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概率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工程概率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芬芬,杨树兴,刘宇,陈世适 著
图书标签:
  • 工程概率
  • 不确定性分析
  • 风险评估
  • 可靠性工程
  • 概率统计
  • 蒙特卡洛模拟
  • 决策分析
  • 工程设计
  • 数值分析
  • 不确定性建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0693
版次:3146
商品编码:1034394175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2-25
页数:234
字数:300

具体描述



POD版图书属于按需定制,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
工程概率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定价 8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3146
出版时间 2016年02月
开本 16
作者 熊芬芬,杨树兴,刘宇,陈世适
装帧 平装
页数 234
字数 300
ISBN编码 9787030440693


内容介绍
熊芬芬、杨树兴、刘宇、陈世适编*的《工程概 率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现有 的各种不确定性分析理论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理论方 法部分主要针对经典的和*新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按照数字模拟法、局部展开法、数值积分法、随机展 开法、*可能失效点法以及代理模型法六大类,全面 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以及适 用范围。作为不确定性分析的前提条件,各种相关变 量的变换方法在本书中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工程应用 部分,针对各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给出了具体且通 俗易懂的实现步骤和相关算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设计相关专业的工程设计方 法课程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教材及教学和科研的 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工程优化设计、可靠性分析方面 工作的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引言1 1.2什么是不确定性分析1 1.3不确定性的来源和种类2 1.4不确定性的表示方法2 1.5概率不确定性分析4 1.6本书的目的和内容安排6 参考文献6 第2章不确定性分析基本概念8 2.1随机变量8 2.2随机变量的统计矩9 2.3常见的随机变量11 2.3.1均匀随机分布11 2.3.2正态随机分布12 2.3.3对数正态分布13 2.3.4Gamma分布14 2.3.5指数分布15 2.3.6Weibull分布15 2.4不确定性优化设计17 2.4.1稳健设计优化18 2.4.2基于可靠性的设计优化20 2.5工程概率不确定性分析的任务20 2.5.1几点说明21 2.5.2统计矩相关概念21 2.5.3失效概率相关概念21 参考文献23 第3章数字模拟法24 3.1蒙特卡洛仿真24 3.1.1蒙特卡洛积分24 3.1.2豢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26 3.1.3随机样本的产生29 3.1.4算例分析29 3.1.5蒙特卡洛方法小结32 3.2重要抽样法33 3.2.1重要抽样法的基本原理介绍33 3.2.2重要性密度函数的选取34 3.2.3重要抽样法的计算步骤37 3.2.4重要抽样法小结38 3.3分层抽样法39 3.3.1分层抽样法的基本原理介绍39 3.3.2分层抽样可靠性分析计算步骤42 3.3.3分层抽样法小结42 3.4拉丁超立方抽样法43 3.4.1拉丁超立方抽样法的基本原理介绍43 3.4.2拉丁超立方抽样法估算误差分析44 3.4.3拉丁超立方抽样法计算步骤45 3.4.4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小结46 3.5自适应抽样法46 3.6小结47 参考文献48 第4章局部展开法50 4.1概述50 4.2均值一次二阶矩法51 4.2.1MVFOSM的具体步骤51 4.2.2算例54 4.3次可靠度法55 4.3.1芾正态随机输入的线性极限状态函数56 4.3.2次可靠度法的步骤60 4.4求取MPP点的HLRF算法64 4.5二次可靠度法66 4.6导数的计算68 4.7算例69 4.7.1FORM求解70 4.7.2SORM求解74 4.8小结77 参考文献77 第5章数值积分法80 5.1概述80 5.2全因子数值积分法81 5.2.1FFNI介绍81 5.2.2算例分析87 