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平台编写指南:SystemVerilog验证(原书第2版)

测试平台编写指南:SystemVerilog验证(原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克里斯·斯皮尔 著,张春 译
图书标签:
  • SystemVerilog
  • 验证
  • 测试平台
  • FPGA
  • ASIC
  • 硬件验证
  • 功能验证
  • UVM
  • 验证方法学
  • 数字电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杰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53064
商品编码:103629695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5
字数:5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可以作为学习System Verilog验证语言的初级阶段读物。书中描述了语言的工作原理并且包含了很多例子,这些例子演示了如何使用面向对象编程(OOP)的方法建立一个基本的、由覆盖率驱动并且受约束的随机分层测试平台。本书在创建测试平台方面有很多引导性的建议,能够帮你弄清楚为什么要使用类、随机化和功能覆盖率的概念。一旦你掌握了这门语言,就可以通过参考文献中所列举的方法学方面的书籍来学习关于建立测试平台的更多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讲解了SystemVerilog语言的工作原理,介绍了类、随机化和功能覆盖率等测试手段和概念,并且在创建测试平台方面提供了很多引导性的建议。本书借助大量的实例说明SystemVerilog的各种验证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实际的应用情况选择zui优的方法达到尽可能高的覆盖率。而且,重点演示了如何使用面向对象编程(OOP)的方法建立由覆盖率驱动并且受约束的基本的随机分层测试平台,此外,还论述了SystemVerilog与C语言的接口技术。
本书可供具有一定Vetilog编程基础的电路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的学生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验证导论
1.1 验证流程
1.1.1 不同层次上的测试
1.1.2 验证计划
1.2 验证方法学
1.3 基本测试平台的功能
1.4 定向测试
1.5 方法学基础
1.6 受约束的随机激励
1.7 你的随机化对象是什么
1.7.1 设备和环境配置
1.7.2 输入数据
1.7.3 协议异常、错误和违例
1.7.4 时延和同步
1.7.5 并行的随机测试
1.8 功能覆盖率
1.8.1 从功能覆盖率到激励的反馈
1.9 测试平台的构件
1.10 分层的测试平台
1.10.1 不分层的测试平台
1.10.2 信号和命令层
1.10.3 功能层
1.10.4 场景层
1.10.5 测试的层次和功能覆盖率
1.11 建立一个分层的测试平台
1.11.1 创建一个简单的驱动器
1.12 仿真环境的阶段
1.13 zui大限度的代码重用
1.14 测试平台的性能
1.15 结束语

第2章 数据类型
2.1 内建数据类型
2.1.1 逻辑(logic)类型
2.1.2 双状态数据类型
2.2 定宽数组
2.2.1 定宽数组的声明和初始化
2.2.2 常量数组
2.2.3 基本的数组操作——for和foreach
2.2.4 基本的数组操作——复制和比较
2.2.5 同时使用位下标和数组下标
2.2.6 合并数组
2.2.7 合并数组的例子
2.2.8 合并数组和非合并数组的选择
2.3 动态数组
2.4 队列
2.5 关联数组
2.6 链表
2.7 数组的方法
2.7.1 数组缩减方法
2.7.2 数组定位方法
2.7.3 数组的排序
2.7.4 使用数组定位方法建立记分板
2.8 选择存储类型
2.8.1 灵活性
2.8.2 存储器用量
2.8.3 速度
2.8.4 排序
2.8.5 选择zui优的数据结构
2.9 使用typedef创建新的类型
2.10 创建用户自定义结构
2.10.1 使用struct创建新类型
2.10.2 对结构进行初始化
2.10.3 创建可容纳不同类型的联合
2.10.4 合并结构
2.10.5 在合并结构和非合并结构之间进行选择
2.11 类型转换
2.11.1 静态转换
2.11.2 动态转换
2.11.3 流操作符
2.12 枚举类型
2.12.1 定义枚举值
2.12.2 枚举类型的子程序
2.12.3 枚举类型的转换
2.13 常量
2.14 字符串
2.15 表达式的位宽
2.16 结束语

