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1129-2017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代GB/T 51129-2015)

GB/T 51129-2017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代GB/T 51129-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住建部 发布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装配式建筑
  • 预制建筑
  • 建筑标准
  • GB/T
  • 建筑工程
  • 绿色建筑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质量评估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31314
商品编码:10334052333
包装:01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设计概论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旨在全面介绍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发展背景、重要意义以及基本框架。我们将深入探讨绿色建筑的定义,揭示其与传统建筑的根本区别,并阐述为何在当今社会,绿色建筑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 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核心价值 绿色建筑,也被称为可持续建筑或生态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核心价值体现在: 资源效率: 通过优化设计和材料选择,显著降低建筑在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对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的消耗。 环境保护: 减少建筑活动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 健康与舒适: 创造良好的室内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优化采光和通风,提升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 经济效益: 虽然初期投入可能略高,但绿色建筑通过节能降耗、减少维护成本、提升物业价值等方式,在全生命周期内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回报。 社会责任: 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子孙后代留下更美好的生存环境。 1.2 绿色建材的内涵与分类 绿色建材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关键要素之一。它指的是在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能够对环境友好、对人体健康无害、能够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的内涵主要包括: 低环境影响: 生产过程中能耗低、污染少,少用或不用对环境有害的物质。 资源节约: 采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或利用工业废弃物制造。 健康无害: 不含有害物质,不会对室内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耐久性与可维护性: 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减少更换频率,降低维护成本。 绿色建材的分类方法多样,常见的分类依据包括: 按来源: 天然建材(如竹材、木材)、再生建材(如再生骨料、再生砖)、可再生能源建材(如太阳能光伏瓦)。 按性能: 节能建材(如保温隔热材料)、节水建材(如节水洁具)、绿色装饰装修材料(如环保涂料、天然石材)。 按材料类别: 绿色混凝土、绿色钢材、绿色木材、绿色塑料、绿色陶瓷等。 1.3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将生态、环保、节能、健康、舒适等理念贯穿于建筑的整个设计阶段。其核心设计原则包括: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 充分考虑场地条件、气候特征、当地资源,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全面节能,高效利用: 优化建筑朝向、体型、围护结构,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并积极应用主动式节能技术。 节约水资源,高效用水: 采用节水器具,推广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技术。 节约用地,集约开发: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广立体绿化和地下空间利用。 健康舒适,提升品质: 创造良好的室内外环境,保障空气质量,提供充足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绿色建材,循环利用: 优先选用绿色建材,并尽可能实现建筑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 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贯穿于建筑设计全过程: 场地规划与设计: 优化建筑布局,保护生态环境,利用自然地形和植被。 建筑造型与围护结构设计: 优化建筑朝向、体型系数,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减少热桥效应。 自然通风与采光设计: 创造良好的自然通风路径,最大化利用自然采光。 高性能门窗设计: 选用节能型门窗,减少热量损失和太阳辐射。 绿色屋顶与墙体设计: 推广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提高建筑隔热性能。 可再生能源利用: 整合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水资源管理: 设计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 智能化控制系统: 运用智能化技术优化能源管理和室内环境控制。 1.4 绿色建筑发展的驱动因素与未来趋势 绿色建筑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 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必须承担起责任。 资源短缺与能源危机: 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和能源价格的波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必然选择。 政府政策引导与激励: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包括税收优惠、补贴政策、强制性标准等。 公众意识提升与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健康、舒适、低碳生活方式的追求,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 技术进步与创新: 新型绿色建材、节能技术的不断涌现,为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展望未来,绿色建筑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更高标准与更严要求: 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将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和性能提升。 智能化与数字化融合: 智慧能源管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深度应用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 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的普及: 推动建筑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并逐步迈向碳中和。 韧性与适应性: 建筑将更加注重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社区与城市层面的绿色发展: 绿色建筑将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城市规划、社区发展紧密结合,形成绿色生态系统。 更加强调人性化与健康: 关注建筑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打造更加宜居、健康的室内外环境。 第二章 绿色建材的分类、性能与应用 本章将聚焦于绿色建材,深入剖析其多元化的分类体系、关键性能指标以及在不同建筑场景下的具体应用,为读者构建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绿色建材知识图谱。 2.1 绿色建材的分类体系详析 绿色建材的分类体系是理解其内涵和应用的基础。本章将按照不同的维度,对绿色建材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 按来源和可再生性: 天然材料: 指来自自然界、经过简单加工即可使用的材料,如竹材、木材(可持续林业认证)、稻草、秸秆等。这类材料通常可再生性强,但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也需要考虑。 再生材料: 指利用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或其他建筑废弃物经过加工再生的材料。例如: 再生骨料: 由建筑拆除产生的混凝土、砖石等废料破碎而成,可用于配制混凝土、砌筑砂浆。 