构了城市化进程中空间分配的权力结构与家庭居住模式的变迁。此外,本辑还包含了若干地方教育机构的创办人通信集,反映了新式教育在保守环境中的艰难落地过程。 这些材料共同描绘了一幅不同于政治风云、精英角力的图景——那是普通人在新旧交替时代的挣扎、适应与微小反抗的日常风景线。 第二辑:文化思想的“地下流动”与知识界的私语 本辑关注近代知识分子在严肃论著之外的思维轨迹与私密交流。我们重点收录了数位重要学者、作家在特定时期撰写的、过去鲜被重视的书信往来、友人间的相互点评记录、以及未刊发的书稿批注。 其中,《某大学教授函札集存(1920-1935)》展现了学者在体制内外的学术争论、经费周转的窘迫以及对西方思潮的消化过程中的困惑与取舍,其言辞远比公开发表的文章更为坦率和尖锐。 另一重要部分是《文学杂志的幕后编辑工作记录》,通过对若干重要文学期刊编辑部留存的审稿意见、作者约稿函的分析,揭示了民国时期“文坛”内部的派系、意识形态的微妙张力,以及在审查压力下,编辑们如何进行“文字游戏”以规避风险的策略。这些私密记录,为理解彼时思想氛围的复杂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第三辑:地方治理的碎片化记录与社会风俗的变迁 本辑聚焦于区域性、地方性的史料,旨在补充中央权力辐射不到或关注不暇的广阔地域的史实。 收录的《清末民初江南地区乡绅自治与民间调解文书摘录》,展示了在政权更迭的动荡期,传统地方精英如何通过家族宗族力量或新成立的“地方维持会”来填补权力真空,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的实际操作细节。这些材料多以地方公所的簿册、族规的修订本形式存在,记录了税赋征收、械斗平息、水利修葺等具体事务。 此外,本辑还包括了对传统节令、婚丧嫁娶习俗在近代冲击下的变化记录,例如地方志中关于“洋货流行”的记载、以及社会学调查员对特定地区风俗习惯的田野笔记残片。这些侧重于“生活史”的材料,帮助我们理解宏大叙事下,社会结构与民众观念的深层缓慢变迁。 丛刊特点与学术价值: 1. 侧重“过程”而非“结论”: 本丛刊注重呈现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原始语境,强调决策过程中的犹豫、妥协与偶然性。 2. 重视“边缘文本”: 摒弃对传统“正史”的依赖,转而发掘官方记录之外的、私人化、碎片化的文本,以期获得更立体的历史感知。 3. 严格的校注规范: 所有原始材料均经过严格的年代考证、版本比对和地名校勘,并附有详尽的注释,确保了史料的可靠性与可读性。 本丛刊旨在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史料宝库,尤其适合对社会史、文化史、区域史及史料学有深入兴趣的研究者及专业读者。通过阅读这些鲜活的、未经雕琢的笔记与文书,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的迷雾,与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进行一次直接的对话。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近代史,尤其是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或鲜为人知的个体命运,总是充满了值得挖掘的故事。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填补我对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人物认知的书籍,而“汪穰卿先生传记”这个书名,恰好点燃了我对这段空白的好奇心。 在翻阅的时候,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似乎并非简单的个人回忆录,而是基于大量的文献和档案资料进行的梳理。这种严谨的态度,是历史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我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披沙拣金,将汪穰卿先生的生平片段一一串联起来的。 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似乎并不局限于对人物生平的简单记述,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审视。通过一个人的视角,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社会思潮的涌动,以及各种力量的交织与碰撞。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往往能提供更深刻的洞察。 此外,从书名中的“史料笔记丛刊”字样,我推测这本书可能包含了一些珍贵的原始记录或研究者的心得体会,这对于研究者和对近代史有深入探究愿望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它可能不仅仅是传记,更是一个研究的起点,一个通往更深层次历史探究的入口。 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立体、鲜活的汪穰卿,也能窥见那个时代下,普通人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挣扎、前行,甚至是随波逐流。这本书的出现,对于丰富我们对近代历史人物谱系的认知,以及理解个体与时代的关系,都可能提供重要的参考。

