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032-2003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2-2003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给排水
  • 燃气热力
  • 抗震设计
  • 建筑规范
  • 工程建设
  • GB50032-2003
  • 室外工程
  • 规范标准
  • 建筑工程
  • 市政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76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19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4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建设部要求,由主编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共同对《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J 32—78进行修订,经有关部门专家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改名为《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032--2003。
随着地震工程学科的发展和新的震害反映的积累,TJ 32—78在内容上和技术水准上已明显呈现不足,为此需加以修订。此外,在工程结构设计标准体系上,亦已由单一安全系数转向以概率统计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据此抗震设计亦需与之相协调匹配,对原规范进行必要的修订。
本规范共有10章及3个附录,内容包括总则、主要符号、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场地、地基和基础、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盛水构筑物、贮气构筑物、泵房、水塔、管道等。
《GB50032-2003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具体管理,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目录

1 总则
2 主要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1 规划与布局
3.2 场地影响和地基、基础
3.3 地震影响
3.4 抗震结构体系
3.5 非结构构件
3.6 结构材料与施工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4.1 场地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4.4 桩基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1 一般规定
5.2 构筑物的水平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计算
5.3 构筑物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5.4 构筑物结构构件截面抗震强度验算
5.5 埋地管道的抗震验算
6 盛水构筑物
6.1 一般规定
6.2 地震作用计算
6.3 构造措施
7 贮气构筑物
7.1 一般规定
7.2 球形贮气罐
7.3 卧式圆筒形贮罐
7.4 水槽式螺旋轨贮气罐
8 泵房
8.1 一般规定
8.2 地震作用计算
8.3 构造措施
9 水塔
9.1 一般规定
9.2 地震作用计算
9.3 构造措施
10 管道
10.1一般规定
10.2地震作用计算
10.3构造措施
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附录B 有盖矩形水池考虑结构体系的空间作用时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的确定
附录C 地下直埋直线段管道在剪切波作用下的作用效应计算
C.1 承插式接头管道
c.2 整体焊接钢管
本规范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1 总则
1.O.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施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设施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特制订本规范。
1.0.2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构筑物及管网,当遭遇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致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遇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构筑物不需修理或经一般修理后仍能继续使用;管网震害可控制在局部范围内,避免造成次生灾害。当遭遇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构筑物不致严重损坏,危及生命或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管网震害不致引发严重次生灾害,并便于抢修和迅速恢复使用。
1.0.3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高于6度地区的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设施。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O.4 抗震设防烈度应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1.0.5 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至9度地区的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设施的抗震设计。
对抗震设防烈度高于9度或有特殊抗震要求的工程抗震设计,应按专门研究的规定设计。
……