5.3单变元降维法88 5.3.1UDRM的实现步骤89 5.3.2算例分析93 5.3.3多变元降维97 5.4基于稀疏网格数值积分的方法98 5.4.1稀疏网格数值积分98 5.4.2基于稀疏网格数值积分的矩估算法100 5.4.3数学算例103 5.4.4多学科火箭弹系统应用104 5.4.5维自适应算法108 5.5小结109 参考文献一109 第6章随机展开法112 6.1混沌多项式展开方法概述112 6.2Askev方案114 6.3Wiener混沌多项式115 6.4广义的混沌多项式117 6.5基于非干涉PCE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119 6.5.1随机响应面法120 6.5.2加权随机响应面方法129 6.5.3基于Galerkin投影的PCE方法133 6.5.4算例分析136 6.6基于干涉PCE的动力学不确定性分析140 6.6.1概述141 6.6.2具体步骤142 6.6.3几点说明145 6.6.4算例分析146 6.6.5zui优控制中的应用150 6.7随机配点法153 6.8小结155 参考文献156 第7章基于zui可能失效点的方法160 7.1基于MPP的蒙特卡洛仿真法160 7.2基于MPP展开的降维法161 7.2.1方法介绍161 7.2.2算例分析166 7.3基于MPP的稀疏网格插值法169 7.3.1稀疏网格插值170 7.3.2基于稀疏网格插值的失效概率估计法172 7.3.3算例分析173 7.4基于MPP的随机响应面方法174 7.4.1方法介绍175 7.4.2算例分析176 7.5多个MPP点的情况176 7.6小结179 参考文献179 第8章基于代理模型的方法181 8.1概述181 8.2传统基于代理模型的方法182 8.3代理模型的构建183 8.3.1试验设计184 8.3.2近似方法184 8.3.3精度校核184 8.3.4代理模型的选择187 8.3.5自适应抽样188 8.4基于Kriging的不确定性分析189 8.4.1Kriging方法189 8.4.2伐理模型的不确定性190 8.4.3代理模型不确定性和参数不确定性的综合量化192 8.5算例分析194 8.5.1数学算例194 8.5.2卷弧翼气动优化199 8.6小结201 参考文献201 第9章相关随机输入变量204 9.1概述204 9.2正交变换205 9.3Rosenblatt变换206 9.4Nataf变换208 9.4.1Copula208 9.4.2高斯Copula209 9.4.3Nataf变换基本原理210 9.5说明212 9.6算例分析213 9.7本章结论216 9.8公式(9.17)中F取值的经验公式217 参考文献221 索引222

在线试读
第1章绪论 1.1引言 工程产品高水平、高效率的开发设计对国民经济及国防军事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产品在其研发、生产到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对飞行器而言存在诸如有效载荷、发动机推力、工作环境等众多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对产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而产品质量决定着企业的效益和生存.尤其对于一些重要的复杂机电系统,如飞行器、汽车等,若不考虑不确定性极有可能导致产品性能不稳定、可靠性降低,甚至带来灾难性事故.这不仅会导致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引发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对不确定性予以重视和考虑,于此产生了不确定性设计优化[1-4],相关的不确定性分析和设计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的不确定性设计优化采取的是嵌套双循环模式,内循环实现不确定性分析,外循环负责寻优,近些年出现了不确定性分析与寻优过程序列执行的模式,提高了设计效率,不论何种模式,不确定性分析都是不确定性设计优化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一直都是工程优化领域zui重要的理论课题之一.不确定性分析的精度和效率几乎决定了整个设计的精度和效率[s,6],高精度、高效率的不确定性分析是实现不确定住优化的基础和保障.然而,随着工程系统设计的复杂化、多学科化,以及仿真分析在优化设计中的盛行,给不确定性分析带来如维数灾难、精度低、可靠性差等诸多难题,因此,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不确定性分析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什么是不确定性分析 不确定性分析(UncertaintyAnalysis,UA)也称作不确定性传播(UncertaintyPropagation,UP),是研究各种系统参数(泛指系统输入,包括产品的可控的设计变量和不可控的设计参数)影响产品的系统性能(泛指系统输出,它可能是设计目标、也可能是设计约束)的规律的方法,简单点讲,不确定性分析就是在给定系统输入的不确定性信息下,如何估算输出响应的不确定性信息.