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对晚明思想史有点痴迷的业余爱好者,主要关注的是心学和理学的余波。说实话,市面上关于这个时期的研究汗牛充栋,但大多集中在内部思想的演变。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将外部视角的冲击作为一种“催化剂”来考察内部思想的反应。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耶稣会士笔下的儒家经典阐释,与当时本土学者的解读形成了有趣的对照。这种“他者凝视下的自我反思”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明清之际士人内部思想张力的一个新维度。他们的辩护、质疑、甚至是盲从,都折射出在面对强大异质文明冲击时的焦虑与重构。文字晓畅,逻辑清晰,即便是复杂的哲学思辨,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阅读门槛并不算高。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早期翻译文学中的“不可译”概念,无意中翻到了这套书。说实话,最初是被“西学文本”这个标题吸引的,我预想中会是一堆枯燥的译本对照和词源考证,但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意料。其中关于“格物致知”在不同语境下的挪用和改造,简直是精彩绝伦的个案研究。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哪些西方概念被引入,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这些概念是如何被本土的知识体系吸收、重塑,乃至最终可能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真”。这种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对我理解跨文化传播中的主体能动性提供了极大的启发。我发现,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科学术语,在那个时代是经过多么艰难的“磨合”才固定下来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知识流动中的“摩擦力”,这比单纯的知识嫁接更有意思。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真是没得挑,封面设计典雅大气,纸张质感也很有分量,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明末清初社会风貌的通俗读物,没想到淘到了这个宝。虽然书名听起来挺学术,但内容其实非常引人入胜。特别是其中关于当时士大夫阶层对西方科技和文化态度的转变那部分,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那些经典的传教士叙事,经过梳理和对比,展现出的不是简单的文化冲突,而是一种复杂、多层次的互动过程。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关键文本的细致解读,那些被忽略的角落,经过学者的挖掘,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对于任何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份值得珍藏的资料库。我本来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片段,现在感觉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充满张力的晚明世界。
评分最近为了准备一个关于中西艺术交流的报告,我把注意力放在了天文、地理学文本上。这套书在梳理这些自然科学著作的传播路径和接受度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论述,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地图、星图的描摹和印刷技术上。比如,关于利玛窦引入的制图技术,书中详细对比了欧洲制图法与中国传统舆图的差异,并探讨了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当时士人的空间认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保持的那种克制而审慎的态度,没有将“西学”简单等同于“进步”,而是放在复杂的权力结构和知识保守主义的背景下去考察。读完后,我对于“科学精神”在古代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有了更具批判性的认识,不再是那种线性的进步史观可以概括的了。
评分说实话,这套书我主要是冲着它对具体“文本”的挖掘深度来的。我对于那个时代知识精英们如何处理“异质信息”的媒介效应特别感兴趣。书中对不同类型西来文献——无论是官方敕令、科学论著还是艺术图谱——在宫廷、书院和私人藏书中的流转路径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我发现,信息的“稀缺性”本身就塑造了文本的价值和解读方式。有些文本因为难以获取,反而被赋予了更高的神秘色彩;有些则因为太过直白地挑战了传统认知,而被刻意边缘化。这种对信息传播生态的微观考察,比那些大而空的宏观叙事要扎实得多。它让我意识到,研究思想史,最终还是要回到那些具体的、被阅读、被抄录、被争论的“物”——那些承载着知识的纸张和墨迹之上。
评分还不错。艾丽丝·门罗,生于1931年,加拿大女作家,当代短篇小说大师,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少女时代即开始写作,37岁时出版第一部作品。她一生专注于中短篇小说创作,讲述小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隐含悲剧的平常生活,以细腻透彻又波澜不惊的话语,洞见人性的幽微处。《好女人的爱情》中以深邃的洞察力,探索了各种类型的爱,社会礼貌表层之下的冲突和欺骗,以及人心那些奇怪的,每每显得可笑的欲望。时间被屡屡拉伸:男女主人公回顾四十年前初见的那个夏天,人生的真谛都在此时被揭示;时间同时也被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一夜之间,年轻女子发现自己那充满女性魅力的母亲竟已无法依靠…《好女人的爱情》获得吉勒文学奖和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这部小说集以精彩的细节和坚定的勇气,奠定了艾丽丝·门罗作为当代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的地位。艾丽丝·门罗,生于1931年,加拿大女作家,当代短篇小说大师,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少女时代即开始写作,37岁时出版第一部作品。她一生专注于中短篇小说创作,讲述小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隐含悲剧的平常生活,以细腻透彻又波澜不惊的话语,洞见人性的幽微处。二十多年来,瓦利有个博物馆,藏了老照片、搅乳器、马具、一把老式牙医用椅、一台笨重的削苹果机,以及装在电线杆上的精致搪瓷玻璃绝缘器之类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评分藏品中另有红箱子一口,印着“验光师D.M. 魏伦斯”字样,说明牌上写着:“此乃一验光师之器材箱。虽年代晚近,念其主人D.M. 魏伦斯先生1951 年溺死于佩瑞格林河之故,亦当跻列地方重要文物。此箱于事故中幸存,由佚名捐赠者,或即发现者本人,惠予我馆收藏。”检眼镜的模样像个雪人。上半截儿尤其如此,一个小圆盘摞在大圆盘上——下半截儿是个中空的把手。大圆盘上有个可以看出去的洞,里面可以换上各种焦距的透镜。下半截儿把手沉甸甸的,装着电池。取出电池,把两头镶有圆片的配套短棒插进去,就可以接上电源。不过仪器也许经常要在没电的地方用。艾丽丝·门罗,生于1931年,加拿大女作家,当代短篇小说大师,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少女时代即开始写作,37岁时出版第一部作品。她一生专注于中短篇小说创作,讲述小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隐含悲剧的平常生活,以细腻透彻又波澜不惊的话语,洞见人性的幽微处。还不错。艾丽丝·门罗,生于1931年,加拿大女作家,当代短篇小说大师,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少女时代即开始写作,37岁时出版第一部作品。她一生专注于中短篇小说创作,讲述小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隐含悲剧的平常生活,以细腻透彻又波澜不惊的话语,洞见人性的幽微处。还不错。艾丽丝·门罗,生于1931年,加拿大女作家,当代短篇小说大师,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少女时代即开始写作,37岁时出版第一部作品。她一生专注于中短篇小说创作,讲述小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隐含悲剧的平常生活,以细腻透彻又波澜不惊的话语,洞见人性的幽微处。
