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简体中文
进口书分类: 设计类工具书
出版时间: 2014.04.01
出版社名称: 印刷工业出版社
页数: 650
版次印次: 第一版
作者: 胡裕达,张英福 编著
开本: 24开
装帧类型: 精装
副书名: 印谱
正文语种: 汉语
纸质: 铜版纸
版本: 套装
内文方式: 图文本
视觉设计师和印刷工艺技师案头都有的一本工具书
《印谱--中国印刷工艺样本专业版》是一套具有文化传承意味且创意独特的印刷工艺和印刷材料范例大全,分为上册(V2)和下册(V3),都采用标准圈装。全套共650页,使用来自世界各地印刷材料126款,采用印刷工艺技术30类,展示不同工艺组合161种,共有来自德国、瑞典、意大利、美国、日本、中国等47家国内外优秀印刷服务商或提供设备、材料、或参与精心制作,这套艺术图书从2004年开始规划、设计、印制到全书出版发行,历时10年,是中国及全球第一部系统展示从远古手工纸艺,到世界前沿印刷技术范例的大型艺术类工具书。
书中展示了常规印刷工艺范例,并详细记录了每个技术要点
《印谱》上册(V2)共310页,2009年出版发行,主要介绍印刷设计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工艺范例,编为第01--16类,包括烫金、激凸、专色、模切、覆膜、上光以及丝网印刷凹版印刷、柔版印刷和其他一些特殊印刷工艺等。书中展示了常规印刷工艺范例,并详细记录了每个技术要点,这些工艺要点对于设计师的帮助就像导航地图,只要按图索骥,在国内任何一个大中城市,加工这些精美工艺,其实都不难,掌握印艺基础知识后,我们打开更广阔的包装印刷天地,可以迅速提升眼界的广度与深度。
《印谱》下册(V3)共340页, 2014年首次出版发行,主要详细介绍与展示包装印刷和相关工艺范例,编为第17--32类,包括有现代包装印刷技术、标签印刷、防伪印刷、三维印刷技术、环保印刷以及组合印刷、数码印刷、高保真印刷、高端包装材料和特殊油墨等。
作为一名资深的设计师,我时常为了寻找那种“恰到好处”的视觉触感而苦恼。市面上的很多资料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告诉你该用什么工艺,但从没真正展示过这个工艺在不同承印物上的最终效果。这套书彻底解决了我的痛点。它把不同油墨在不同克重、不同表面处理的纸张上“实打实”地呈现了出来,我可以直接对比出热压凹印和烫金工艺在金属质感表现上的细微差别。说实话,光是学习如何正确地使用和储存这些样本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它就像一个立体的材料图书馆,让我可以直接“触摸”到设计的可能性,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出图效率和最终成品的质量预期。
评分我是一个相对‘笨拙’的读者,对技术细节容易感到头疼。然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和参数,而是从最基础的油墨颗粒感、色彩饱和度的视觉体验入手,逐步引导你进入更深层次的材料科学领域。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覆膜”工艺时,对不同光泽度(哑光、亮光、丝绒触感)的质感对比描述,文字精准到让人仿佛能伸手触摸到那种光滑或粗糙。对于希望从普通消费者升级为具有鉴赏力的收藏家的人来说,这套书是极佳的入门导师。它教会你如何用眼睛和双手去“阅读”一本印刷品。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印刷爱好者的福音,那些复杂的工艺流程,通过这本书的展示,一下子就变得生动起来。我一直对凹版印刷的精细度和色彩过渡非常好奇,书里对此的讲解深入浅出,不仅有理论基础,更有大量的实物样本作为参照,这对于理解“质感”这个抽象概念太重要了。尤其是那些特种油墨的应用,光影效果的处理,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我甚至能想象到工匠们在操作时的那种专注和匠心。随便翻开一页,都能看到不同纸张与油墨结合后产生的微妙变化,这比单纯看电子图片要震撼得多。对于希望从事设计或者自己开工作室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的必备工具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本灵感的源泉,让你在面对客户需求时,能有理有据地提出最专业的建议。
评分我得说,我原本以为这套书会更偏向枯燥的技术手册,但没想到它在艺术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那些关于纸张纤维结构和涂布技术的剖析,原本以为会非常晦涩难懂,但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直观的方式去呈现复杂的材料科学。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印刷风格的梳理,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让印刷工艺不再是孤立的技术点,而是一门有历史厚度的学问。读完后,再去看那些老电影的海报或者老版本的书籍,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分析它的装帧和印刷手法,简直是打开了另一个维度。这种潜移默化的审美提升,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让你对“印刷品”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敬畏之心。
评分收到书的那一刻,首先被它的分量和装帧的精良所折服,这本身就是对印刷工艺的一种致敬。内容上,它最让我惊喜的是对细节的处理,比如不同网点结构对图像锐度的影响,以及在小字号印刷中如何控制墨点的溢出。这些是普通印刷指南中一笔带过的内容,但在这套书里却有专门的篇幅进行剖析和展示。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对“可持续性印刷”相关材料的介绍,这让我能够更负责任地在项目中使用环保材料,同时还能保证最终效果的视觉冲击力。它不是那种一次性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更像是需要经常翻阅、对比、甚至作为项目比对参考的“活字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