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社會心理學現在比以前更有用處。不管我們想要瞭解自己,還是周圍的社會世界,社會心理學都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社會心理學傢研究我們的個人認同感、我們對他人的印象、我們關於世界上事件的信念,我們感覺到的服從與社會群體的壓力,以及我們對愛和有意義的社會關係的搜尋。社會心理學還幫助我們理解當今的新聞標題背後的故事,這些標題涉及的主題包括國際恐怖主義、種族偏見、性騷擾、互聯網對社會生活的衝擊、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變化。或者罪犯審判中的目擊者證詞。自然而然,教師、健康專傢、律師、商業領導者以及許多不同職業的人們,都會發現社會心理學在他們的工作中很有價值。在《社會心理學》的第12版中,我們試圖呈現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發現,同時展現社會心理學原則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之間的聯係。
作者簡介
謝利·泰勒,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一位心理學教授。泰勒博士從康涅狄格學院獲得她的心理學學士學位,從耶魯大學獲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她在哈佛大學執教到1979年,然後加入UCLA。她因為她的工作獲得多次奬勵,包括社會心理學傑齣科學貢獻Donald Campbell奬,健康心理學突齣科學貢獻奬,美國心理學會傑齣科學傢奬,以及美國心理協會William.James Fellow奬。她是許多雜誌的編委會成員。
利蒂希亞·安妮·佩普盧-UCLA心理學教授。佩普盧博士從布朗大學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從哈佛大學獲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自1973年開始,她在UCLA執教,擔任社會心理學項目主席和女性研究中心副主管。她被選為人際奬係研究國際協會主席,並獲得性彆科學研究協會傑齣科學成就奬。
戴維·西爾斯,UCLA心理學和政治科學教授,社會科學前任院長,以及社會科學研究所的現任主管。西爾斯博士從斯坦福大學獲得曆史學學士學位,從耶魯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從1962年開始,他在UCLA執教。他被選為美國人文社會學會會員,社會經濟進展協會主席,以及政治心理學國際協會主席。
內頁插圖
目錄
叢書總序
譯者序
序言
第1章 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
新聞聚焦:大學運動中球迷的犯規行為
社會心理學途徑
社會心理學的曆史根源
社會心理學理論
社會心理學方法
研究特寫:社會心理學中的元分析
研究的倫理道德
小結
關鍵術語
第2章 對人知覺:形成對他人的印象
新聞聚焦:套著牽引帶的男人還是拉著牽引帶的女人?
我們使用哪些信息?
整閤印象
動機性對人知覺
對行為進行歸因
判斷的準確性
非言語溝通
欺騙問題
小結
關鍵術語
第3章 社會認知:瞭解社會世界
新聞聚焦:傷亡增加證明應該撤軍還是繼續駐守?
社會推理
情緒與推理
研究特寫:“我將會在周五之前完成它”:運轉中的計劃謬誤
圖式
圖式加工
心理捷徑:使用認知啓發式
使用哪些圖式?
何時使用圖式?
運轉中的圖式
小結
關鍵術語
第4章 自我:瞭解自己
新聞聚焦:娘娘腔男人州長
什麼是自我?
自我知識來自哪裏?
自我知識的各個方麵
自我調節
動機與自我
研究特寫:自我增強是否帶來健康的壓力反應——社會神經科學途徑
社會比較理論
自我展示
評價:文化與自我
小結
關鍵術語
第5章 態度和態度改變
新聞聚焦:對小孩甜言蜜語?說服如何可以不這麼隱蔽
定義態度
態度理論
說服
隨時間流逝發生的態度改變
態度與行為
小結
關鍵術語
第6章 偏見
新聞聚焦: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
群體對立的組成要素
偏見的習得
偏見的動機來源
偏見的認知基礎
社會認同
韆變萬化的偏見
研究特寫:測量內隱刻闆印象
減少偏見
小結
關鍵術語
第7章 社會影響
新聞聚焦:所有的蘇珊都到哪裏去瞭?
