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攸关的抉择》这本书中,作者伊恩?克肖用十个章节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从英国决定坚持抗击德国,到德国决定在珍珠港事件后向美国宣战,再到希特勒决定消灭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这些决策把欧亚大陆上的两场互相分隔的战争,转变成一场真正全球化的冲突。尽管在1941年底,战争仍有三年多的进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在此时就已经注定了。
任何决策的制定都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意识形态、决策者所能掌握的情报信息、国内舆论、国际环境、决策者的理智与情感……这些无一不影响着“二战”中这些决策的形成过程。作者充分分析了这些因素在这十个决策中的作用与影响,试图为读者还原当时战场之外看不见的硝烟。但历史的发展并不具有必然性。作者还专门分析了被决策者们抛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合理推测了选择这些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对这些替代方案被放弃过程的分析更是凸显了决策者做出这些命运攸关的抉择背后的逻辑。
一个壮举。——《爱尔兰时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充满学术洞察力的分析……它的几乎每一页都闪耀着光辉。——《观察家报》一次精彩的历史重建。——《标准晚报》这本书充满智慧、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仿佛这段关键的历史重现在我们眼前。——《星期日先驱报》对那些渴望了解高层政治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星期日邮报》
作者:(英国)伊恩·克肖(Ian Kershaw) 译者:顾剑
伊恩·克肖(Ian Kershaw)是世界知名的20世纪德国史学家,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在希特勒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毕业于利物浦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曼彻斯特大学、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诺丁汉大学:从1989年起担任谢菲尔德大学的现代史教授,直至退休。主要著作有《希特勒迷思》、两卷本《希特勒传》与《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2002年,他因为在历史学方面的贡献被封为爵士。
顾剑,毕业于南开大学。2000年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在美生活二十余年,现在美国一大学任终身教授。爱好军事政治史,业余时间笔耕不辍。
致谢
本书主要人物一览表
前言
第一章
伦敦,1940年春
英国决意独自抗战
第二章
柏林,1940年夏秋
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
第三章
东京,1940年夏秋
日本决定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四章
罗马,1940年夏秋
墨索里尼出手瓜分世界
第五章
华盛顿特区,1940年夏到1941年春
罗斯福决定伸出援手
第六章
莫斯科,1941年春夏
斯大林的刚愎自用
第七章
华盛顿特区,1941年夏
罗斯福决定不宣而战
第八章
东京,1941年秋
日本决定开战
第九章
柏林,1941年秋
希特勒决定向美国宣战
第十章
柏林/东普鲁士,1941年夏秋
希特勒决定屠杀犹太人
后记
注释
参考书目
第一章
伦敦,1940年春
英国决意独自抗战
首相不喜欢邀请墨索里尼居间调停的提议。希特勒不可能同意我们尚可接受的任何停战条件。只有我们愿意放弃马耳他和直布罗陀,再加上某些非洲殖民地,希特勒才有可能同意停战,我方才能从这一团糟的局面当中脱身。我们真正的出路在于让希特勒相信他无法终击败我们……哈利法克斯认为寻求墨索里尼调停,看看他能干些什么,这并没有什么坏处。如果停战条件太苛刻,我们总还能拒绝的。
——引自内维尔?张伯伦日记,1940年5月26日
“未来的世代将会铭记,对于我们应该单独战斗下去这个关键问题,战时内阁从来都没有过怀疑。国内所有党派的政治家,从来都对此坚信不疑,从未在这种毫无现实意义的问题上浪费时间。”1丘吉尔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当中如是说。丘吉尔的说法,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如何看待“二战”历史,在全世界制造了这样一种神话:在极为不利的战略局势下,英国面对着一个强大、胜利、咄咄逼人的德国,孤单却坚韧不拔,从来没有动摇过独自抗争到底的决心。因为后世知道战争的结局,很难改变从结果来倒推开局的思维倾向。由于丘吉尔在战争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还有他极富感染力的回忆录,历史学家很难罔顾后来的史实——丘吉尔1940年夏季那些热情雄辩的演说、由此激发的全国抗战的决心、不列颠之战的胜利,美国跨越大西洋伸出的援助之手,等等。但是丘吉尔本人知道得太清楚了,在1940年5月那些黑暗的日子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从当时的角度,而非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审视历史,往往会重新发现很多令人惊奇的事实。至少,历史的真实并不像事后看来的那么清晰,而是更加模糊,更令人困惑。1940年5月所发生的事情就是如此。
那是一段风雨飘摇的焦虑时光。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英国远征军看来在劫难逃,曾经不可一世的法兰西陆军在德国的进攻面前分崩离析,英国不可能马上获得来自美国的任何实质性援助。实际上,连来自英帝国各海外自治领的及时有力的援助,都可望而不可即。而英国本土防御则非常脆弱,德军入侵不列颠本岛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大势如此,如果英国政府真的像丘吉尔所说,从未认真考虑过国家是否应该,或者能否继续战斗这个问题,那才是难以想象的……
1
英国如何沦落到极端虚弱、几乎只能妥协求和的处境,史家早已进行过详尽而广泛的分析。早在1940年,政坛就广泛流传着一篇题为《罪魁祸首》的抨击性政论,矛头直指20世纪30年代执掌英国政坛、对希特勒推行绥靖主义危险政策的政客。3当时主要被指摘的对象包括严于律己、有道德洁癖、多谋却不善断的内维尔?张伯伦,他于1937年5月到1940年5月间出任首相;还有身材高大、缺乏幽默感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哈利法克斯勋爵是一位老资格外交官,曾出任印度总督,以对宗教的虔诚和对英国传统猎狐运动的热情著称,甚至有个外号叫作“狐仙”*。哈利法克斯勋爵在丘吉尔政府中留任外交大臣一职。历史从未原谅这些绥靖主义者。在1938年的慕尼黑阴谋当中,英法向希特勒的勒索屈膝投降,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片土地拱手相让。这个事件将张伯伦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可是,人们忘记了,直到慕尼黑事件之前,绥靖主义在英国是广受大众支持的外交政策,很多后来批评绥靖主义有力的人当时也在支持者之列。英国政府为了绥靖希特勒德国,无疑犯下了严重的政治战略错误。但是这些错误还是应该放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当中来看。当时希特勒德国对和平的威胁才刚刚被大众所认识,而英国正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内政外交问题。
当时主要有三个问题使英国极为虚弱:经济危机、英帝国内部的危机和军备竞赛危机。所以,当纳粹独裁者发出战争威胁的时候,这些内政外交问题使英国难以强硬地面对德国的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只是在表面上维持着超级大国的架子。英国总体上仍是净债权国,它向英帝国自治领和其他战时盟国的贷款余额在1920年是18.5亿英镑,但是英国对美国的负债总额却达到了47亿美元。这是国际金融权力由英国向大西洋彼岸转移的征兆,也预示着未来英国将会越来越多地在各方面依赖美国的支持……4就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这些自治领都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离心倾向,英帝国初现分崩离析的迹象。直到1920年底,随着战争创伤逐渐愈合,以上帝国的危机还被隐藏地很好。即便如此,平
