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地质笔记(图文版)

温家宝地质笔记(图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温家宝 著
图书标签:
  • 温家宝
  • 地质学
  • 石油地质
  • 回忆录
  • 人物传记
  • 科学普及
  • 图文书
  • 中国地质
  • 能源
  • 改革开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ISBN:9787116082106
商品编码:1029874554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3-01
页数:56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968年至1985年,温家宝同志在甘肃省地质局、地矿部先后工作了18年,写下了大量的工作笔记,《温家宝地质笔记》选取了这期间温家宝在地质系统工作时的部分笔记、日记、文章,以及作者根据笔记内容撰写的回忆性文字及说明;分为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和学习研究笔记四部分,共计52万字。全书采用 人称的叙述方式,全面回顾了作者在地质系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其中,有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绘,有对地质工作的实践和认识,有深入基层调查的经历、收获和启示,有对自我的要求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感情。这些笔记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温家宝同志对地质工作的专注、执着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记录了一个年轻地质队员成长的历程;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地质工作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

内容简介

《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近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公开发行。
本书收入温家宝同志1968年至1985年在地质系统工作期间的工作、学习笔记160余篇、手迹影印件632幅。这是作者从现存45本、400多万字的笔记中摘选的。本书还收入作者撰写的回忆文章24篇,照片50余幅。全书分为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和学习研究笔记四个部分,真实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质工作的变化和成就。本书所收笔记、回忆文章及照片均为首次公开发表。

目录

*部分 野外地质考察笔记
引言梦里常回祁连山
祁连山工作日记
1970年日记选
1974年日记选
北山地质笔记
穿心河
正北山
祁连山地质笔记
九个青羊
白石头沟
乌兰大坂 
双叉子河
白水泉
呼兰台沟西
南九个青羊
朱龙关河
夹皮沟
大海子
干巴河脑
大柳沟
白河套
五个山
第二部分 管理工作笔记
引言情系地矿思随行
管理工作日记
1978—1979年日记选
1980—1981年日记选
1982—1983年日记选
甘肃地质管理工作笔记
对全省区划工作安排的总体设想
设计审查汇报提纲
验收区测一队五幅图
关于M2、Q1的讨论
研究水文工作任务调整
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作法
在经济调整期间地质科技发展的方针
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
一九八二年全省地矿工作重点安排
地质实验及制印管理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局队会审设计节选
设计质量评议的几条原则
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设计审查总结会议上的发言提纲摘要
关于分队岗位责任制的思考
在地质报告审查会议上的发言提纲
下队检查工作节选
附甘肃地质工作调整形势和今后的方针——在甘肃省地矿局上半年地质工作检查总结会上的
发言(1982年7月29日)
地矿部管理工作笔记
改革要遵循五条原则
地质系统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形式
研究“化探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同部财务大检查小组谈话
讨论矿产资源法第12稿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端正指导思想
关于地质工作规律和经济规律问题
向体改委汇报提纲
在讨论辽宁、湖南两省改革试点方案结束会上的发言
研究深圳地质工作及沿海开放城市地质工作问题
讨论《关于部分地质成果实行有偿转让的暂行规定》
讨论《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纲要》
附 在秦岭巴山地区地质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摘要(1984年3月10日)用整党精神搞好设备大检查提纲(1984年7月15日)
第三部分 调研笔记
引言踏遍群山觅真知
东北地区调研笔记
*次地质工作体制改革调研
附东北三省局体改调查报告(1982年9月)
西北地区调研笔记
地质科技进步问题调研
附关于陕西地质科技进步问题的调研报告(1982年12月)
新疆地质工作考察调研
同新疆地矿局、西北石油局就“七五”规划交换意见提纲(1984年6月24日)
赴苏联考察煤成气
附 赴苏考察访问日记
第四部分 学习研究笔记
引言积累知识为人民
读书笔记
文史学习笔记选
地质力学学习笔记选
《板块构造述评》学习笔记选
地层表对比
沉积变质铁矿特征学习札记
海相火山岩及其铁矿床成因学习笔记选
《变质作用研究的发展动向》等学习札记
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资料摘录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学习札记
地质工作体制改革问题学习札记
《未来二十年的世界经济》学习笔记
研究笔记
从祁连山超基性岩特征认识建造与改造的关系(1975年9月)
附 学习研究部分文章
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1974年)
朱龙关式火山一沉积铁矿特征及其与古河西系的关系(1979年3月)
地质工作要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习马克思关于再生产原理的体会(1982年5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地质事业——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体会(1983年12月)
关于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1984年11月)

