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
| 祖國醫學,源遠流長,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漫長的祖國醫學史中記載瞭無數著名的中醫學者,他們積畢生之臨床經驗,不斷地創造和豐富瞭祖國醫學。 董建華教授是當代國內外知名的中醫內科專傢。在50多年的醫學實踐中,積纍瞭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將仲景的《傷寒論》與溫病學說融匯貫通,自成一體,無論是治療外感病還是內傷雜病,強調辨證論治,師古而不泥古,善用調暢氣機之法,舉方用藥輕靈活潑,切中病機,取得瞭卓越的臨床療效。 董建華教授的寶貴經驗不僅是他個人的學術成就,更是祖國醫學的寶貴財富。為瞭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董老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在跟師學習的過程中,收集和整理瞭他的大量臨床資料和學術見解,並結閤自己的學習體會撰寫瞭董氏《內科心法》一書。本書以董老臨證治法為綱,常用方藥為目,並對董老辨證論治及用藥特點加以分析,以便於廣大臨床醫生學習和掌握其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造福於民族和人類。 |
| 目錄 | |
| 1.感冒 2.風溫 3.春溫 4.暑溫 5.伏暑 6.濕溫 7.鞦燥 8.鼕溫 9.溫毒 10.麻疹 11.溫熱瘧 12.咳嗽 13.肺癰 14.咳血 15.哮喘 16.心悸 17.胸痹 18.不寐 19.頭痛 20.鬱證 21.眩暈 22.中風 23.耳鳴耳聾 24.癲狂 25.吐酸 26.嘔吐 27.痞脹 28.胃脘痛 29.噎膈 30.鼓脹 31.脅痛 32.腹痛 33.泄瀉 34.痢疾 35.便血 36.消渴 37.水腫 38.淋證 39.陽萎 40.遺精 41.痹證 42.痿證 43.內傷發熱 44.咽痛 45.梅核氣 46.自汗 47.濕阻 48.月經不調 |
自從讀瞭《內科心法》之後,我感覺自己看待疾病的視角都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我對於一些常見的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總覺得它們是很遙遠、很抽象的概念,隻存在於醫院和藥片之中。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這些“常見病”背後,其實隱藏著深刻的生理機製和復雜的身體反應。作者在書中對這些疾病的闡述,不是簡單地羅列癥狀和治療方法,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是如何在人體內悄悄萌芽,又是如何一步步侵蝕身體健康的。他通過詳實的描述,讓我看到瞭身體內部的微觀世界,理解瞭那些看不見的細胞、激素、酶是如何協同工作,又在何時因為各種原因失調。這種“見微知著”的能力,讓我對自己的身體多瞭一份敬畏,也多瞭一份主動的關注。我開始更加留意生活中的一些細微變化,不再輕易忽視那些可能預示著健康問題的信號。這本書就像給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健康之門的窗戶,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保持健康並非易事,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警惕和瞭解。
評分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它對“治未病”理念的深入探討。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等到疾病已經相當嚴重纔去尋求幫助。但《內科心法》卻像一盞明燈,指引著我關注疾病的早期信號,甚至是如何預防疾病的發生。《內科心法》中的一些章節,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比如,作者在分析某些慢性疾病的成因時,會巧妙地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環境因素等都聯係起來,讓我意識到,很多疾病並非“天降”,而是我們日積月纍的行為造成的。這讓我開始思考,如何通過調整自己的生活,來降低患病的風險。書中也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建議,例如如何閤理飲食、如何進行有效的運動,以及如何通過規律作息來維持身體的平衡。這些建議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基於科學的論證和長期的觀察。讀完這些部分,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責任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疾病的到來,而是有能力主動去影響和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
評分《內科心法》這本書,讓我對“疾病”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以往,我總覺得疾病就是一種“壞東西”,是需要被徹底消滅的。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疾病的另一麵——它是身體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迴應”或“信號”。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疾病定義為“異常”,而是深入分析瞭它發生的根源和內在邏輯。《內科心法》中的某些章節,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身體齣現某些“不適”,其實是它在嚮我們發齣警告,提示我們某些方麵齣現瞭失衡。這種對疾病的“辯證”看待,讓我不再僅僅是恐懼疾病,而是學會去理解它,去探究它背後的原因,從而更有效地去解決問題。這種認知上的轉變,對我來說意義非凡。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深入瞭解內科知識。作者並沒有將內容一股腦地傾倒齣來,而是將它們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編排。從基礎的生理功能講解,到常見疾病的病因病理分析,再到預防和治療的建議,《內科心法》的章節安排,讓我能夠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醫學知識體係。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連接不同章節的內容,作者會巧妙地將前一章節的知識點,引申到下一章節的探討中,使得整個閱讀過程非常連貫,不會感到突兀。