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

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振鐸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古代史
  • 木刻
  • 繪畫
  • 藝術史
  • 中國藝術
  • 版畫
  • 曆史
  • 文化
  • 工藝美術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木垛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上海書店
ISBN:9787545802504
商品編碼:10290160001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0-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
  • 作者:鄭振鐸
  • 定價:25
  • 齣版社:上海書店
  • ISBN號:9787545802504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0-07-01
  • 印刷時間:2010-07-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245
  • 字數:210韆字

編輯推薦語

鄭振鐸先生一生好書,有《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等著作,但真正獨樹一幟的是他畢其一生研究的中國木刻畫。他選編的《中國古代木刻畫選集》,直到1985年2月,纔**麵世。“史略”為一函九冊中的第九冊。“史略”中有大量圖畫,鄭振鐸先生比較式的細緻分析、精妙推想,加上從古籍版式、現收藏地、中肯點評,使“史略” 成為難得的、入門中國古代木刻畫*佳的藍本,大可以按圖索驥,少走彎路。

內容提要

這是鄭振鐸先生一生中*後一部開拓性的學術專著,是他嘔心瀝血,窮 其一生搜集、整理、研究、編印的一部中國木刻版畫史料,從醞釀到*終齣 版,曆經半個多世紀的麯摺,直到1985年2月,纔以《中國古代木刻畫選集 》的形式**麵世,共一函九大冊,其中第九冊即《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 。此書問世後,立即引起轟動,被譽為版畫史上的盛事。
    

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1958),**文學傢、史學傢、文物考古學傢、翻譯傢。主要著作有《文學大綱》、《俄國文學史略》、《中國文學論集》、《中國俗文學史》、《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曆史參考圖譜》、《偉大的藝術傳統圖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古代版畫史略》等;編著有《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中的戀愛故事》、《希臘神話與英雄傳說》等。

目錄

鄭振鐸先生的*後一部奇書——唯大時代乃産生大著作
一 緒言/1
二 *早的木刻畫(868~960年)/8
三 宋金的木刻畫(960~1279年)/16
四 元代的木刻畫(1279~1368年)/22
五 明初的木刻畫(1368~1521年)/31
六 光芒萬丈的萬曆時代(1573~1620年)/51
七 徽派的木刻畫傢們(1582~1653年)/96
八 明末的木刻畫(1621~1644年)/124
九 彩色木刻畫的創作(1594~1934年)/147
十 清代早期的木刻畫(1644~1795年)/161
十一 清代後期的木刻畫(1796~1911年)/186
十二 年畫/202
附錄/213
關於版畫/213
《中國版畫史圖錄》自序/223
附:《中國版畫史圖錄》編例/236
《中國古代版畫叢刊》總序/238
《中國版畫選》序言/243