從眾
順從
研究特寫:多麼巧呀!偶然相似性如何影響順從行為
服從權威
小結
關鍵術語
第8章 人際吸引
新聞聚焦:新戀愛關係:網上尋求浪漫
歸屬需要
兒童依戀和成人依戀
喜歡:人際吸引的基礎
配偶選擇
研究特寫:網絡是建立瞭社會關係還是加重瞭社會孤立?
浪漫愛情
小結
關鍵術語
第9章 人際關係
新聞聚焦:關於同性婚姻的爭論
相互依賴理論
自我錶露
親密關係
權力的平衡
衝突
研究特寫:關係的陰暗麵
滿意
承諾
關係的維持
對不滿的迴應:錶達、忠誠、忽視和退齣
小結
關鍵術語
第10章 群體行為
新聞聚焦:群體思維和美國情報部門關於伊拉剋情報的失誤
他人在場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研究特寫:支持的觀眾會令錶現提高嗎?
群體的基本特徵
群體績效
群體決策
群體互動:競爭與閤作
領導
小結
關鍵術語
第11章 性彆
新聞聚焦:軍旅巾幗
性彆刻闆印象
研究特寫:性彆刻闆印象究竟有多準?
性彆與自我
關於性彆的理論觀點
女性和男性的社會行為比較
女性和男性的角色變化
小結
關鍵術語
第12章 助人行為
新聞聚焦:幫助睏境中的陌生人
利他和親社會行為的定義
助人行為的理論觀點
助人者:誰最有可能幫助他人?
研究特寫:熱心的自由主義者和冷漠的保守主義者
旁觀者介入:幫助有需要的陌生人
誌願者活動:將助人行為當作責任
照料:幫助傢人和朋友
尋求和接受幫助
小結
關鍵術語
第13章 攻擊
新聞聚焦:西班牙的恐怖主義活動
攻擊的起源
攻擊的定義
憤怒的來源
攻擊行為
減少攻擊行為
媒體暴力
研究特寫:視頻遊戲是否會增加攻擊行為?
親密暴力
小結
關鍵術語
第14章 社會心理學與健康
新聞聚焦:肥胖逼近煙草成為緻命殺手
健康行為
研究特寫:安全性行為
壓力與疾病
應對壓力事件
癥狀、疾病和治療
慢性病的社會心理學視角
小結
關鍵術語
第15章 社會心理學與法律(由尤金·博格達和珍妮弗·亨特撰寫)
新聞聚焦:男子被錯控性侵犯及意圖謀殺,DNA證明他無罪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與法律?
目擊證人辨認及證詞
研究特寫:有關恢復性記憶的爭論
刑事被告
陪審團選擇和決策
社會心理學傢對法律係統的貢獻
小結
關鍵術語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我們知道,許多學術領域都在研究社會行為。社會心理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研究途徑。社會心理學途徑不同於研究大規模社會過程的學科,也不同於關注個體的學科。讓我們以大城市中的暴力犯罪作為例子,比較這三種途徑或分析水平。社會學傢、經濟學傢和政治科學傢使用社會水乎的分析。這些學者試圖理解社會行為的一般模式,例如自殺率、選舉行為或消費行為等。根據這種視角,社會行為可以由經濟睏難時期、階級衝突、相互競爭的種族群體之間的衝突、區域性作物歉收、政府政策或技術進步等因素帶來的影響來解釋。社會分析的目標是識彆廣泛的社會力量與社會行為的一般模式之間的聯係。為瞭研究城市地區的暴力,社會科學傢可能會辨析暴力犯罪率與貧窮、移民或工業化等因素之間的關係。
臨床和人格心理學傢通常使用個人水平的分析,他們根據個人的獨特生活曆史和心理特徵來解釋行為。根據這一視角,人格特質和動機可以解釋為什麼個體錶現齣這些行為,以及為什麼兩個人對同一情境作齣非常不同的反應。這一水平的分析強調的是兒童期經曆、能力和動機以及人格或心理調適的個體差異。個體途徑根據罪犯的獨特曆史和特徵來解釋暴力犯罪。例如,在芝加哥的所有銀行齣納員中,為什麼有一名個體瘋狂掃射瞭5名同事?為瞭理解這類行為,使用個體途徑的心理學傢將會考慮這個人的人格和背景:這名銀行齣納員是否抑鬱、患有妄想癥或吸毒?這名齣納員過著一種什麼樣的生活?例如,他在兒童時期是否被虐待過?
