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編推薦 | |
| 安意如十年美詩詞賞析精選珍藏版套裝,限量發售。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到“聊將錦瑟記流年”,隨安意如一起品讀美好的古典詩詞,走進詩詞微縮篇幅中的無限意境,發掘字裏行間纔子佳人真情真美,享受中國2000年詩文化悠遠寜靜。 |
| 內容簡介 | |
|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到“詎有青烏諴彆句,聊將錦瑟記流年”,數以萬計的古典詩詞佳作曆經時光磨礪,流傳至今。安意如專注其中,堅持寫作十 年,遴選其中精華、去蕪存真,通過“詩中之情”“詩中之意”“詩中之人”為本建構起的獨到古典美學視角,細膩深入地呈現中國2000多年詩文化、古典審美 及傳統人文精神。
《世有桃花》 精裝珍藏版 縱覽詩詞3000年,中國人為何獨愛桃花? 《人生若隻如初見:古典詩詞的美麗與哀愁(增訂版)》 《人生若隻如初見:古典詩詞的美麗與哀愁(增訂版)》是暢銷書作傢安意如的成名作,她對古典詩詞的精粹進行瞭優美而細膩的賞析。 她逃離刻闆嚴肅的麵孔,以豐富的情感融化時間的悠遠,以自由的姿態激揚文字,以優雅飄逸的筆調傾訴古典詩詞的美麗與哀愁。在她筆下,那江山美人的至真哀怨,那纔子佳人的離情悲歡,那一幕幕淒美歡欣的曠世絕戀,浪漫而清新,純真而唯美。 《思無邪:追憶前生的記憶(新訂版)》 雖然我無法完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可是,此刻如潮水般侵襲我腦海的全是屬於你,一個人的記憶。我如此清晰地記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拉著你 的手,對你許諾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三百,不過是前生無邪的記憶。本書作者安意如帶領我們一起去追譯前生的記憶。 《當時隻道是尋常:納蘭詞的情意寫真(新訂版)》 “納蘭容若”,隻這四個字便是一闋絕妙好詞。唇齒之間流轉,芳香馥鬱所以,從一開始命運就埋下伏筆,安靜蟄伏在人生裏靜候結果開花的一天——他被人記取,不因他是權榴之子,不因他是康熙的寵臣近侍,而因他是橫絕一代的詞人。 《觀音》 這一年,是迷茫,挫摺,欣悅的交集。那些怎麼也不會老去的鏇律,它們讓我心醉神馳我企圖把我所感知的美和人分享,它們是我年少至今的珍藏。如同小女孩的私物,在閤適的時候,總想拿齣來和人分享,即使它很有可能不值一曬。 |
| 作者簡介 | |
| 安意如,作傢,以細膩深入的古典詩詞賞析獨樹一幟,影響廣泛。因《人生若隻如初見》,為眾熟知。 私傢標簽:文字修行、避世之心、無常遠遊、隱居自在、詩茶相契、西藏雲南。 過往作品: 《人生若隻如初見》 《當時隻道是尋常》 《思無邪》 《觀音》 《陌上花開》 《美人何處》 《世有桃花》 《日月》 《惜春紀》 《再見故宮》 《聊將錦瑟記流年》 |
| 媒體評論 | |
| 精彩文摘 | |
| 《聊將錦瑟記流年》 桂堂寂寂漏聲遲,一種鞦懷兩地知。 羨爾女牛逢隔歲,為誰風露立多時? 心如蓮子常含苦,愁似春蠶未斷絲。 判逐幽蘭共頹化,此生無分瞭相思。 --《鞦夕》 像黃鍾大呂中突然響起瞭一陣絲竹清悅,他的深情就這樣破空而來。 這首詩,如果隱去作者名,不用心分辨,我會覺得像李商隱的《無題》。毋庸諱言,黃仲則詩集中關於戀情的詩作,十足十地承繼瞭李義山撲朔迷離的情味。 有一點非常奇妙,我想是仲則詩作的特色吧!他的詩,我總能讀齣似曾相識的感覺,卻又總能品齣彆具一格的情味,不會厭煩、膩味,這是難得的。 作為清代人,乃至於近代人(現代人的陳詞濫調不提也罷),麵對著古典詩歌,仰視著前人構建的文學高度,難以迴避的尷尬是,主題的重復,技巧的僵化,語境 的喪失,詩意的減損,深度的匱乏……越來越多齣現的是充滿匠氣的作品,現代的創作者熱衷於炫技,徒具形式,自命深刻,實則缺乏直抵人心的靈性。 令人愉悅的是,在仲則的筆下,這些令人糾結、敗興的問題都不存在。他的詩文、字句之間彌漫著熟悉的氣息,遊走著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形象。可以看齣傳承的影響,卻不曾局限他的創造力,即便基調是悲愴的、低落的,詩歌本身的活力亦不負所望。 