再生玻璃: 回收玻璃瓶、废玻璃等制成的玻璃制品,也可作为隔音、保温材料的填充物。 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废渣: 作为水泥的掺合料,可降低水泥用量,减少碳排放。 废旧轮胎橡胶: 可用于生产橡胶地砖、沥青改性剂等。 可生物降解材料: 指在使用寿命结束后能够自然分解,不留下有害残余的材料,如某些植物基的塑料替代品。 按环境影响和生命周期评估: 低能耗生产的建材: 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少,排放的温室气体少,如采用节能工艺生产的陶瓷、砖瓦。 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的建材: 尤其指装饰装修材料,如环保涂料、胶粘剂、地板等,其VOC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能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无毒无害的建材: 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致癌物质等,如天然石材、无醛板材。 可回收和可循环利用的建材: 在建筑拆除后,能够方便地被回收、再利用或降解,减少填埋量。 按功能和应用领域: 节能保温材料: 如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XPS)、聚氨酯硬泡、岩棉、玻璃棉、气凝胶等,用于建筑外墙、屋顶、门窗等部位,有效减少建筑能耗。 节水材料: 如高效节水洁具(低流量马桶、节水龙头)、渗透性铺装材料(透水砖)等,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绿色墙体材料: 如加气混凝土砌块(ALC)、轻质隔墙板、竹集成材等,具有优良的保温、隔音、防火性能,且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较低。 绿色屋面材料: 如种植屋面系统、太阳能屋面瓦、浅色反光屋面材料等,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绿化面积。 绿色装饰装修材料: 如水性涂料、环保胶粘剂、天然地板(竹地板、软木地板)、低甲醛板材等。 绿色结构材料: 如高性能混凝土(使用工业废渣)、再生钢材、工程木材(如CLT-交叉层压木材)等。 2.2 绿色建材的关键性能指标与评估 评估一种建材是否为“绿色”建材,需要综合考量其多方面的性能指标。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性能评估维度: 环境性能: 能源消耗: 衡量建材在原材料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和废弃等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消耗的能源总量。 碳排放: 评估建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污染物排放: 监测生产过程中对大气、水体、土壤造成的污染物排放,以及使用过程中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如VOCs、甲醛、苯系物等)。 资源利用率: 评估建材中可再生、可回收材料的比例,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效率。 废弃物产生量: 评估建材在使用寿命结束后产生的废弃物量,以及其可回收和再利用的潜力。 资源性: 可再生性: 材料是否来源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植物、风能等)。 可循环性: 材料是否能够被回收、再加工,并再次用于生产。 使用寿命: 材料的耐久性,以及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能够维持其性能的时间。 健康安全性: 放射性: 建筑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如镭-226、钍-232、钾-40)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避免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 毒性: 材料是否含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致癌物、致敏物等。 室内空气质量影响: 评估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甲醛、苯等有害物质的浓度。 经济性(全生命周期成本): 初始购买成本: 材料本身的价格。 安装成本: 材料的运输、加工、安装所需的人工和机械费用。 使用和维护成本: 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所需的维护、清洁、修理费用,以及因其性能(如保温性能)带来的节能效益。 废弃处理成本: 材料在使用寿命结束后的拆除、运输、处理费用。 2.3 绿色建材在不同建筑部位的应用实例 绿色建材的应用贯穿于建筑的各个部位,以下列举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 主体结构: 绿色混凝土: 使用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渣作为水泥掺合料,降低水泥用量,减少熟料烧制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再生钢材: 利用废旧钢材回收再利用,减少对原生矿产资源的消耗。 工程木材: 如胶合板、层压木材(LVL)、交叉层压木材(CLT)等,来源于可持续管理的森林,具有较好的承重能力和环保性能,特别适用于木结构建筑。 围护结构(墙体、屋顶、楼板): 外墙保温系统: 保温隔热材料: 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XPS)、聚氨酯硬泡、岩棉、玻璃棉、泡沫玻璃等,有效阻挡热量传递,降低建筑采暖和制冷能耗。 外墙饰面材料: 采用低VOC涂料、天然石材、陶板等。 内墙隔墙: 轻质隔墙板: 如水泥纤维板、石膏板(低VOC)、木质复合板等,安装便捷,轻质化,减少结构荷载。 加气混凝土砌块(ALC): 具有优良的保温、隔音、防火性能,原材料主要是粉煤灰、砂、水泥等。 屋面系统: 种植屋面: 在屋顶铺设种植土和植被,具有良好的隔热、降噪、雨水滞留功能,改善城市微气候。 浅色反光屋面: 采用浅色、高反射率的屋面材料(如白色卷材、涂料),可反射大部分太阳辐射,降低屋顶温度,减少制冷负荷。 太阳能屋面瓦: 集成光伏发电功能,实现建筑能源自给。 门窗系统: 节能门窗: 采用断桥铝合金、木窗、塑钢窗等材质,配合中空玻璃(充惰性气体)、Low-E玻璃(低辐射镀膜),显著降低热量损失和太阳辐射得热。 高效密封材料: 确保门窗的密封性,防止空气渗透。 室内装饰装修: 地面材料: 天然材料: 竹地板、软木地板、实木地板(FSC认证)等,具有良好的环保性和舒适性。 环保复合材料: 低甲醛、E0级环保复合地板。 再生材料: 回收木材制作的地板、再生瓷砖等。 墙面材料: 环保涂料: 水性涂料、零VOC涂料,不含甲醛、苯等有害物质。 环保壁纸: 采用天然植物纤维、无纺布等材料制成。 天然装饰板材: 如竹木纤维板、实木饰面板等。 吊顶材料: 矿棉吸音板、石膏板(低VOC): 具有良好的隔音、防火性能。 竹制或木制吊顶: 采用环保材料。 给排水与暖通: 节水器具: 低流量马桶、节水龙头、淋浴器,每次用水量大幅减少。 雨水收集与中水回用系统: 收集雨水和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冲厕等。 高效节能暖通设备: 如变频空调、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器等。 绿色管道材料: 如PPR管、铜管等,相较于PVC管,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环境影响更小。 第三章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技术应用 本章将深入探讨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策略,并结合具体技术手段,阐述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全面落实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以及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 3.1 被动式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被动式设计是指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建筑自身的设计,减少对人工干预(如机械通风、空调制冷)的依赖,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设计理念。 选址与场地规划: 朝向优化: 建筑主朝向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确定,以最大化获得冬季日照、减少夏季太阳辐射。通常,在寒冷地区宜朝南,在炎热地区则需考虑遮阳。 风环境利用: 合理布置建筑,形成有利于自然通风的通道,促进室内外空气交换。 场地绿化: 种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绿化屏障,夏季可遮阳降温,冬季可阻挡寒风。 水体与地形利用: 利用水体的蒸发降温效应,或根据地形设计建筑,引导自然风。 建筑形体与围护结构设计: 体型系数优化: 尽量选择紧凑的建筑体型,减少建筑外表面积与室内体积的比值,从而降低热量损失和得热。 保温隔热: 外墙保温: 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如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XPS)、岩棉、聚氨酯硬泡等,确保保温层连续、无空腔,减少热桥效应。 屋顶保温: 高效保温层的设置,并可考虑种植屋面或浅色反光屋面。 地面保温: 对于架空楼板或地下室,需要进行保温处理。 气密性设计: 确保建筑围护结构(墙体、屋顶、门窗、穿墙管道等)的严密性,防止冷热空气的渗透,减少能源损失,提高室内舒适度。 门窗性能优化: 选择节能门窗: 采用多层中空玻璃(可充惰性气体)、Low-E镀膜玻璃,以及具有优良隔热性能的窗框材料(如断桥铝、木窗)。 