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跃编著的《绘画构图与形式》是一本以图文并茂的样式探讨绘画原理和揭示绘画奥秘的书。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绘画形式语言概述,视觉形态要素与视觉心理,绘画的视知觉与空间结构,形式语言的形式心理,绘画形式美的原理及其要素,画幅形态与材质效果,构图技法,绘画形式语言与作品创意。
绘画构图与形式是绘画学科的核心问题,整个绘 画史就是无数画家在一个平面上惨淡经营的过程。蒋 跃编著的这本《绘画构图与形式》试图把一些含混不 清或画家们模糊感觉到的概念以明晰的文字固定下来 ,从视觉的形式原理出发,阐述形象思维活动和思维 联系的规律,由表及里进行剖析,并运用大量古今中 外的美术作品加以佐证,涉及绘画、设计、书法、摄 影等领域。力求兼顾理论与实践、文字与图片的并举 ,深入浅出,艺理相通、逻辑相贯。起到启发思路, 打开局面,整理画面的诱导作用。既把形式语言作为 技法范畴来对待,又把它与绘画观念及创新意识的开 拓联系起来,既强调它的创意性,又引导大家在学习 的过程当中掌握和运用规律。
**章 绘画形式语言概述
**节 形式语言存在的基础
第二节 绘画形式语言的意义
第二章 视觉形态要素与视觉心理
**节 点的形态与视觉心理
第二节 线的形态与视觉心理
第三节 面的形态与视觉心理
第四节 色彩的属性与视觉感觉
一、色彩的属性
二、色彩的感情因素
三、色彩呈现的方式
第五节 形状的属性与视觉心理
第六节 体积与空间深度的认识
第七节 质地与绘画材料的价值
第三章 绘画的视知觉与空间结构
**节 感觉、知觉和视知觉
一、绘画的视觉经验
二、视错觉与参照物
第二节 视觉感受与构图空间
一、物象大小
二、透视原理
三、物体的前后遮挡
四、明暗与投影
五、空气作用
六、结构级差
七、游动空间
八、设计空间
第四章 形式语言的形式心理
**节 构图形象方位
第二节 形式语言的群组关系
第三节 画面分割与形式作用
第四节 构图形式线的形式感受
一、水平线的形式感
二、垂直线的形式感
三、斜线的形式感
四、锯齿线的形式感
五、自由曲线的形式感
六、辐射线的形式感
第五节 几何形状的形式感受
一、三角形的视觉作用
二、网形的视觉作用
三、方形的视觉作用
四、十字形的视觉作用
五、菱形的视觉作用
第五章 绘画形式美的原理及其要素
**节 均衡变化多样统一
一、对称均衡
二、放射对称
第二节 对比呼应虚实相生
一、对比
二、呼应
第三节 节奏韵律错落有致
一、节奏的构成
二、节奏的作用
三、节奏的设计
第四节 迂回含蓄以一概万
一、遮挡含蓄
二、隐意含蓄
第五节 整体联系比例协调
一、协调与联系
二、比例与秩序
三、比例与空间
四、外形与整体
第六章 画幅形态与材质效果
**节 画幅形态
第二节 画种与材质效果
一、中国画
二、水彩画
三、水粉画
四、丙烯画
五、油画
六、蛋彩画
七、色粉画
八、版画
九、磨漆画
十、镶嵌画
十一、装饰画、年画、农民画、渔民画
十二、综合材料
第七章 构图技法
**节 构图的概念和任务
一、构罔理论的渊源
二、构图与构成
第二节 建构骨架
一、“三线”构架法
二、造势
三、“女”字交错法
四、“井”字位置法
五、上中下三叠法
六、二十八字口诀
第三节 构图中心
一、位置突出
二、相异性突出
三、集中突出
四、指向突出
五、**突出
六、交叉点突出
七、动态突出
八、完形突出
九、加强突出
第四节 黑白灰布局
一、确定画面基调
二、要有节奏和对比
三、黑白灰的平衡
四、黑白的统一与谐调
第五节 画面的色彩结构
一、色彩布局的法则
二、确定画面的色调
三、色彩组织的手段
四、鲜艳色的安排
五、色彩的训练
第六节 视点位置的运用
一、低视平线构图
二、中视平线构图
三、高视平线构图
四、仰视效果构图
五、俯视效果构图
六、斜视效果构图
七、透视的运用
八、变幻视点构图
第七节 大场面的表现
一、以事件为中心的处理方法
二、以对称均衡为主要的处理方法
三、明确结构线的处理方法
四、用人物视线统一的处理方法
五、群像式的处理方法
六、长卷式的处理方法
七、团块式的处理方法
八、透视聚焦的处理方法
九、散落式的布局
第八节 边角的处理
第八章 绘画形式语言与作品创意
**节 创作的原则
一、源于生活
二、观察和体验
三、切人口要小,内涵要深
四、与传统拉开距离
五、与生活拉开距离
六、与他人拉开距离
七、扬长避短
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创新思维
一、构思与构图
二、联想与灵感
第三节 形式语言与创新探索
一、创意与求新
二、个人修养与创作能力
三、**作品衡量的标准
第四节 意境的创造
第五节 绘画形式美的强调
一、真诚与风格
二、构罔形式个性的强调
三、形式趣味美的强调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系统化,将绘画构图的各种要素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让我对构图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形式构成”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关于二维平面上的构图,更是涉及到三维空间中的构图原理。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形状、大小、方向的几何体如何组合,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和体积感,让我深刻理解了,形式感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触觉上的、空间上的。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解了“透视”与“构图”的结合。我过去总觉得透视是独立的技巧,但这本书告诉我,透视是构图的强大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空间,引导视线,制造纵深感。这一点对我进行建筑绘画和风景写生非常有用。如何利用透视原理,将一个平面的画面变得有立体感、有空间感,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思路。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彻底改变了我对“形式感”的理解。我之前一直以为形式感就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捉摸,但这本书通过非常具体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将形式感的各个维度一一呈现。书中对“虚实对比”的阐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不是笼统地讲虚实,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媒介(如水墨、油画、素描)中虚实的表现手法,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画面的空间感、材质感和情感表达。