社會心理學傢采用的是另一種分析水平:人際水乎。社會心理學傢通常關注個人當前的社會情境。這種社會情境包括環境中的其他人,他們的態度和行為,他們與個體的關係。社會心理學傢對情境力量的強調是基於這樣一種觀點,即人們是隨環境而改變的、變通的以及有適應能力的(Markus,2004)。某個男孩與好朋友在一起時可能是外嚮和健談的,但是與不熟悉的成年人在一起可能會變得害羞和退縮。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支持性的中學女校中可能數學都得A,但是在競爭性的、主要是男性的大學數學班中學習數學可能非常睏難。可見,改變社會情境,個體就會變化。
……
前言/序言
《重塑認知:探索人類行為的內在驅動力》 簡介 在浩瀚的人類曆史長河中,我們個體如同點點星光,在社會這張巨大而復雜的網中交織,相互影響,共同塑造著文明的脈絡。我們為何會做齣某些選擇?是什麼驅使我們與他人互動,並在此過程中産生種種情感、觀念與行為?是什麼讓集體力量如此強大,又能輕易被個體所左右?《重塑認知:探索人類行為的內在驅動力》正是這樣一本深入探索這些根本性問題的著作。它並非一本羅列理論的冰冷手冊,而是一次引人入勝的認知之旅,邀請讀者一起走進人類心靈的深處,剖析那些塑造我們日常生活的社會力量,理解我們如何感知、思考、評價他人,以及這些過程如何最終影響我們的行為。 本書的敘事主綫,在於揭示人類行為背後那股強大而又常常被忽略的社會性根源。從最基本的個體感知與歸因,到復雜的人際關係、群體動力,再到社會影響力、偏見與歧視等宏大議題,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敘事手法,為我們構建瞭一個理解人類社會互動的全景圖。書中匯集瞭心理學領域前沿的理論研究與經典實驗,但更著重於將這些抽象的科學發現,轉化為 relatable、 relatable 的生活場景與個體體驗。每一章都像一次精妙的解剖,層層剝離行為的外殼,直抵其核心的心理機製。 第一部分:個體與社會世界的初次碰撞——感知、認知與歸因 旅程伊始,我們將聚焦於個體如何與周圍的社會世界建立最初的連接。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要接收海量信息,並迅速對其進行加工和理解。本書的第一部分,將深入探討“我們如何看待他人?”、“我們如何形成對世界的看法?”這兩個基本問題。 我們首先會遇到“社會認知”這一概念。這並非指代簡單的信息接收,而是涵蓋瞭我們如何選擇性地注意、解釋、記憶社會信息的過程。我們會瞭解“圖式”(schemas)的重要性——這些心理框架如同我們大腦中的預設程序,幫助我們快速理解新情境,但也可能導緻我們忽略不符的信息,形成刻闆印象。接著,我們將深入探討“歸因理論”,即我們如何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原因。是內因(穩定的性格特質)還是外因(情境因素)?我們對行為原因的判斷,將直接影響我們對當事人的態度和後續的行為。書中將詳細闡述“基本歸因錯誤”和“行動者-觀察者偏差”等經典現象,並通過生動的案例,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這些認知偏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此外,我們還會觸及“自我概念”與“社會認同”的形成。我們如何認識自己?我們如何看待我們在群體中的位置?這些內在的認知,又將如何受到社會反饋和群體規範的影響?理解瞭這些基礎的認知過程,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個體在社會環境中的反應模式。 第二部分:人與人之間的奇妙連接——態度、說服與人際關係 一旦我們開始感知和理解周圍的世界,我們自然而然地會進入更復雜的社會互動領域。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態度”的形成與改變,以及“人際關係”的本質。 “態度”是我們在接觸某人、某事或某物時産生的評價性反應,它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傾嚮。本書將探討態度的構成要素(認知、情感、行為傾嚮),以及它們是如何形成的。我們是否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改變態度?“認知失調理論”將為我們揭示其中微妙的心理機製。當我們的行為與態度不一緻時,我們會感到不適,並傾嚮於改變自己的態度來緩解這種不適,以達到心理上的和諧。 接下來,我們將進入“說服”的領域。在信息傳遞無處不在的今天,理解說服的原理至關重要。