平时较为常见的机构、结构的可靠性分析,都是属于不确定性分析的范畴,在工程产品设计、优化中,往往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必然引起产品性能的波动,因此,需要分析这些不确定性对产品性能的影响,从而用于指导优化设计,zui终提高产品的稳健性和可靠性,避免系统结构失效,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在概念设计阶段就考虑不确定性,还可大为缩短设计周期,节省成本. 1.3不确定性的来源和种类 不确定性大致分为两大类:随机不确定性(AleatoryUncertainty)和认知不确定性(EpisternicUncertainty).前者表示自然界或物理现象中存在的随机性,设计者无法控制或减少这类随机性,也叫统计不确定性.随机不确定性在实际中广泛存在,例如:在飞机起飞的仿真中,即使可以完全精确地控制沿着跑道的风速,若让十架相同的飞机同时起飞,由于每架飞机制造上的差异,它们的飞行轨迹也将不同,类似地,如果平均风速相同,让同一架飞机做十次起飞,由于每次起飞的风速不同,每次的飞行轨迹也会不同,这里,飞机的制造差异和风速都具有随机不确定性,认知不确定性是指建模过程中由于缺乏数据或知识而导致的不确定性,也叫做系统不确定性,如:建模时对问题的客观认识不足或人为主观简化而导致的模型不确定性和变量分布参数的不确定性,它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对某个量未做足够精确的测量,或建模过程中未能或未完全能掌握系统运动的机理,成由于一些特殊的数据被刻意隐藏,随机不确定性是没法避免和减小的,而认知不确定性理论上是可以避免的. 随机不确定性在工程设计中广泛存在,关于随机不确定性的理论研究较为完善成熟,应用空间广泛,因此,本书主要针对随机不确定性来介绍各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1.4不确定性的表示方法 若存在不确定性,我们总是期望不确定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尽可能小,或者设法消除不确定性,在这之前首先要能够表示和量化这些不确定性,表示不确定性的方法有多种:经典集合理论、概率理论、模糊集合理论和粗糙集理论,每种表示方法都有其应用领域和背景,在工程优化中,比较常用的几种不确定性的表示方法有:概率分析理论、区间数学和模糊理论. (a)概率统计法 随机性是zui早认识到的一种不确定性,对随机性的分析及其相应理论概率论[7,8]的建立开启了不确定性研究的先河.对随机性研究的深入以及其对应的表示理论f概率论)的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概率统计法自17世纪由赌博游戏引出后,一直是处理随机不确定性强有力的工具,随着社会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概率统计方法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其成熟的理论基础保证了它在处理随机不确定性时的有效性.比如用均值、方差、概率密度函数以及概率累积分布函数等构造概率模型来描述机械功率、电压、电流、温度等的波动;用贝叶斯方法[o]定性分析检测概率参数不确定性问题.概率统法用事件发生的概率来表征不确定性,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用该事件发生的频率来解释.当有大量样品或进行大量实验时,一个事件的概率被定义为样品或实验发生的次数与总数的比率.概率分析是物理系统中用于表征不确定性zui广泛的方法,它可以描述随机扰动、多变条件和考虑风险产生的不确定性等. (b)区间数 在许多情况下,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数据可能无法获得它在不同取值处的概率,而仅能获得该数据的误差范围.因此,此时该数据的不确定性就表示为一个区间范围,在区间数学方法中,不确定参数被认为是“未知但有界”,每个不确定性参数都有上限和下限,由一个区间描述,而不具有概率形式.区间分析的目的是在模型输入和模型参数变化的范围(上下界)已知的基础上,估计模型输出的上下界.区间数学的主要优点是它可以解决不能通过概率分析来研究的不确定性分析问题,当输入的概率分布未知时,区间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如在建模过程中存在模型不确定性.而此时对其概率分布特性无法清楚认识,但是根据经验可以大致估计模型变化的上下界,因此可以将模型不确定性表示为某个区间范围.然而,基于区间数的不确定性分析是一种非概率方法,只根据不确定性量的上、下界建立模型,若不确定量大部分情况集中于更小的范围内,区间数理论会带来误差,当输入的概率信息已知时,区间分析实际上浪费掉了现有信息,因此不推荐使用.有关区间数理论的相关研究可参见[10-13]. (c)模糊集理论 模糊性是随机性之外的另一种不确定性,广泛地存在于人类语言描述中,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事物的界线不分明,使其概念不能给出确定的描述,不能给出确切的评定标准,这种不确定性即为模糊性,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很高…”“有点胖”“年轻人…”小自然数”等这类语言,它表示的语意是模糊的、不精确的.模糊集理论是处理模糊性的一种有效的理论框架.1965年,模糊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自动控制理论专家Zadeh教授首次发表了题为“模糊集”的论文[14],这标志着模糊信息处理的诞生.Zadeh于20世纪60年代在各学科会议上从模糊信息处理观点出发,阐述了他的理论.