中國古代版畫藝術的璀璨星河:一部視覺與思想的流轉史 在中國悠久而輝煌的藝術長河中,版畫,特彆是木刻版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曆史底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承載著社會思想、文化觀念、審美情趣的生動載體。這部關於中國古代木刻版畫的史略,旨在撥開曆史的迷霧,追溯這門古老藝術的源頭,梳理其漫長發展脈絡,洞察其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藝術特徵,探究其創作技法、錶現形式的演變,並深入理解其在中國社會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貢獻。 我們並非意圖囊括中國古代所有的版畫作品,也並非要 exhaustive 地羅列每一位版畫傢的名字。此書的野心在於,通過精選具有代錶性的木刻作品,勾勒齣中國古代版畫藝術在漫長歲月中逐步發展、演變、成熟的總體輪廓。我們試圖呈現的,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版畫的視覺敘事,一部關於創作者們如何運用刀與墨,在木闆上雕刻齣時代的精神與民族的魂魄的史詩。 源起與萌芽:從漢晉的印章與畫像石的啓示 要理解中國古代木刻版畫,我們不得不迴溯其最古老的源頭。雖然嚴格意義上的木刻版畫齣現較晚,但其藝術基因可以追溯到更早期的雕刻藝術。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上生動的人物、動物、神話故事的雕刻,以及同期齣現的印章藝術,都已具備瞭“刻”與“印”的基本原理。這些早期雕刻藝術中對綫條的運用、空間的布局、形象的提煉,為後來的版畫創作提供瞭寶貴的啓示。它們是中國古代藝術傢們對於造型、敘事以及將二維平麵圖像轉化為實體印記的初步探索,是木刻版畫萌芽期的重要前奏。 唐宋的初步繁榮:佛教的助推與世俗的興起 中國古代木刻版畫的真正發展,與佛教的傳入和傳播密不可分。唐代,佛教的盛行催生瞭大量的佛經雕版印刷,其中不乏精美的插圖。這些佛經插圖,如《金剛經》捲首的釋迦牟尼說法圖,已展現齣相當高的藝術水準,綫條流暢,構圖嚴謹,形象生動,初步奠定瞭木刻版畫的藝術基礎。同時,唐代的墓室壁畫和石窟寺中的雕刻藝術,也為版畫創作提供瞭豐富的題材和錶現手法。 宋代是中國古代版畫發展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時期。隨著印刷技術的成熟和紙張的大量生産,書籍的普及成為可能,而插圖在書籍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宋代的官方刻書和私人刻書都大量采用木刻插圖,題材也更為廣泛,涵蓋瞭曆史故事、神話傳說、文學作品、科技圖譜、醫藥知識等方方麵麵。宋版畫的特點是綫條細膩,造型準確,寫實性較強,充滿瞭生活氣息。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的早期版本,其中的插圖就為我們描繪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紛呈的曆史場景。這一時期的木刻版畫,不僅是圖文並茂的知識傳播媒介,更是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藝術品。 元明清的輝煌與多元:世俗化的潮流與市民文化的繁榮 元代,雖然政治上受到濛古族統治,但文化藝術卻呈現齣開放融閤的特點。元代的版畫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部分作品更加注重裝飾性和圖案化,色彩運用也更為大膽。 明代是中國古代木刻版畫的黃金時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版畫藝術迎來瞭前所未有的繁榮。這一時期的木刻版畫題材極其廣泛,人物、山水、花鳥、建築、曆史故事、小說戲麯、年畫、插圖等應有盡有。在藝術風格上,明代版畫呈現齣多元化的特點。其中,以“姑蘇版”為代錶的插畫類木刻,畫麵精細,人物形象生動,色彩艷麗,具有濃鬱的裝飾性,深受大眾喜愛。而一些文人畫傢如唐寅、仇英等人的畫作也被大量刻印成版畫,使得版畫藝術與文人畫風得以結閤。此外,明代也是年畫創作的鼎盛時期,各地形成瞭各具特色的年畫流派,如楊柳青年畫、桃花塢年畫、硃仙鎮年畫等,它們以喜慶祥和的主題、鮮明的人物形象、粗獷的筆觸,成為中國民間藝術的重要代錶,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清代,木刻版畫在明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並且齣現瞭新的變化。一方麵,傳統題材和風格得以延續,年畫等民間版畫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麵,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加,西方版畫技法和觀念也開始傳入,對中國的版畫創作産生瞭一定的影響。例如,一些帶有西洋風格的人物描繪和透視技法開始齣現在部分版畫作品中。清代晚期,隨著照相製版等新技術的齣現,傳統木刻版畫的地位受到一定衝擊,但其藝術價值和曆史意義依然不容忽視。 技法與錶現:刀筆之間的生命力 木刻版畫的創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場與材料的對話,一場刀與木紋的較量。從最初的簡單雕刻,到後來復雜的套色印刷,其技法經曆瞭漫長的發展和演變。 刀法: 不同的刀法決定瞭綫條的粗細、轉摺、力度和質感。例如,細綫雕刻需要精湛的技巧,粗綫條則能展現齣強勁的生命力。刀法的運用直接影響到畫麵的情緒和錶現力。 墨色: 版畫的墨色運用也十分講究。從純粹的黑白對比,到逐漸發展的單色套印、雙色套印,乃至多色套印,每一次色彩的引入都極大地豐富瞭版畫的錶現力,使其能夠呈現齣更為細膩的層次和更為鮮明的視覺效果。 材料選擇: 木材的選擇也至關重要。不同種類的木材,其紋理、硬度、韌性都不同,這會直接影響到雕刻的難易程度和最終的印製效果。 構圖與造型: 中國古代版畫在構圖上繼承瞭中國畫的優良傳統,注重意境的營造和畫麵的平衡。在造型上,既有高度寫實的,也有誇張變形的,既有工筆細描的,也有粗獷寫意的,展現瞭藝術傢們豐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 功能與價值:不僅僅是圖像 中國古代木刻版畫的功能是多方麵的,其價值也遠超於單純的圖像復製。 知識傳播: 在印刷術不發達的古代,木刻版畫是傳播知識、普及文化的重要媒介。經書、史書、小說、戲麯、科技著作的插圖,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使得知識能夠惠及更廣泛的人群。 思想載體: 版畫也承載著時代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倫理道德。佛經版畫傳播佛教教義,年畫中的吉祥圖案寄托著人們的美好願望,曆史故事版畫則傳承著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價值觀。 藝術錶達: 許多木刻版畫本身就是傑齣的藝術品,它們展現瞭中國古代藝術傢高超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造詣。文人版畫更是將書畫藝術與版畫技法完美結閤,具有極高的藝術品鑒價值。 社會功能: 年畫等民間版畫更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成為節日慶典、傢庭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影響著社會風俗。 結語:曆史的迴響與未來的啓示 這部關於中國古代木刻版畫的史略,試圖通過梳理曆史,呈現一幅壯麗的視覺畫捲。它不是一部冰冷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力圖讓讀者在字裏行間,感受到刀木碰撞的韻律,觸摸到曆史的溫度,聆聽那來自遠古的迴響。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珍貴木刻作品的解讀,讓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生活,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審美追求,以及那份在刀筆之間流淌的、生生不息的創造力。 時至今日,當我們審視這些古老的木刻版畫時,它們所蘊含的智慧、情感和藝術價值,依然能夠給予我們深刻的啓示。它們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珍視和傳承。這部史略,便是我們嚮這些沉默的藝術品緻敬的一份努力,也期盼能喚起更多人對中國古代版畫藝術的關注與熱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簡直是我藝術探索之旅中的一大驚喜。我一直對那些古籍中精美的插畫感到好奇,總想瞭解它們是如何製作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好奇心,它詳細地介紹瞭中國古代木刻畫的發展曆程,從最早的佛教版畫到後來的小說插圖、年畫等等,各個時期都有精彩的代錶作品展示和深入的解讀。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宋代木刻畫的描寫,那些綫條的流暢和人物的神態刻畫,都充滿瞭宋人特有的雅緻和細膩。而明清時期的木刻畫,則展現瞭另一種蓬勃的生命力,無論是精美的戲麯插圖還是充滿喜慶氣氛的年畫,都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熱鬧與活力。這本書不僅讓我欣賞到瞭精美的木刻畫作品,更讓我深入瞭解瞭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它們在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評分

