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12卷本)
主编:聂锦芳
内容简介:
《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12卷本)》是由聂锦芳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ZDA098),也是由其领衔的团队在多年追踪世界学术前沿、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和悉心解读内容基础上推出的重要成果,我们想以此作为厚礼献给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l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共同推荐
l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献礼之作、北京大学哲学系聂锦芳教授领衔主编
l 反映中国当代中青年学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思路、新视角、新成果
编者简介:
聂锦芳,男,1966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专著《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清理与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主编《“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历史地位》《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等;发表论文180余篇。
书目:
一卷 滥觞与勃兴——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 聂锦芳 著
第二卷 “苦恼的疑问”及其解决——《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文献及思想再研究 黄建都 著
第三卷 思想的传承与决裂——以“犹太人问题”为中心的考察 李彬彬 著
第四卷 异化的探寻及其扬弃——“巴黎手稿”再研究 刘秀萍 著
第五卷 思想的剥离与锻造——《神圣家族》文本释读 刘秀萍 著
第六卷 在批判中建构“新哲学”框架——《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 聂锦芳 著
第七卷 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比较研究 杨洪源 著
第八卷 “革命”的非模式化解读——1848-1852年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文献研究 彭宏伟、崔爽 著
第九卷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建构——“1857—1858年手稿”再研究 杨洪源著
第十卷 “资本一般”与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再研究 王嘉 著
第十一卷 资本社会的结构与逻辑——《资本论》议题再审视 彭宏伟著
第十二卷 求解资本主义的史前史——“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的思想世界 王莅 著
样章:
由于我们选择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在19世纪写作的文本,特别是在具体研究中为了尽可能客观地再现和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原初状况及整体面貌,我们力戒从当代(目前)发生的那些具体问题甚至事件出发,去马克思的文本中寻找解释、说明和答案。因此,在文本研究的一阶段即版本考证中,的确没有触及这些当代的问题和事件。但马克思的文本本身不是抽象的空论,甚至也不完全是他本人生命历程和人生体味的记录,而是他对自己所属的那个时代重大的社会问题、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反映和剖析,更是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和探究。因此,在文本研究中,特别是第二、第三阶段的文本解读和思想研究中,我们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回避那个时代的“现实问题”。我们不得不一再回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发展状况,厘清什么是那个时代处于重要地位的社会问题,再将我们所解读的文本所论述的问题与此相对照,以判别作者是否准确地把握住自己时代的脉搏,是否客观地反映出问题的视域,是否到位地考虑到问题的症结,有没有独特的解决思路,等等。
这样的比较方式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下去,即梳理马克思文本中提出的思想或问题在后来哲学史、思想史演进中的传承与变迁,辨析这些思想或问题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表征或地位。不理解这些传承与变迁,很容易把在马克思那里还处于19世纪特定时代诠释的思想,无界域地与后来所获得的新的内涵混同起来。而把马克思的原始思想提升为当代的思想,实际上无助于确立其客观的历史地位。当然,这不意味着否定马克思的时代与当代社会的本质关联。尽管二者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距离,世界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如果从资本所开辟的“世界历史”的运演看,除社会结构要素增多、社会现象空前复杂等程度和层次差异以外,二者尚有诸多本质上的相似性、同构性。因此,马克思当年的言说至少仍能诠释当代的部分现实,马克思的文本及其思想不是已走进博物馆的陈列物,不只是记录一段思想史的文献。尽管解决纷繁复杂的时代课题未必会从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但迄今它仍然指导并且参与着对当代现实的“塑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寻找当代社会与马克思当年的思考的内在关联,将会理性而客观地使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呈现”出来。
而文本研究的目的、主旨和当代性不也正在于此吗?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我和我的同道们决定奉献我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力图从文本、文献个案出发对马克思思想重新进行梳理、阐释和评论,尽可能地把版本考证、文本解读、思想阐释与现实意义重估紧密结合起来,以矫正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读和曲解。
我们计划从以下12个方面对马克思的文本、文献及其思想展开深入研究:
一,通过对“中学文献”“大学习作”与“博士论文”及其笔记的研究,探讨马克思思想起源中的启蒙背景、浪漫情怀与自我意识;
二,通过对“《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重要文本的研究,探讨马克思思想转变中所产生的“苦恼的疑问”以及他对现实解放之路的寻求;
三,以“犹太人问题”为中心,重新考察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思想传承、决裂的过程;
四,通过对“巴黎手稿”的再研究,分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扬弃异化的思路;
五,以《神圣家族》为中心,重新考察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和思想的建构过程;
六,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分析马克思在批判中所重构的“新哲学”的构架、体系及其特征;
七,通过对《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的比较研究,探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八,通过对1848—1852年一批“政治文献”的研究,重新审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政党学说和革命方略;
九,通过对“1857—1858年手稿”的研究,厘清劳动、货币与资本理论的复杂内涵及其论证逻辑;