这一理论为定量描述处理事物和东统中的模糊性,以及模拟人所特有的模糊逻辑思维功能,提供了真正强有力的工具.模糊信息可通过模糊集来表示,模糊集的表示是用隶属度函数来刻画的,能处理和模拟不精确的模糊信息,隶属度函数用来描述某个元素与模糊集的相容度,隶属度函数值表示某个元素隶属于这个模糊集的程度.有关模糊理论的相关研究可参考[15,16]. 这些不确定性表示方法各有优缺点,由于对于随机不确定性,通常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数据来描述其概率分布,因此概率分析适合于表示随机不确定性.对于认知不确定性,数据通常较为稀疏,由于没有足够的数据,无法用概率分布来描述其不确定性,因此通常用基于区间理论的非概率的方法进行分析,因此,区间理论适合于当不确定性概率信息没法获得的情况,模糊理论适合于表示概念的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分析的应用中,一些研究者已经指出模糊理论在不确定性分析应用中存在缺点[17],尤其是在确定描述模糊概率判断的隶属度函数时,显得过于武断和不够精确,且关于隶属度函数目前也没有很清楚的解释,相对于不确定性的定量估算,模糊理论更适合于定性推理和模糊集的元素分类,区间理论分析结果较为粗糙,某些情况下会带来较大误差.利用概率理论来描述不确定性,相对而言比较合理、准确,其有关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较为成熟.同时,工程优化设计中大部分不确定性因素,存在其特殊的物理意义,且基于经验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都能用特定的概率分布来表示,因此在工程优化设计中比较适合于利用概率分析法来表示不确定性.当然,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各种不确定性,然后进行混舍不确定性分析,是不确定性分析发展的趋势[18,19]. 1.5概率不确定性分析 本书主要是针对随机不确定性、基于概率统计理论来介绍各种不确定性传播理论和方法,因此从概率统计学的角度,不确定性分析的定义为:在给定的随机输入下,如何估算输出响应的随机不确性.若不做特殊说明,本书提到的不确定性分析都是指概率不确定性分析.图1.1展示了概率不确定性分析的基本概念,从数学上描述具体为:在随机输入X—[XI,…,Xd]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此时Xl,…,Xd的不确定性可以用其概率密度函数、累积分布函数、或均值和方差描述1,计算响应函数y=9(X)的不确定性信息,如:均值、方差、失效概率、概率密度函数等,显然,若输入变量都是确定性变量,那么输出Y是一个确定性的值,国内外现已提出了许多概率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并成功运用到工程系统不确定性优化设计中.图1.2给出了概率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概述框图,主要可分为五类[20]. (l)数字模拟法.通过抽样的方式来实现不确定性分析,通过在样本点上仿真得到大量的响应函数值,然后统计其概率随机特性,这类方法有:蒙特卡洛仿真、重要性抽样、自适应抽样.由于需要抽取大量样本,当性能响应函数的计算较为复杂费时,数字模拟法存在计算量过大的问题.(2)局部展开法.在参考点处基于泰勒展开对性能响应函数进行近似,这类方法适用于非线性程度不高、且随机输入波动不大的问题,局部展开法需要计算函数的导数信息,因此,必须要求性能响应函数可导. (3)数值积分法.主要基于数值积分求积分的思想,将不确定性分析求积分的问题利用数值积分来求解,如:全因子数值积分、单变元降维法和稀疏网格数值积分法.这类方法无需计算函数导数信息. (4)随机展开法,主要包括两大类:混沌多项式展开和随机配点法.这类方法主要思想是:将随机变量表示为若干多项式的线性组合,该方法的精度较高,也无需计算函数导数信息,zui重要的是一旦将随机变量进行函数展开完成,随机变量的任意概率信息都呵很方便地得到. (5)zui可能失效点法.它以zui可能失效点为基准,进行抽样、或将性能函数近似展开,在此基础上估算失效概率. (6)代理模型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基于代理模型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其原理非常简单,但是精度和效率完全取决于构建代理模型的精度和效率,zui重要的是代理模型的预测值不可能与真实模型完全相同,难免带来误差,会带来额外的不确定性. 