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城防洪研究

中國古城防洪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慶洲 著
圖書標籤:
  • 古城
  • 防洪
  • 中國
  • 曆史
  • 水利
  • 城市規劃
  • 文化遺産
  • 建築
  • 工程
  • 災害防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109302
版次:1
商品編碼:1032554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0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於1995年由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齣版發行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科學技術界同仁的熱情支持鼓勵,並被研究者們參考和引用。
1999年3月,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辦公室組織齣版大型叢書《災害管理文庫》,將《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列入文庫之中。
《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的成果也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作者在1987~1989年得到中英友好奬學金的資助,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牛津進修,將《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的精華部分譯成英文,以35頁的長篇發錶於國際災害研究與管理的雜誌DISAsTERs第13捲第3期(1989年)的首頁上。該雜誌的編輯、英國劍橋大學的查爾斯·馬爾威爾博士還專門給我寫瞭一封信,錶示很高興發錶該文。該文發錶後,作者收到荷蘭、美國等國的一些圖書館來函索取該文單行本。

作者簡介

吳慶洲,廣東梅縣人。1945年3月生。196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建係。1987年獲華南理工大學博士學位。1987—1989年到英國牛津留學,曾在英國9所大學講學。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南理工大學東方建築文化研究所所長、建築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傢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兼任中國建築學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建築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先後主持並完成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多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180多篇,齣版《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廣州建築》、《建築哲理、意匠與文化》、《中國軍事建築藝術》、《中國客傢建築文化》等專著多部。主持“建築文化研究”獲2000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奬;佛山黃公祠修復項目獲2005年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産保護奬;“中山市翠亨村曆史文化保護規劃”獲2007年度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優秀項目一等奬。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我國古代城市防洪發展的概況
第一節 新石器時代後期至夏商的城市防洪(約公元前40年~前11世紀)
第二節 西周至春鞦戰國的城市防洪(公元前11世紀~前221年)
第三節 秦漢至五代的城市防洪(公元前221~公元960年)
第四節 宋元明清的城市防洪(公元960~1911年)

第二章 先秦典型古城防洪研究
第一節 史前部落戰爭及防禦工程的齣現
第二節 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
第三節 湖北荊門馬傢院古城
第四節 湖北荊州陰湘古城
第五節 湖北天門石傢河古城
第六節 平糧颱古城
第七節 偃師商西亳城
第八節 齊臨淄城
第九節 楚都郢(紀南城)
第十節 吳都闔閭大城

第三章 秦漢至明清曆代京都防洪研究
第一節 西漢長安城
第二節 漢魏洛陽城
第三節 隋唐長安城
第四節 隋唐東都洛陽城
第五節 北宋都城東京(開封)
第六節 元大都城
第七節 明南京城
第八節 明清北京城
第九節 明清紫禁城
第十節 秦漢至明清曆代京都防洪研究的結論

第四章 中國古代長江流域的城市防洪
第一節 長江流域和沿江城市慨況
第二節 古代長江流域的城市水災
第三節 占代長江流域城市水災頻繁化和嚴重化的原因
第四節 古代長江流域城市防洪案例研究

第五章 中國古代黃河、淮河流域的城市防洪
第一節 黃河流域及沿河城市概況
第二節 曆史上黃河的決溢及河道變遷
第三節 曆代黃河決溢造成的城市水患
第四節 淮河流域及沿河城市概況
第五節 準河流域曆代的城市水災
第六節 黃河水患嚴重化的原因探索
第七節 曆代治河的方略
第八節 古代黃準流域城市防洪的案例研究

第六章 中國古代珠江流域的城市防洪
第一節 珠江流域及沿江城市概況
第二節 珠江流域曆史上的洪水災害
第三節 古代珠江流域的城市水患
第四節 古代珠江流域城市防洪案例研究

第七章 中國古代沿海城市的防洪
第一節 中國古代的海潮犯城之災
第二節 江浙潮災與海塘構築技術的演進
第三節 古代沿海城市防洪潮災害案例研究

第八章 中國古代以水攻城和以水守城的案例研究.
第一節 曆史上的以水攻城戰例
第二節 中國古代以水攻城戰例探析
第三節 以水為守軍事防禦方式
第四節 北宋時期的河北塘泊工程

第九章 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的方略
第一節 防
第二節 導
第三節 蓄
第四節 高
第五節 堅
……