第3章 过程语句和子程序
3.1 过程语句
3.2 任务、函数以及void函数
3.3 任务和函数概述
3.3.1 在子程序中去掉begin...end
3.4 子程序参数
3.4.1 c语言风格的子程序参数
3.4.2 参数的方向
3.4.3 高级的参数类型
3.4.4 参数的缺省值
3.4.5 采用名字进行参数传递
3.4.6 常见的代码错误
3.5 子程序的返回
3.5.1 返回(return)语句
3.5.2 从函数中返回一个数组
3.6 局部数据存储
3.6.1 自动存储
3.6.2 变量的初始化
3.7 时间值
3.7.1 时间单位和精度
3.7.2 时间参数
3.7.3 时间和变量
3.7.4 $time与$realtime的对比
3.8 结束语

第4章 连接设计和测试平台
4.1 将测试平台和设计分开
4.1.1 测试平台和DUT之间的通信
4.1.2 与端口的通信
4.2 接口
4.2.1 使用接口来简化连接
4.2.2 连接接口和端口
4.2.3 使用modport将接口中的信号分组
4.2.4 在总线设计中使用modport
4.2.5 创建接口监视模块
4.2.6 接口的优缺点
4.2.7 更多侧子和信息
4.3 激励时序
4.3.1 使用时钟块控制同步信号的时序
4.3.2 接口中的logic和wire对比
4.3.3 Verilog的时序问题
4.3.4 测试平台一设计间的竞争状态
4.4.4 程序块(ProgramBlock)和时序区域(TImingRegion)
4.3.6 仿真的结束
4.3.7 指定设计和测试平台之间的延时
4.4 接口的驱动和采样
4.4.1 接口同步
4.4.2 接口信号采样
4.4.3 接口信号驱动
4.4.4 通过时钟块驱动接口信号
4.4.5 接口中的双向信号
4.4.6 为什么在程序4.4.7 时钟发生器
4.5 将这些模块都连接起来
4.5.1 端口列表中的接口必须连接
4.6 顶层作用域
4.7 程序——模块交互
4.8 SystemVerilog断言
4.8.1 立即断言(ImmediateAssertion)
4.8.2 定制断言行为
4.8.3 并发断言
4.8.4 断言的进一步探讨
4.9 四端口的ATM路由器
4.9.1 使用端口的ATM路由器
4.9.2 使用端口的ATM顶层网单
4.9.3 使用接口简化连接
4.9.4 ATM接口
4.9.5 使用接口的ATM路由器模型
4.9.6 使用接口的ATM顶层网单
……
第5章 面向对象编程基础
第6章 随机化
第7章 线程以及线程间的通信
第8章 面向对象编程的高级技巧指南
第9章 功能覆盖率
第10章 高级接口
第11章 完整的System Verilog测试平台
第12章 System Verilog与C语言的接口

精彩书摘

第1章 验证导论
“有些人相信,我们缺乏能够描述这个完美世界的编程语言……”
——《黑客帝国》,1999
设想一下,你被委任去为别人建一幢房子。你该从哪里开始呢?是不是一开始就考虑如何选择门窗、涂料和地毯的颜色,或者浴室的用料?当然不是!首先你必须考虑房的主人将如何使用房子内部的空间,这样才能确定应该建造什么类型的房子。你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他们是喜欢烹饪并且需要一个高端的厨房,还是喜欢在家里边看电影边吃外卖比萨?他们是需要一间书房或者额外的卧室,还是受预算所限要求更简朴一些?
在开始学习有关SystemVerilog语言的细节之前,你需要理解如何制订计划来验证你的设计,以及这个验证计划对测试平台结构的影响。如同所有房子都有厨房、卧室和浴室一样,所有测试平台也都需要共享一些用于产生激励和检验激励响应的结构。本章将就测试平台的构建和设计给出一些引导性的建议和编码风格方面的参考,以满足个性化的需要。这些技术使用了Bergeron等人2006年所著《SystemVerilog验证方法学》书中的一些概念,但不包括基本类。
作为一个验证工程师,你能学到的zui重要的原则是“程序漏洞利大于弊”。不要因为害羞而不敢去找下一个漏洞,每次找到漏洞都应该果断报警并记录下来。整个项目的验证团队假定设计中存在漏洞,所以在流片之前每发现一个漏洞就意味着zui终到客户手里少一个漏洞。你应该尽可能细致深入地去检验设计,并提取出所有可能的漏洞,尽管这些漏洞可能很容易修复。不要让设计者拿走了所有的荣誉——没有你的耐心细致、花样翻新的验证,设计有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前言/序言