序言

摆在我面前的45个封皮陈旧的笔记本,是我从事地质工作时的部分笔记。其中,在甘肃省地质局工作期间的有2l本,在地矿部工作期间的有24本。
2013年3月我退休后,得以有闲暇慢慢翻看这些笔记本。看着笔记本中熟悉的笔迹、清晰的图示,昔日祁连山的风雪、地质队员的音容笑貌、地质行业改革探索的历程,如同电影般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走进深深的回忆中。
从1968年到1985年,我在地质系统工作了18个年头,大多是在艰苦环境中度过的。其中,在甘肃省地质局工作15年,在地矿部工作3年。这18年是我从青年到中年这段人生中*宝贵的时光,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更是我们国家发生历史转折变化的重要时期。
这些笔记不仅是珍贵的地质工作记录,也是我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这些笔记中,有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绘,有对地质工作的实践和认识,有科学考察的经历和收获,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有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己的勉励。它们来自于神奇的大自然和艰苦的地质工作,是我用双脚走出来的。
从这些内容丰富的笔记中,可以看到在那动乱和走向变革的年代,在喧嚣的社会和寂静的自然环境中,在朝气蓬勃的年轻岁月和走向成熟的“而立”、“不惑”之年,我对地质工作的极大专注,对科学的热爱,对学习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我平静而从容地直面各种困难,一步一步地前行和攀登,从未退缩。我坚信,不畏艰难困苦的人,终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梦里常回祁连山,*忆荒野找矿时。我难忘祁连山的找矿岁月,怀念昔日的同事,牵挂着甘肃的发展。在甘肃从事地质工作的经历,是滋养和支撑我精神之树栉风沐雨的沃土。
在地矿部工作期间,从长白山到天山,从横断山到武夷山,从秦岭到南岭,我到过祖国的许多山山水水,亲身经历了我国地质行业体制改革的*初探索。
我感谢培养我成长进步的艰苦环境和呵护我的园丁、师长。得益于伟大的改革开放,我才能从西部地区一个普通的地质队员逐步成长为承担重要责任的领导人。
往事并非如烟,记忆历久弥新。这些笔记从不同侧面,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年轻地质队员成长的历程,同时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质工作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把这些笔记整理出来,也是表达我对地质工作的无限怀念之情。
从内容上看,我的地质笔记大体可以归成四类:一是野外地质考察笔记;二是管理工作笔记;三是调研笔记;四是学习研究笔记。本书摘录的笔记内容就是按照这四个分类,从这45个笔记本、400多万字中筛选出来的。可惜的是,由于单位多次变动、个人多次搬迁,我的一些地质笔记、图表资料、手稿及标本等散失了。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部分,还摘选了我的一些曰记;在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和学习研究笔记部分,收录了我撰写的几篇调研报告及学习研究部分文章。由于地质工作的专业性,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我在每类笔记及摘选的有关笔记前面专门写了回忆当时工作和生活的文章,作为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并对部分笔记另拟了标题。全书除野外地质考察笔记以地点、时间顺序编排外,其余均以时间顺序编排。
真实是本书的生命。本书所录笔记完全是原始记录,仅在个别笔误之处用注释修正。确需改补的错漏字,加方括号予以区别,以保持笔记的真实。
这里,我要衷心感谢国土资源部、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地质出版社及有关人士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大量心血。