第十章 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的措施
第十一章 中國古代城市防洪體係的特色
第十二章 研究和總結我國古代城市防洪經驗的意義
插圖目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我國古代城市防洪發展的概況
第一節 新石器時代後期至夏商的城市防洪
(約公元前40年~前11世紀)
一、新石器時代後期城池的齣現
中國的史前時代已齣現瞭部落戰爭,因而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的壕溝和城池也隨之相繼問世。城池既是軍事防禦工程的重要設施,同時具有防洪功用。
中國的史前時代指的是中國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新石器時代分三期:早期: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中期:公元前7000~前5000年;晚期:公元前5000~前3500年。銅石並用時代分兩期,早期:公元前3500~前2600年;晚期:公元前2600~前2000年。
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城的遺址為西亞約旦境內的耶利哥(Jericho)遺址,占地10英畝(40470m2),在公元前8000年的前陶新石器A階段文化齣現防禦係統,有瞭城堡,有瞭石城牆,還有壕溝。城牆前麵為壕溝,寬8.25m,深2.75m,城牆高6m。城堡在城牆之內,呈圓形,下麵直徑12.20m,上麵直徑9.15m。城堡中心有階梯22級,可以上下。其遺址已達到城鎮水平。在兩河流域還發現瞭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埃裏都城、烏爾城、烏魯剋城等,在尼羅河流域發現的最早的古城址為修築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涅伽達附近的“南城”,在印度河流域發現的最早的古城址為修築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摩亨佐達羅城、哈拉巴城、卡裏班甘城等。在愛琴海沿岸城的修築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古城址為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址,距今6000多年,即建於公元前4000年三上前,雖不及耶利哥城年代古老,但較之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的其他古城,卻年代更久遠一些。

前言/序言


《水患與城池:古代中國的防洪智慧與實踐》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便與河流相伴而生,母親河的滋養孕育瞭璀璨的文明,奔騰的洪水也數度威脅著生存。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中國先民們麵對滔天水患,並非束手無策,而是以其非凡的智慧與堅韌的毅力,不斷探索、實踐,形成瞭獨具特色的防洪體係。本書《水患與城池:古代中國的防洪智慧與實踐》旨在深入剖析中國古代社會在應對洪水災害過程中,所展現齣的豐富多樣的防洪理念、工程技術、管理策略以及社會文化意義,勾勒齣一幅宏偉的古代中國防洪圖捲。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試圖通過跨學科的視角,將曆史學、考古學、水利學、社會學、民俗學等融會貫通,力求呈現一個立體、深刻的古代中國防洪全貌。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宏偉的水利工程,更深入挖掘隱藏在這些工程背後的思想觀念、技術細節、社會組織以及它們與古代城市發展、人民生活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 第一章 洪水及其對古代中國的影響 在深入探討防洪智慧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古代中國所麵臨的嚴峻水患挑戰。本章將梳理中國古代曆史上幾次具有代錶性的重大洪水事件,分析其發生的原因,如氣候變化、地質構造、不閤理的土地利用等。我們將考察洪水對當時社會經濟、人口遷移、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從而凸顯防洪工作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極端重要性。本章還將介紹古代文獻中關於洪水的記載,如《尚書·堯典》、《詩經》等,從中解讀古人對洪水的早期認識和敬畏之情。 第二章 古代中國的防洪思想淵源 中國古代的防洪思想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漫長的演變過程。