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如何利用留白来增强画面的空气感和意境,这对我以往追求“填满”画面的习惯是一个巨大的颠覆。另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部分是关于“节奏感”的讨论。我从来没想过画面也能有节奏,直到看了书中关于线条、色块、明暗对比在形成画面韵律方面的分析。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视觉元素转化为可以感知和体验的“音乐”,让我体会到,一幅成功的绘画作品,其形式感就像一首动听的乐章,有着起伏、变化和和谐的统一。此外,书中对“统一与变化”的平衡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如何在保持画面整体感的同时,又能加入一些出人意料的元素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好的指导。我正在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我的创作中,感觉自己的作品在形式上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非常舒服的视觉感受,柔和的色彩搭配,恰到好处的留白,让整本书散发出一种艺术的气息,仿佛还未翻开,就预示着一场视觉的盛宴。我拿到手的第一感觉是它的纸质非常不错,摸起来有种温润的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得有些刺眼的印刷纸,而是带着一点点细微纹理的,这种细节的打磨,足以体现出版方在图书品质上的用心。我当时是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来买这本书的,我对绘画构图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是绘画的骨架,没有好的构图,再精湛的技法也显得摇摇欲坠。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它对不同构图方式的详尽阐述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构图法则,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一种构图方式的形成原理、视觉引导作用以及在不同绘画题材中的应用。例如,在讲解黄金分割时,作者不仅仅给出了数学公式,更是通过大量古典油画和现代摄影作品的实例,直观地展示了黄金分割在画面平衡、主体突出方面的神奇效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S”形构图的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引导观众视线在画面中流动,营造出一种动态美和故事性,这一点让我豁然开朗。而且,书中很多例子都来自我熟悉的艺术作品,这使得我能够快速理解和消化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构图的教程,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看”画的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去欣赏艺术作品中那些隐藏的秩序和美感。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在初期给我带来了一点点挑战,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它所提出的观点太过新颖,甚至有些颠覆了我过往的一些固有认知。我一直习惯于从色彩和写实程度上来评价一幅画,但这本书则将我引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维度——结构。作者对“结构”的解读非常宏观,不仅仅局限于物体本身的结构,更包括了画面整体的骨骼。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黄金比例”、“三分法”等经典构图法则的解构,它不是将这些法则奉为圭臬,而是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视觉心理学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演变。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负空间”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我过去总是把画面中没有描绘的区域看作是“空白”,是“缺乏”,但这本书却告诉我,负空间同样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引导视线,制造张力,甚至赋予画面情感。这一点在很多极简主义的艺术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以前看这类作品总觉得“空”,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了那种“空”中所蕴含的强大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把我从一个只关注表面细节的观赏者,引导成一个能够洞察画面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的鉴赏者。
评分这本书的优点之一在于它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中不仅仅提供了大量的理论阐述,更穿插了大量的插图和案例分析,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视觉韵律”的分析,作者通过将不同方向的线条、不同大小的色块进行组合,演示了如何创造出不同的视觉节奏,从平缓到激昂,从宁静到动感。这让我深刻理解了,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出画面的整体感受。而且,书中对“对比”的运用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我过去只知道明暗对比、冷暖对比,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色彩的饱和度对比、形状的规整与破碎对比、纹理的细腻与粗犷对比,这些细微的对比处理,都能极大地丰富画面的层次感和表现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演示了如何通过调整这些对比关系,来传达出截然不同的情绪。