文摘

祁连山工作日记
1970年日记选
1970年5月18日
昨天出发,夜宿张掖,今天到达祁连。
虽然已是初夏,但在翻越4300米的俄博大坂时还是非常冷的。我们又穿上了皮衣,戴上了皮帽。山区河流的巨厚冰雪才刚刚融化。
现在,同事们都在打扑克。我不愿在那上面多费时间。我想,只有把别人玩耍的时间,都用于工作和学习,才能弥补我资质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1970年5月19日
昨天下午六时,到达托勒牧场。在依山靠谷的盘山路上整整跑了一天。王师傅是个老练的司机,克服了许多困难,特别是过“老虎嘴”时,公路靠着冲天的陡壁,旁边是深深的山涧,只能走一辆车。每次过这儿,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昨夜开始住自己的帐篷了。这里天气还很冷,早晚都有冰冻,前些天还下了场近半尺厚的大雪。夜间,我们盖上了鸭绒被,不觉得冷了。
今年使骆驼驮运。小朱带驮工从昌马翻山,用了九天到达这里。要是公路通车,一天就可以回到酒泉。
大家刚刚一起搭了个锅灶,又摘洗了青菜。在野外,一切都要自己动手。从采买到做饭、搭帐篷,都要大家一齐劳动。
1970年5月24日
明天,普查组就要离开牧场,到朱龙关盆地,开始野外工作了。搬到*个基站,需要两天时间,走一百多公里的山路。
今天,我们打好柴,整理好物品,作好准备。
1970年5月27日
5月25日、5月26日,搬家。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翻越了海拔4300米的二指哈拉大坂,来到了*个基站——蛇眼沟,行程近120公里。
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前进。5月25日傍晚,到了二指哈拉大坂下,由于修公路,山沟堆满了碎石,骆驼队无法通过。在天黑前,我们抢修了道路。当晚,支了帐篷,在地铺上度过了一夜。第二天,天不亮起身。在八点钟前,打好了驮子。用了4个小时的时间,翻过了二指哈拉大坂。
在蛇眼沟安了基站。基站附近没水,在距基站一里多的地方有两个积水坑。于是,我们就用肩挑水。同时,在近处挖坑储水。基站附近没有柴烧,我们就在一个晚间,捡了200多斤牛粪,解决了烧柴问题。
翻过二指哈拉大坂,远处又出现一道和天相连的山峦,比二指哈拉山又高过一千公尺,这就是班赛尔山。远处望去,山上的白雪连着蓝天。在云雾中,常常分不出山和天。在两山之间,朱龙关河,横贯山问盆地。 没有翻不过去的山。在一心为革命、为人民的战士面前,山越高,革命意志越坚。
我身在深山,但胸怀却像海一样的宽广。我把自己的工作,与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无穷的力量,顽强地战斗。1970年5月28日
今天,沿洪水坝河,向北踏勘。洪水坝河,水流湍急。滔滔水声,百米仍旧听得很清楚。人们在河边说话,二三米内都听不清楚。
洪水坝河两岸是悬崖峭壁,河床切割很深。河面上,间或有冰雪覆盖,河水成了暗河。
今天的工作是非常艰苦的。为了向北前进,有时要踏冰过河,有时要攀登悬崖峭壁。在攀峭壁时,向下一望,几十米陡峭的山壁,近于直立,下面是汹涌澎湃的河水。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总是毫无惧色,要是遇到神经衰弱的人,非吓昏了不可。
经过一天艰苦的行程,完成了踏勘任务。
近两天,由于劳累过度,特别是几次到一里外的地方挑水,肺部有些不适,痰显著增多、加浓,身体常感疲乏。我疑惑肺病又犯了。
我要以坚韧、顽强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只要一天不倒,一息尚存,就要为人民工作一天。
1970年7月12日
今年是我从事野外工作的第二年。近两年的野外生活,使我更加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巍巍的祁连山,纵横千里。山顶覆盖着冰雪,经夏不融。举目望去,雪峰指向蓝天,十分壮丽。或者,白云环绕,青峰驾于白云之上;或者云雾濛濛,使你分不出山和天。湍急的山川河流,声势浩大,如万马奔腾。冰雪飞融,寒冽逼人。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心情从未平静过。纵横全国的大小河山,贮藏了丰富的矿藏。我要在祖国的土地上,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为人民造福。P21-23