這本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古代視覺文化的新世界。我一直對那些古老的圖畫情有獨鍾,但又對其背後的工藝和曆史瞭解甚少。這本書則係統地填補瞭我的知識空白。它從技術的角度,闡述瞭木刻畫的製作過程,從選材、雕刻到印刷,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匠心。更重要的是,它從文化的角度,解讀瞭木刻畫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我驚嘆於唐代佛教版畫的莊嚴與肅穆,也著迷於宋代小說插圖的生動與傳神,更被明清年畫的絢爛與活潑所感染。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木刻畫風格的對比分析,也讓我對中國古代木刻畫的多樣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木刻畫不僅僅是圖畫,更是那個時代人們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的生動記錄。

評分

我一直對古代的插圖和裝飾性圖案頗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在古籍中齣現的精美插畫。這本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好奇心。它係統地梳理瞭中國古代木刻畫的發展脈絡,從早期的佛教造像版畫,到小說戲麯的插圖,再到年畫和風俗畫,每一個階段都有詳盡的介紹和豐富的圖例。我特彆驚嘆於那些宋代小說插圖的精緻,人物的錶情、服飾的紋理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完全不輸於後世的繪畫作品。而明清時期那些色彩斑斕的年畫,更是將木刻畫的裝飾性和趣味性發揮到瞭極緻,無論是吉祥圖案還是戲麯故事,都充滿瞭濃鬱的民間藝術氣息。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流派木刻畫的比較分析也十分精彩,讓我得以窺見中國古代木刻畫的多樣性和地域特色。例如,江南地區的木刻畫以秀麗雅緻著稱,而北方地區的則更顯粗獷豪放。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木刻畫並非簡單的“圖畫”,而是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社會變遷的藝術載體。它不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對古代社會生活、思想觀念、審美情趣的一次深刻洞察。

評分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藝術,是深入瞭解其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之一。這本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窗口。我驚嘆於中國古代匠人們用最樸素的木頭,雕刻齣如此豐富多彩的視覺世界。書中對從魏晉南北朝到明清時期木刻畫的演變過程,有著清晰的脈絡梳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代錶性作品的賞析,那些精美的插圖,配以作者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仿佛看到瞭古代社會的縮影。例如,書中對佛教版畫的介紹,讓我感受到瞭古代宗教的虔誠與藝術的結閤;對文人版畫的解讀,則展現瞭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情趣;而對民間年畫的描繪,更是讓我感受到瞭普通百姓生活的喜樂與希望。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藝術史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思想文化和審美趣味的百科全書。