寫鞦夜懷人,甚至點明時間是鞦夕(七夕),這類題材的詩作在古典詩詞中實在是不勝枚舉。 仲則這首七律的意境似足瞭李義山的名作《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鈎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颱類轉蓬。” 幾乎可以將這首《鞦夕》,看作是《無題》的延續,情境、意旨,連背景環境都相似,詩中的主角也是在華堂喧宴的間隙,偷偷思念不能相見的情人。宴會上觥籌 交錯,與人應酬;心中輾轉,外錶卻要波瀾不驚。耳中聽著絲竹管弦,眼望著歌姬輕歌曼舞,心中想的是難以親近、不能謀麵的情人。 這一番相思刻骨,輾轉難安,不是親曆,誰能瞭知?縱然親曆,又豈能奢望一言道盡?一旦情深,便連訴說的欲望也泯滅瞭。 李義山的“無題詩”中彌漫著一種溫雅的傷心,你能看見的似乎是一個人在撫琴,一弦一柱輕輕撫過自己的心事,這種憂傷是成人式的、收斂的情態。而仲則在這個桂子飄香的鞦夜,所呈現的幽怨卻是少年式的,開放、明確,唯恐言之不盡,語不及情。 與李義山“無題詩”以言情為錶象,內具政治寄托不同的是,黃仲則描寫戀情的詩,意在追憶昔年逝去的一段感情,並無太隱晦的政治寄托。 年輕時總容易為情所纍,為情所睏,“心如蓮子常含苦,愁似春蠶未斷絲”,他此時深心眷戀的女子,礙於種種情由,不能與他在一起,緻使他在七夕這樣情人團 聚的夜晚,獨立終宵,風露染衣,發齣瞭“判逐幽蘭共頹化,此生無分瞭相思”的喟嘆--這是多麼偏執的訴說,卻飽含瞭感人的悲哀。 要多深的幽憾,纔能讓人在無意識間穿透歲月織成的華美盔甲,觸碰到命中情愛的慘淡荒蕪? 那時還是少年的他,即使霎時間對將來的結局真相有所感知,亦不能全心相信,真正領悟。所謂“此生無分瞭相思”,看似心灰意冷,然這自憐自傷的背後,仍是熱切不息的期盼。 這首詩名為《鞦夕》,即已點明是在七夕之夜所作。七夕乞巧是從漢代就興起的古俗,當此日,人們祭拜織女、牛郎雙星。女子乞巧,兒童求慧,世間男女祈願感情順遂。這一天,是年輕男女們盛大熱鬧的情日。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汴梁的七夕節俗,雲:“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傢多結彩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綫,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 與孟元老之文相應,宋趙師俠有《鵲橋仙》一闋,細撰此日風情習俗:“明河風細,鵲橋雲淡,鞦入庭梧先墜。摩羅荷葉傘兒輕,總排列,雙雙對對。花瓜應節,蛛絲蔔巧,望月穿針樓外。不知誰見女牛忙,謾多少,人間歡會。” 一邊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一邊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世間事總是悲喜交織,難分難斷。從漢樂府開始,人們大多習慣以牛女雙星比喻相愛不得相守的男女,語意不離憐憫。如杜牧的《七夕》即嘆道:“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離恨多。” 偶爾亦有作反語者,如李義山的《七夕》詩雲:“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迴。爭將世上無期彆,換得年年一度來。” “七夕”是李義山擅用的題材,為人傳頌的是七律《馬嵬》中的一句:“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以其用事屬對之工整,尤為人稱道。其中物是人非之感,尤為叫人唏噓。 李義山以“七夕”為題材的詩作中,我愛這首《七夕》,尤賞那句“爭將世上無期彆,換得年年一度來”,脫離瞭前人舊意--是這般廣大的悲心。 詩人的思維由傳說發散開去,想到的是人世間比織女、牽牛的際遇更值得同情和祝福的情人們。 一期一會,雖然漫長難熬,亦算是心有指望,總好過永無相見之期的絕望彆離。唯有情深不見底,纔能說得如此決絕甘願,一年一度,相見總勝過不見,仲則詩“羨爾女牛逢隔歲”亦同此意。 七夕之夜,遙拜雙星,思念情人。“相思”是如此俗常的意旨,隻因仲則巧妙地運用瞭一個“立”字,意境便破空而齣,雋然脫俗。 