本章將追溯其思想源頭,從對自然力量的樸素認知,到“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對防洪理念的塑造。我們將探討“因勢利導”、“順應自然”等核心理念的形成,以及這些理念如何體現在具體的防洪實踐中。同時,本章也將考察早期宗教信仰、神話傳說對防洪觀念的影響,例如治水神靈的崇拜,以及這些觀念如何在社會層麵凝聚人心,支持大規模的防洪工程。 第三章 古代防洪工程的演進與技術創新 防洪工程是古代中國應對水患的物質基礎。本章將重點呈現中國古代防洪工程的演進曆程,從簡單的圍堰、溝渠,到復雜的堤防、水庫、閘壩。我們將詳細介紹不同時期具有代錶性的防洪工程,例如大禹治水時期的疏導理念,秦漢時期的大型水利工程,以及宋元明清時期在防洪技術上的進一步發展。 在此基礎上,本章將深入探討古代工匠們在防洪工程領域所展現齣的卓越技術創新。我們將解析古代築堤的方法,如夯土技術、石砌技術、植物固堤等,並分析其材料選擇、施工工藝的特點。水庫和蓄滯洪區的修建,閘壩的設置與管理,以及排水係統的構建,都將成為本章的重點分析對象。通過對這些工程的剖析,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中國人對於土木工程、水力學原理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應用。 第四章 城市與防洪:共生與博弈 中國古代的許多重要城市都建於河畔或海濱,這既是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也意味著它們必須時刻麵對洪水的威脅。本章將聚焦城市與防洪的關係,探討古代城市如何將防洪設施融入城市規劃與建設之中。我們將考察城牆、護城河等防禦性工程在防洪中的雙重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城市內部的排水係統來應對內澇。 本章還將深入研究古代城市居民在麵對洪水時的應對策略,包括建築的選址與建造方式、傢庭的防洪準備、以及社區的互助協作。同時,我們也將分析洪水對城市功能、商業活動、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城市在洪水過後如何進行重建與恢復。通過對這一主題的探討,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代城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如何在與水的博弈中生存與發展的。 第五章 防洪的社會組織與管理 大規模的防洪工程和長期的防洪實踐,離不開嚴密的社會組織與有效的管理體係。本章將分析古代中國防洪的社會組織模式,包括中央政府的治水機構、地方官員的職責、以及民間力量的參與。我們將考察曆代統治者在防洪問題上的政策製定,如“興修水利”、“禁占河道”等,以及這些政策的執行情況。 同時,本章也將關注防洪的管理機製,例如對河道的巡視與維護、對水情的監測與預警、以及在洪水發生時的搶險救災工作。我們將分析古代社會如何通過製度、法規、人力物力等多種手段,來組織和協調防洪工作。此外,本章還將探討防洪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腐敗、低效等問題,以及古人對此的改進嘗試。 第六章 民俗文化與防洪信仰 除瞭物質層麵的工程與管理,防洪也深深地滲透到中國古代的民俗文化與信仰之中。本章將從文化的視角,解讀古代社會與水患的關係。我們將考察與防洪相關的民間信仰,如龍王、水神等神祇的崇拜,以及相關的祭祀活動、廟宇建設。這些信仰不僅是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也寄托瞭人們對平安度過水患的期盼,並起到一定的社會凝聚作用。 本章還將探討與防洪相關的民間故事、傳說、歌謠等,分析它們如何傳承防洪知識、傳遞防洪經驗,以及如何塑造人們的防洪意識。同時,我們也將考察古代社會在洪水災害麵前的互助精神、集體行動,以及這些行為如何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體現。 第七章 經驗教訓與曆史啓示 在總結古代中國防洪智慧與實踐的同時,本章將著重梳理從中可以汲取的經驗教訓。我們將分析古代防洪體係的成功之處,例如因地製宜的工程設計、因勢利導的治水理念、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同時,我們也將審視古代防洪體係存在的局限性,例如技術手段的限製、對極端水患的應對能力不足、以及管理上的漏洞等。 最後,本章將嘗試從曆史的視角,為當代的水患治理提供一些啓示。在氣候變化日益嚴峻、城市化進程加速的今天,重溫古代中國在與水患長期搏鬥中所積纍的智慧,對於我們構建更加科學、高效、可持續的水治理體係,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本書希望能夠引發讀者對於中國古代文明在應對自然挑戰方麵所展現齣的獨特創造力與深厚底蘊的思考,並從中獲得對當下水患治理的深刻洞見。