評分

我原本以為“史略”這類書籍會比較沉悶,但《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吸引人,就像是在聽一位資深的藝術史傢,一邊興緻勃勃地講述,一邊隨手翻動著精彩的圖冊。書中對於不同時期木刻畫的風格變化,從早期綫條的粗獷有力,到宋代的細膩寫實,再到明清的繁復華麗,都有著非常到位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重要作品的細緻解讀,比如那些承載著曆史信息和時代精神的古籍插圖,它們不僅僅是文字的補充,更是一種獨立的藝術錶達。書中也探討瞭木刻畫的社會功能,例如它在宗教傳播、知識普及、民間娛樂等方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讓我看到瞭藝術與社會的緊密聯係。讀完這本書,我對中國古代的版畫藝術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遙遠而模糊的概念,而是變得鮮活、具體,充滿瞭藝術的魅力和曆史的厚重感。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中國古代版畫藝術的書籍。這本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絕對是我的不二之選。它以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語言,將木刻畫的發展曆史娓娓道來。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代錶性作品的深入剖析,不僅僅是簡單地展示圖片,更重要的是對其藝術風格、創作背景、社會影響等方麵進行瞭詳盡的闡述。例如,書中對《金瓶梅》插圖的分析,不僅讓我看到瞭其藝術上的高度,更讓我理解瞭它在當時社會環境下的特殊意義。同時,書中也並未迴避木刻畫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和轉型,例如從最初的宗教宣傳到後來的世俗化發展,再到近代印刷技術的衝擊,這些都使得這本書的內容更加立體和豐滿。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鮮為人知的木刻畫流派和藝術傢的介紹,這讓我大開眼界,發現瞭許多被低估的藝術瑰寶。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知識的渴求,更激發瞭我對中國古代藝術的進一步探索欲望。

評分

這本《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簡直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中國古代藝術世界的一扇隱秘之門。我一直對那些流傳韆年的捲軸和壁畫心懷敬畏,總覺得它們高高在上,難以親近。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那些生動鮮活的木刻畫立刻吸引瞭我。我驚喜地發現,原來古代的匠人們,用他們手中的刀和一塊塊樸實的木頭,就能雕刻齣如此細膩、傳神、充滿生命力的圖像。書中對不同時期木刻畫風格的演變,從粗獷的唐風到精美的宋韻,再到明清的繁復,都有著細緻入微的描繪。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題材木刻畫的解讀,比如那些描繪神話傳說、曆史故事的畫麵,每一筆每一刀都充滿瞭敘事的力量,仿佛能聽到古人的低語,看到他們腦海中的奇幻世界。還有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版畫,記錄瞭市井百態、風土人情,讓我感覺與那個遙遠的時代瞬間拉近瞭距離。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長者,耐心地嚮我講述著一段段塵封的藝術往事,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它讓我明白瞭,藝術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那些名貴的材質和精雕細琢的技藝,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情感、思想和生命力。這本書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曾經忽略的、看似“樸素”的藝術形式,發現它們同樣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評分

我原本以為《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會是一本比較“硬核”的書,沒想到讀起來卻如此引人入勝。這本書的結構清晰,敘述流暢,將中國古代木刻畫的發展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代錶性作品的賞析,那些精美的木刻畫圖片,配閤著作者的深入解讀,讓我仿佛置身於古代的藝術世界。書中不僅展示瞭木刻畫的視覺之美,更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例如,書中對佛教版畫的介紹,讓我理解瞭木刻畫如何成為傳播宗教思想的重要媒介。而對小說、戲麯插圖的分析,則展現瞭木刻畫如何豐富瞭文學作品的敘事性和觀賞性。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增長瞭見識,更對中國古代的藝術形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和更廣泛的理解。

評分

讀完《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我最大的感受是,藝術的魅力無處不在,即便是在最樸素的材料和最傳統的技術中。這本書以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和生動的敘事,為我揭示瞭中國古代木刻畫的輝煌曆程。我被書中那些曆經歲月洗禮的版畫所吸引,它們或莊嚴,或詼諧,或細膩,或粗獷,無不展現著古代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書中對不同時期木刻畫風格的細緻分析,讓我看到瞭藝術的演變與革新。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具體作品的深入解讀,它們不僅僅是圖片,更是承載著曆史信息和時代精神的藝術品。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木刻畫在中國古代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文化傳播、社會生活等方麵所起到的獨特作用。它拓寬瞭我的藝術視野,也讓我對中國古代的藝術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欣賞。

評分

這本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帶給我的震撼,遠遠超齣瞭我對於一本“史略”類書籍的預期。它並非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充滿瞭藝術的生命力。我從書中看到瞭木刻畫是如何從一種技術手段,逐漸演變成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並深刻影響瞭中國古代的文化傳播和審美習慣。書中對佛教版畫的論述,讓我驚嘆於古代僧侶和匠人們的虔誠與智慧,他們如何用木刻畫來傳播教義,撫慰人心。而隨後的文人版畫,則展現瞭另一種境界,士大夫們的雅趣和對自然、人生的感悟,通過精妙的刀法呈現在紙上。最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明清時期年畫的研究,那些春節時掛在門上的鮮艷的畫作,原來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民俗文化和象徵意義,它們是普通百姓生活最直接的藝術寫照。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並非隻屬於廟堂之上,它同樣存在於市井街巷,存在於每個普通人的心中。它讓我對中國古代的藝術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