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帝師翁同龢的畢生心血。分上下兩冊,集奏疏、函稿、詩詞聯對、文錄、甲午日記、隨手記、自訂年譜和附錄於一體,內容博大,是清朝文史研究者的一本好讀本。
編訂說明
奏 疏
請修實政疏
同治八年六月二十三日(1869年7月31日)
奏請停止圓明園工作摺
同治十三年七月十七日(1874年8月28日)
呈請兩宮皇太後聽政摺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874年12月21日)
奏請復訊楊乃武一案摺
光緒元年十月三十日(’1875年11月27日)
披瀝下忱懇辭恩命摺
光緒元年十二月十三日(1876年1月9日)
恪遵訓諭恭謝天恩摺
光緒元年十二月十四日(1876年1月10日)
遵議左宗棠齣關餉需摺
光緒二年三月初九日(1876年4月3日)
遵議劉長佑等奏軍餉支絀請飭撥協滇新餉摺
光緒二年七月二十五日(1876年9月12日)
遵旨復議同治帝後神牌升跗位次摺
光緒三年七月初六日(1877年8月13日)
請將禦史英震解任摺
光緒五年二月十六日(1879年3月8日)
修復首夥盜犯悔罪投首減罪舊例疏
光緒五年二月十六日(1879年3月8日)
遵議預定大統疏
光緒五年四月初十日(1879年5月30日)
太常寺谘修物件請循照舊章摺
光緒六年正月十八日(1880年2月27日)
遵查萬青藜被參各款摺
光緒六年正月二十八日(1880年3月8日)
進呈陳奐《毛詩傳疏》摺
光緒七年正月初九日(1881年2月7日)
恭報慈安皇太後奉安禮成摺
光緒七年九月十九日(1881年11月10日)
遵保司員摺
光緒七年九月十九日(1881年11月10日)
隨同恭理慈安皇太後安葬山陵各員請奬摺
光緒七年九月二十五日(1881年11月16日)
復陳官學情形摺
光緒八年四月十五日(1882年5月31日)
會奏官學事宜摺
光緒八年六月初三日(1882年7月17日)
遵旨詳詢禦史洪良品據實復奏摺
光緒八年八月二十七日(1882年10月8日)
籲懇聖恩收迴成命摺
光緒八年十一月初六日(1882年12月15日)
遵議順天府奏請增建貢院號捨摺
光緒八年十二月十九日(1883年1月27日)
急修工程與案未符據實陳明摺
光緒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83年2月2日)
復議雲南報銷案摺
光緒九年五月二十七日(1883年7月1日)
各省工程報銷改定簡易章程疏
光緒九年十二月十八日(1884年1月15日)
遵議中法交兵停戰一款可行摺
光緒十年九月十三日(1884年10月31日)
厘剔官吏經徵錢糧積弊疏
光緒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1886年1月22日)
遵議黃宗羲等從祀文廟摺
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五日(1886年3月20日)
遵議先儒黃宗羲顧炎武從祀疏
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五日(1886年3月20日)
遵旨復議輪船招商局事宜摺
光緒十二年三月十四日(1886年4月17日)
奏為各旗支領庫銀浮支情形處分摺
光緒十二年四月初九日(1886年5月12日)
遵旨復查津海關道參案無從*正摺
光緒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1886年9月24日)
再行恭請加上徽號摺
光緒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1886年12月15日)
遵旨明白迴奏摺
光緒十二年十二月初八日(1887年1月1日)
遵旨復議山西巡撫請旨增加厘金提成公費摺
光緒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1887年1月8日)
請簡放左右翼監督摺
光緒十三年三月初三日(1887年3月27日)
統籌新疆全局疏
光緒十三年三月初五日(1887年3月29日)
請興辦新疆屯田疏
光緒十三年三月(1887年4月)
遵議禦史鬍俊章奏州縣交代責成道府督催摺
光緒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1887年7月19日)
……
這部《翁同龢集》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呈現齣的曆史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多麵性。翁同龢,作為晚清宮廷鬥爭的親曆者和重要參與者,他的文集,是研究那段曆史最直接、最生動的材料。我被他那些關於皇帝教育、政治改革的論述所吸引。他對於光緒皇帝的悉心教導,那種亦師亦父的情感,又夾雜著對政治局勢的考量,被他寫得極其真摯。在麵對頑固派的阻撓時,他所展現齣的那種堅持與無奈,也讓我深感觸動。書中的許多篇章,都透露齣他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以及他對改革圖強的渴望。他不僅僅是站在政治的權力中心,更是一位心懷天下的讀書人。通過他的文字,我仿佛看到,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一個知識分子是如何在曆史的大潮中,努力尋找自己的定位,並試圖為國傢民族貢獻自己的力量。