前言/序言


《现代城市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与实践》 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原理、技术要点、工程实践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内容涵盖了从水源地选择、水质处理、管网规划、泵站设计、污水收集与处理到再生水利用、雨水管理等全方位议题,旨在为城市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规划者、管理者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实用的技术参考。本书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注重案例分析与前沿技术的引入,以期提升我国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整体水平,保障城市居民的健康与福祉,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城市给水系统设计 1.1 水源选择与评价 水源类型与特点: 详细介绍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泉水、井水)以及非常规水源(海水淡化、再生水)的优缺点、适宜性及潜在风险。 水源地保护: 探讨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的划定原则、保护措施、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对污染源的控制策略。 水源水质评价: 阐述常规及非常规水质指标的测定方法、评价标准(如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以及对水质进行分类分级的意义。 供水可靠性分析: 介绍水量保证率、枯水期分析、供水能力评价等方法,确保城市供水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1.2 水厂工艺设计 预处理工艺: 深入讲解预沉淀、隔栅、曝气等工艺在去除悬浮物、改善水质方面的作用。 混凝与絮凝: 详细介绍各类混凝剂(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和助凝剂(如聚合物)的选择原则、投加方式、反应动力学,以及絮凝沉淀工艺的优化。 沉淀工艺: 重点阐述平流沉淀池、斜管沉淀池、辐流沉淀池等不同沉淀方式的结构特点、水力学设计参数及效率影响因素。 过滤工艺: 详细介绍快滤池、慢滤池、压力滤池等过滤介质(砂、无烟煤、锰砂等)的选择、滤层厚度、过滤速度、冲洗周期与方法。 消毒工艺: 深入分析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等方法的原理、优缺点、消毒效力影响因素,以及组合消毒的应用。 深度处理技术: 介绍活性炭吸附、膜处理(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高级氧化(臭氧-过氧化氢、光催化)等工艺在去除微污染物、改善口感方面的应用。 加药系统与设备: 讲解加药设备(计量泵、干粉加药机、液压隔膜泵)的选择、安装、调试及维护。 1.3 输配水管网设计 管网系统组成: 阐述水源地至水厂、水厂至用户等各个环节的水源输送、加压、配水的管线构成。 管网布设原则: 讲解供水可靠性、水压稳定性、水质保障、经济性、施工安装便利性等原则。 水力计算: 详细介绍流量计算、管径确定(管损计算)、水压分析(稳压、动压)、水力模型(恒定流、瞬时变化流)的应用。 管网优化: 介绍管网漏损控制、压力分区、管网的扩展与改造策略。 管材选择: 详细分析球墨铸铁管、塑料管(HDPE、PVC)、复合管等材质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连接方式、防腐要求。 阀门与配件: 介绍闸阀、蝶阀、排气阀、泄水阀、水表等关键附件的选型、布置与功能。 管线敷设: 讲解埋设深度、保护措施、穿越工程(公路、铁路、河流)的施工要求。 1.4 加压泵站设计 泵站类型与选址: 介绍地面泵站、地下泵站、集水井式泵站等类型,以及选址应考虑的因素(地形、地质、交通、噪声、防洪)。 水泵选型: 详细阐述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等水泵的性能参数(流量、扬程、效率、汽蚀余量)的确定,以及串联、并联运行方式。 水泵布置与管路系统: 讲解水泵的安装方式、进出水管路设计、阀门布置。 控制系统设计: 介绍自动控制(恒压、恒液位)、变频调速、PLC控制等技术在泵站运行中的应用。 设备基础与隔震: 讲解泵站设备基础的结构形式、抗震设计要求,以及减震降噪措施。 附属设施: 介绍配电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安全防护等。 第二章 城市排水系统设计 2.1 污水收集与输送 污水量与水质预测: 介绍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等组成部分的流量计算方法,以及污水水质指标(COD、BOD、氨氮、总磷)的估算。 管网系统组成: 阐述从用户末端到污水处理厂的检查井、连接管、集水管、干管、主管网等各级管线的构成。 管网布设原则: 强调自流原则、管径确定、坡度设计、防堵塞、防渗漏、环境影响等。 污水管径计算: 讲解满管流、不满管流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流量下的管径选择。 管材选择与施工: 介绍塑料排水管、混凝土管、铸铁管等的性能特点、连接方式、接口密封要求,以及非开挖施工技术(顶管、定向钻)。 雨污合流制与分流制: 比较两种制式的优缺点,分析雨污分流改造的必要性与技术挑战。 雨水收集与排放: 介绍雨水管道的设计、雨水口的设置、初期雨水的截流与净化。 2.2 污水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厂总体布局: 介绍厂区流程划分、构筑物布置、用地选择、防臭、景观等要求。 预处理: 详细讲解格栅(粗格栅、细格栅)、沉砂池(平流式、曝气式)在去除悬浮物、砂石方面的作用。 一级处理: 介绍初沉池(平流式、辐流式)在去除悬浮固体方面的效果。 二级处理(生物处理): 活性污泥法: 详细阐述其基本原理、曝气池设计(鼓风曝气、表面曝气)、二沉池设计(污泥回流、刮泥)、污泥龄(SRT)、水力停留时间(HRT)等关键参数。 生物膜法: 介绍接触氧化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膜生物反应器(MBR)等工艺的特点、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厌氧处理: 讲解UASB、IC反应器等厌氧工艺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应用。 三级处理(深度处理): 介绍过滤、吸附、消毒、脱氮除磷等技术在进一步去除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或回用要求方面的应用。 污泥处理与处置: 污泥浓缩: 介绍重力浓缩、气浮浓缩、离心浓缩等方法。 