尺寸与比例控制: 优化窗墙比,既保证采光,又避免过多的热量损失和得热。 遮阳设计: 外部遮阳: 设置挑檐、遮阳板、百叶、卷帘等,最有效阻挡夏季阳光直射。 内部遮阳: 使用窗帘、百叶等,但效果不如外部遮阳。 垂直绿化: 爬藤植物等也可起到一定的遮阳作用。 自然采光与通风: 自然采光: 优化室内空间布局: 将主要活动区域布置在靠近自然光源的区域。 采光井与天窗: 在建筑内部深处设置采光井或天窗,引入自然光。 反射与扩散: 利用室内墙面、天花板的浅色、高反射材料,将自然光更均匀地扩散到室内。 自然通风: 穿堂风: 通过布置相对的门窗,形成空气对流,实现室内空气的自然交换。 烟囱效应(热压通风): 利用室内外温差产生的空气密度差异,使热空气上升,从高处排出,冷空气从低处进入。例如,设置高侧窗或通风塔。 风压通风: 利用风的压力,迫使空气从迎风面进入,从背风面排出。 3.2 主动式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主动式设计是指利用机械设备、智能化系统等主动技术,来优化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高效节能设备: 暖通空调系统: 变频技术: 根据实际负荷变化,自动调节设备运行功率,实现节能。 热回收技术: 利用排风中的热量预热新风,或利用冷凝水余热,减少能源损失。 地源/水源热泵: 利用地下或水体的恒定温度,进行供暖和制冷,效率高,能耗低。 辐射供冷/供暖: 通过辐射表面(如天花板、地板)进行热量交换,温度更均匀,舒适度更高。 照明系统: LED光源: 相比传统光源,能耗低,寿命长。 智能照明控制: 日光感应: 根据室内自然光强度自动调节灯光亮度。 人体感应: 检测人员活动,人离开后自动关灯。 定时控制: 设定固定开关时间。 可再生能源利用: 太阳能利用: 太阳能光伏发电(PV): 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满足建筑用电需求。 太阳能热水器: 直接利用太阳能加热生活用水。 太阳能空调: 利用太阳能驱动制冷设备。 风能利用: 小型风力发电机,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辅助供电。 地热能利用: 除地源热泵外,还可用于建筑采暖和制冷。 生物质能利用: 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利用生物质燃料进行供暖或发电。 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系统: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 实时监测、分析和调控建筑的能源消耗,优化能源使用效率。 楼宇自控系统(BAS): 集成控制建筑内的暖通空调、照明、通风、给排水等设备,实现联动优化。 智能家居系统: 在住宅建筑中,实现对灯光、家电、安防、环境等的智能化控制,提升居住舒适度和节能效果。 数据采集与分析: 通过各种传感器,收集建筑运行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潜在的节能机会和运行问题。 水资源管理与循环利用: 雨水收集系统: 收集屋面和场地雨水,经过净化处理后用于景观灌溉、冲厕、道路清洗等。 中水回用系统: 收集生活废水(如洗浴水、洗衣水、厨房废水),经过二级处理后,用于冲厕、绿化灌溉等。 节水器具: 强制要求使用低流量的洁具和配件。 景观节水: 采用耐旱植物,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 3.3 绿色建材的集成应用与综合效益 绿色建材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需要与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材料选择与设计协同: 在设计初期就应考虑绿色建材的性能特点,例如,选择保温性能优良的绿色墙体材料,可以降低对额外保温层的依赖;选择透光性好的材料,可以提高自然采光效果。 全生命周期考虑: 在材料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其生产阶段的环境影响,还要关注其使用寿命、维护需求以及废弃后的处理方式,真正做到可持续。 系统优化与整合: 将不同的绿色建材和技术进行系统性整合,例如,将绿色屋面与雨水收集系统相结合,既实现屋顶隔热,又收集雨水;将太阳能光伏板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美观且实用。 成本效益分析: 虽然部分绿色建材的初始成本可能较高,但通过全面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可以发现其在节能、节水、低维护等方面的长期经济效益,通常能实现“绿色投资,经济回报”。 室内环境质量提升: 绿色建材的应用,如低VOC的涂料、胶粘剂、地板等,能够显著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为居住者提供更健康、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 绿色建材的应用需求,将直接推动建材行业的绿色转型和技术创新,催生更多环保、高性能的新型建材。 第四章 绿色建筑的评价与认证体系 本章旨在系统介绍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和认证体系,让读者了解如何对绿色建筑的性能进行科学评估,以及获得权威认证的重要性。 4.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概述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衡量建筑绿色化水平的量化依据,它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涵盖了建筑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健康舒适等多个方面。 评价目标: 旨在通过量化的指标,引导和促进建筑在设计、建造、运营等全生命周期中,最大程度地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并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评价维度: 节地与用地选址: 评估建筑对土地资源的节约程度,包括用地集约性、植被保护、棕地再利用等。 节能与能源利用: 评估建筑的能源消耗水平,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包括围护结构性能、设备能效、自然采光通风利用等。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评估建筑的用水效率,以及非常规水源(雨水、中水)的利用率。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评估建筑中可再生、可回收材料的使用比例,以及建筑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环境保护: 评估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空气质量、噪声控制、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室内环境质量: 评估建筑内部的空气质量、热舒适度、采光、噪声、视觉环境等,保障使用者的健康与舒适。 运营管理: 评估建筑在运营阶段的能源、水、废弃物管理水平,以及使用者对建筑的满意度。 评价方法: 评分制: 将各个评价维度下的指标进行量化,并赋予不同的权重,最终通过累加评分来确定建筑的绿色等级。 指标符合性: 某些核心指标可能需要强制符合,不达标则无法获得绿色建筑的称号。 4.2 国际主流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介绍 当前,国际上存在多个具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它们在评价内容、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 美国: 发展背景: 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于1998年推出,是目前全球最广泛应用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之一。 评价体系: 涵盖选址与交通、可持续场地、节水、能源与大气、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创新设计、区域优先等八个大类。 认证等级: 根据得分高低分为认证级、银级、金级、铂金级四级。 特点: 强调建筑与周边社区的融合,对交通、选址有较高要求;注重能源效率和碳排放;体系更新迭代较快,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技术和理念。 BREEAM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 英国: 发展背景: 由英国建筑研究院(BRE)于1990年推出,是世界上最早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 涵盖管理、健康与舒适、能源、交通、水、材料、废弃物、土地利用与生态、污染等九个方面。 认证等级: 根据得分高低分为及格级、良好级、优秀级、杰出级、卓越级五级。 特点: 覆盖面广,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较高;在欧洲及中东地区应用广泛。 CASBE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t Environment Efficiency) - 日本: 发展背景: 由日本建筑学会、日本绿色建筑委员会等共同开发,旨在综合评估建筑的环境性能和资源效率。 评价体系: 分为“建筑环境性能”和“资源效率”两大方面,并进一步细分至采光、自然通风、保温节能、节水、室内环境、建筑材料、土地利用等。 认证等级: 采用S、A、B+、B、C五个等级。 特点: 强调建筑的生命周期评估,对日本本土的建筑文化和技术特点有较好的适应性。 DGNB (Germ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ouncil) - 德国: 发展背景: 由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DGNB)开发,是一个更加注重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性能的认证体系。 