本書將解析說服的兩個主要路徑:“中心路徑”(需要仔細思考信息內容)與“外周路徑”(依賴於說服者特質或信息呈現方式)。我們將瞭解什麼因素能讓說服更有效,例如信息來源的可信度、信息的吸引力、以及受眾的心理狀態。 而“人際吸引”則是我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基石。什麼讓我們喜歡某人?是相似性、互補性,還是僅僅的熟悉感?本書將深入探討吸引力的心理學原理,從外貌吸引力到深層的情感連接,剖析友誼與愛情的發生與發展。我們還將審視“親密關係”的動態,包括承諾、信任、衝突以及關係的維護,理解積極和消極的人際互動模式對我們幸福感的影響。 第三部分:群體中的我與群體對我的影響——從眾、服從與群體動力 當個體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匯聚成群體時,新的力量和現象便隨之産生。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群體影響力”——我們如何受到群體的影響,以及我們又如何影響群體。 “從眾”是群體中最普遍的現象之一。為什麼我們在群體中會趨嚮於與他人保持一緻?本書將迴顧經典的“阿希從眾實驗”,解析從眾的心理動因,例如“信息性影響”(相信群體掌握瞭更正確的信息)和“規範性影響”(渴望被群體接納)。我們將瞭解到,從眾並非總是負麵的,有時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社會。 然而,當壓力來自權威時,我們又會錶現齣“服從”。“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的震撼結果,揭示瞭即使在違背自己意願的情況下,個體也會服從權威的指令,這引發瞭深刻的倫理和社會反思。本書將探討導緻服從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抵抗不閤理的權威。 群體動力是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會分析“群體決策”的優勢與劣勢,理解“群體思維”(groupthink)如何導緻糟糕的決策,以及如何避免它。我們還將探討“社會助長”與“社會懈怠”現象——在他人存在時,我們的錶現為何有時會更好,有時卻會更差?“群體極化”又為何會使群體意見更加極端?理解這些群體現象,有助於我們更有效地參與群體活動,並發揮個人和集體的最大潛能。 第四部分:社會錶象與社會衝突——偏見、歧視與社會變革 人類社會並非總是和諧統一,衝突與不公也普遍存在。本書的第四部分,將直麵“偏見”、“歧視”等令人不安的社會現實,並探索“親社會行為”與“反社會行為”的根源,以及“社會運動”的可能性。 “偏見”是一種預先形成的、往往負麵的態度,而“歧視”則是基於偏見而産生的負麵行為。本書將深入剖析偏見形成的心理機製,例如“內群體偏愛”、“外群體同質性錯覺”以及“權威人物的影響”。我們將探討如何挑戰和減少偏見,促進社會公平。 同時,我們也並非總是消極的。書中將闡述“親社會行為”,例如“利他主義”。為什麼我們會幫助陌生人?利他行為的動機是什麼?是齣於共情,還是為瞭獲得社會贊許?我們會審視“攻擊性”的根源,分析其生物、社會和認知因素,並探討減少攻擊性的策略。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社會領域。我們將探討“社會衝突”的根源,以及“群體間關係”的動態。同時,我們也將看到希望的曙光——“社會運動”如何能夠改變社會結構,推動進步。理解社會變革的心理機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參與到構建更美好的社會中來。 結語 《重塑認知:探索人類行為的內在驅動力》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集閤,更是一扇審視自我、理解他人、洞察社會的窗口。它以清晰的邏輯、豐富的例證和深刻的洞察,幫助我們解構那些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挑戰固有思維,從而能夠更理性、更 empathetically 地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通過這本書,讀者將被賦予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人類行為的復雜性,去認識社會力量的強大,並最終學會如何在這個充滿互動的世界中,更積極、更有意義地生活。這本書將是你探索人類內心世界和社會互動奧秘的寶貴指南,引領你進行一場深刻的認知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