污泥脱水: 详细讲解板框压滤机、带式压滤机、离心脱水机等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 污泥处置: 介绍污泥的卫生填埋、焚烧、土地利用、建材化利用等多种途径。 2.3 再生水利用 再生水水质标准: 介绍不同用途(景观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市政杂用)对再生水水质的要求。 再生水处理工艺: 结合二级处理后的污水,根据回用标准,选择合适的深度处理工艺(如过滤、膜处理、消毒)。 再生水输配管网: 介绍再生水管网的独立设计、标识要求、防止与饮用水管网串接的措施。 再生水利用技术: 探讨再生水在城市绿化、工业冷却、道路保洁、景观水体补充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2.4 雨水管理与控制 雨水径流特点: 分析城市化进程对雨水径流形成的影响(不透水面积增加、径流峰值提前)。 雨水排放系统: 结合前述污水收集部分,强调雨水管道的设计与雨水泵站的作用。 雨水径流污染控制: 介绍初期雨水截流、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雨洪管理: 探讨滞留池、调蓄池、排水管网容量优化等措施,以缓解城市内涝。 第三章 城市热力系统设计 3.1 热源设计 热源类型: 介绍集中供热的火电机组、核电机组、区域锅炉房、工业余热回收、地热能、太阳能热利用等。 热负荷计算: 讲解建筑供暖热负荷、热水供应热负荷、工艺用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热源参数选择: 确定供热温度、供热压力、回热温度等关键参数。 热源效率与能耗分析: 评估不同热源的经济性、环保性及可持续性。 3.2 热力管网设计 管网形式: 介绍直埋式、架空式、沟槽式等管网敷设方式。 管网布设原则: 强调供热可靠性、经济性、运行维护便利性、安全性。 水力计算: 确定管径、流速、压降,确保用户端热量供应。 热力膨胀补偿: 详细讲解补偿器(波纹管补偿器、套筒式补偿器、L型补偿器)的设计与安装。 管材选择: 介绍预制直埋保温管、钢管、钢套钢管等材质的性能特点、保温层选择、防腐要求。 水质处理与除氧: 阐述热力系统水质的要求,以及除氧、除垢、缓蚀等水处理措施。 3.3 用户接入与热计量 热交换站设计: 介绍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等设备在一次网与二次网之间的热量交换。 户内采暖系统: 讲解散热器、地暖等用户末端设备的布置与连接。 热计量技术: 介绍热量表、户用热分配计等设备,以及分户热计量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第四章 工程建设与管理 项目管理: 涵盖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施工许可、招标投标、合同管理等全过程。 施工组织与技术: 介绍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方案编制、关键工序控制、质量检查与验收。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强调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措施(降噪、防尘、污水处理),以及法规 compliance。 运行与维护: 探讨管网巡检、设备检修、水质监测、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执行。 智慧水务与智慧热力: 介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给水排水与热力系统运行管理中的应用,如 SCADA 系统、GIS 应用、漏损监测、用户服务平台。 第五章 挑战与未来展望 水资源短缺与水质安全: 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压力,发展非常规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饮用水安全。 城市内涝与排水压力: 推广低影响开发理念,加强雨水管理,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韧性。 能源转型与绿色供热: 发展清洁能源,提高热效率,推动供热系统向低碳化、智能化转型。 老旧管网改造与更新: 提高管网健康水平,减少漏损,保障供水安全。 智能化与信息化建设: 建设智慧水务与智慧热力平台,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与管理水平。 公众参与与可持续发展: 促进公众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实现人水和谐。 本书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旨在为城市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共同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设计哲学上来看,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事后补救”而非“事前预防”。内容的主线是确定一个允许的破坏程度,然后通过提高材料强度和增加冗余来抵抗地震力。这种思路在早期工程建设中无可厚非,毕竟技术和资源有限。但是,当我们现在追求接近零停运、快速恢复生产力的目标时,这种注重“不倒塌”而非“不损坏”的设计理念就显得落后了。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如何通过柔性连接、位移缓冲装置、以及关键节点的非线性分析来提升管网在地震后快速复用的能力。这本书里关于这些“智能减灾”措施的讨论几乎没有,仿佛地震发生后,管道就应该默默地承受一切,然后等待漫长的人工修复。这种缺乏前瞻性、不考虑运营连续性的规范,对于一个追求韧性城市的社会来说,简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保守。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本国家标准,我对其适用范围的界定感到非常困惑。它似乎非常侧重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给排水和供热管网,强调的是刚性连接和抗剪切能力。但现在城市管网的复杂性早已超越了这些基本范畴,我们有了地下综合管廊、超高层建筑的垂直管网,以及大量非传统材料(比如FRP或HDPE)的应用。这本书在处理这些新型场景时,简直就是“失声”了。我尝试去寻找关于大型联络井或复杂交叉口的抗震细节,但找到的都是非常简化的处理建议,缺乏对复杂应力集中区域的深入分析和构造要求。这让我不得不怀疑,如果严格按照这本书来设计一个现代化的、多专业交织的地下管网系统,会不会因为过度保守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或者因为过度简化而埋下安全隐患?它似乎遗漏了对“系统性”抗震设计思维的构建,仅仅停留在对单个构件的力学验算层面,这在现代工程领域是远远不够的。