评价体系: 涵盖环境、经济、社会、功能、技术、场地等六个维度,且所有维度均可获得认证。 认证等级: 由Pre-certification(预认证)和Certification(认证)两阶段组成,等级分为铜、银、金、铂金。 特点: 强调实际性能而非理论评分,高度重视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对用户健康和舒适度要求高。 4.3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 中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积极探索,并建立了自己的评价和认证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 发展与修订: 该标准经过多次修订,以适应中国国情和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最新版本为GB/T 50378-2019。 评价内容: 与国际体系类似,涵盖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室内环境等六个方面。 评价等级: 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三星为最高级别。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实施机构: 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评审和授牌。 申报与评审: 建筑项目在建成后,可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申报,由评审专家进行现场评审和文件审核,合格者授予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作用与意义: 提升建筑品质: 鼓励开发商和设计者采用绿色技术和材料,提升建筑的整体性能。 市场引导: 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在市场销售和租赁中更具竞争力。 政策支持: 许多地方政府为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提供税收减免、容积率奖励等优惠政策。 提升公众认知: 推广绿色建筑理念,提高公众对可持续建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推动行业进步: 促进绿色建筑技术和标准的不断发展。 4.4 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意义与价值 获得绿色建筑认证,不仅仅是对建筑性能的一种肯定,更代表着一种前瞻性的发展理念和对可持续未来的承诺。 环境效益: 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显著降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节约水资源: 降低用水量,减轻水资源压力。 减少废弃物产生: 促进材料的循环利用,减轻垃圾处理压力。 改善生态环境: 推广绿色屋顶、植被覆盖等,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生物多样性。 经济效益: 降低运营成本: 通过节能、节水等措施,显著减少建筑运行期间的能源和水费支出。 提升物业价值: 绿色建筑通常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和租赁率,其长期回报率更高。 获得政策支持与税收优惠: 许多地区为绿色建筑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 减少维护成本: 选用耐久性好的绿色建材,可以降低长期维护和更换的费用。 社会效益: 提升居住者健康与舒适度: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供良好的采光、通风和温湿度环境,提高使用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 树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 彰显开发商和建设单位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决心和能力。 引领行业发展: 推动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绿色转型。 提升城市形象: 建设更多的绿色建筑,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第五章 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章将展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新兴技术、政策导向以及市场需求如何塑造行业格局,引领可持续建筑的新篇章。 5.1 技术创新与材料升级 高性能、多功能复合材料: 未来绿色建材将更加注重材料的复合化和多功能集成,例如,集保温、隔音、防火、承重于一体的新型墙体材料,或兼具发电、储能、净化空气功能的建筑外表面材料。 智能化与自感知材料: 引入智能传感器,使材料能够感知环境变化(如温度、湿度、光照),并据此自动调整其性能,实现更精细化的能源管理和环境调控。 生物基与可降解材料的广泛应用: 随着对环境友好型材料的需求增加,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如藻类、菌丝体、农作物废弃物)开发的建材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具备良好的可降解性。 3D打印技术的绿色应用: 3D打印技术为建筑材料的个性化定制和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未来有望实现更加精细化、低浪费的建造方式。 纳米技术在建材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能够赋予建材新的特性,如超疏水性、自清洁性、抗菌性等,进一步提升建筑的性能和耐久性。 数字化设计与模拟优化: BIM(建筑信息模型)、AI(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工具将深度融合到绿色建材的研发和应用中,通过虚拟模拟和数据分析,优化材料配比、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最大化绿色效益。 5.2 政策法规的深化与激励机制的完善 更严格的能效标准与碳排放目标: 各国政府将出台更具挑战性的建筑能效标准,并设定明确的建筑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目标,驱动绿色建筑技术的升级换代。 强制性绿色建材认证与推广: 可能会出现对某些类型的绿色建材强制性认证的要求,并辅以市场准入机制,以规范市场,保障消费者权益。 全生命周期评估(LCA)的应用普及: 政策将更加鼓励甚至强制要求进行建筑和建材的全生命周期评估,从源头引导绿色化决策。 循环经济政策的倾斜: 鼓励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并推广使用再生建材,形成闭环的资源利用模式。 激励机制的多元化: 除了税收优惠和补贴外,还可能包括绿色金融(如绿色债券)、碳交易市场等,为绿色建筑项目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和经济激励。 智慧城市与绿色建筑的联动: 绿色建筑将更加紧密地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通过城市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建筑间的协同和资源共享。 5.3 市场需求的变化与消费者意识的觉醒 对健康居住环境的更高追求: 消费者对室内空气质量、舒适度、健康性的关注度将持续提升,直接推动对低VOC、环保、智能化绿色建材的需求。 “低碳生活”理念的普及: 随着气候变化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绿色建筑将更好地契合这一趋势,吸引更多具有环保意识的购房者和投资者。 绿色供应链的透明化: 消费者希望了解建筑材料的来源、生产过程和环境影响,这将促使企业更加注重绿色供应链的建设和信息披露。 租赁市场的绿色化: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租赁市场也将对绿色建筑提出更高要求,推动绿色建筑租赁市场的发展。 个性化与定制化需求: 消费者可能更加青睐能够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并具备可持续属性的建筑产品。 5.4 绿色建筑向“近零能耗”与“零碳”迈进 近零能耗建筑(nZEB)的普及: 通过极致的被动式设计和高效的主动式系统,大幅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使其接近于零。 零碳建筑(Zero-Carbon Buildings)的实现: 在近零能耗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或购买绿证等方式,实现建筑运营阶段的碳排放为零。 负碳建筑的探索: 进一步发展,使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中能够吸收或抵消比其自身产生更多的碳排放,成为碳汇。 5.5 韧性建筑与适应性设计 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绿色建筑将更加注重提升其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如高温、洪涝、强风等)的挑战,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适应性设计: 建筑设计将更加灵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技术和环境的变化,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减少拆除重建带来的资源消耗。 总而言之,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的未来是技术创新、政策驱动、市场需求以及社会责任共同塑造的。