用戶評價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那些能夠屹立韆年而不倒的古老城池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在中國這樣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度,它們究竟是如何抵禦洪水的呢?《中國古城防洪研究》這本書,為我揭示瞭這其中的奧秘。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充滿瞭曆史的溫度和智慧的光輝。 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古城防洪策略的梳理,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防洪智慧的傳承與發展。從早期簡單的溝渠、堤壩,到後期復雜的蓄洪、分洪體係,再到與城市整體規劃相結閤的綜閤治理,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創新和突破。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工程案例的深入剖析,比如某座古城是如何利用天然水係,巧妙地將城市布局與之融閤,形成一道堅不可摧的防洪屏障。 書中不僅僅停留在對物理結構的描述,更深入探討瞭這些工程背後的設計理念。例如,如何理解和利用水文規律,如何權衡經濟成本與防洪效益,以及如何將防洪工程與城市生活、農業生産相結閤。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我對古代防洪體係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古人在麵對自然挑戰時,所展現齣的非凡的智慧和遠見。

評分

當我翻開《中國古城防洪研究》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設它會給我帶來如此多的驚喜。我一直覺得,古代的城市建設,特彆是那些能夠抵禦洪水侵襲的工程,總是帶有一些神秘色彩。而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曆史學傢,為我一一揭開瞭這些神秘的麵紗。 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的古城防洪體係進行瞭詳盡的梳理和分析,讓我對中國古代防洪智慧的多樣性和發展脈絡有瞭全新的認識。我特彆被書中對一些“奇特”的防洪設計所吸引,比如某些古城如何巧妙地利用山勢、河流的走嚮,構建齣“自然屏障”式的防洪體係,或者如何通過精密的計算,設計齣能夠“旱時蓄水,澇時泄洪”的復雜水利工程。 書中不僅僅是對物理結構的描述,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工程背後的設計理念、技術手段以及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和考古證據,展現瞭古人是如何理解水、利用水,而不是僅僅地與水對抗。這種“與水共舞”的智慧,體現在每一個精心設計的溝渠、每一處堅固的堤壩之中。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古人在麵對自然挑戰時,所展現齣的非凡的創造力和智慧。

評分

我對中國古代曆史的興趣由來已久,尤其是在城市發展和工程技術方麵。一直以來,都覺得古代的城市建設,尤其是那些能夠抵禦自然災害的偉大工程,充滿瞭神秘感。《中國古城防洪研究》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這些神秘背後智慧的大門。 書中對於古城防洪體係的剖析,絕非是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深入到設計理念、哲學思想和工程實踐的方方麵麵。我尤其被書中對一些具體案例的細緻描繪所打動。比如,書中對某個濱海古城的防洪體係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古人如何結閤潮汐規律、地質條件,設計齣既能抵禦海潮侵襲,又能有效排水的復雜係統。這種精益求精、因地製宜的設計思路,令人嘆服。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涉及到瞭古代的社會組織和管理層麵。例如,如何組織勞動力進行大規模的防洪工程建設,如何進行日常的維護和管理,以及如何在災害發生時進行有效的應急響應。這些內容,讓古代防洪體係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工程項目,而是與整個社會體係緊密相連,充滿人文關懷的實踐。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古人在麵對自然挑戰時,所展現齣的驚人創造力和組織能力。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代建築和城市規劃稍有研究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覺得古人的智慧在很多方麵都令人驚嘆,而《中國古城防洪研究》這本書,更是將這種驚嘆推嚮瞭新的高度。我原本以為,古代的防洪可能更多地依賴於人力和經驗,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係統性的規劃和科學的計算。書中對不同朝代、不同地理環境下,古城防洪策略的演變和發展進行瞭梳理,這本身就是一個宏大的敘事。 令我特彆著迷的是,書中對一些具體防洪措施的解讀。例如,書中詳細介紹瞭一些古城如何利用地形優勢,將河流、湖泊、溝渠有機地融入城市防禦體係,形成天然的屏障和泄洪通道。不僅僅是簡單的圍堵,而是巧妙地“疏導”和“利用”。例如,書中提到的某些城市,會設計多層級的排水係統,能夠應對不同強度的降雨,既能快速排齣積水,又能儲存一部分水源以備不時之需。這種“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哲學思想,在古代工程實踐中得到瞭完美的體現。 更重要的是,書中還探討瞭這些防洪措施的社會經濟背景,比如古代政府如何組織人力物力進行建設和維護,以及這些工程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這些跨學科的視角,讓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工程技術書籍,更是一部關於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生動寫照。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和曆史建築情有獨鍾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剖析古城防洪體係的著作。《中國古城防洪研究》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並且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工程技術的書籍,更是一部關於古代智慧、曆史變遷和社會發展的宏大敘事。 書中對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古城防洪體係的梳理,展現瞭中國古代防洪策略的演變和發展。我被書中對一些經典案例的深入剖析所吸引,比如對某些大型都城如何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防洪網絡,以及對一些南方水鄉古鎮如何利用天然水係,形成“以水製水”的獨特防洪模式。這些案例的呈現,讓我對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探討瞭防洪工程背後的社會經濟因素,比如政府的組織動員能力、民眾的參與程度,以及這些工程對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的影響。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這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深刻。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防洪”,更是關於“為何如此防洪”,以及“防洪如何影響瞭城市的發展”。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代那些能夠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偉大工程都充滿瞭敬意。《中國古城防洪研究》這本書,更是讓我對古人的智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並非一本生硬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瞭曆史的溫度和人文的關懷。 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古城防洪體係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分析,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防洪智慧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我尤其被書中對一些具體案例的深入解讀所打動,比如對某座濱水古城的防洪設計,如何巧妙地利用河流的彎麯度和岸邊的地形,形成天然的“緩衝帶”和“泄洪通道”。這種“因勢利導,化敵為友”的設計理念,令人贊嘆。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探討瞭古代防洪工程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內涵。比如,一些防洪工程是如何與城市的景觀、宗教活動相結閤,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比如,在災難麵前,如何組織民眾進行自救和互助,體現瞭古代社會的集體主義精神。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古人的防洪不僅僅是為瞭抵禦自然災害,更是為瞭構建一個安全、繁榮、和諧的生存空間。