這種有條不紊的敘述方式,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復雜的醫學信息,也讓我對內科這個龐大的醫學領域,有瞭更全麵、更係統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最大收獲,是讓我對“身體是一個整體”這一概念有瞭深刻的理解。我們常常會把身體看作是獨立的器官組成的集閤,但《內科心法》卻強調瞭各個係統之間的相互聯係和協同作用。作者在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和詳細的解析,清晰地展示瞭當某個器官齣現問題時,會如何影響到其他器官,以及整個身體的運作。《內科心法》中的章節,讓我看到瞭心髒、肺髒、腎髒、消化係統等看似獨立的器官,是如何通過血液循環、神經係統、激素信號等緊密相連,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當我瞭解到,一個簡單的消化不良,可能會引發一係列連鎖反應,最終影響到免疫係統的功能,甚至是情緒的變化時,我被深深地震撼瞭。這本書讓我明白,關注健康,不能隻看某一個方麵,而是要從整體的角度去審視和調養。這種“整體觀”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身體,也更加明智地去選擇對身體有益的生活方式。
評分《內科心法》這本書,可以說是顛覆瞭我對於“生病”的固有認知。我之前總覺得,生病就是一種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人措手不及。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疾病發生發展的“前奏”和“演變”過程。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些隱藏在健康錶象下的細微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是如何一步步纍積,最終演變成一場“危機”。《內科心法》中的內容,讓我學會去傾聽身體發齣的細微“信號”,而不是等到問題嚴重到無法忽視時纔有所行動。它讓我明白,很多疾病的發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長期不良生活習慣、環境因素以及潛在的生理失衡纍積的結果。這種對疾病發生過程的深入洞察,讓我對自己的健康多瞭一份主動的掌控感,也讓我更加懂得如何去預防和延緩疾病的發生。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醫學領域充滿好奇,尤其是內科這個分支,總覺得它像個寶藏,裏麵藏著無數解決人體奧秘的鑰匙。當我拿到《內科心法》這本書時,我幾乎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起初,我擔心它會像我之前看過的某些醫學科普讀物一樣,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齣乎意料地流暢和生動。作者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著我,將那些復雜的生理病理過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的比喻呈現在我的眼前。讀著讀著,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龐大而精密的機器之中,每一個器官、每一個係統都在書中鮮活起來,它們的運作方式、可能齣現的“故障”以及如何“維修”,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它教會我如何去思考問題,如何從宏觀到微觀去理解一個疾病的發生發展,如何將看似孤立的癥狀聯係起來,找到潛在的病因。這種學習過程讓我感到無比的滿足和充實。
評分《內科心法》這本書,讓我對“自我關懷”有瞭全新的定義。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將健康視為一種“被動”的狀態,直到齣現問題纔開始關注。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健康,需要我們主動去“經營”和“嗬護”。《內科心法》中的一些章節,不僅僅是講解醫學知識,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與身體和諧相處的指南。它教會我如何去觀察身體的細微變化,如何去理解身體發齣的信號,以及如何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來維護身體的平衡。這種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關懷”的轉變,讓我更加重視自己的身體,也更加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瞭解和照顧它。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醫學書籍,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的“心靈雞湯”。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堪稱我讀過的所有醫學科普讀物中最具吸引力的。作者並沒有選擇使用生硬的學術語言,而是將復雜的醫學概念,轉化為平實、生動的敘述。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富有哲理的譬喻和類比,它們將抽象的生理病理過程,具象化,讓我能夠輕鬆地在腦海中構建齣清晰的畫麵。《內科心法》中的一些章節,讓我在閱讀中多次會心一笑,因為作者巧妙地將日常生活的經驗與醫學知識相結閤,使得學習過程不再枯燥,反而充滿瞭樂趣。我感覺就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在茶餘飯後,娓娓道來他行醫多年的感悟和心得。這種親切而又不失深度的敘述方式,讓我能夠真正沉浸其中,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醫學知識,並且能夠靈活地運用到對自身健康的理解和關注上。
評分我對《內科心法》的閱讀體驗堪稱一次心靈的洗禮。在翻閱這本書之前,我對醫學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教科書式的枯燥知識點上,感覺它們距離我的生活很遙遠。然而,《內科心法》卻用一種極其人性化的筆觸,將內科的知識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作者在講解一些復雜的疾病機理時,並沒有直接拋齣專業術語,而是用生動的類比和故事來輔助說明。例如,他會將人體的免疫係統比作一支精密的軍隊,將病毒比作狡猾的敵人,將藥物的作用機製比作精巧的鑰匙。這些生動形象的描繪,不僅讓我更容易理解那些深奧的醫學原理,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身體內部的運作産生瞭一種全新的、充滿敬畏的認識。我開始意識到,我們每天都在經曆著無數次的“內部戰鬥”,而身體的健康,正是這場戰鬥能否取得勝利的關鍵。《內科心法》讓我感受到,醫學並非冰冷的科學,而是一門關乎生命、關乎幸福的藝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