1.6本书的目的和内容安排 本书对现有的各种概率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详细的介绍,其大部分内容出自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本书力求系统性和先进性,从理论、方法、应用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不确定性分析理论和方法,给出了该领域国内外zui新的研究成果,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阐述了不确定性分析的定义和研究的必要性, 第2章主要对概率不确定性分析中涉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介绍, 第3章对不确定性分析中zui传统的方法,数字模拟法进行介绍, 第4章介绍局部展开法,包括均值一次二阶矩法,经典的一次可靠度法和二次可靠度法, 第5章介绍数值积分法,包括降维法、全因子数值积分法和稀疏网格数值积分法, 第6章介绍随机展开法,包括混沌多项式展开和随机配点法, 第7章介绍基于zui可能失效点的方法, 第8章介绍基于代理模型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方法及改进的方法, 第9章介绍相关变量的变换方法,是不确定性分析实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TaguchiG.TaguchionRobustTechnologyDevelopment:BringingQualityEngineeringUpstream.NewYork:ASMEPress,1993. [2]DuX,ChenW.TowardsaBetterUnderstandingofModelingFeasibilitvRobustnessinEngineeringDesign.JournalofMechanicalDesign,2000,122(4):385394. [3]孪晓斌,向杨蕊,金振中,邹汝平.张为华,不确定性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机械设计, 2007,24(9):1-4. [4]李伟平,王磊,张宝珍,马腾飞.基于不确定性和模糊理论的汽车平顺性优化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32(5):637-640. [5]刘德顺,岳文辉,杜小平.不确定性分析与稳健设计的研究进展,中国机械工程,2006, 17(17):1834-1841. [6]ThomasAz,MichaelJH,MarkWH,etal.Needsandopportunitiesforuncertainty-basedmultidisciplinarydesignmethodsforaerospacevehicle.NASA/TM-2002211462,2002. [7]SpiegelhalterDJ.Astatisticalviewofuncertaintyinexpertsystems.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Statistics,1986,17-55.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创作的一份图书简介,该书的主题与《工程概率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无关: --- 《现代控制理论与先进算法: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石,并将其与当前前沿的先进算法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体系。全书内容聚焦于经典的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控制、鲁棒控制、最优控制,并在此基础上拓展至现代信号处理、人工智能在控制领域的应用,如强化学习与自适应控制。我们力求在严谨的数学推导与直观的工程解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确保读者不仅理解“如何做”,更能洞悉“为何如此”。 本书结构清晰,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开始,逐步引入复杂的理论框架,并通过丰富的工程案例和仿真实例来巩固学习效果。它不仅是一本面向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更是一本对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极具价值的参考手册。 --- 第一部分:控制系统基础与经典理论的深化 第一章:系统建模与状态空间描述的再审视 本章将系统地回顾和深化经典控制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重点在于如何精确地对物理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尤其是如何利用状态空间方法来描述高维、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内容包括系统的能控性、可观测性分析,以及如何利用极点配置技术实现系统性能的初步设计。我们将探讨如何应对实际工程中模型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但重点将放在确定性系统的结构分析上。 第二章: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的优化原理 LQR作为最优控制的典范,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石。本章将详细推导代数黎卡提方程(ARE)的求解过程,并深入讨论性能指标函数(代价函数)的选取对控制律设计的影响。我们将着重分析LQR在已知、精确模型前提下的最优性能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权重矩阵来平衡系统的暂态响应速度与稳态误差。 