評分這部《翁同龢集》的齣現,對於研究晚清政治、思想以及社會史的學者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作為一個普通讀者,雖然沒有專業的研究背景,但依然能從中汲取到豐富的養分。書中所收錄的文獻,涵蓋瞭翁同龢一生中許多重要的活動和思想的體現。從他早年的科舉之路,到步入仕途後的種種經曆,再到晚年被革職、流放的遭遇,都一一展現在我們麵前。其中,他與慈禧太後、光緒皇帝之間的君臣關係,以及他在甲午戰爭前後所扮演的角色,是這本書中最引人關注的部分之一。通過他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一個身居高位的官員,是如何在復雜的政治漩渦中周鏇,如何在個人良知與政治現實之間做齣艱難的抉擇。他的奏疏,不僅是嚮皇帝進言獻策,更是他內心深處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擔憂和思考。書中的書信部分,則展現瞭他與同時代名士的交往,以及他對一些社會現象的看法,這些都為我們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提供瞭生動的例證。
評分閱讀《翁同龢集》的過程,宛如在進行一場跨越百年的思想對話。翁同龢,這位晚清時期備受矚目的政治人物,他的文字,不僅記錄瞭他個人的宦海生涯,更摺射齣那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層麵的深刻變革。我被書中他對國傢體製、官員選拔、教育製度等方麵的深刻反思所吸引。他的奏疏,字字珠璣,飽含著他對國傢前途的憂慮和對改革的期盼。在與西方世界的接觸中,他如何認識到中國自身的不足,如何思考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製度,這些都在書中得到瞭詳細的闡述。書中的書信部分,更是展現瞭他與同時代名流的交往,以及他們之間關於國傢命運的激辯。讀他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他們為國傢民族的未來所付齣的不懈努力。
評分閱讀《翁同龢集》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我仿佛能聽到他在書房裏,麵對案頭堆積如山的公文,在燭光下,一筆一劃地寫下自己的思考和建議。他的文字,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迴沉吟,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智慧。尤其是在處理一些棘手的政治問題時,他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周密和遠見,令人欽佩。書中關於他如何應對列強侵略、如何推動改革的內容,更是讓我深刻體會到,在那個民族危難的關頭,每一個有識之士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他不僅僅是一個官僚,更是一位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又對西方文明有所瞭解的知識分子。他的思想,既有儒傢的仁愛精神,又有對現實政治的敏銳洞察。通過這本書,我看到瞭一個真實的翁同龢,一個在曆史洪流中努力前行,試圖為國傢民族尋找齣路的偉大靈魂。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這厚度就足以讓人心生敬畏。翻開來看,字裏行間充斥著一種古樸而凝重的曆史氣息,仿佛能穿越時空,與那位生活在清末動蕩年代的大臣進行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翁同龢,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瞭太多的曆史意義,他是帝師,是政治舞颱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是一位飽讀詩書、心懷傢國的士大夫。閱讀他的文集,不僅僅是在瞭解一個人的思想和經曆,更是在探尋那個時代的脈絡,理解那些決定國傢命運的關鍵時刻,以及隱藏在曆史洪流中的個體掙紮與選擇。從捲首的序言開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作者對翁同龢生平的梳理,對當時政治格局的描繪,都顯得格外細緻和深入。尤其是在描述翁同龢與光緒皇帝的關係時,那種亦師亦友、情深意重的師徒情誼,又夾雜著復雜的政治考量,被刻畫得淋灕盡緻。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那個年輕的皇帝,在風雨飄搖的年代,如何依靠這位智者尋求指引;也仿佛看到瞭翁同龢,在強大的守舊勢力麵前,如何盡力斡鏇,試圖為國傢找到一條齣路。這本書不僅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一種對曆史人物的深度體認。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非常精美,紙張也很有質感,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沉澱。翻開扉頁,看到“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的字樣,便知道這是一部嚴謹、權威的學術著作。而翁同龢,作為晚清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文集自然是研究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我被書中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打動。翁同龢不僅是一位政治傢,更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他的文章,無論是奏疏、書信,還是他對古籍的解讀,都展現瞭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敏銳的思想。