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宝宝的本迷藏书 小猫咪不见了
定价:36.00元
作者:[德]萨宾娜库诺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502711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图文结合,增强宝宝的理解能力
鼓励宝宝细心观察,将故事复述出来
多动手,多尝试,训练宝宝的手部灵活性
硬纸板材质,圆角设计,经得起宝宝反复阅读
德国畅销童书,连续畅销超过12年
内容提要
喵!猫妈妈在农场里寻找四只小猫咪。他们躲在哪里呢?猫妈妈到处找啊找,遇到了猪、奶牛、马、鸡、鹅和羊等各种农场里的动物,后终于找到了。
很多翻翻页配上彩色插图,提供丰富的农场信息,给小朋友们带来一次有趣的捉迷藏经历。
目录
作者介绍
萨宾娜·库诺:成为儿童文学作家之前,萨宾娜从事过童书编辑、电台主持和自由撰稿人等工作。专职童书创作之后,为了让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她特别重视文字的韵律感。到目前为止,萨宾娜已出版50多本童书,其中的是迷你纸板书系列。
莫妮卡·诺耶巴赫-费瑟尔:1959年出生,与家人生活在汉诺威。曾在卡塞尔艺术学院学习平面设计。毕业后,她从事过短期的旅游广告设计工作。在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后,她辞掉工作,成为一名自由插画家和作家,创作出众多深受小读者喜爱的作品,其代表作为迷你纸板书系列。
文摘
序言
我带着一个“老观念”进入这本书的阅读,那就是“孩子是需要被塑造成型的”。我总想着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堆给他,让他赢在起跑线上。然而,这本书的视角是如此的开阔和人性化,它让我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和“自我概念”的建立。书中对“赞美陷阱”的警示尤其重要。我以前经常说“你真棒,画得真好”,后来才知道,这种笼统的赞美容易让孩子害怕失败,因为他会觉得只有“棒”的结果才会被赞美。作者指导我们转向“描述性反馈”:“我看到你这次用了好多不同的颜色,这个细节处理得很仔细。”这种方式,将焦点从“结果好坏”转移到了“努力过程”上。这让我对孩子的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了,我开始鼓励他尝试那些他认为“做不好”的事情,因为我知道,只要他敢于尝试,我就能找到值得赞赏的地方。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教育中那些不经意的傲慢和急躁,让我学会了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节奏。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读起来几乎没有压力,不像有些育儿书读起来像啃教科书。它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放松”——它并没有给我制造新的焦虑,反而帮我卸下了不少不必要的包袱。比如,书中有一段讨论了“完美父母”的谬论,承认父母也会犯错,关键在于如何修复关系,而不是假装完美。这对我这种“事必躬亲”的父亲来说,简直是解放。我开始允许自己在疲惫时对孩子说“爸爸今天有点累,我们安静地看十分钟书好吗?”,而不是硬撑着陪他玩他根本没兴趣的游戏。这种真诚的沟通,反而让孩子学会了识别和尊重他人的情绪边界。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年长、睿智的朋友在跟你分享经验,它不指责,只引导,让人感觉在育儿的孤独旅程中找到了一个坚实的盟友。它让我更加相信,培养一个内心健康、人格完整的人,远比培养一个“成绩优异”的工具重要得多。
评分说实话,以前我对“正面管教”这类词汇持保留态度,觉得是不是太纵容孩子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鼓吹无原则的溺爱,而是深入剖析了惩罚的负面效应——它治标不治本,只会让孩子学会隐藏错误,而不是学会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书中关于“设定界限与表达情感”的平衡术非常精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选择权”的运用。比如,孩子不肯穿外套出门,以前我可能会吼他“快点穿!不然不许出去!”,现在我尝试用给予选择的方式:“你是想自己穿蓝色外套,还是想我帮你穿红色外套?”这种细微的调整,一下子就把对抗性情绪降了下来,孩子感觉自己被尊重了,而规则(必须穿外套)也得到了遵守。这不仅仅是育儿技巧,简直是人际交往的底层逻辑。它教会我如何用爱和尊重来引导孩子,而不是用恐惧和权威来压制。这对我作为职场高管的父亲来说,也是一种自我修炼,学会了更有效、更人性化的沟通方式。
评分这本育儿宝典简直是我的“育儿地图”!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努力扮演着“超人爸爸”的角色,工作和家庭两头烧,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常常是“我说我的,他听他的”。读完这本书,我才猛然惊醒,原来我一直在用效率和结果来衡量亲子关系,却忽略了那些细微的情感连接。书中关于“有效倾听”的章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教你怎么敷衍了事地听孩子说话,而是提供了一套实实在在的方法,教你如何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那些他们眼中的“天大的事”。比如,孩子因为一个积木搭不好而大哭,我以前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好哭的,重新搭一个不就行了”,但现在我能尝试着去理解他沮丧背后的挫败感。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意识到,“在场”比“在做”更重要。它不是一本充满空洞口号的理论书,而是充满了真实案例和操作指南,让我这个平时有点“工具人”倾向的父亲,找到了回归“人”与“人”连接的路径。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提供物质保障的“自动取款机”,而是一个真正能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伙伴了。
评分我太太最近总抱怨我陪孩子的时候心不在焉,总盯着手机回邮件,我也知道不对劲,但就是改不了。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的其中一章,标题是“被缺席的陪伴:数字时代的亲子鸿沟”。哇,那段文字简直像一盆冰水浇醒了我。作者细致地分析了现代父母如何不自觉地将注意力碎片化,以及这种碎片化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被爱”的感知。书里提到一个观点——孩子记住的不是你给了他多少玩具,而是你放下手机看他笑脸的次数。 这句话真的狠狠地戳中了我。我开始尝试“无干扰时间”的实践,哪怕只有半小时,放下所有电子设备,全身心地陪他玩一个他想玩的游戏,哪怕是玩得很傻、很幼稚。效果立竿见影,孩子明显更粘我了,而且他开始更愿意跟我分享学校里发生的小事,因为他知道,我这次是真的在听。这本书帮我重建了时间和注意力的优先级,让我明白了,高质量的陪伴是需要“刻意练习”的,而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