评分

从书籍的整体风格来看,我感觉它带着一种非常“时代感”的笔触。当我浏览到一些段落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写于特定年代、特定环境下特有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这种“原汁原味”的表达,仿佛是直接从那个年代打捞出来的物件,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质感。 我注意到,书中对细节的描绘可能并非总是流畅的现代叙事,有时会显得略微跳跃或晦涩。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朴实,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它不追求所谓的“可读性”,而是力求呈现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记录,将那些可能被后人忽略的细节一一呈现。 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可能包含了一些非常个人化、甚至是琐碎的观察和记录。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笔记”,往往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以及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真实生活。它们就像是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需要细心去发掘。 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或“研究资料”,而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解读能力,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信息。但一旦你进入了它的世界,我相信你一定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它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不仅仅是书本的物理重量,更是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情感分量。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历史瞬间,去感受那个时代人物的悲欢离合。

评分

当我拿起这本书时,首先被它所散发出的那种“旧日气息”所吸引。它不像现在市面上许多光鲜亮丽的书籍,反而透着一股沉静而内敛的质感,仿佛是从某个年代的书房里悄然走来。这种古朴的风格,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某种情怀。 在浏览书中内容时,我注意到其遣词造句可能带着一种不为现代读者所熟悉的韵味。这种略显古典的语言风格,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门槛,但也正因如此,它所传递出的信息,才更加显得珍贵和不易得。 我特别喜欢书中可能包含的那些“细节”。那些关于人物的日常习惯、言谈举止,甚至是一些细微的情感流露,这些看似零碎的信息,恰恰是构成一个完整人物的关键。它们可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却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它不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汪穰卿”的故事,而是在邀请我们一同去“看见”他,去感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现代出版物难以给予的。 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并不在于其华丽的辞藻或惊心动魄的情节,而在于它所提供的那些最真实、最质朴的史料。它们是历史的基石,是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真相。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素,以一种沉稳的墨绿色为主调,搭配略显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书名“汪穰卿先生传记/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几个字,用的是一种略带古风的宋体,既庄重又不失文雅。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仿佛手里捧着一份尘封的往事,内心充满了探究的冲动。 在翻开书页之前,我首先被其内文的排版所吸引。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阅读起来十分流畅,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现代纸,而是带有一点点粗粝感,仿佛更能承载历史的印记。我尤其喜欢它每章节开头的小插图,虽然模糊不清,但却为文字增添了几分意境,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些模糊的画面。 这本书的装帧方式也别具匠心,采用了线装的工艺,这在如今的书籍中已属少见。我小心翼翼地翻阅,感受着线装书特有的那种仪式感,仿佛在与一位老友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书页边缘的处理也十分精致,没有毛刺,也没有多余的裁切痕迹,整体给人一种精雕细琢的感觉。 尽管还未深入阅读内容,单凭这本书的整体呈现,就足以让我对其价值产生浓厚的兴趣。它不似市面上许多华丽包装的书籍,而是以一种内敛而沉静的方式,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低调的风格,反而让我觉得它更像是某个年代留下来的珍贵文献,而非刻意迎合市场的商业出版物。 总而言之,这本《汪穰卿先生传记/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从外观到装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承载着历史温度的艺术品,让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其所蕴含的时光气息所感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潜入其中,去探索那位汪穰卿先生的传奇人生。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其内容上的“分量”。尽管尚未深入细读,但从其标题“近代史料笔记丛刊”的后缀,便能感受到一种学院派的严谨和研究的深度。它似乎并非旨在提供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而是更偏向于一种学术性的梳理与呈现。 我在随意翻看几页时,注意到书中充斥着各种引文、注释和文献索引。这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部耗费了作者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考证研究的作品。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让我在尚未接触核心内容之前,就对作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充满了敬意。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史料的运用方式。我倾向于那些不回避争议,而是通过引用不同来源的史料,呈现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的书籍。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将不仅仅是对汪穰卿先生个人的纪念,更是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多角度的审视。 我好奇的是,这种“笔记丛刊”的形式,是否意味着书中包含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思考、甚至是尚未完全定论的观点。如果是这样,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更加丰富,读者可以跟随作者一同经历探究的过程,而非仅仅接受一个既定的结论。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值得慢慢品读”的感觉。它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精髓。但正因为这种门槛,也让我相信它所承载的内容,必将是精炼而有价值的,能够提供给那些真正热爱历史、渴望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