它们将不再是建筑行业的“附加选项”,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美好未来的必然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简直是一本宝藏!作为一名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领域颇感兴趣的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指导装配式建筑实践并提供清晰评价体系的权威性资料。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惊喜之情油然而生。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装配式建筑在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各个环节的评价要点。从材料的选用、构件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的质量控制,到现场的安装精度、结构安全、节能环保措施,再到建筑的耐久性、可维护性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考量,这本书都给予了详尽而专业的指导。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评价”二字内涵的深刻挖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打分,而是贯穿于整个项目周期的一种动态管理和优化过程。书中提出的各项评价指标,看似繁多,实则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设计阶段,它就强调了模块化、标准化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预控施工难度和成本;在生产阶段,它详细规定了构件的尺寸精度、外观质量、材料性能等一系列严苛的检测标准,这直接关系到后续安装的顺畅度和建筑的整体品质。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也十分合理。它从总则、术语入手,循序渐进地展开各项评价内容,逻辑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应用。每一章节的划分都紧密围绕装配式建筑的核心要素,使得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例如,对于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性能,它不仅关注承重能力,还细致地考虑了抗震、防火、隔声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保障建筑安全和居住舒适度的关键。 再者,书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让我眼前一亮。它将绿色建材的使用、能源效率的提升、废弃物减量化等内容融入评价体系,引导行业向更加环保、低碳的方向发展。这符合当前国家和社会对绿色建筑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这本书的指导性非常强。它提供的评价方法、计算公式、判定标准,都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无论是建筑师、工程师,还是项目管理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指导信息。例如,在施工阶段,书中对于构件连接的验收标准、防水防腐措施的检查要点等,都细致入微,能够有效避免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这在传统的建筑评价标准中并不多见。它鼓励从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来审视其价值和影响,包括材料生产、建造、使用、维护直至拆除。这种宏观的视角,有助于建筑师和开发者做出更具前瞻性和负责任的决策。 另外,我注意到这本书的更新迭代非常及时。它标注了“代GB/T 51129-2015”,说明了它是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这对于行业内的标准遵循者来说至关重要,能够确保大家使用的是最新、最权威的指导。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专业且易于理解,避免了过多的晦涩术语,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对装配式建筑的评价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其严谨的表述和丰富的细节,则提供了深入研究和应用的价值。 总而言之,《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以其全面、系统、权威的特点,为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研究、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评估等各个环节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评价依据。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指南。 这本书的条理非常清晰,每一项评价内容都经过了严谨的论证和细致的划分。从宏观的建筑整体性能,到微观的构件连接细节,都力求做到科学、客观、准确。例如,在关于结构可靠度的评价部分,它不仅考虑了结构的静载能力,还对动载、变形、裂缝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都体现了对建筑安全性和耐久性的高度重视。

评分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位严谨的建筑“体检师”,它用一套科学、系统的标准,为我揭示了装配式建筑的内在品质和发展潜力。我一直对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新理念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装配式建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的出现,更是让我对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它不是简单地从某个角度进行评估,而是从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评价链条。在设计阶段,它就强调了标准化、模数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设计优化来提升施工效率和降低成本。这一点对我非常有启发,让我认识到,一个好的设计,本身就是对建筑质量的有力保障。 在生产制造环节,本书的规定可谓是“精益求精”。它对构件的尺寸精度、材料性能、外观质量都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并且提供了详细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我深知,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生产控制,才为装配式建筑的优良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对不同类型构件的质量要求,都有明确的说明,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施工安装阶段的评价,是本书的又一个亮点。它详细阐述了构件的连接、密封、防水、保温等关键工艺,并给出了相应的验收标准。它不仅关注结构的整体安全性,更重视居住者的使用体验,例如对隔声、保温性能的要求就非常具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关键节点处理的详细讲解,这直接关系到建筑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 更让我赞赏的是,本书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贯穿始终。它鼓励使用环保材料,控制能源消耗,并对废弃物处理提出了要求。这使得装配式建筑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此外,本书还对建筑的耐久性和全生命周期价值进行了评估。它不仅仅关注建筑建成时的性能,还考虑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成本以及未来的可拆卸性。这种长远的视角,有助于开发者和使用者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最大化建筑的综合效益。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条理分明,语言专业但易于理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将复杂的装配式建筑评价知识,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无论是设计师、工程师,还是项目管理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研究、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评估等各个环节,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评价依据。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评分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这本书,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用严谨细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装配式建筑品质的精髓。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我理解和评价装配式建筑的“秘籍”。从它问世之初,我便对其充满了期待,而实际阅读后,更是感受到了其内容的丰富与深度。