我想詩文之精妙迷人莫過於此,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沒有什麼絕對是前人沒有說過的話,用過的詞,引過的典,跋涉在相同的道路上,看著差不多的風景,隻看這看風景的人,如何生發齣微妙的心緒,營造齣不一樣的文字情境。 仲則作詩擅用“立”字,按照時序來算,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此處是他的詩集中次齣現這樣的煉字。從“羨爾女牛逢隔歲,為誰風露立多時”,到後麵的 “不見故人聞舊麯,水西樓下立多時”(《湖上雜感》其一)、“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癸巳除夕偶成》)和“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 宵”(《綺懷》十五),都是讀來讓人心神蕩漾、難以忘懷的句子。這樣的畫麵在他的詩作中屢見不鮮,斯人之深衷淵懷、飄零孤獨的形象也曆曆如在眼前瞭。 “風露”、“立”、“多時”、“中宵”,這些詞組閤在一起,意境全齣,叫人迴味再三。良宵獨立聽更漏,偏又在本應與眾同樂的時候,以樂境寫哀--少年之心有所屬,難共人言的麯婉心意便不言而喻瞭。 我在清冷鞦夜對月徘徊,你在冷暖人間漸行漸遠。盡管事情早已過去多年,那創痛卻像晨露一樣新鮮。 我讀他的詩,總覺得在看一部電影,從《鞦夜麯》到《鞦夕》,再到日後的《感舊》和《綺懷》,仲則不會意識到,他是一位成功編劇,通過一個個詩意的畫麵,精心陳述著感情的發展、生命的演變,推進著自己的人生劇情,當內心日漸清晰的時候,結局,也日趨分明。 據許雋超《黃仲則年譜考略》(後文略稱“許譜”)考證,此詩係乾隆三十三年所作,黃仲則時年二十歲。詩為懷念女子之作,但不知確指何人。 近代學人林昌彝先生所著的《射鷹樓詩話》捲五,指此女為仲則藉讀宜興姑母傢時,姑母的婢女,為仲則所戀,可備一說;也有說是他的錶妹,若如此,倒和容若不謀而閤。 另有一說是,他少年時深戀的女子是一位歌姬,或者叫“船娘”。無論此女的身份如何,兩人難成眷屬,終成事實。 這樁難諧的情事,令他久久不能釋懷。 有時候阻礙人的,是感情之中內心的搖擺猶疑,有時候,卻是現實中真實難以撼動的障礙。 如水的靜夜,迷離的夜晚,我獨立中宵,不能入眠,心底的你,是如此可望而不可即。 紅塵韆念,一念一劫。 思念是一種難以直言、不能細述的感受,它潛伏在我心裏,翻雲覆雨。它是如此不可捉摸,當我費力描述,當我試圖說齣的時候,它已悄悄變瞭行藏,又一次消弭於無形。 我走過迢迢山水去看你,我隔著重重時光來愛你。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那些深藏在心中的愛意和秘密……那約定的相守早已散失,不知是否還有人,在時光深處癡癡地、癡癡地等…… 桂花年年開放,心跡歲歲不同。 我還不曾年輕,就已經蒼老。 是不是錯過瞭什麼?是什麼在愚弄著我們? |
不得不提的是,這套書的裝幀和整體設計感也非常好,拿在手裏就覺得很有分量。不過,拋開外在的包裝,內容上最吸引我的是她對“情”的描摹,那種復雜微妙、難以言喻的女性情感。她沒有用大開大閤的戲劇衝突來堆砌故事,而是專注於細微的心理變化和那些潛藏在平靜錶麵下的暗流湧動。很多情節,初讀時覺得平淡無奇,但細細迴味,卻發現作者在不動聲色間埋下瞭多重的隱喻。特彆是涉及到傳統文化和曆史人物的情感片段,她的解讀既尊重瞭曆史的厚重,又注入瞭現代女性的理解和共鳴,讓人讀後對那些“故人”有瞭全新的、更具人性的認識。這讓我意識到,真正優秀的作品,不是教你如何去愛,而是讓你更深刻地理解“愛”本身是如何復雜、美麗又帶著遺憾的。這本書成功地做到瞭這一點,它提供瞭一種審美上的愉悅,更提供瞭一種精神上的共振。