十,通过对“1861—1863年手稿”的研究,甄别马克思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与越;
十一,通过对《资本论》一卷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阐释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及对资本的逻辑的批判;
十二,通过对“人类学笔记”与“历史学笔记”的研究,概括和分析马克思晚年对东方、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以上研究计划拟在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年之前全部完成。
为保证研究的高质量和思路的完整性,它们将由我和受我研究方式和思想观点影响的同道们一起完成。我们多年专注于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每个人既对自己所研究的文本有精深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宽广的比较视野和深刻的分析力度。其中两卷由我本人撰写,其他各项虽然由其他人署名,但其中的思想观点、论述思路、章节安排乃至文字表述也由我提出或者把关。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一个严格的“学术共同体”传统,除非特殊情况,每周五下午都会在我的办公室进行探讨,教学相长,共同提升。我是这种研究方式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相关观点和质量的一责任人,诚恳接受学界内外的监督和批评。
谨以我们的努力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近年来,我时常会感到一种知识上的“碎片化”,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但却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而马克思主义,在我看来,恰恰是一种能够构建宏大叙事、提供深刻洞察的理论体系。这套“重读马克思”的十二卷本,正是为了弥补我这种知识上的“饥渴”而存在的。我希望通过这套书,能够建立起一种严谨的逻辑思维,学习如何从宏观层面去分析社会问题,如何去理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当下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重温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重要的思想启示。我期待这套书的解读能够帮助我打通理论的任督二脉,让我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拥有更加清晰的头脑和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终于下定决心,将马克思的这部鸿篇巨制搬回了家。包装很扎实,厚实的纸箱,确保了每一卷书都安然无恙,这一点真是太让人舒心了。拆开包装,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这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深刻的思想产生了奇妙的联结。十二卷,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手的时候,还是被它的分量给小小地震撼了一下。但随即而来的,是巨大的期待。重读马克思,这四个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在这个信息爆炸、思想流转飞快的时代,回归经典,重温那些奠基性的理论,显得尤为重要。我尤其喜欢它“包邮”的便利,足不出户就能将这套巨著收入囊中,省去了不少奔波之劳。这套书的排版印刷也相当精良,字迹清晰,纸张质感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编辑出版者的用心。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将是我案头最重要的陪伴,也是我思想旅程中一次深入的探索。
评分我一直对经济学理论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刻剖析社会运行机制的经典著作。在阅读了许多当代的经济学研究后,我越发感觉到,理解现代经济现象,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深入学习。这套“重读马克思”的十二卷本,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本,更是包含了对文本的梳理和解读,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卷,去细细品味那些关于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的早期论述。马克思的思想是如此深刻而又具有前瞻性,即使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观点,如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为我们理解当下世界的种种矛盾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期待这套书能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理论框架,从而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学习,是一个不断“重读”和“重构”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像马克思这样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的著作历久弥新,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带来新的体悟。这套“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全十二卷)”,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可以系统地、深入地、以一种更成熟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接触过的、抑或还未深入了解的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阅读,更是通过文本本身及其附带的深入解读,去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历史演变以及其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这套书的出现,对于希望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而非停留在碎片化、标签化认知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馈赠。我希望能通过这套书,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重塑”。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和社会变革充满好奇的人,马克思的思想无疑是理解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不可绕过的一环。这套“重读马克思”的十二卷本,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通往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年代的大门。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阶级斗争、革命理论和社会发展的论述。我相信,通过对这些文本的深入研读,我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的背后逻辑,以及不同社会力量的互动关系。聂锦芳教授主编的这套书,据说在文本的考订和解读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这对于想要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能在这套书中找到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从而获得更具深度的历史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