第三章:鲁棒控制的经典视角:H-无穷控制 在系统模型存在微小误差或外部扰动的情况下,系统必须保持稳定性。本章介绍$mathcal{H}_{infty}$控制理论,其核心目标是在最坏情况下保证闭环系统的性能界限。我们将侧重于利用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三角不等式和奇异值分析,设计满足预定衰减率的控制器。这一部分的讨论将聚焦于如何处理结构化不确定性,而非概率分布。 --- 第二部分:非线性系统与先进控制策略 第四章:非线性控制的核心技术:反馈线性化与滑模控制 现实世界的许多复杂系统本质上是非线性的。本章首先介绍微分几何在处理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如通过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将非线性系统转化为线性系统进行控制。随后,深入探讨滑模控制(SMC),重点关注其在处理参数摄动和外部干扰时的强鲁棒性,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切换函数来克服抖振现象。 第五章:自适应控制的基础与应用 当系统参数随时间变化或模型未知时,自适应控制成为关键。本章引入基于模型的自适应控制,如梯度下降法和基于误差模型的参数估计。我们将详细阐述基于模型的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的结构,并通过实例展示系统如何实时调整控制器参数以跟踪预设的性能轨迹。 第六章:模型预测控制(MPC)的算法实现 MPC作为一种前瞻性控制方法,在过程控制和机器人领域应用广泛。本章将聚焦于MPC的算法核心:在线优化求解。内容包括如何构建针对有限时域的优化问题(二次规划或线性规划),以及如何处理约束条件,特别是系统状态和控制输入的硬约束。我们将对比讨论基于线性模型(LMPC)和非线性模型(NMPC)的实现差异。 --- 第三部分:前沿融合:智能算法与控制的交汇 第七章:控制系统中的强化学习基础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基于数据驱动的控制方法日益重要。本章系统介绍强化学习(RL)在控制领域的应用基础。内容涵盖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的建立、价值迭代与策略迭代的核心思想。我们将重点讲解深度Q网络(DQN)和策略梯度方法(如REINFORCE)在线控制策略学习中的具体步骤。 第八章:深度学习在系统辨识中的角色 在难以建立精确物理模型的情况下,系统辨识成为瓶颈。本章探索如何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如RNN、LSTM)处理时间序列数据,以实现对复杂、高维动态系统的精确辨识。我们将详述如何构建损失函数以最小化辨识误差,并讨论如何将辨识出的非线性模型嵌入到传统的先进控制框架中(如混合控制)。 第九章:分布式与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 现代工程系统(如无人机集群、智能电网)往往由多个相互协作的子系统构成。本章探讨分布式控制理论,重点关注如何通过局部信息交互实现全局优化目标。内容涉及领航-跟随策略、一致性算法,以及如何设计信息共享协议以确保系统在通信受限环境下的稳定与性能。 --- 总结与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装备读者掌握一套强大的工具箱,使其能够应对从经典的线性调节到复杂非线性系统、从模型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各类工程控制挑战。通过对这些先进理论和算法的深入剖析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读者将能够设计出性能卓越、适应性强、且具有高度可解释性的现代控制系统。全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强调从数学原理到工程实现的完整闭环学习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深感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的挖掘是令人叹服的,它并未止步于教科书层面的基础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许多前沿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工具在工程决策中的具体应用。书中对于特定分布函数的选择标准、模型校准的技术细节,以及如何量化和传播系统性不确定性的讨论,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尤其是在处理那些非线性、高度耦合的工程系统时,书中提出的某些分析框架,其精妙之处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并提供了多套解决“怎么办”的备选方案,每种方案都附带着对适用条件和局限性的深入剖析。这种面面俱到、不留死角的论述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本能够指导实际项目攻坚克难的“实战手册”。