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概论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毅霖 编
图书标签:
  • 科学技术史
  • 科学革命
  • 技术革命
  • 现代科学
  • 科学技术
  • 科技发展
  • 工业革命
  • 科技史
  • 创新
  • 科学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0593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26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页数:25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概论》叙述了如何把握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应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变革。解答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回应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掀起的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概论》可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领域师生研读使用。

目录

导论马克思主义:解读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课题
第一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诞生及其影响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宇宙学提出的哲学问题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物理学提出的哲学问题
第四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生物学提出的哲学问题
阅读材料《时间简史》节选

第二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构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政治的互动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互动
第四节 科学技术与教育的互动
第五节 贝尔纳、默顿的科学社会学分析
阅读材料科学的建制

第三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国家创新体系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与功能
第二节 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
第三节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阅读材料硅谷之路

第四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伦理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生态伦理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医学伦理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学术伦理
阅读材料人的克隆:支持和反对的论证

第五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全球化
第一节 全球化内涵
第二节 全球化三次浪潮及其背景之下的社会变革
第三节 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阅读材料《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节选)

第六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西方社会思潮
第一节 科学主义与哈耶克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第二节 “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
阅读材料从历史的观点看“两种文化

第七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21世纪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溯源和时代背景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精彩书摘

而在这一时代,自然科学的其他部门还处于襁褓之中。物理学除光学(主要是几何光学)由于天文观测的需要有了较大的发展,对于磁、电、热、声的研究还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化学只是到了18世纪末期才刚刚摆脱燃素说的统治;生物学虽然建立了生理学和动植物分类体系,但是对于整个自然界的研究还处于启蒙阶段。
因此,尽管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但毕竟处于人类认识自然的初级阶段。由于生产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当时科学研究方法(实验、解剖、分析、归纳)养成的习惯以及社会的、阶级的原因,使得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不能不打上机械论、形而上学和经验论的烙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宇宙不变”和“物种不变”,代表人物是牛顿和林耐。在近代早期搜集材料阶段,为了认识自然事物,首先必须认识它是什么,不是什么,然后再弄清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和运动发展规律,于是把它从现实的普遍联系中割裂开来,暂时将它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与周围事物没有任何联系的对象。后经哲学家的总结和概括并上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就形成了18世纪具有广泛影响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所以,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相对应的。
恩格斯指出:“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进入19世纪,科学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前主要是搜集经验事实转向对事实材料的综合整理,并将经验材料概括提高为系统的理论。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阶段过渡到整理材料阶段,由经验阶段发展到理论阶段,自然科学各学科走向全面繁荣是这一时期科学发展最重要的特点。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进展又是发端于天文学领域,继而引起地质学领域观念的新变革。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尽管在这一假说中还有牵强之处,但它仍不失为具有较大价值的科学假说。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注意。直到41年后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在其出版的《宇宙体系说》中又提出类似假说时,才得到人们的重视。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假说有一个逻辑推论:地球表面的地质应该与太阳系以及地球一样,是一个长期演化过程的产物。