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一个复杂庞大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分解为可衡量、可评估的各个组成部分。它不像某些标准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系统化的梳理,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究竟哪些环节是决定装配式建筑好坏的关键。例如,在设计阶段,它就强调了标准化、模数化程度对整体效率和成本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设计,本身就是对建筑品质的第一重保障。 在生产制造环节,本书更是展现了其“吹毛求疵”的一面。它对构件的尺寸精度、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外观质量等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甚至连构件表面的平整度、是否有裂纹等细节都考虑在内。我深知,这些看似微小的要求,却是决定装配式建筑整体性能和长期耐久性的基础。书中提供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也极具参考价值。 对于施工安装阶段,本书更是给出了详尽的操作指南。它明确了构件的吊装顺序、就位精度、连接方式以及关键节点的处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防水、防腐、保温等细节的处理建议,这些往往是决定建筑使用寿命和舒适度的关键。它不仅关注结构的安全性,也同样重视居住者的使用体验。 更让我惊喜的是,本书将绿色建筑的理念深深地融入了评价体系。它强调了对环境友好型材料的选用、能源消耗的控制、以及废弃物减量化等目标。这使得装配式建筑不仅仅是高效的建造方式,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它引领着行业朝着更加环保、低碳的方向迈进。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经济性、社会性等因素也纳入了考量。例如,书中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以及对建筑可维护性和可适应性的评价,都展现了其前瞻性和全局观。这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更全面的判断,最大化建筑的综合价值。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适合专业人士阅读,它严谨、精准,却又不失逻辑性。每项评价指标的设定都经过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无论是初涉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装配式建筑领域不可或缺的宝典,它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

评分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这本书,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医生”,为装配式建筑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它不仅提供了评价的“诊断”工具,更指明了“治疗”和“康复”的方向。我一直密切关注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而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科学的评价框架。 书中对评价体系的构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简单地从某一两个方面进行评估,而是将评价的触角延伸到了设计的合理性、生产制造的精细度、施工安装的准确性,以及建筑的耐久性和全生命周期价值等多个维度。在设计阶段,书中强调了标准化、模数化对提升整体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关键作用,这让我认识到,一个优秀的设计,本身就是对建筑质量的有力保障。 生产制造环节的评价,在本书中得到了极为详尽的阐述。它详细规定了构件的尺寸精度、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外观质量以及关键部位的处理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我了解到,正是这些严苛的生产控制,才确保了装配式建筑整体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书中对不同类型构件的质量要求,都有明确的说明,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在施工安装阶段,本书的指导性尤为突出。它详细讲解了构件的对接、连接、密封、防水、保温等关键工艺,并给出了明确的验收标准。它不仅关注结构的安全性,也同样重视居住者的使用舒适度,例如对隔声、保温性能的要求就非常具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关键节点处理的详细说明,这直接关系到建筑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 令人欣喜的是,本书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贯穿始终。它鼓励使用环保材料,控制能源消耗,并对废弃物处理提出了要求。这使得装配式建筑在追求建造效率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当今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此外,本书还对建筑的耐久性和全生命周期价值进行了评估。它不仅仅评估建筑建成时的性能,还考虑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成本以及未来的可拆卸性。这种长远的视角,有助于开发者和使用者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最大化建筑的综合效益。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条理分明,语言专业但易于理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将复杂的装配式建筑评价知识,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无论是设计师、工程师,还是项目管理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研究、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评估等各个环节,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评价依据。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评分

手捧这本《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清晰而有序的装配式建筑评价体系之中。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像是为建筑行业量身打造的一份“体检报告”,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对装配式建筑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估。从最基础的通用术语定义,到复杂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本书都给予了细致的梳理和讲解。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评价”的逻辑构建。它没有停留在孤立的指标罗列,而是将评价的维度拓展到了设计的合理性、生产的精细度、施工的准确性,乃至建筑的耐久性和全生命周期价值。例如,在设计评价部分,它就强调了模块化、标准化程度对装配效率和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预先规避潜在的施工难题。这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将设计理念与实际建造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 书中对生产制造环节的评价也非常到位。它深入探讨了工厂化生产中构件的尺寸精度、材料性能、外观质量等关键要素,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和判定方法。我了解到,这些精密的生产标准,是保证装配式建筑整体质量和性能的基石。书中甚至对构件的包装、运输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也提出了要求,可见其对每一个环节的重视程度。 在施工安装阶段,本书的指导性更是显而易见。它详细阐述了构件的吊装、就位、连接等工艺要求,以及如何保证安装精度,特别是对于关键节点的连接,书中都有详细的技术说明和验收标准。例如,它对不同类型连接方式的承载能力、密封性能、抗变形能力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评价指标,这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整体安全和使用功能。 此外,这本书对装配式建筑的绿色属性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它将节能、节材、环保等理念贯穿于评价体系之中,引导建筑行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书中对可再生材料的使用、建筑能耗的评估、废弃物处理等内容都有涉及,这符合当前社会对绿色建筑的普遍期待。 我注意到,本书对于建筑的耐久性和可维护性也有着深入的探讨。它不仅仅关注建筑的短期性能,更着眼于建筑的长期价值。