静的表面之下仍有暗流汹涌。5战前支持帝国经济繁荣的那些支柱产业——煤炭、钢铁、造船、纺织业——都面临长期衰落的局面。整个20年代,失业率居高不下。英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6可是在经济停滞和衰落的大势之下,仍然有新经济产业在生根发芽。有些老工业中心城市开始破败,但在20年代后期,国家仍有昙花一现的对经济繁荣的信心和希望。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甸甸的震撼。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那种会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仍然久久回味,甚至会反复思考的书。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有一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完美结合的能力。你既能看到整个战争的大背景,感受到时代的洪流,又能聚焦到那些影响战局的细微之处,比如一封电报,一次秘密会谈,甚至是一个领导人的眼神。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决策”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他并没有将决策过程简单化,而是展现了其中充满了未知、风险,以及无数次的权衡与妥协。例如,在分析某个国家为何会选择“孤注一掷”的策略时,作者就详细地剖析了其国内的政治形势、经济压力、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判断。这种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对战争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读这本书,仿佛是参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盛大研讨会,你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在思考,在判断,在尝试理解那些曾经做出过改变世界之人。
评分从这本书的书名上,我就已经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份量。“命运攸关的抉择”,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历史张力。拿到实体书,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让我知道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书。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一种非常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决策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决策时,所采取的那种“多角度切入”的方式。他不会只从一个视角出发,而是会同时考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将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讨论某个国家为何会做出某个“冒险”的军事部署时,作者会深入分析其国内的社会矛盾、民众的情绪、以及对敌对方心理的揣摩。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战争的根源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一层层地剥开历史的面纱,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觉得“命运攸关的抉择”这个说法太有冲击力了。拿到手后,发现它确实名副其实。这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翻的书,它需要你静下心来,投入进去,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重量。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你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决策背后的真相。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那种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让我觉得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例如,在描绘某个战役前夕的军事会议时,作者详细地展现了不同将领之间的争论、妥协,以及最终的决断过程。你能够感受到那种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感,那种将士们肩负的沉重责任。而且,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流畅,即使是涉及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作者也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其阐述清楚,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学到不少知识。它不只是让我们了解“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会发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的升华。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注重细节,他能够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史料中,挖掘出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信息。我特别欣赏他对于“蝴蝶效应”在历史决策中的体现的描述。一个看似微小的决定,可能在事后看来,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例如,在分析某个国家为何会逐步走向战争时,作者就细致地描绘了从最初的一些小的外交摩擦,到一系列的军事部署,再到最终全面开战的过程。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战争归咎于某个人的决策,而是展现了各种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将国家推向战争的深渊。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从中汲取智慧,反思当下。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能够“穿透表象,直抵本质”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正是如此。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二战期间的那些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驱动这些事件发生的深层动力——那些在无数个深夜里,在灯火阑珊处,由少数人做出的,却牵动着千万人生死的决策。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引导性,他不是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分析,自己去体悟其中的艰难与智慧。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描写某位决策者在面对巨大的军事压力时,如何权衡国内经济、外交关系、以及士兵生命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做出一个看似冒险却又不得不做的决定。那种对细节的挖掘,对人物心境的刻画,简直是栩栩如生。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想象当时的情景,代入到那个决策者的角色中。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一种审视历史、理解现实的全新视角。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无数次的十字路口,而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未来。