特彆是書中關於他對一些曆史事件的評論,以及他對一些社會現象的分析,都極具啓發性。讀他的文字,我仿佛能看到一個知識分子在那個動蕩年代的思考和掙紮,他如何在傳統的束縛中尋求突破,如何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為國傢民族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評分當我翻開《翁同龢集》時,我仿佛進入瞭一個由文字構築的時間膠囊,裏麵封存著晚清那段跌宕起伏的曆史。翁同龢,這個名字,在許多曆史敘述中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而這部文集,則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翁同龢。他的文字,時而婉轉低沉,時而激昂慷慨,每一個字句都飽含著他對時局的洞察和對未來的期盼。我尤其被他那些談論國傢財政、軍事建設的篇章所吸引。在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他如何為國庫的拮據而憂慮,如何為軍隊的落後而焦慮,這些都通過他的文字,鮮活地展現在我眼前。書中的一些書信往來,更是展現瞭他與其他官員、文人之間的思想碰撞,以及他們對於國傢命運的集體思考。讀這本書,我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曆史的結論,而是能夠主動地去理解,去分析,去感受那個時代每一個參與者所麵臨的挑戰和睏境。
評分這部《翁同龢集》真的就像一本打開的晚清曆史畫捲,讓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那個時代的政治風雲和人物命運。翁同龢,這位曾經深得皇帝信任的重臣,他的文字裏,不僅僅有官場的應酬和政治的博弈,更有他對國傢前途的深切憂慮,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我尤其對書中他關於處理與西方國傢關係的內容印象深刻。在那個列強環伺的年代,他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與權衡,既要維護國傢主權,又要避免戰爭帶來的巨大損失,這種艱難的抉擇,在他的筆下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他的奏疏,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是對國傢戰略的深思熟慮,對政治改革的積極倡導。讀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他作為一個有良知的士大夫,在時代洪流中的不易。他不是一個激進的改革者,但他的每一次提議,都帶著對國傢民族長遠福祉的考量。
評分這部《翁同龢集》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對晚清曆史的更深層理解,更是對那個時代士大夫精神的深刻感悟。翁同龢,這位在曆史舞颱上扮演瞭重要角色的帝師,他的文集,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窺探曆史的獨特視角。我尤其被他關於教育、文化、以及對曆史人物評價的篇章所打動。他對於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對新思想的審慎接納,都展現瞭他思想的復雜性和前瞻性。在書中,我看到瞭他對國傢教育體製的改革思考,對人纔培養的重視,以及他對曆史事件的獨到見解。他的文字,時而懇切,時而激昂,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讀他的文章,我仿佛能感受到,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一個知識分子是如何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又努力擁抱變革,為國傢的未來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評分這部《翁同龢集》給我帶來的震撼,不僅僅是知識層麵的,更是一種精神層麵的洗禮。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深入閱讀一位清代名臣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體驗。翁同龢的文筆,洗練而典雅,字句間透著深厚的功底和對時事的深刻洞察。他不僅僅是在記錄自己的奏疏、書信,更是在抒發自己的情懷、剖析復雜的政治局勢。我尤其喜歡他那些談論治國方略的篇章,字字珠璣,充滿瞭對民生疾苦的關切,對國傢前途的憂慮,以及對改革的渴望。讀他的文字,你能感受到他作為一個封建士大夫,在時代變遷中的彷徨與掙紮,他既要遵循舊有的禮製,又要麵對西方列強的挑戰,這種兩難的境地,被他寫得極其真切。書中的許多細節,比如他對洋務運動的看法,對變法圖強的態度,都展現瞭他思想的復雜性和演變過程。他不是一個簡單的臉譜化的人物,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通過這本書,我對晚清那段復雜的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翁同龢這位曆史人物有瞭全新的認識。他不僅僅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之間的政治棋子,更是一位試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積貧積弱的中國尋找齣路的愛國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