SystemVerilog语言的出现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目前市面上关于systemVerilog语言的中文书籍并不多见,而且大多都是介绍systemVerilog语言的设计特性。实际上,SystemVerilog语言除了具有设计特性外,还具有验证及其他诸多方面的特性。“验证”经常被认为是简单的仿真,这当然是一种误解,本书将告诉你其中缘由。
本书主要介绍SystemVerllog语言的验证技术,尤其侧重阐述如何使用受约束的随机测试来达到令人满意的覆盖率。原著作者克里斯·斯皮尔(chrisSpear)是一名资深的数字电路工程师,在软件编程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书中的很多观点和例子就来自于作者平时工作的积累。本书没有深奥的理论,叙述上深入浅出。而且由于作者同时也精通c++、Verilog和Vera等编程语言,所以书中对于systemVerilog与这些语言之间的差别以及易混淆的地方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适合systemerilog的初学者阅读。
本书的翻译过程颇为波折,前后总共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当我们在2008年初开始着手翻译工作时,使用的还是本书的第一版。但翻译工作进行到将近一半时。获悉本书的第二版即将发行,于是转为等待翻译第二版。第二版除了章节内容上有所增补以外,原有章节的很多字句也有所改动,只得重新翻译、校对。
本书的翻译具体分工如下:第6、11章的翻译由张春负责;前言和第1、2、3、7、9章的翻译由麦宋平负责;第4、5、8、10、12章的翻译由赵益新负责;全书的审校和zui终定稿由张春负责。
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的王志华教授,他在本书翻译之初就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并且为翻译工作提供了很多支持。
衷心感谢科学出版社的支持,正是出版社各位编辑的鼓励和督促,以及他们勤勤恳恳的工作,才使得本书的中译本得以如期与读者见面。
由于本书的翻译稿出现第一版和第二版交叉,新词汇又比较多。圃于译者的经验和水平,虽然经过多次仔细的斟酌和校对。仍难免存在不准确和纰漏的地方,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SystemVerilog验证:构建高效测试平台》 掌握现代硬件设计的核心:SystemVerilog验证的深度解析与实践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数字设计领域,硬件设计的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从智能手机到数据中心,再到自动驾驶汽车,每一个尖端产品都离不开对复杂数字电路的精确设计与严格验证。而SystemVerilog,作为一款强大的硬件描述与验证语言,已成为现代数字逻辑设计和验证工程师不可或缺的核心工具。它不仅能够高效地描述硬件,更提供了丰富的验证机制,能够应对前所未有的设计挑战。 本书,《SystemVerilog验证:构建高效测试平台》,正是为致力于掌握SystemVerilog验证精髓的工程师们量身打造的深度指南。它不同于仅仅罗列语言特性的参考手册,而是以一种系统化、实践导向的方式,引导读者从理解SystemVerilog的强大功能出发,逐步构建出高效、可维护、可扩展的验证环境,从而提升设计的质量和可靠性。 为什么选择SystemVerilog验证? 在数字设计流程中,验证的地位举足轻重。一项统计数据显示,验证所花费的时间和资源往往超过了设计本身。一个设计理念的实现,最终需要通过充分的验证来证明其正确性,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稳定运行。SystemVerilog的出现,极大地革新了验证方法学。它融合了传统HDL的描述能力与高级验证语言(AVL)的强大特性,提供了: 更强大的建模能力: 能够精确地建模复杂的硬件行为,包括事务级抽象、类和继承等面向对象编程(OOP)的概念,使得测试用例的设计更加灵活和抽象。 先进的验证构造: 内置了约束随机激励生成、断言(Assertions)、覆盖率(Coverage)以及更易于使用的接口(Interfaces)和组件(Components),极大地提高了验证的效率和完备性。 与仿真器的深度集成: 现代EDA工具链对SystemVerilog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支持,能够高效地仿真和调试SystemVerilog设计的测试平台。 本书内容概览:循序渐进,深度挖掘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SystemVerilog验证知识体系。我们不会止步于语言特性的介绍,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将这些特性应用于实际的测试平台设计中,解决工程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SystemVerilog基础与验证环境构建 SystemVerilog简介与优势: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首先回顾SystemVerilog语言的核心特性,并着重阐述其在验证领域的独特优势,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将探讨它如何从Verilog演进而来,以及为何它已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验证方法学概述: 理解各种验证方法学的演进和目标至关重要。