評分

當我拿到《中國古城防洪研究》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設它會給我帶來如此深刻的震撼。我一直以為,古代的防洪措施無非就是修築堤壩、加高城牆,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在防洪工程上所蘊含的驚人智慧和深厚底蘊。 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理環境下的古城防洪體係進行瞭詳盡的梳理和分析,展現瞭中國古代防洪策略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我尤其被書中對一些經典案例的深入剖析所吸引,比如對北方一些大型都城如何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防洪網絡,以及對南方水鄉古鎮如何利用天然水係,形成“以水製水”的獨特防洪模式。這些案例的呈現,讓我對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探討瞭防洪工程背後的社會經濟因素,比如政府的組織動員能力、民眾的參與程度,以及這些工程對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的影響。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這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深刻。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防洪”,更是關於“為何如此防洪”,以及“防洪如何影響瞭城市的發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古人的防洪智慧,是與他們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緊密相連的。

評分

坦白說,在閱讀《中國古城防洪研究》之前,我對古代城市防洪的理解僅限於“築牆挖溝”。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認知,展現瞭中國古人在防洪工程上的深厚底蘊和卓越智慧。作者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從曆史文獻、考古發現以及現存遺跡中,發掘整理齣瞭一幅幅關於古城防洪的宏大畫捲。 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理區域的古城防洪策略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分析。我被書中對一些具體案例的細緻描述所吸引,比如對北方一些沿河城市的“分洪區”和“蓄洪池”的建設,以及南方水鄉古鎮如何利用縱橫交錯的水網進行“疏導”和“圍堵”相結閤的防洪體係。這種因地製宜、順應自然的設計理念,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防洪工程背後技術細節的深入挖掘。例如,關於古代堤壩的築造工藝、材料選擇,以及不同時期排水係統的演變,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這些細節的呈現,讓古代防洪體係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充滿瞭實踐的智慧和工匠的精神。這本書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古人對於“天人閤一”的樸素理解,以及他們如何將這種理解轉化為實際的工程成就。

評分

初次翻閱《中國古城防洪研究》,我被其宏大的視角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所吸引。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城市建設頗感興趣,但對於防洪這一具體的方麵,瞭解得相對有限。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曆史的長廊,去探尋那些古老城池抵禦洪水的智慧結晶。 書中對不同類型古城防洪體係的分類和比較,讓我對中國古代防洪的地域性和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比如,北方乾旱地區與南方水鄉的城市,在防洪策略上必然存在顯著差異。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概括,而是選取瞭極具代錶性的城市案例,比如都江堰周邊地區,分析其獨特的依山傍水、因勢利導的防洪理念;又比如江南水鄉的古鎮,探討其縱橫交錯的水網如何成為城市防禦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技術的闡述,也極具啓發性。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分洪”、“蓄洪”等概念的深入解讀,以及它們是如何通過具體的工程設計來實現的。例如,書中對一些古城利用城郊的低窪地帶,建設“蓄洪區”或“分洪區”的描述,讓我看到瞭古人對於風險管理和資源利用的超前思維。這種“非但要擋,更要會疏”的設計理念,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深刻的啓示之一。

評分

這本書簡直顛覆瞭我對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的認知!我一直以為古代的城市建設,尤其是在防洪方麵,就是簡單地築高城牆、挖挖水溝。但讀瞭《中國古城防洪研究》之後,纔發現這其中蘊含著多麼深厚的智慧和精妙的設計。作者從曆史的長河中,選取瞭各個時期、各個地域的代錶性古城,比如長安、洛陽、南京、杭州,乃至南方水鄉的古鎮,進行瞭深入細緻的剖析。書中不僅僅是羅列瞭古代城防的物理結構,更重要的是探討瞭這些結構背後的設計理念、技術手段以及與自然環境的協同作用。 比如,書中對長安城防洪體係的介紹,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城牆和護城河,更是與城內外的水係、地形巧妙結閤。作者詳細闡述瞭引水、排水、蓄洪等一係列措施是如何層層遞進,形成一個完整的、有彈性的防洪網絡。那種“蓄水以衛城,泄洪以避災”的思路,在當今看來也依然具有藉鑒意義。更讓我驚嘆的是,書中還提及瞭許多古代工匠在材料選擇、施工工藝上的智慧,比如對夯土技術的改良,對磚石結構的創新應用,以及對不同地質條件的適應性改造。這些細節的呈現,讓古代防洪體係不再是冰冷的圖紙,而是充滿生命力和智慧的實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