《温家宝地质笔记(图文版)》 引言 自然界是大地的史书,而地质学则是解读这部史书的钥匙。从巍峨的山峦到深邃的海洋,从炽热的火山到冰封的极地,地球的每一处地貌都诉说着漫长而复杂的故事。地质学家们穷尽一生,试图拼接起这片古老大陆的记忆碎片,理解塑造我们星球的动态力量。 《温家宝地质笔记(图文版)》并非一本单纯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扇窗,引领读者走进一位资深地质学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他数十年如一日对地球科学的深情与探索。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精选的珍贵照片和细致的文字描述,勾勒出一幅生动而深刻的地质画卷,并穿插了作者在地质勘探、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深刻感悟。它不仅展示了地质现象的奇诡与壮丽,更传递了科学家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以及对自然深沉的热爱。 地球的脉搏:地质学的魅力 地质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科学,它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形态、物质运动及其演变的历史。从地球的诞生到生命的出现,从大陆的漂移到山脉的隆升,地质学揭示了地球演化的宏大叙事。它帮助我们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成因,为资源勘探(如矿产、石油、天然气、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浅出地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从岩石的分类与成因,到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从地质构造的形成与演变,到古生物的演化与遗迹,每一章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知识点。作者将运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将抽象的地质原理转化为形象的图景,让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地质学的科学魅力。 亲历地球的变迁:勘探的足迹 地质工作者是地球的“探险家”,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好河山,甚至远至世界各地。书中将通过大量详实的篇章,展现作者在不同地质环境下进行勘探的经历。无论是高原的严寒、戈壁的酷暑,还是深邃的矿井、崎岖的山地,都留下了他辛勤耕耘的足迹。 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了解地质勘探的艰辛与乐趣。如何识别不同地质构造?如何采集岩石和矿物标本?如何运用各种仪器进行测量和记录?这些过程将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同时,书中也将穿插一些感人的故事,例如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困难、发现重要矿产资源的喜悦,以及与当地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 微观世界的奥秘:岩石与矿物的奇观 岩石和矿物是构成地球的最基本单元,它们看似平凡,却蕴含着地球亿万年的信息。本书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读者展现各种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岩石和矿物。从火成岩的炽热诞生,到沉积岩的层层堆叠,再到变质岩的重塑新生,作者将带领读者领略岩石循环的奇妙过程。 精美的图片将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读者将能近距离观察水晶的晶莹剔透、石英的坚毅棱角、孔雀石的翠绿纹理、黄铁矿的金色光泽。文字描述将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矿物的形成条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在地质历史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这些微观世界的探索,读者将深刻体会到地球物质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宏观的尺度: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地球的地貌是地质作用的直观体现。高耸的山脉、广阔的平原、深邃的峡谷、蜿蜒的河流,每一处地貌都在讲述着地球漫长的演变故事。本书将选取我国以及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地貌景观,深入剖析其形成的地质过程。 读者将了解到板块构造理论如何解释大陆漂移和山脉隆升,水流和风力如何雕刻出千姿百态的地貌,冰川作用如何塑造出 U 形谷和冰碛垄。书中将穿插作者在实地考察中的所见所闻,例如对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思考,对黄河三角洲演变机制的探索,以及对火山地貌的独特观察。通过对这些宏观地貌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是如何与地球内部的活动紧密相连的。 生命的回响:古生物与地层 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汇点在于古生物学。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宝贵线索。本书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并阐述它们在地层划分和时代确定中的作用。 读者将有机会“穿越”回数亿年前,了解三叶虫的繁盛,恐龙的统治,以及早期生命的痕迹。作者将结合其地质调查的经验,讲述如何从地层中寻找和发掘古生物化石,以及如何通过化石来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些内容将帮助读者理解生命与地球环境之间相互演化的深刻关系。 地质的智慧:科学精神与治学之道 《温家宝地质笔记(图文版)》不仅仅是对地质知识的呈现,更饱含着作者对科学探索的深刻见解和人生智慧。书中将穿插作者在科研、教学、管理等不同岗位上的经历和感悟,展现他对地质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关怀。 读者将看到一位科学家如何严谨求实地对待每一项研究,如何在困难面前不懈努力,如何在传承地质知识方面贡献力量。书中可能还会包含一些作者对地质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以及对年轻一代地质工作者的殷切期望。这些内容将为读者提供宝贵的人生启迪和职业借鉴。 结语 《温家宝地质笔记(图文版)》是一次与地球对话的旅程,是一次感悟自然、学习科学、启迪心灵的体验。它以一种亲切而深刻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地质学的魅力,呈现了地球物质世界的奇妙,传递了科学家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科学精神。本书不仅适合地质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阅读,也适合所有对自然、对地球、对生命充满好奇的读者。翻开这本书,就如同翻开了一部关于地球的厚重史诗,一段关于科学探索的精彩篇章,一次关于人生价值的深刻回响。