对材料的耐候性、构件的易拆换性、以及后期维护的便利性等都提出了评价要求,这对于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整体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专业而易于理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复杂的装配式建筑评价知识,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无论是对于一线的设计师、工程师,还是对于项目管理者、质量监督人员,都能够从中获得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一套评价的标准,更引领了一种评价的理念。它鼓励从业者从更高的维度、更长远的视角来审视装配式建筑,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评分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装配式建筑品质的深度探索之旅。它以其严谨的体系和全面的内容,让我对装配式建筑的评价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技术参数,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评价模型。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构建。它从设计阶段的合理性、生产阶段的精密度、施工阶段的准确性,再到建筑的耐久性和全生命周期价值,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设计评价部分,书中着重强调了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对提升整体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关键作用,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设计源头的重要性。 生产制造环节的评价,在本书中得到了极为细致的阐述。它详细规定了构件的尺寸精度、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外观质量以及关键部位的处理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我了解到,正是这些严苛的生产控制,才确保了装配式建筑整体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施工安装阶段,本书的指导性尤为突出。它详细讲解了构件的对接、连接、密封、防水、保温等关键工艺,并给出了明确的验收标准。它不仅关注结构的安全性,也同样重视居住者的使用舒适度,例如对隔声、保温性能的要求就非常具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关键节点处理的详细说明,这直接关系到建筑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 令人欣喜的是,本书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贯穿始终。它鼓励使用环保材料,控制能源消耗,并对废弃物处理提出了要求。这使得装配式建筑在追求建造效率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当今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此外,本书还对建筑的耐久性和全生命周期价值进行了评估。它不仅仅评估建筑建成时的性能,还考虑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成本以及未来的可拆卸性。这种长远的视角,有助于开发者和使用者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最大化建筑的综合效益。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条理分明,语言专业但易于理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将复杂的装配式建筑评价知识,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无论是设计师、工程师,还是项目管理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研究、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评估等各个环节,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评价依据。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评分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这本书,对我而言,如同一把开启装配式建筑品质之门的钥匙,它让我得以窥探其内在的精妙与价值。我一直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动态保持关注,特别是对于装配式建筑这一代表着未来方向的技术,更是充满了求知欲。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价视角。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构建。它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术指标,而是将评价的维度扩展到了设计的合理性、生产制造的精细度、施工安装的准确性,以及建筑的长远耐久性和全生命周期价值等多个方面。在设计评价部分,书中就强调了模块化、标准化对提升整体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积极影响,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优秀的设计,本身就是对建筑质量的有力保障。 生产制造环节的评价,在本书中得到了极为详尽的阐述。它明确了构件的尺寸精度、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外观质量以及关键部位的处理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我了解到,正是这些严苛的生产控制,才确保了装配式建筑整体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书中对不同类型构件(如预制混凝土墙板、叠合梁、楼板等)的质量要求,都有具体的规定,非常具有操作性。 在施工安装阶段,本书的指导性尤为突出。它详细讲解了构件的对接、连接、密封、防水、保温等关键工艺,并给出了明确的验收标准。它不仅关注结构的安全性,也同样重视居住者的使用舒适度,例如对隔声、保温性能的要求就非常具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关键节点处理的详细说明,这直接关系到建筑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 令人欣喜的是,本书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贯穿始终。它鼓励使用环保材料,控制能源消耗,并对废弃物处理提出了要求。这使得装配式建筑在追求建造效率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当今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此外,本书还对建筑的耐久性和全生命周期价值进行了评估。它不仅仅评估建筑建成时的性能,还考虑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成本以及未来的可拆卸性。这种长远的视角,有助于开发者和使用者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最大化建筑的综合效益。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条理分明,语言专业但易于理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将复杂的装配式建筑评价知识,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无论是设计师、工程师,还是项目管理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研究、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评估等各个环节,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评价依据。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评分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这本书,如同为装配式建筑行业绘制了一幅详尽的“体检图”,让我得以窥见其内在的品质与价值。它并不是简单地列出一些技术参数,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评价框架,指导我们如何从设计、生产、施工到运维,全面地审视装配式建筑的各个维度。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评价”一词的深度解读。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优劣判断,而是演变成一种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和价值提升的动态过程。在设计阶段,它就强调了模块化、标准化对效率和成本的影响,并引导设计师在源头上就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护的因素。书中关于结构形式的选择、构件的优化设计等内容,都直接关系到最终的评价结果,让我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远不止于美学和功能。 生产制造环节的评价,在书中得到了极为详尽的阐述。它明确了构件的尺寸精度、材料性能、表面质量等关键控制点,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合格标准。我了解到,这种对生产过程的严苛要求,是确保装配式建筑品质稳定性的关键。