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英文版荣获美国书卷奖(American Book Awards)两次提名,中文版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大的20本书”。纪念《万历十五年》问世30周年,大历史观发轫这作,特别推出增订新版,校订文字:重新核校全部文字,进行修订。完善内容: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字。精选插图:精选彩色历史图片10余幅,图文相得益彰。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 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 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 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 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 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 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必备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 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大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放宽历史的视界》《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等,另撰有回忆录《黄河青山》。本书系其用笔名“李尉昂”所发表的历史小说。
出版说明
自序
**章 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参考书目
附录一
《神宗实录》一
《神宗实录》二
附录二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1619年的辽东战役
附录三
英文版序言
万历:漫长的怠政时代
皇帝只是个牌位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真的让我重新认识了明朝。在此之前,我对明朝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那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身上,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严酷统治,明成祖朱棣的迁都北京,以及明末的农民起义等等。然而,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书,却将我的目光引向了一个更加宏观、更加深邃的层面。 他并没有去刻意渲染那些戏剧性的历史瞬间,而是着眼于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年份——万历十五年。通过对这一年中几个关键人物的命运和抉择的细致描绘,他揭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走向,往往并非由一两个伟人的丰功伟绩所决定,而是由无数个微观的因素,以及错综复杂的制度性问题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书中关于“技术官僚”和“文官集团”的论述,对我来说尤为深刻。黄仁宇先生指出,明朝的官僚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难以撼动的既得利益集团,任何改革的尝试,都会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这种对体制的深刻洞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评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真的有种让人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平时也喜欢看一些历史类的书籍,但大多都是以事件为主线,或者聚焦于某位帝王的一生。《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选择了一个非常小的切入点——万历十五年,但却通过这个点,辐射出了整个明朝后期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层面的问题。 作者黄仁宇先生的叙事方式也非常吸引人。他并没有使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皇帝、大臣,还是普通官员,都仿佛活生生出现在我眼前。他对于人物心理的把握,对于社会矛盾的洞察,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李贽的评价。李贽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他的思想与主流格格不入。黄仁宇先生并没有简单地将他定义为“异端”或“反叛者”,而是深入分析了他的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他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局限性。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客观和辩证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一直对明朝历史颇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影响王朝命运的关键节点。《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作者黄仁宇先生以其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一个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年份,剖析出了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的真相。他并没有像一般的史学家那样,把笔墨过多地倾注于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而是通过对几个核心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了整个明朝社会运作的深层逻辑。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海瑞的描绘。海瑞以“清官”形象深入人心,被视为忠诚正直的典范。然而,黄仁宇先生却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并没有否认海瑞的操守,而是指出,在那个时代,即使是海瑞这样一身正气的人物,也无法真正改变官僚体系的弊病。他的努力,在庞大的体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去神化”处理,反而让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困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万历十五年》这本增订纪念版,确实是黄仁宇先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大历史观”的绝佳载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心设计的封面所吸引。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仁宇先生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思想的概述,这为我理解他为何会以如此独特的方式解读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接着,进入正文,他并没有像许多传统史书那样罗列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年份——万历十五年。然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年里几个关键人物的细致剖析,他揭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 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张居正改革的解读。张居正是当时足以撼动整个王朝的人物,他的改革雄心勃勃,旨在整顿吏治,充实国库,抵御外侮。然而,黄仁宇先生却深刻地指出,即使是张居正这样位高权重的改革者,也无法摆脱当时官僚体制的束缚和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的阻挠。他用“数目字管理”的概念来解释,当时中国的财政管理和统计数据都远远不够精细化,导致政策执行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种分析角度非常新颖,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由英雄人物的一腔热血就能推动,更重要的往往是那些隐匿在幕后的结构性问题。