评分回国后,我将这一想法告知中华书局的李晨光、孙文颖、马燕等编辑,得到他们的强烈认同,两年后彼此正式签订了出版协议。我拟定了所选书目之后,就与王国荣博士一道,开始了“漫长”的查找、对勘、标点和撰写文献简介的历程。由于文献内容太过丰富,涉及的领域又多,我们的编校同时也成为一个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而且面对新见的材料或新出现的材料,还要适当加以调整或增补。这样,断断续续,直到2009年时才总算大体完成了初步工作。随后反复的校对、核查和修改,又花去了大约三年时间。面对长期堆在书案旁边的、没有完整时间集中处理的、处于不同完成阶段的没完没了的文献书稿,我常常要后悔当初竟然自不量力地承担了这样一个要长期考验自己毅力和耐心的任务。但可以自慰的是,最终我们还是尽职尽力地完成了这一工作,并使其成为教育部国家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清代中西、中日文化关系史研究”的资料系列整理成果之一。
评分好
评分文献的发掘和点校整理是相互相存的两个不同层面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我随朱维铮先生求学时,就听说他有编纂利玛窦中文著译全集的计划,2001年我们读到了由他主编的《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该书在文字句读、标点分段和考辨版本文字的异同方面,做了许多重要的示范,开了系统整理明清某一传教士汉文西学著译的重要先例。之后此一某一传教士汉文著译的全集还有叶农教授点校的《艾儒略汉文著述全集》(澳门文化艺术会2012年2月),该书多达119万字,系统收入了被誉为“西来孔子”艾儒略的汉文著述,叶农还将继续完成庞迪我等汉文著述全集的编校。默默做着文献整理工作的还有周方駬先生,他编校的《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丛编》(全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收入了明万历年间至清康熙朝有关天主教史文献七种:《辩学遗牍》、《代疑篇》、《三山论学纪》、《天学传概》、《破邪集》、《辟邪集》、《不得已》,他利用在国家图书馆工作的便利,除若干孤本外,还取善本为底本,参校不同版本,进行校勘。明清基督教汉文文献更为系统的标点工作是由一位韩国学者启动的,1994年郑安德博士在北京大学进修期间,参与了美国旧金山大学和鲁斯基金会的相关项目,以一人之力收集来自法国国家图书馆和梵蒂冈教廷图书馆的资料,完成了《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五卷(北京: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3年),皇皇五大册的标点本汉文西学文献集,为大陆干涸的学界提供了类似甘泉的文献。
评分出版是保存文献和方便社会利用的有效手段。为了促进我区的文化发展,我们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远方出版社、自治区各大图书馆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着手编辑并出版此《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历史文献既是以往时代的反映,就必然带有该时代的烙印,在今天看来难免偏颇。整理出版文献,我们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原着的精神,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献的原始风貌,以供学界研究所用。出版是保存文献和方便社会利用的有效手段。为了促进我区的文化发展,我们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远方出版社、自治区各大图书馆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着手编辑并出版此《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历史文献既是以往时代的反映,就必然带有该时代的烙印,在今天看来难免偏颇。整理出版文献,我们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原着的精神,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献的原始风貌,以供学界研究所用。出版是保存文献和方便社会利用的有效手段。为了促进我区的文化发展,我们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远方出版社、自治区各大图书馆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着手编辑并出版此《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历史文献既是以往时代的反映,就必然带有该时代的烙印,在今天看来难免偏颇。整理出版文献,我们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原着的精神,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献的原始风貌,以供学界研究所用。
评分笔者最初起心编辑《明清之际西学文本》,实源于近十余年来自己所从事的晚清新名词和新概念的专题研究需要。因为要想弄清近代中国所流行的相当一部分新名词的真实来源,并辨析它们与明治维新后日本汉字新名词之间的复杂关联,非得下定决心、去一一翻检明末清初直至清中叶那些承载和传播西学的各种书籍不可。2003-2004年,我有机会到哈佛燕京学社访学一年,在学社收藏丰富的图书馆里,得以集中看到大量的传教士中文文献,特别是台湾利氏学社2002年刚出版不久的《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遂逐一加以过目并细细摘录,形成了厚厚的几大本笔记。在这一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有必要将其中那些思想文化内涵丰厚、格外具有学术交流和跨文化传通意义的西学文本汇集起来,给以标点与横排,并附之以简单的文本和作者介绍,以便使它们能够以更为集中和轻便的方式、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流通,这将不仅有助于从事传教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以外的更多的学者、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学者们加以利用,也能方便更多层次的一般读者随时查阅。可以肯定,这应当是一件有益于学术文化交流和积累的基础性工作。
评分梁武帝此说,实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见于佛经中者。现代学者相信,这种宇宙学说还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圣典《往世书》,而《往世书》中的宇宙学说又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时代。
评分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