书中对不同类型构件(如预制混凝土墙板、叠合梁、楼板等)的质量要求,都有具体的规定,非常具有操作性。 施工安装阶段的评价,则是本书的另一个重点。书中详细讲解了构件的对接、连接、密封等工艺要点,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测量和控制,保证安装的准确性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它不仅关注结构的安全性,还对防水、保温、隔声等居住舒适度要素提出了明确的评价要求。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预埋件的定位精度、连接节点的承载能力、以及后期防水层施工的质量都有详细的说明。 令人欣喜的是,本书将绿色建筑的理念深深地融入了评价体系中。它鼓励使用可再生、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并对建筑的能耗、水耗、废弃物排放等进行评估。这使得装配式建筑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当前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此外,本书还关注建筑的耐久性和全生命周期成本。它不仅仅评估建筑建成时的性能,还考虑了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成本、以及未来拆除的便利性。这种长远的眼光,有助于开发者和使用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最大化建筑的价值。 从整体阅读感受来说,这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专业但不失易懂。它为从事装配式建筑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论。无论你是设计师、工程师,还是项目管理者、质量监督员,都能从中找到指导和借鉴。 它不仅仅是一本标准,更是一种对建筑品质的承诺,一种对行业未来的期许。

评分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装配式建筑评价的“瑞士军刀”,它不仅功能齐全,而且每一样工具都精准而实用。作为一名对绿色建筑和科技住宅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本权威、系统的指南,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并辨别装配式建筑的优劣。 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评价体系的宏观构建。它没有停留在单一的技术层面,而是将评价的维度扩展到了设计的创新性、生产过程的精细化、施工安装的准确性,乃至建筑的长远耐久性和全生命周期价值。例如,在设计评价部分,书中就强调了模块化、标准化对提升整体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积极影响,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设计,本身就是对建筑品质的有力保障。 生产制造环节的评价,在本书中得到了极其详尽的阐述。它明确了构件的尺寸精度、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外观质量以及关键部位的处理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我了解到,正是这些严苛的生产控制,才确保了装配式建筑整体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书中对不同类型构件(如预制混凝土墙板、叠合梁、楼板等)的质量要求,都有具体的规定,非常具有操作性。 在施工安装阶段,本书的指导性尤为突出。它详细讲解了构件的对接、连接、密封、防水、保温等关键工艺,并给出了明确的验收标准。它不仅关注结构的安全性,也同样重视居住者的使用舒适度,例如对隔声、保温性能的要求就非常具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关键节点处理的详细说明,这直接关系到建筑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 令人欣喜的是,本书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贯穿始终。它鼓励使用环保材料,控制能源消耗,并对废弃物处理提出了要求。这使得装配式建筑在追求建造效率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当今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此外,本书还对建筑的耐久性和全生命周期价值进行了评估。它不仅仅评估建筑建成时的性能,还考虑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成本以及未来的可拆卸性。这种长远的视角,有助于开发者和使用者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最大化建筑的综合效益。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条理分明,语言专业但易于理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将复杂的装配式建筑评价知识,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无论是设计师、工程师,还是项目管理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研究、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评估等各个环节,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评价依据。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打开了装配式建筑评价的全新视角。在研读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评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贯穿项目始终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书中对于不同阶段的评价重点和方法都有着细致的阐述。在设计阶段,它着重强调了标准化、模数化对整体评价得分的积极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设计优化来提升建筑的整体性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将绿色建材的选用、节能措施的设计等内容,直接与评价体系挂钩,使得可持续性理念不再是空谈,而是落到了实处。 在生产阶段,书中对构件的精度、强度、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细致到每一个环节,并且提供了具体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这对于确保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减少后期施工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书中对于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等级、外观缺陷、尺寸偏差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抽样检测比例。 施工阶段的评价同样是重中之重。书中详细阐述了构件安装的顺序、精度控制、连接方式的可靠性等关键要素。它不仅关注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也对构件之间的连接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保了结构的整体性和抗灾能力。我对书中关于防水、防腐、保温等细节的强调尤为赞赏,这些看似细微之处,却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居住舒适度。 这本书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它将装配式建筑的评价体系与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结合,强调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理念。通过引入能耗、物耗、废弃物排放等指标,引导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推动中国建筑行业向更高质量、更环保的模式转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评价”的全面性理解。它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还将经济性、社会性等因素纳入考量。例如,书中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以及对建筑可维护性、可适应性的评价,都体现了对建筑价值的更深层次的挖掘。这使得装配式建筑不再仅仅是一种建造方式,而是一种能够带来长远效益和积极社会影响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各类装配式建筑的类型,如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指导。虽然具体评价指标在不同类型建筑之间可能有所侧重,但其核心评价逻辑是一致的。这种包容性和通用性,使得该标准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类装配式建筑项目。 总的来说,这本《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是一本集理论指导、实践方法、创新理念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不仅为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各环节提供了坚实的评价依据,更为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