我们将深入探讨“UVM(Universal Verification Methodology)”方法学,以及SystemVerilog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解释为何需要一个标准化的验证方法学,以及它如何带来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效率的提升。 测试平台架构设计: 一个优秀的测试平台,其架构是成功的关键。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设计一个模块化、可配置、易于扩展的测试平台。我们将详细介绍测试平台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驱动器(Drivers)、监视器(Monitors)、得分手(Scoreboards)、参考模型(Reference Models)以及序列器(Sequencers)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 SystemVerilog语法与特性精讲: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逐一深入讲解SystemVerilog的核心语法和验证特性,包括: 数据类型与结构: 学习SystemVerilog提供的增强数据类型,如`logic`、`typedef`、`struct`、`union`、`enum`,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更精确地建模硬件。 过程语句与并发: 理解`always`、`initial`、`assign`等过程语句的语义,以及它们在测试平台中的应用。 接口(Interfaces): 学习如何使用接口来简化模块间的连接,减少代码冗余,提高测试平台的模块化程度。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接口及其应用场景。 过程块(Procedures)与事件(Events): 掌握`fork...join`、`wait`、`delay`等控制流程,以及如何利用事件进行同步和通信。 第二部分:SystemVerilog验证的强大工具箱 约束随机激励生成: 这是SystemVerilog最强大的验证技术之一。我们将深入讲解如何利用约束(Constraints)和随机化(Randomization)技术,自动生成大量、多样化的测试激励,从而更有效地发现潜在的设计缺陷。您将学习如何定义约束、使用randomize关键字,以及如何处理约束求解器。 断言(Assertions): 断言是SystemVerilog中用于检测设计错误的关键机制。我们将详细介绍SystemVerilog Assertions(SVA),包括序列(Sequences)、属性(Properties)以及断言的编写风格和最佳实践。通过断言,我们可以在仿真过程中实时检查设计的行为是否符合预期,提前发现问题。 覆盖率(Coverage): 验证的完备性至关重要。本书将全面介绍SystemVerilog提供的各种覆盖率模型,包括: 功能覆盖率(Functional Coverage): 如何定义和收集功能覆盖率,以衡量测试场景是否充分覆盖了设计的所有关键功能。 代码覆盖率(Code Coverage): 理解不同级别的代码覆盖率(语句、分支、表达式、状态机等),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评估测试的充分性。 交叉覆盖率(Cross Coverage): 学习如何定义变量之间的交叉覆盖率,以发现不同功能组合下的潜在问题。 任务(Tasks)、函数(Functions)与过程(Procedures): 学习如何编写可重用的任务和函数,以提高代码的模块化和可读性。我们将区分任务和函数的不同,并探讨它们在测试平台中的应用。 SystemVerilog的面向对象特性(OOP): 面向对象编程是SystemVerilog验证的一大飞跃。我们将深入讲解类(Classes)、继承(Inheritance)、多态(Polymorphism)、封装(Encapsulation)等面向对象的核心概念,并演示如何利用它们来构建可重用、可扩展的验证组件,从而显著提升验证效率。 第三部分:构建实际的SystemVerilog验证环境 事务级建模(TLM): 随着设计复杂度的增加,传统的寄存器级(RTL)仿真效率低下。本书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SystemVerilog进行事务级建模,通过抽象层级来加速验证。我们将讲解TLM接口和通信协议,以及如何在TLM模型中实现高级的验证功能。 验证组件(Verification Components)的设计与实现: 本部分将结合前面所学知识,通过实际的案例,演示如何设计和实现各种验证组件,如: 序列器(Sequencer): 如何编写灵活的序列器来生成各种激励序列。 驱动器(Driver): 如何编写驱动器来将激励应用到设计端口。 监视器(Monitor): 如何编写监视器来捕获和转换设计输出。 得分手(Scoreboard): 如何编写得分手来比较实际输出与预期结果。 环境(Environment): 如何将各个组件组织成一个完整的验证环境。 