评分

这本号称是规范的书,我翻了半天,实在没找到我想看的那部分内容,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我本来是冲着最近老是听到说的“韧性城市”建设来的,心想这本17年前的老规范肯定会有一些关于新型材料应用或者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指导思想吧,毕竟现在的工程挑战和十多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了。结果呢,书里充斥着大量关于基础埋深、管道材料强度、以及一些看起来非常基础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表格和公式,对于那些我们现在天天在讨论的BIM集成、数字化模拟、或者更精细化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只字未提。感觉就像是在一本描述马车构造的书里找寻自动驾驶的原理图一样,信息严重滞后,指导性意义非常有限。如果只是想了解上世纪末的设计思路,它或许还能算个参考,但对于现代工程实践,尤其是在我们追求更高安全冗余度的新要求下,这本书显得力不从心,缺乏前瞻性,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被困在了时间隧道里,对解决眼下的实际问题帮助不大,更像是故纸堆里的一份历史记录,而不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和术语的运用,简直是对现代读者智商的一种挑战。我不是说规范本身的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它呈现的方式太过于陈旧和僵硬。大量使用那种老式工程图纸上才有的符号和缩写,而且很多关键的性能指标和计算方法的描述,缺乏清晰的逻辑链条,读起来需要反复查阅附录和章节间的交叉引用,阅读体验极其糟糕。举个例子,书中对不同土层条件下的反应谱系数的规定,那密密麻麻的表格,看得人眼花缭乱,却没有一个直观的图示来辅助理解这些系数是如何从理论推导到实际应用的。我期待的是一种更现代的、能通过图形化方式快速定位和理解核心参数的表达方式,比如流程图或者案例对比。这本规范更像是一份写给老一辈工程师的“密语”,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快速信息获取和可视化学习的新一代从业者来说,简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理解门槛,光是啃下这些文字和数字,就已经耗费了大量精力,根本没法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工程哲学。

评分

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国家层面是如何系统性地指导室外工程抗震的,结果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形神不符”。书的题目很大气,似乎涵盖了给水、排水、燃气和热力这四大生命线工程,但实际上,内容更像是把这四个领域各自独立的内容拼凑起来,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指导多专业协同抗震设计的顶层框架。例如,燃气管道的泄露预防和水的漫流对其他管线的影响,以及热力管道的温度变化对位移能力的影响,这些跨专业的耦合效应,在书中几乎没有被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和规定。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基于系统风险评估的框架,而不是四个独立的、基于传统经验的规范集合。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更像是一套相互独立的工具箱,而不是一个将所有工具融会贯通的、指导现代复杂工程建设的蓝图。对于跨专业的设计师而言,它提供的协作指导价值微乎其微。

评分

给公司买的书,是正品,领导满意

评分

值得收藏 价廉物美 推荐

评分

值得收藏 价廉物美 推荐

评分

09年印刷的,质量不错,有防伪

评分

好用好用好用好用

评分

包装有破损,图书有折角。发票制度有待完善,要的纸质普通发票,到货后发现没有,咨询客服,客服告诉说不开纸质发票了(那为啥还有纸质发票选项呢?),但没有及时告诉就发货了,且电子发票信息严重不完整,且用购物清单来代替,但发票是发票,清单是清单,两者应该都是完整的,而不是二者合一凑完整,财务和审计有时是不认可的。

评分

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正版,物流很快,好评

评分

工具书不错,有需要还会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