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我个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十字路口,总觉得需要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一些力量。这本书,恰好给予了我这份力量。作者的叙事风格,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构建”。他仿佛是用文字搭建了一个又一个的决策现场,让你置身其中,亲历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在决策中的作用的阐释。在那个信息传递相对滞后的年代,决策者们往往需要在极度缺乏清晰信息的情况下,做出影响深远的判断。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引用和严谨的逻辑推导,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例如,在分析某个国家为何会误判敌方的意图时,作者就细致地剖析了当时情报的来源、分析的偏差,以及领导人自身的思维定势。这种对于决策背后“认知局限”的深入探讨,让我觉得非常受启发。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历史,更是学习如何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起初,我抱着一种“来者不善”的心态,毕竟“二战决策史”这个课题本身就浩瀚无垠,想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做到既全面又深入,实在是不小的挑战。然而,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史学普及读物,也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的学术专著。它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巧妙地选取了几个最能代表二战关键转折点的决策时刻,然后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其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决策过程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清晰和条理分明。他不会让你感到信息过载,反而会让你一步步地跟随他的思路,理解每一个决策是如何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交织下形成的。例如,在分析珍珠港事件的决策时,作者并没有仅仅聚焦于日本的偷袭,而是回溯了其背后的战略考量、国内的政治博弈、以及与美国之间长期的矛盾积累。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跟着一位资深的战略家一起复盘,学习他如何分析局势、评估风险、做出判断。而且,作者的语言也极富感染力,即使是枯燥的军事部署和政治谈判,在他的笔下也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历史阅读体验。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只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真正地带你走进那些关键的决策时刻,去感受当时决策者所面临的压力、困境和选择。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有一种将宏大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相结合的能力。你既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大潮涌动,又能看到在时代浪潮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是如何做出影响历史走向的决定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每一个决策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客观。他不会轻易地褒贬人物,而是力求还原当时的情境,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例如,在探讨某个领导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为何会做出某个“惊世骇俗”的决定时,作者就细致地描述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国际援助的渺茫、以及国内民众的期待。这种沉浸式的叙事,让我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以及历史进程的偶然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关于领导力、关于勇气、关于人性的深刻探讨。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书,不应该只是冰冷的事实堆砌,而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甚至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的笔调有一种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却又不失现代的叙事节奏。他能够将那些年代久远的事件,那些发生在遥远国度的决策,讲述得如同发生在昨天一般,清晰而生动。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在描述一些关键决策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展示了整个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包括信息的不对称、个人的情感因素、以及各种利益的博弈。例如,在分析某个国家为何会放弃和平谈判而选择战争时,作者就细致地展现了当时国内激进派的压力、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领导人内心的犹豫和挣扎。这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充满了对复杂人性和历史偶然性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无数个微小决策积累的结果,而每一个决策,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评分从封面上那凝重而充满历史感的字体,到“汗青堂丛书”这个响亮的名号,再到“二战决策史”这个点明主题的副标题,我就知道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拿到它的时候,正是某个阴雨绵绵的下午,书本沉甸甸的压在手里,仿佛承载了那个时代无数的重量。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那种严谨而又不失文学性的叙事风格,仿佛你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身临其境地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到那些至关重要的决策点,剖析那些改变世界走向的瞬间。每一个字句都透露出作者对史料的考究,对人物心理的揣摩,以及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关键人物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矛盾与权衡。比如,在探讨某位领导人面临两难选择时,作者就细致地描绘了他当时的焦虑、他的信息来源、他身边人的意见,甚至是那个夜晚的星空。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历史人物一下子鲜活起来,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了他们为何会做出那样的决定,即使事后看来,有些决定是如此的“攸关命运”。这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决策,更是关于人性的选择,关于领导力的考验,关于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浮沉。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