与UVM方法学结合: 虽然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UVM教程,但我们将贯穿UVM的核心思想,并在实际案例中展现SystemVerilog如何与UVM方法学无缝集成。我们将强调UVM推荐的组件划分、通信机制和配置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如何构建符合行业标准的验证环境。 调试与分析: 即使有了强大的验证工具,调试也仍然是验证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将分享SystemVerilog代码的调试技巧,以及如何利用仿真器的波形查看器、日志文件等工具来分析问题。 第四部分:高级主题与最佳实践 代码风格与可维护性: 良好的代码风格是构建可维护、可重用验证代码的关键。本书将提供SystemVerilog验证代码的书写规范和最佳实践,包括命名约定、注释、模块化设计等。 性能优化: 在处理大型复杂设计时,仿真性能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一些提高SystemVerilog仿真效率的技巧,例如合理使用数据类型、优化约束、避免不必要的仿真开销等。 与IP集成与验证: 在实际项目中,通常需要集成第三方IP。本书将讨论如何有效地验证这些IP,以及如何将它们集成到整体验证平台中。 新兴趋势与未来展望: 随着半导体行业的不断发展,验证技术也在不断演进。我们将简要探讨SystemVerilog在AIoT、5G、RISC-V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谁应该阅读本书? 本书适合于以下人群: 数字验证工程师: 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验证工程师,本书都将为您提供系统性的知识和实用的技巧。 数字逻辑设计工程师: 了解SystemVerilog验证的原理和方法,有助于设计出更易于验证、更可靠的硬件。 硬件加速与嵌入式系统开发者: 在这些领域,对硬件功能和性能的要求极高,充分的验证是成功的保障。 相关专业的学生: 想要深入学习现代数字硬件验证技术的学生,本书将是您宝贵的学习资源。 结语 掌握SystemVerilog验证,不仅意味着能够熟练运用一门语言,更意味着掌握了一套高效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能够从容应对日益增长的硬件设计挑战。《SystemVerilog验证:构建高效测试平台》致力于成为您在该领域学习和实践的坚实伙伴。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自信地构建出高质量的验证环境,显著提升您的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从而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脱颖而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为那些渴望在硬件验证领域“打硬仗”的工程师量身打造的。我从事硬件验证工作几年了,深知一个优秀的测试平台对于项目成功的重要性。过去,我更多地是在功能的“对与错”上打转,但随着项目复杂度不断提升,我越来越感到需要一个更系统、更高级的验证方法论。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茫茫迷海中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我一直对“响应式编程”和“事件驱动”的验证方法很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如何利用SystemVerilog的强大特性来实现这些高级的验证策略。我也很想了解书中是如何处理“多线程”和“进程同步”问题的,这在复杂的测试环境中至关重要。从书的篇幅和目录的深度来看,作者显然没有走“浮光掠影”的路线,而是深入到了SystemVerilog验证的每一个细节。我希望能学到如何设计出更优雅、更易于调试的验证组件,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SystemVerilog提供的各种高级功能来构建一个真正具有“智能”的测试平台。这本书,我感觉可以成为我案头的必备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让我看到了SystemVerilog验证领域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作为一名资深的验证工程师,已经经历过多次验证技术的迭代和演变。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引领我突破现有瓶颈,掌握最新验证理念和技术的书籍。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SystemVerilog验证”的核心,这正是当前行业内最热门、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验证环境的自动化”和“与UVM(Universal Verification Methodology)的结合”的内容,因为UVM是目前业界主流的验证方法学,能够极大地提升验证的效率和质量。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灵活、可配置的验证IP(VIP)的思路和技巧,以及如何在复杂的SoC项目中构建统一的验证平台。