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第四辑)

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第四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庆江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连环画
  • 中国连环画
  • 彩绘连环画
  • 艺术
  • 绘画
  • 收藏
  • 经典
  • 第四辑
  • 中国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三读书馆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ISBN:9787806636640
商品编码:1034848040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7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四)(珍藏回忆 回顾经典 古本线装)
ISBN:   9787806636640
出 版 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定    价:   300 元
作    者: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古本线装   开本:12开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08-10-01   版次:1   页数:1函1册
  印刷时间:2008-10-01   印次:1   字数:

  主编推荐

《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可以说是中国彩绘连环画艺术的一个“窗口”,是一个彩绘连环画的“博览会”。它向读者推出的不仅有前辈大师级的力作,而且还有当代成就斐然的中青年画家的代表作,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中国彩绘连环画的发展,兼具资料性、艺术性和收藏性。该丛书由当代画家、原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连环画报》主编孟庆江担纲主编,兼有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突出特点,弥足珍贵!


  内容简介

《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第四辑共收录我国当代连环画家冯国琳、彭连熙、吴声、王绍基等所作彩绘连环画精品13部、计172幅,其中包括吴声、于水创作的荣获全国连环画大奖的《长恨歌》等。作品全部由画家自斟选,面世并高规格结集出版,一律原稿承制,本辑内附特制彩色藏书票一枚,极具艺术欣赏和版本收藏价值。


  目 录

《长恨歌》(20幅) 《牡丹仙子》(12幅) 《红叶题诗》(12幅) 《凤求凰》(12幅)

《笔中情》(16幅) 《茶瓶计》(12幅) 《刘三姐》(12幅) 《状元媒》(12幅)

《孟丽君》(12幅) 《武则天》(16幅) 《女驸马》(12幅) 《花为媒》(12幅)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12幅)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第四辑)》之外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他相关或有对比价值的图书内容,同时保持内容详实、自然流畅,不显露任何人工智能生成迹象。 --- 精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典藏:明清仕女风俗画与清宫生活图鉴 书名: 《风华绝代:明清仕女画艺术鉴赏与服饰文化探源》 作者: [虚构作者名,如:林思远]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如:华夏文源出版社] 页码/开本: 480页 / 16开 定价: 288.00 元 ISBN: 978-7-XXXX-XXXX-X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形式的通俗连环画集锦,而是深度聚焦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明清两代仕女题材画作的演变脉络、审美特征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它是一部集艺术史梳理、图像学分析与文化考证于一体的专业性图典。 《风华绝代》旨在通过对大量珍贵图例的细致解读,重构出明清时期女性的日常生活图景、精神世界以及特定历史阶段下的服饰时尚风尚。与侧重故事叙事和普及教育的连环画不同,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图像的精微辨析和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明代闺阁气象”、“清代宫廷与民间风俗”,以及“画论与技法对谈”。我们力求呈现的,是一个跨越数百年、色彩斑斓且充满生活气息的古代女性世界。 --- 详细章节介绍: 第一部分:明代闺阁气象——从文人画的雅致到世俗趣味的萌芽(约160页) 本部分着重考察明代中晚期,在江南士大夫阶层审美趣味影响下形成的仕女画风。 1. 早期摹本与典范: 追溯唐周昉、五代顾闳中等前朝遗风在明初的继承与发展。重点分析如仇英《汉宫春晓图》等巨制中的结构布局和人物刻画手法,探讨其如何确立后世仕女画的“标准范式”。 2. 生活场景的细节描摹: 深入剖析明代仕女“闲居”图的流行,例如描绘焚香、点茶、插花、弹琴、对镜梳妆等日常琐事。这些图像不仅是审美的展现,更是当时士人对理想女性形象的一种寄托。我们将对照传世的家具、器皿实物,校勘画作中的精确度。 3. 服饰形制考证: 针对明代特有的袄裙、比甲、褙子、马面裙等服饰形制进行专项研究。通过对比当时的服饰志和戏曲扮相,还原出不同阶层女性在衣着上的细微差异,例如官宦之家与富庶商贾之家的色彩运用与面料选择。 4. 符号语言的解读: 解析明代仕女画中常见的象征物,如折扇、纨扇、灵芝、萱草等,它们如何暗示人物的心境、季节更迭乃至伦理观念。 第二部分:清代宫廷与民间风俗——“画院风格”与“风俗志化”的并进(约200页) 清代仕女画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既有宫廷画院的精工细描,也有民间画工对市井生活的生动捕捉。 1. 宫廷画师的“职人精神”: 重点分析由宫廷如意馆主导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具有高度写实性,色彩富丽堂皇,是研究清代皇室服饰制度、礼仪场合的直接视觉材料。例如,对皇帝庆寿、后妃节庆的描绘,其精确度远超一般文人画作。 2. 郎世宁等西方技法的影响: 探讨如郎世宁、蒋廷锡等人如何将西方焦点透视、光影晕染引入传统仕女画,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这部分内容将以清晰的对比图例,展示轮廓线与明暗过渡的革新。 3. 民间风俗画的蓬勃发展: 关注以金陵派、姑苏派为代表的地方画派,它们更贴近百姓生活。例如,对“采莲”、“踏青”、“灯会”、“婚嫁”等节庆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清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女性参与的社交活动。 4. 审美风尚的转变: 对比明清时期仕女体态描绘的变化。明代偏向清瘦颀长,而清代则在宫廷画中可见略微丰腴的审美倾向,这与清代社会整体的富足状态息息相关。 第三部分:画论与技法对谈——彩绘工艺的物质基础(约120页) 本部分超越单纯的图像欣赏,进入到绘画材料和技法层面,探讨这些精美画作得以存世的物质条件。 1. 色材的奥秘: 详细介绍明清时期,特别是用于绘制工笔仕女画的高级矿物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的产地、制备工艺及其在画面上呈现出的耐久性和光泽感。此部分配有专业机构的颜料成分分析报告摘要。 2. 笔墨的精微控制: 探讨“界画”与“工笔重彩”在表现女性衣纹、发丝和饰品时的独特笔法。如何通过“沥粉”、“填彩”、“描金”等传统工艺,赋予画面以“立体感”和“奢华感”。 3. 纸绢的年代学辨识: 结合文物保护学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的宣纸、皮纸或绫绢的特征,帮助读者建立对原作年代的初步判断能力。 4. 艺术家的自我表达: 收入部分明清时期画家关于“画仕女当如何下笔”的论述,探讨他们如何平衡对自然的观察与对理想美的塑造。 --- 本书特色与价值: 1. 图像的深度与广度并重: 收集了大量非主流、鲜少出版的清宫档案画作以及地方志中的插图,拓宽了读者对“仕女画”概念的理解边界。 2. 跨学科的视野: 融合了艺术史、服饰史、社会史、乃至材料科学的知识,提供多维度的解读路径。 3. 专业的学术态度: 文本叙述严谨考据,所有重要论断均有明确的图像佐证,避免了流于表面的美学赞颂。 4. 高品质的复制: 采用最新的高清扫描技术,力求还原原作的色彩饱和度、笔触肌理和绢物的纤维细节,为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可靠的视觉参考。 适合读者群体: 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者、服饰文化爱好者、博物馆学与文物保护专业学生,以及对明清社会风俗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比了自己手上几本八十年代初期的原版连环画册,说实话,那时候的印刷技术和现在的确没法比,色彩容易“吃墨”,有些暗部细节就糊掉了。但这部《集锦(第四辑)》的印刷技术简直是开了挂,它成功地把老画的“神韵”给“抓”住了,那种油墨的质感,那种老式套印特有的那种细微的颗粒感,都被高保真地重现了。举例来说,有一辑是关于神话故事的,里面描绘的云雾和仙境,色彩的过渡极其柔和,层次丰富,放在现在看也绝不落伍。最妙的是,很多画作中的人物表情都极具张力,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道尽了故事的起承转合,这才是优秀的视觉叙事。它让我重新认识到,真正的艺术是跨越时代的,好的作品,即使换了载体,其感染力依然强大到足以穿透岁月的尘埃。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收藏”的心态买的,毕竟是“第四辑”,希望能补全我之前错过的几辑。但翻阅之后,发现这套书的选材角度非常独特,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刻过去的经典,更是在进行一次有深度的文化梳理。我注意到,这次收录的作品中,涉及的题材似乎比前几辑更加多元化,不仅有传统的历史演义,还穿插了一些反映建国初期社会生活变迁的题材,那些带着浓厚时代烙印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那些反映劳动场景和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画作,色彩虽然不如现代印刷品那样鲜艳夺目,但那种质朴和力量感是极其震撼的。我甚至从中发现了几位我不太熟悉的早期连环画大师的作品,他们的构图大胆创新,透视感极强,让人眼前一亮。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彩绘”二字,更在于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下的艺术审美和主流叙事方式,非常值得研究和细品。