评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我最近读到的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一本书。黄仁宇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养,将一个看似平淡的年份,剖析出了明朝后期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制度困境。 我尤其喜欢他对“技术官僚”和“文官集团”的分析。他指出,明朝的官僚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难以撼动的既得利益集团,任何改革的尝试,都会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这种对体制的深刻洞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书中对于海瑞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海瑞以“清官”形象深入人心,被视为忠诚正直的典范。然而,黄仁宇先生却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并没有否认海瑞的操守,而是指出,在那个时代,即使是海瑞这样一身正气的人物,也无法真正改变官僚体系的弊病。他的努力,在庞大的体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评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认识明朝的角度。在此之前,我对明朝的印象,大多是来自文学作品或通俗的历史读物,充满了传奇色彩和英雄主义。然而,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分析性的笔触,将一个由制度和结构所塑造的明朝呈现在我面前。 他选取了万历十五年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就像选择了一个显微镜的载体,然后在这个载体上,放大、解析了明朝社会运作的种种深层问题。他笔下的万历皇帝,并非是那个叱咤风云的君王,而是一个沉迷于个人享乐、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普通人。然而,正是这个“无为”的皇帝,却成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标志。 黄仁宇先生提出的“数目字管理”概念,对我来说,极具启发性。他指出,当时中国的财政管理和统计能力都非常薄弱,导致政策的执行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准确了解国家的真实情况。这种对技术性问题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历史进程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因素。
评分我之前对明史的了解,大多是零散的片段,缺乏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直到读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我才仿佛看到了明朝晚期那一幅由无数细节勾勒出的复杂画卷。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结构性力量。 他选择万历十五年这个看似平凡的年份,却通过对几个核心人物的命运和抉择的描绘,揭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比那些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 书中对于官员的群体画像,也让我印象深刻。这些官员,有的是忠诚正直的,有的是贪婪腐败的,有的是能力出众的,有的是庸碌无为的。但无论他们的个人品行如何,他们都深陷在一个庞大的、难以改变的官僚体制之中。黄仁宇先生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体制对于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
评分每次翻阅《万历十五年》,我都会有新的体会。这本书不愧是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它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他选择万历十五年这个看似平凡的年份,却将其剖析得淋漓尽致,展现了明朝后期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制度困境。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强调的“数目字管理”的概念,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他指出,中国古代的财政和管理体系,在“数目字”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导致很多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这种对技术性问题的关注,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只由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决定,更重要的是那些基础性的、技术性的环节。 他对于明朝官员的描绘也十分精彩。这些官员,有的是清官,有的是贪官,有的是有能力的,有的是碌碌无为的。但无论他们的品行如何,他们都深陷在一个庞大的体制之中,难以自拔。黄仁宇先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明朝官僚体制的复杂性和惰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改革的艰难。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的“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黄仁宇先生以他独特的“大历史观”,将一个看似普通的一年,变成了剖析明朝制度性弊病的绝佳窗口。他没有简单地堆砌史料,也没有追求戏剧性的叙事,而是通过对几个核心人物的命运轨迹的描摹,展现了整个明朝晚期社会运作的深层逻辑。 我特别欣赏他对“非生产性”官僚的分析。他指出,明朝的官僚体系,已经越来越庞大,而且很多官员的职责并不在于实际的生产或管理,而是在于维护体制的运转。这种“政治上的经济学”,让我看到了权力运作的另外一面。 书中关于严嵩和徐阶的权谋斗争,虽然篇幅不长,但却生动地展现了明朝官场上的尔虞我诈。然而,黄仁宇先生并没有将此仅仅视为个人斗争,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制度背景下,分析了这种斗争是如何受到体制的鼓励和制约的。这种分析,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读完《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版,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由伟人的意志或宏大的事件所驱动,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细节、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难以言喻的制度惯性所塑造。《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最让我惊叹的就是作者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他像一位解剖学家,将明朝这个庞大的政治躯体,在万历十五年这个特定的时间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剖。 他笔下的万历皇帝,并非是后世那些对历史影响深远的君主,而是一个沉迷于后宫、不理朝政的普通人。然而,正是这个“不理朝政”的皇帝,却成为了明朝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黄仁宇先生并没有简单地批判皇帝的懒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皇帝背后的制度设计和官员的生态。他用“技术官僚”和“文官集团”的概念,解释了权力如何在分配和制衡中逐渐失衡。这种分析,让我意识到,一个王朝的命运,往往掌握在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人物手中,以及那些无形却又强大的制度力量里。
评分比较出名的一本书,写明朝比较好!
评分听说此书评价高,买来试试
评分挺好的,喜欢。
评分值得一看的书
评分听说此书评价高,买来试试
评分挺好的,喜欢。
评分很不错啊,是我想买的。
评分纸张不错,印刷很好,配图也很清晰!
评分比较出名的一本书,写明朝比较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