前言/序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作为博士生政治理论公共课程,已经有不少版本的教材面世,纵览这些教材,虽然各有特色,但尚存某些不足。本书试图立足于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科见长、医农文史相辅相成的基本点,在内容安排、编写模式上力求有所突破、我们的原则是:不求体系完整,但内容力求标新,方法力求创意;政治学术力求相切,思想知识力求融合;叙述分析力求并举,广度深度力求兼顾。经过多次酝酿,反复商榷,形成由导论和七个章节构建的逻辑框架。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如何把握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或关系是个难点。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全面展开,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应该作出怎样的应对?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变革以及全球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应该作出怎样的判断?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掀起的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应该作出怎样的回应?对这些问题,本书试图加以回答,供博士生参考借鉴。
  本书由孙毅霖任主编,闫宏秀任副主编,各章的具体编写分工如下:导论、第七章,孙毅霖;第一章,杨庆峰;第二章,董煜宇;第三章;吕旭龙;第四章,闫宏秀;第五章,王嫒;第六章,王延峰。孙毅霖拟定了编写提纲,并与闫宏秀负责全书的统稿定稿。
  我们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阅引用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由于篇幅所限,未能一一注明,谨表由衷的感谢!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985二期工程的资金赞助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领导的鼎力支持,谨表诚挚的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有疏漏和不足之处尚待各位同仁和读者不吝赐教。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响:中古时期欧亚大陆的贸易、文化与冲突》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了公元四世纪至十四世纪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网络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我们不再将丝绸之路视为单一的商贸通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文明互动系统,一个连接了遥远地理区域的复杂信息、商品、技术、信仰和疾病的传输动脉。本书旨在通过对考古学发现、碑文记录、以及中外典籍的细致梳理,重构这一时期欧亚大陆的真实面貌,揭示不同文明如何在接触、交流乃至冲突中塑造了彼此的命运。 第一部分:帝国的兴衰与通道的重塑 (约 400 字)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对丝绸之路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四大板块:拜占庭帝国在西方的坚守、萨珊波斯与后来的伊斯兰哈里发国的崛起、印度的笈多王朝及其后继者,以及中国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的强盛与转型。 我们详细分析了罗马帝国衰落后,连接地中海与中亚的贸易路线如何被拜占庭的战略控制和波斯萨珊王朝的强力介入所重塑。波斯不仅是贸易的中间商,更是文化和技术的关键转运站,尤其是在玻璃制造、贵金属加工和农业技术(如引水灌溉系统)的传播上。 随后,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迅速扩张,为丝绸之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统一性。阿拔斯王朝的“黄金时代”在巴格达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经济和知识中心,有效整合了从西班牙到印度河谷的广阔区域。本书探讨了阿拉伯语如何成为跨区域交流的“通用语”(Lingua Franca),以及伊斯兰商人阶层如何通过建立完善的商业信用体系(如“散格”Sakk)和发展航海技术,极大地拓宽了传统陆路贸易的边界,促进了海洋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 在中国方面,本书着重分析了唐朝的开放性政策如何最大化地吸收了来自中亚、印度和波斯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艺术、音乐和宗教上,更体现在对胡椒、香料等异域商品的庞大需求上。随后的宋代,尽管陆路影响力有所减弱,但其在造船技术上的突破和对外贸易的官方支持,使得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新的高峰。 第二部分:物质流通与技术迁移 (约 550 字) 本书的第二部分致力于揭示物质商品和无形技术在长距离传输中的复杂路径与影响。我们超越了对“丝绸”本身的简单描述,而是聚焦于那些改变了欧亚大陆社会结构的“关键物品”。 奢侈品与日常生活: 我们深入考察了中国瓷器(青瓷、白瓷到后来的彩瓷)在伊斯兰世界和拜占庭宫廷中的地位,以及中亚的马匹、西亚的香料、印度的宝石如何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特别是对“胡椒之路”的重构,展示了香料贸易对欧洲中世纪经济的巨大驱动力。 农业革命的静默传播: 也许比黄金更重要的是作物的转移。本书详述了棉花种植技术、甘蔗种植、以及诸如菠菜、柑橘类水果等农作物的传播路径。例如,我们追踪了源自印度的棉花如何通过波斯和阿拉伯世界,最终在西欧站稳脚跟,彻底改变了纺织业的原料构成。 知识与工艺的渗透: 技术转移往往是隐蔽而深刻的。我们详细分析了造纸术从唐代被怛罗斯之战俘获后,如何经由中亚、巴格达,最终在十一世纪传入西班牙,为欧洲后来的文艺复兴提供了基础性的物质载体。同时,本书也审视了玻璃吹制、金属冶炼技术(如伊斯兰世界的黄铜工艺)以及医药学知识(如希腊-罗马医学与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的融合)是如何在不同文明间相互借鉴和提升的。 第三部分:信仰的交汇与思想的碰撞 (约 400 字) 丝绸之路是宗教和哲学思想传播的天然走廊。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信仰的丝绸之路”。 我们描绘了佛教如何在印度向东传播,并最终与汉传佛教的本土化过程。重点关注了玄奘、义净等高僧的西行,以及敦煌、克孜尔等地壁画所体现的犍陀罗艺术、笈多艺术与中原审美的融合。 与此同时,本书对比了祆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和犹太教在欧亚大陆的生存状态与传播轨迹。通过分析粟特语文献和敦煌出土的景教碑文,我们得以理解这些“异端”或“小众”信仰如何在不同政治环境下寻求立足之地,并与主流文化进行互动或对抗。 特别是伊斯兰教的东传,其影响远超宗教本身。我们考察了苏菲派神秘主义在突厥和中国西部的传播,以及伊斯兰天文学、代数学(如“代数”一词的词源)如何被引入东方,成为东西方知识体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部分:冲突、壁垒与最终的转型 (约 200 字) 丝绸之路并非总是一条和平之路。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讨论了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力、地方割据、以及黑死病的爆发如何周期性地中断或改变了贸易格局。蒙古帝国的崛起被视为一个双刃剑:它在短期内实现了“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人员往来(如马可·波罗的游记),但也伴随着巨大的破坏。 最终,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对传统中段陆路贸易的阻碍加剧,以及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欧亚大陆的贸易重心开始向海洋转移。本书在结论部分指出,丝绸之路的“衰落”并非终结,而是其核心功能——即连接和融合——的地理转移,为近代的全球化奠定了历史基础。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动态的中古欧亚大陆图景,理解我们今日世界的文化和经济联系是如何在千年前的驼铃声中被精心编织出来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概论》的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信息的大杂烩,里面有你想要的东西,但更多的是一些…不那么直接相关的碎片。我本以为这本书会给我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清楚从哪个时间节点开始,哪些技术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结果呢,它更像是一系列分散的科技发展史的片段剪辑,从人工智能的萌芽,到生物技术的突破,再到新材料的应用,各种概念被罗列出来,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阐述。我看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一种“我知道这些技术很重要,但它们到底怎么‘革命’的?”的迷思中。书里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虽然给人的感觉很“硬核”,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科技背景,读起来可能会有些吃力。而且,很多时候,作者在描述一项技术时,更像是陈述一个事实,缺少一些更深层次的分析,比如这项技术对社会伦理、哲学观念的影响,或者它背后驱动的经济逻辑,这些方面的东西,我觉得是“概论”这本书最应该深入挖掘的部分,但在这里,它们显得有些肤浅。

