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清史的兴趣更多是源于对晚清社会变革的好奇,尤其是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和制度革新。这套书在这方面的处理相当细腻。比如,在讨论洋务运动时,它不仅仅关注了李鸿章、曾国藩这些台前人物的举措,更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梳理洋务企业从创想到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官僚体制的阻力和民间资本的裹足不前。这种“上下左右”多维度的考察,使得我们能更立体地理解“中体西用”思想在落地时遭遇的结构性矛盾。我记得有一段专门讲到江南制造总局的早期技术引进,详细描述了外籍技师与中国工匠之间的沟通障碍,以及引进的设备如何因水土不服而频繁停工。这种“硬核”的细节,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历史操作层面运作的好奇心。它不是在歌颂改革的成功,而是在冷静地分析改革的困境,这种客观的态度,是判断一部严肃历史著作优劣的关键所在。读完相关章节,你才会明白,历史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坦途,而是充满了反复和妥协的拉锯战。
评分作为一名对清代宫廷生活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对书中关于典章制度和礼仪沿革的记载感到非常惊喜。很多其他通史著作中一笔带过的皇家祭祀、朝会流程,在这套书里都被细致地还原了。比如,关于皇帝选妃、册封皇后的仪式细节,书中引用的档案材料非常具有说服力,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等级森严的权力核心是如何通过繁复的仪式来巩固其神圣性的。这不仅仅是满足窥私欲,而是理解清朝统治逻辑的关键所在。此外,书中对不同皇帝在处理重大政务时,其批示语气的细微变化也有所体现,这对于理解皇帝的个人性格与政治风格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套书在保持宏观历史视野的同时,对于制度和礼仪这些“软性”的权力载体,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精细的描绘,使得清朝的统治图景显得既宏大又真实可感。
评分我个人对清代中期的“乾嘉盛世”及其背后的社会隐忧尤其感兴趣。这套书在描绘这个看似强盛的时期时,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展示了康乾盛世的宏大叙事,如疆域的拓展、人口的激增,更不遗余力地挖掘了隐藏在盛世光环下的危机。比如,关于盐务改革和漕运体系的描述,非常深入地揭示了财政体系的结构性老化和地方胥吏阶层的固化。书中对白莲教起义的始末记载,详略得当,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将起义简单地归结为“邪教煽动”,而是将其视为特定区域内,土地兼并加剧、底层民众生存空间被挤压的必然结果。这种对社会经济基础与政治事件之间关联的捕捉,展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现实关怀。读起来,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既有繁华气象又有底层压抑的复杂气味。
评分这套《清史纪事本末》的装帧实在没得挑剔,硬壳精装,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光是摆在书架上就透着一股庄重典雅的历史厚度。我之前就听说这本书在史学界评价很高,拿到手后翻阅了一下序言和凡例,就能感受到编纂者们倾注的心血。它不同于那种宏大叙事、偏重政治权谋的通史,而是更注重事件的细节和过程的还原,力求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比如在叙述鸦片战争的章节中,它不仅仅罗列了战役的胜败,更深入探讨了清廷内部不同派系的博弈,以及地方官员在执行决策时的种种变通和抗拒。这种微观层面的展示,让人感觉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年代和条目,而是活生生的一群人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的选择。我尤其欣赏它在选取史料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度渲染戏剧性,而是用最朴实的文字,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层层剥开,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个中滋味。对于真正想钻研清代历史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其详实程度,远非一般普及读物可比拟。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的行文风格相当古朴典雅,但绝不晦涩难懂。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纪事体史书的优点,叙事流畅,条理清晰,即便是初涉清史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其历史的脉络。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敏感或争议性极大的历史事件时,采取了一种非常高明的“侧面烘托”手法。例如,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它没有简单地套用官方定论,而是通过对各路军事行动的详实记录,以及对地方绅粮应对策略的对比分析,让读者自行去感受那段时期社会秩序的崩溃与重建过程。这种不预设立场的写作方式,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主动思考。我个人认为,好的历史书不应该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应该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提供了充足的“事实燃料”,但把“点燃火焰”的权力留给了读者。每当读到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总会忍不住停下来,琢磨一下,如果我是当时的决策者,又会如何应对?
评分险,历史这一宝贵的智慧资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戏弄。恐怕长此以往,青少年都不知历史为何物了。雅俗共赏的《清史纪事本末》的出版,对
评分(4)注重吐故纳新,如政权志、政体论等独辟蹊径。作为重点的“志”和“传”,颇富新意,有的则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评分页,23mm;第四卷,《雍正朝》,乔治忠撰,38件事,354页,22mm;第五卷,《乾隆朝》,白新良撰,64件事,516页,28mm;第六卷,《嘉庆朝
评分编辑本段不足之处如说此书大瑜中的小瑕,则个别考证引文待商榷,如谭绍光的爵位系“■天义”而书中却印成“健天义”;另外百职诸爵仍可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奏稿及散见于各类史料中再补充,俾可更加完善更富权威性。
评分士生导师、明史学会会长南炳文先生和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新良先生主编的10卷本、300多万字的《清史纪事本末》,在历史学者南炳
评分大学出版社;排版:南京理工出版信息技术公司;印刷:上海第二教育学院;装订:上海远大印务发展公司。综上所述,14人的工作组,四大
评分《清史纪事本末》2006年出版,6100册,我想不会再版了。你想《明诗综》2000册卖了七年还没卖完。至于这套的“纪事本末体”不要局限于
评分;特约编审兼策划:刘中平;责任编辑兼出版人兼统筹:姚铁军;装帧设计:张天志;版式设计:孙敏;技术编辑:梁临川。出版发行:上海
评分(5)列表科学规范,一目了然;文字朴实精炼,阅之耳目一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