对于希望在不确定性量化领域深耕的专业人士而言,书中的这些高阶内容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语言表达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保留了理工科教材应有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又巧妙地融入了能够激发读者思考的探讨性语句。全书的行文风格流畅而富有节奏感,没有那种令人昏昏欲睡的公式堆砌,而是将数学公式视为阐述观点的有力工具,而非最终目的。在很多关键概念的引入处,作者都会辅以精炼的类比或富有哲理的引申,这使得原本冰冷的数学符号变得生动起来,让人更容易抓住其背后的物理意义。例如,在解释贝叶斯推理框架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用了近乎叙事的方式来描述先验信息如何被新数据迭代更新的过程,这种叙述性使得复杂的心智模型得以轻松建立。这种将严谨性与可读性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主动沉浸其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评分

初次浏览目录结构时,我立刻被其严谨的逻辑框架所吸引。章节的编排并非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遵循了一条清晰的、由浅入深的认知路径。从基础的随机变量定义与特性,到复杂的多维模型构建,再到最终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整个体系如同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都紧密啮合,推动着读者对不确定性世界的理解不断深化。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抽象的概率论概念,通过巧妙的实例引导,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工程实践问题。例如,在介绍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的章节,它不是空泛地讲解原理,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工程误差分析场景,让读者能够立刻领会其在处理高维复杂系统时的强大效能。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感,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研究者,也能在不迷失方向的前提下,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对于工程实践的关怀,从多个维度得到了体现,这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纯理论著作。它不仅仅关注于如何计算出概率值,更侧重于如何将这些计算结果有效地转化为工程决策的依据。书中关于数据稀疏性下的模型鲁棒性评估、以及如何向非技术背景的决策者清晰传达风险等级的案例分析,都极具现实意义。我发现许多我们团队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黑箱”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清晰的分析思路和对应的工具箱。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看待工程问题的视角——即“拥抱不确定性”而非“试图消除不确定性”。通过对特定章节中引入的商业软件接口与算法实现的简要讨论,我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工程应用导向。这让这本书不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真正具备了指导实际项目风险管理与可靠性评估的实战价值,是工程领域不可多得的优秀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包裹着低调的墨绿色封面,中央以烫金字体清晰地印着书名,散发出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学术气息。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能感受到印刷纸张的厚度和韧性,这在如今这个追求轻薄的时代里,无疑是一种对知识载体的尊重。我尤其欣赏封面排版的简约,没有过多花哨的图形干扰,完全聚焦于书名本身所蕴含的严肃主题。内页的纸张色泽柔和,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来说,是非常人性化的考量。装订工艺也经得起推敲,无论翻开到哪个部分,书页都能平整地摊开,方便随时在空白处做笔记或标记重点,这极大地方便了我的学习过程。这种对实体书质感的重视,让我在翻阅过程中体会到一种仪式感,仿佛在与一位严谨的学者对话。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完美地衬托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人从接触的第一秒起,就对其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