从作者的背景和书的深度来看,这本书很可能汇集了行业内最前沿的实践经验和最佳实践,能够帮助我快速掌握SystemVerilog验证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升项目的整体验证水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不错的,封面材质摸起来有质感,印刷也很清晰,拿在手里分量感十足,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虽然我还没完全读进去,但光是翻阅一下目录和章节标题,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功底深厚。我对SystemVerilog的了解还比较基础,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验证覆盖率”和“约束随机”的章节,因为这是我目前最薄弱的环节,很多时候在项目里做到一些基本的功能验证,但要深入到覆盖率驱动的设计验证,总觉得力不从心。书名里的“测试平台编写指南”也正是我需要的,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构建一个健壮、可维护、可扩展的验证环境,而不是仅仅写一些零散的测试用例。从前言和作者的介绍来看,他应该是在这个领域有多年实战经验的专家,所以我对书中的案例和技巧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独门秘籍”,让我在实际工作中事半功倍。另外,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内容应该很扎实,不像有些书“写了一堆废话”,这本书看起来是字字珠玑,值得我花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硬核”。我一直觉得硬件验证是个技术活,光懂Verilog还不够,SystemVerilog更是门槛,而建立一个高效的测试平台更是难上加难。这本书的标题就直击要害,直接点明了“测试平台编写”这个核心需求。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SystemVerilog的零散资料,但总觉得不成体系,东拼西凑的。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尤其关注书里关于“事务级建模”(Transaction-Level Modeling,TLM)的介绍,这是现代验证方法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大大提高验证效率。同时,书中提到的“异步通信”和“跨时钟域处理”也是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点,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解决方案。我对书中能够提供实际的RTL代码示例和验证平台代码结构感到非常期待,这样我就可以对照着学习,甚至可以直接移植到我的项目中使用。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带领我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完整的、可复用的测试平台,并且能够深入讲解SystemVerilog高级特性的书籍,这本书看起来非常符合我的要求,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透出一种沉稳的力量感,仿佛在说“内容绝对扎实”。我是一名初涉硬件验证的大学生,对于SystemVerilog的学习充满热情,但同时也感到迷茫。市面上的资料良莠不齐,很多教材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代码示例过于简单,难以真正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系统学习SystemVerilog验证的“敲门砖”。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接口(Interface)”和“包(Package)”的用法,因为我了解到这是SystemVerilog中非常核心的概念,能极大地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复用性。我也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有效地利用“断言(Assertions)”来捕获设计中的潜在错误,这比传统的检查点验证更高效。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图示和详细的代码注释,帮助我这个新手更好地理解每一个概念。同时,我也希望能了解一些在实际项目中,验证工程师是如何组织代码、管理项目,以及如何进行团队协作的,这些都是书本知识之外的宝贵经验。

评分

快递。。这个 哎

评分

这方面的书国内现在还很少

评分

初次接触、很好的自学工具,介绍详细。

评分

书很好,还在看。

评分

感觉这本书挺有用的,说的也很简单,易懂

评分

不错,产品保存状况很不错,包装也很好。

评分

不错,产品保存状况很不错,包装也很好。

评分

除了物流很慢以外,嗯挺好的

评分

便宜,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