评分

我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概论》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一种…“温和的失望”。我带着满怀的期待,希望能够在这本书里找到对现代科技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能够理解那些让我们目不暇接的新技术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甚至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科技词汇表”的延伸,它列举了很多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名词,比如基因编辑、量子计算、纳米技术等等,并对它们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而,这些技术之间的关联性,它们如何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更大的科技浪潮,这一点在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作者似乎更专注于对单一技术领域的介绍,而忽略了它们之间更深层次的互动和融合。这让我觉得,这本书虽然内容不少,但缺乏一种“串联”的力量,无法将零散的科技点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具有逻辑性的发展线索。就像是一道美味的菜肴,食材都非常新鲜,但调味和烹饪手法却有些不得当,整体的味道就打了折扣。

评分

说实话,读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概论》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信息量巨大,但启发性有限”。书里涵盖了非常广泛的科技领域,从物理学到生命科学,再到信息技术,几乎无所不包。作者似乎想面面俱到,把所有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沾边的东西都塞进这本书里。但问题在于,这种“广”是以牺牲“深”为代价的。很多概念的介绍都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例如,在谈到人工智能时,书里只是简单地提到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这些概念,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它们是如何工作的,或者它们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性。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科技速览”,适合那些对科技完全不了解的读者快速扫一眼,但对于已经有一定科技基础,或者希望获得更深层次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它提供了很多“事实”,但很少能触及“原因”和“影响”,更别提那些能够真正激发思考的“洞见”了。

评分

对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概论》这本书,我感觉作者的出发点是好的,想给读者一个关于科技发展全局的视角,但具体执行起来,总感觉有些“形而上”而“形而下”不足。书里反复强调“跨学科整合”和“颠覆性创新”这些概念,听起来确实振奋人心,仿佛下一秒就会有石破天惊的发明涌现。但当你仔细去看书里举的例子,很多都停留在概念层面,或者对已有的技术进行一些“串联”的尝试,并没有真正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视角。比如,书中谈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强调了其预测和决策能力,这我们都知道,但具体如何实现这种“革命性”的决策,它背后的算法模型,或者在不同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书里就没有再展开了。这就好像一个建筑师给了一个宏伟的设计图,但却没提供具体的施工指南。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应该是“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本书更像是在描绘一个科技的“蓝图”,但缺少了支撑这个蓝图的“钢筋水泥”。

评分

刚翻了几页《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概论》,感觉这书真是…一言难尽。书名听起来挺宏大的,但实际内容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似乎对“革命”这个词有着一种近乎执拗的解读,把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技术进展,都套上了一个“颠覆性”、“划时代”的帽子。比如,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互联网的普及,虽然不可否认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但用“革命”来形容,总觉得有点言过其实了。它更像是一种持续的演进和迭代,而不是那种瞬间颠覆原有秩序的断裂式变革。我一直以为科学技术革命应该是那种像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出现那样,直接引发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但这本书里,即使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发明,也被赋予了“革命性”的光环,这让我有些困惑,不知道作者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而且,书中的案例选择也有些偏颇,更侧重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对于一些新兴经济体在科技领域的进步,似乎着墨不多,这让整体的视野显得不够开阔。

评分

内容比较科普,是了解新科技革命的普及读物,如果更深入一点更好

评分

内容比较科普,是了解新科技革命的普及读物,如果更深入一点更好

评分

内容比较科普,是了解新科技革命的普及读物,如果更深入一点更好

评分

上课用书,考试要用,必须得买

评分

学校考试用书,平时上课不用书也就算了,要考试还是开卷考,没书不行啊,至于内容,并非本专业,不作评论。

评分

内容比较科普,是了解新科技革命的普及读物,如果更深入一点更好

评分

上课用书,考试要用,必须得买

评分

内容比较科普,是了解新科技革命的普及读物,如果更深入一点更好

评分

上课用书,考试要用,必须得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