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章作法——跟大师学语文
单价:18.00元
作者:夏丐尊,刘薰宇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1010576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文章作法》由开明书店初版于1922年。其原型是夏丐尊先生在长沙*师范和白马湖春晖中学的讲义稿,后经教育家刘薰宇先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修改编辑而*后成书。本书为2007年*版。
????书中总结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类文章的具体写作方法,解答了如何通过写作篇幅短小形式多样的小品文等方法迅速提高写作能力等实际问题,并通过对鲁迅、冰心等名家名作的简明评点,对写作中常遇到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意见。
目录
序
绪言
章?作者应有的态度
第二章?记事文
??节?记事文的意义
??第二节?作记事文的步
??第三节?材料的取舍和整理
??第四节?记事文的顺序
??第五节?文学的记事文
第三章?叙事文
??节?叙事文的意义
??第二节?记事文和叙事文的混合
??第三节?叙事文的要素
??第四节?叙事文的主想
??第五节?叙事文的观察点
??第六节?观察点的变动
??第七节?叙事文的流动
??第八节?叙事文流动的中止
??第九节?叙事文流动的顺逆
第四章?说明文
??节?说明文的意义
??第二节?说明文的用途和题式
??第三节?说明文的条件
??第四节?条件的省略
第五章?议论文
??节?议论文的意义
??第二节?命题
??第三节?证明
??第四节?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推法
??第五节?证据的性质分类
??第六节?各种议论的联络
??第七节?议论文的顺序
??第八节?作驳论的注意
第六章?小品文
??节?小品文的意义
??第二节?小品文在文章?练习上的价值
??第三节?小品文练习的机会
??第四节?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着眼细处
??第五节?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印象的
??第六节?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暗示的
??第七节?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中心
??第八节?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机智
??第九节?实际做例和添削
??第十节?分段与选题
附录
??作文的基本的态度
??论记叙文中作者的地位并评现今小说界的文字
??我在国文科教授上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
作者介绍
????夏?尊先生(1886—1946)和叶圣陶先生(1894—1988)是我国的教育家和文学家,他们都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的新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之中。尤其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身为开明书店总编辑的夏?尊先生创办了《中学生》杂志,叶圣陶先生任杂志主编。这本杂志以先进的文化思想、丰富的科学知识教育中学生,在中国语文教学方面成果卓著,被几代中学生视作良师益友,在文化界、教育界和出版界有口皆碑。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性思考,使他们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留下许多精彩的著作,这套小丛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真是让人茅塞顿开,尤其是关于那个时代背景的描绘,简直是把历史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读着那些文字,仿佛自己也身处其中,感受着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起伏跌宕。我特别喜欢他那种不偏不倚的叙事方式,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读完之后,对那个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博弈乃至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都有了一个立体而深刻的认识。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解析历史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视角,那种深度和广度,是其他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研究报告,不如说它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处境的镜子,只是镜子的那一方,可能有些遥远,却又异常真实。作者在分析诸多现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批判性思维,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赞扬或谴责,而是深入探究了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书中的一些论断,初读时可能让人感到有些颠覆性,需要花时间去消化和反思,但一旦接受了这种新的框架,你再回头看很多旧有的认知,都会发现其局限性所在。这套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持续地挑战你的既有观念,迫使你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带来的那种智力上的愉悦感,是纯粹娱乐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带着一些怀疑的心态去翻阅它的,毕竟“经典”的名头太大,总怕是言过其实。然而,读过几页后,我就彻底放下了戒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那些僵硬的教科书,反而带有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韵味,但这种美感绝不以牺牲内容的准确性为代价。特别是作者对社会变迁中个体心态的捕捉,那种微妙的情绪波动,那种在时代洪流中挣扎与适应的复杂心绪,被他寥寥数语便勾勒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到动情之处,甚至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书中描述的就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故事。这种既有理论高度,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叙事,无疑是它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对“变迁”二字的透彻理解和展现。它不是静态地描绘一个时代,而是动态地捕捉社会肌理是如何在内外部力量的拉扯下,一步步重塑自己的。作者那种对细节的执着,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数据、每一次对话,似乎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拼凑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密的图景。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对于某些文化符号如何被挪用和重塑的论述,这一点在国内许多同类研究中是比较少见的深度探讨。它教会我一个道理:理解一个社会,不能只看表面的政策和经济数字,更要深挖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和文化习惯中的底层逻辑。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把精密的解剖刀。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吸引住的便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但奇怪的是,它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其中蕴含的洞察力着实令人拍案叫绝。它对于特定社会现象的剖析,逻辑链条清晰得像数学证明,每一步推导都让你心服口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他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是铺陈出多方位的证据和观点,留给读者自行判断的空间,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在严肃的学术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精妙,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也能被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轻松消化吸收,真是一部将深度与易读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