这一点对我进行人物肖像创作非常有启发,如何通过背景的虚实、光影的变化来突出人物的情感,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培养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过去,我往往更关注画面中的局部细节,例如人物的表情、衣服的纹理等等,而忽略了画面作为一个整体所要传达的信息。这本书通过对“构图骨架”的深入剖析,让我明白了,一切细节的描绘都应该服务于画面的整体构图。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构图比作建筑的骨架,没有坚实的骨架,再精美的装饰也难以支撑。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视觉流程”的讲解。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更是教我如何控制视线的流动,使其在画面中形成一个有逻辑、有节奏的“故事”。我记得书中举的一个例子,是关于一张表现历史事件的画作,作者通过分析画面中人物的朝向、目光的汇聚点,以及空间关系的设置,一步步解读了画家是如何通过构图来讲述故事,传达情感。这一点让我开始反思,我的作品是否也能够通过构图来“讲述”我想要表达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艺术的浪漫,又不失科学的严谨。作者在阐述构图原理时,总是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视觉感受相结合,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构图的精髓。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氛围营造”的章节。它不仅仅是关于色彩的搭配,更是关于如何通过构图来影响画面的整体氛围。例如,低视角的构图可以使画面显得宏伟,而高视角的构图则可以使画面显得渺小。锐利的线条可以使画面显得紧张,而柔和的线条可以使画面显得宁静。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构图如何成为表达情感、营造氛围的有力武器。这一点对我进行人物情绪的捕捉和表现非常有启发。如何通过人物的姿态、眼神、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深刻的指导。它让我明白了,构图不仅仅是关于“画什么”,更是关于“如何画”,以及“通过画面传达什么”。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提升我作品的“趣味性”。我总觉得我的画作有时候显得有些“死板”,缺乏那种吸引人的“灵气”。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给了我巨大的启发。书中关于“变化与统一”的论述,对我来说是醍醐灌顶。我过去总是追求画面的整体和谐,但却忽略了画面中“点睛之笔”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了如何在整体统一的基调下,加入一些出人意料的“变化”,例如在写实画面中加入一些抽象的色块,或者在平面的构图中引入一些三维的元素。这些“变化”不仅不会破坏画面的整体感,反而能够极大地增强画面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视觉焦点”的讨论。作者不仅仅强调要有一个明确的视觉焦点,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周围元素的对比和衬托,来强化这个视觉焦点。这一点在我进行静物写生时,给了我很多实用的技巧。如何让画面中的某个苹果显得尤为突出,如何让一束光线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因为它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启发性和艺术性。作者的语言非常精炼,但又富有诗意,将复杂的构图原理描绘得生动形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平衡”的论述。我过去一直以为平衡就是对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画面中的平衡可以是动态的、不对称的,甚至是打破常规的。作者通过分析不对称构图如何制造张力、引导视线,以及如何通过色彩、明暗、形体的分布来实现视觉上的平衡,让我对“平衡”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解了如何利用“视觉重心”来调整画面的平衡感,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我过去总是被画面中物体的大小所迷惑,但这本书告诉我,视觉重心不仅仅由物体的大小决定,还与物体的色彩、明暗、细节程度有关。这一点在我构思人物群像时尤为重要,如何将不同大小、不同身份的人物组织在一个画面中,并使其和谐统一,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深刻的见解。
评分我之前对绘画构图的理解非常有限,总觉得那是画家凭感觉的事情。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看法。它用严谨的逻辑和大量的实例,揭示了构图的科学性和规律性。书中对“引导线”的运用分析,简直是我的“启蒙”。我一直觉得,一些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们有一种天然的“聚焦”能力,但这本书告诉我,这背后是精心设计的引导线在起作用。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画面中的线条(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将观众的目光引向画面的主体,并且可以控制视线的流动方向,从而达到强调主体、营造空间纵深感的效果。我记得书中举的一个例子,是一个风景画,作者通过分析画面中河流、道路、山脉的走向,一步步解读了画家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自然形成的线条,将观众的目光从前景一直引导到远方的地平线。这一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自己的画作,我发现很多时候,我的画面之所以显得“平”,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引导线。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构图不仅仅是“摆东西”,更是“引导观众的眼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