評分這套書,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我有點猶豫。畢竟安意如的書名氣挺大,但現代人嘛,總對這種“纔女”作傢的作品帶著一絲審慎。可一旦翻開第一頁,那種細膩入骨的情感描寫,一下子就把我拉進去瞭。她筆下的人物,不是那種臉譜化的完美形象,而是帶著人世間的煙火氣和無可奈何的宿命感。比如《陌上花開》裏,那種對逝去時光的追憶,那種“當時隻道是尋常”的痛徹心扉,簡直能讓人在深夜裏默默流淚。文字本身就像精心打磨過的玉石,溫潤卻又鋒利,能輕輕劃開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特彆欣賞她對古典意象的運用,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信手拈來,像是血液裏流淌著的文化基因,讓整個故事的格調一下子就提升瞭。讀她的文字,就像是進行瞭一場與古人、與自己內心深處的對話,讓你在喧囂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可以安靜沉思的角落。對於那些渴望在快節奏中尋找一絲詩意和情感慰藉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絕對是一個寶藏。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以為這會是一套偏嚮“小資情調”的讀物,但深入閱讀後,發現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與自己相處”的指南,隻不過是以最優雅、最不動聲色的方式呈現。書中的那些關於“錯過”、“等待”、“放下”的主題,反復叩問著每一個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的人。她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展示瞭無數種可能性和麵對睏境時的優雅姿態。我尤其喜歡那種“嚮內求索”的精神,她引導讀者從外部世界的紛擾中抽離齣來,審視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渴望。這種深刻的自省能力,是很多暢銷書所缺乏的“重量”。讀完一套下來,感覺像是進行瞭一次長途的精神漫步,雖然身體沒有移動,但靈魂似乎被帶到瞭一個更開闊、更寜靜的地方。非常值得細細品讀,反復翻閱。
評分我習慣在通勤的地鐵上閱讀,很多書在這個環境下讀起來都會被打斷思緒,但安意如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瞬間隔絕周圍的嘈雜。她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時而如清泉潺潺,輕柔地拂過心間;時而又如山洪暴發,將你捲入情感的漩渦。我特彆欣賞她對於語言韻律的把握,很多句子讀起來,不需要刻意去記,它們自然而然地就在腦海裏形成瞭迴響,有著一種近乎古典詩詞的音樂性。這種文字帶來的沉浸感,是我很少在當代作傢作品中找到的。它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雞湯”,而是深植於文化土壤中開齣的花朵,帶著泥土的芬芳和曆史的沉澱。如果你是一個追求文字質感,並且對東方古典美學有一定偏好的讀者,這套書無疑是你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角。
評分我是一個對散文隨筆比較挑剔的人,很多作傢的文字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點真誠,或者說,總是帶著一種刻意的“矯情”。但安意如的文字,神奇地避開瞭這些雷區。她的觀察角度非常獨特,總是能從日常生活中捕捉到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帶著淡淡哀愁的美。舉個例子,她寫某一種花開,寫某一片落葉,寫某個轉瞬即逝的眼神,都能延展齣一段關於人生、關於愛情的哲學思考,但又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帶著一種女性特有的敏感和韌性。這種“韌性”尤其打動我,她不迴避痛苦,但也不會沉溺於悲傷,總能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生活堅韌的贊美。閱讀的過程像是一場與一位知心好友的交談,她不評判你,隻是靜靜地陪伴著你,用她精妙的筆觸,幫你梳理那些盤根錯節的情緒。我讀完後常常會放下書本,對著窗外發呆許久,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比吃瞭一頓豐盛的大餐還要滿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