它将激发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敬畏之情,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温家宝地质笔记(图文版)》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打开阅读,而是放在书桌上,让它静静地在那里,仿佛在积蓄着某种力量。我知道,这本书不只是关于地质的专业知识,更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情怀。温家宝先生,这位在公众视野中以温和、亲民形象示人的领导人,他的另一面,即一个热爱地质、投身地质研究的学者,更是令人好奇。我仿佛看到,在他繁忙的政务之余,总有一块属于地质学的角落,是他心灵的栖息地,也是他探索未知的疆域。想象一下,那些跋山涉水的考察,那些在简陋条件下的驻扎,那些对岩石、矿物、地貌的细致观察与记录,都凝聚在这本笔记之中。图文并茂的形式,无疑会更加生动地展现这一过程,那些珍贵的照片,那些精细的图解,会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更能感受到作者亲身经历的艰辛与乐趣。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时代的影像志,记录了一位国家领导人对科学的热忱,对土地的深情,以及那份不曾磨灭的探索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气息,仿佛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温家宝地质笔记,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位身处高位却心系脚下土地的领导人形象。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家事务之外,依然能保持对地质学的热爱和探索?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课题。我揣测,这本笔记中的内容,定然是他在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的过程中,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刻洞察。那些“图文版”的呈现,对我而言,意味着丰富的视觉体验,而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论述。我想象着,那些照片,或许是他当年考察时亲手拍摄的,那些地质图,或许是他亲手绘制的。它们不仅仅是科学证据,更是他探索历程的印记,是他与大地对话的见证。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生动的注解,它不仅是地质学的知识宝库,更是一部关于奉献、关于探索、关于热爱生活的精神传记。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被带入了一条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年代。那时的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世界的另一端,也有着另一股力量在涌动,那便是温家宝先生在地质领域不懈的探索。他不仅仅是一位国家的掌舵者,更是一位怀揣着对大地深深敬意的学者。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那些艰苦的野外考察中,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用他敏锐的目光捕捉那些隐藏在地层深处的秘密。这本“地质笔记”,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记录,它更像是作者的心灵独白,是他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情感表达。那些“图文版”的设计,我坚信,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地质现象的复杂性与美妙性,用影像和图解去弥补单纯文字的局限,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地质学世界的魅力。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去理解那份超越政治、超越权力的学术情怀,去感受一位领导人对科学的虔诚,以及他对中国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质感,纸张的触感温润,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当年触摸岩石时的那种踏实。我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个画面:在昏黄的灯光下,一张略显陈旧的书桌,上面散落着笔、尺,还有一些泛黄的草稿纸。温家宝先生,或许刚刚结束了一天的日程,带着一身风尘,静静地坐在那里,铺开他的“地质笔记”。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报告,也不是一份官方的存档,而更像是一位科学家,一位学者,在与大自然的对话,在解读地球的语言。那些“图文版”的呈现,我猜测,绝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那些图像,那些照片,才是最直观、最生动的证据。一幅地质剖面的示意图,一张形态独特的矿物照片,甚至可能是一张描绘地貌变迁的手绘图,它们都凝聚着作者的观察、思考和判断。我期待着,透过这些图文,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古老的土地,与作者一同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同探寻地质演变的奥秘。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专业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也是对时代印记最深刻的记录。

评分

这本书的光影斑驳,就像我翻阅过的许多旧相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淀感。封面上的文字,温家宝地质笔记,仅仅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种岁月的痕迹,一种不辞辛劳的奋斗轨迹。我无法想象,在那段遥远的年代,在艰苦的条件下,一位国家领导人是如何坚持他的学术初心,如何在繁重的政务之余,捕捉那些关于大地最深沉的秘密。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他可能在一个偏僻的山沟里,弯着腰,用沾满泥土的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块岩石,眼神里充满了探究和热爱。那些笔下的文字,想必不只是记录,更是他对这片土地深厚情感的流露,是对科学严谨态度的坚守。我可以预见,每一页都可能承载着他当年奔波的身影,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图,便是他探索之路留下的鲜活注脚。这样的书,不单单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我们去追寻心中的热爱,去坚持那些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的事业。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那些默默耕耘者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