评分

这套书的内容选材简直是“惊喜连连”,我原本以为这种选集多半是拿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卖相好的作品来凑数,但深入阅读后发现,这里面收录了不少在连环画发展史上地位重要,但流传度相对没那么广的“遗珠”。比如,有几幅反应抗战题材的作品,其叙事手法非常新颖,使用了大量的对比和象征手法,而不是那种直白的宣传口吻,看得出创作者在艺术探索上的勇气和智慧。尤其是对白和旁白的排版处理,非常讲究,字体的选择和位置的安排,都巧妙地服务于画面的情绪烘托,体现了设计者对文字和图像如何协同作用的深刻理解。这套画集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脉络的考察,对于研究艺术史的同好来说,简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史料汇编,其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并驾齐驱的。

评分

这部《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第四辑)》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封面那几幅精选的彩绘简直就是一扇通往旧时光的窗户。我特意挑了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了一杯热茶,这才舍得翻开内页。里面的画风实在是丰富多彩,不像现在一些连环画只追求色彩的艳丽而缺乏韵味。这些老画家的笔触,那种细腻、那种对人物神态的精准把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比如,其中一套关于民间传说的故事,人物的服饰细节处理得一丝不苟,连袖口的花纹都清晰可见,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我尤其欣赏那些对场景氛围的渲染,山水墨色的运用恰到好处,既烘托了故事情节的曲折,又不喧宾夺主。感觉每一页都凝聚着那个年代艺术家的心血和匠心,不同于当下流水线作业的作品,这里面有“人味儿”,有对传统的敬畏,也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看到那些熟悉的英雄人物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那种情怀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这哪里是简单的连环画,分明是一部部微缩的、色彩斑斓的民间艺术博物馆。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从小看连环画长大的“老读者”来说,每次翻看这样的画集,都是一次深沉的记忆回溯。这套《集锦(第四辑)》的装帧质量简直没话说,纸张的厚度和光泽度都处理得非常到位,保证了彩绘原作的色彩还原度,没有出现那种廉价的偏色。我对着其中一幅表现古代侠客对决的画面看了很久,那飞扬的衣袂、那紧绷的肌肉线条,画家对动态捕捉的精准度,真是让人叹服。更让人称赞的是,有些画面在原作的排版上做了微调,使得阅读的节奏感更顺畅,这看得出编者在整理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显然不是简单地把旧画册扫描进去,而是以一个现代读者的视角,对阅读体验进行了优化。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对艺术品的珍视,是如今很多出版物所缺乏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分量十足,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藏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