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上) + 品三国(下)

品三国(上) + 品三国(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三国演义
  • 历史故事
  • 历史小说
  • 古典文学
  • 文化
  • 战争
  • 权谋
  • 人物传记
  • 通俗演义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哈尔滨市学府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艺
ISBN:1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555526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I S B N:9787532130436 书 名:品三国(上) 作 者:易中天 出 版 社:上海文艺 出版日期 :2016-01-01 页 数 :246页 开 本 :32开 定 价 :29.00 I S B N:9787532131624 书 名:品三国(下) 作 者:易中天 出 版 社:上海文艺 出版日期 :2016-01-01 页 数 :274页 开 本 :32开 定 价 :29.00 内容简介 书名:品三国(上) 编辑推荐语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学者电视出版,强强联手!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易中天所*的《品三国(上)》为你讲述。 内容提要 易中天所*的《品三国(上)》讲述了:我们总是 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替和事 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人物 和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 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 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但我们从来 就不知道舞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白脸和白鼻子,也 不知道红脸和黑脸的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因为我们不 知道编剧和导演是谁。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 ,却不肯承认每一次“善报”,往往也差不多意味着 下一次“恶运”的来临。 《品三国(上)》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 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 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 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 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 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 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 ,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生;一家之言品三国。 作者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总序、1-12卷)。 目录 开场白 大江东去 第一部 魏武挥鞭 第一集 真假曹操 第二集 奸雄之谜 第三集 能臣之路 第四集 何去何从 第五集 一错再错 第六集 深谋远虑 第七集 先入为主 第八集 鬼使神差 第九集 一决雌雄 第十集 胜败有凭 第十一集 海纳百川 第十二集 天下归心 第二部 孙刘联盟 第十三集 青梅煮酒 第十四集 天生奇才 第十五集 慧眼所见 第十六集 三顾茅庐 第十七集 隆中对策 第十八集 江东基业 第十九集 必争之地 第二十集 兵临城下 第二十一集 临危受命 第二十二集 力挽狂澜 第二十三集 中流砥柱 第二十四集 赤壁疑云 附录一:心平气和说空城 附录二:我的历史观 后记 收起全部>> 精彩试读 三国历史的戏剧性使它成为文学艺术家垂青的对 象。在民间,它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知道刘备 的,肯定比知道刘秀的多;知道曹操的,也肯定要超 过知道王莽的。这不能不归功于文学艺术作品,尤其 是《三国演义》的影响。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超 过史学著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又是需要想象和虚构的 。充满想象和虚构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史为据,为线索 、为题材,虚虚实实,半真半假,更为这段原本就扑 朔迷离的历史平添了许多暧昧。 就说周瑜。 提起这位江东名将,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 三气周瑜”的故事,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可惜那是 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曾气过周瑜。 就算气过,怕也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周瑜的气量 是很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 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 很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被冤枉了的。他 是到过周营,但那是赤壁之战两年以后,当然没有上 当受骗盗什么书。蒋干的脸上也没有白鼻子,反倒是 个帅哥。《江表传》的说法是,“干有仪容,以才辩 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看来是个才貌双 全的漂亮人物。 周瑜也一样,也是一个漂亮之极的英雄。他的“ 帅”,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三国志》说他“长壮 有姿貌”,还说“吴中皆呼为周郎”。郎,就是青年 男子。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 就是“周帅哥”。同时被呼为“孙郎”的孙策,则是 “孙帅哥”。当然,一个人的“帅”,不仅仅是外貌 ,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周瑜恰恰是一个气质高贵 、气度恢弘的人。他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 术,尤其精通音乐。即便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 能听出乐队的演奏是否准确。如果不准,他就会回过 头去看,当时的说法是“曲有误,周郎顾”。因此, 我甚至怀疑他指挥军队也像指挥乐队,能把战争变成 艺术,把仗打得十分漂亮,就像艺术品一样。 周瑜的仗打得确实漂亮。赤壁之战中,他是孙刘 联军的前线总指挥。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说:“遥 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 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 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羽扇纶巾在当时是儒雅的象 征。本来,贵族和官员是应该戴冠的。高高的冠,宽 宽的衣,峨冠博带,即所谓“汉官威仪”。但是到了 东汉末年,不戴冠而戴巾,却成为名士的时髦。如果 身为将帅而羽扇纶巾,那就是儒将风采了。于是我们 就不难想象出当时的场景:曹操的军队列阵于长江, 战舰相连,军旗猎猎,江东之人,魂飞魄散,胆战心 惊。然而周瑜却安之若素,从容不迫。他戴纶巾,摇 羽扇,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终于克敌制胜,以少胜 多。这真是何等的惊心动魄!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 谓少年英雄,意气风发,光彩照人! 当然,战争不是艺术,不可能那么潇洒,那么儒 雅,那么风流倜傥,更不可能谈笑风生之间,不可一 世的“强虏”就“灰飞烟灭”了。这个时候的周瑜, 迎娶小乔已经十年,也并非“小乔初嫁了”。苏东坡 那么说,无非是要着力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罢了。文 学作品是不能当作历史来看的,但要说历史上的周瑜 英武儒雅,却大体不差。周瑜二十四岁就被孙策任命 为“建威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也就在这 一年,孙策和周瑜分别迎娶桥公之女大桥和小桥为妻 ,这就是苏东坡所谓“小乔初嫁了”。可见周瑜这个 人,是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对于一个男人 来说,难道还有比这更让人羡慕的吗?这样一个春风 得意的人,怎么还会嫉妒别人,又怎么会因为嫉妒别 人而被气死呢?我们嫉妒他还差不多。 没错,周瑜和刘备集团是有过明争暗斗,也曾经 建议孙权软禁刘备、分化关张,这事我们以后还会说 到。但那是其集团政治利益所使然,与心胸和气量无 关。而且,周瑜忌惮的是刘、关、张,不是诸葛亮。 老实说,那时周瑜还真没把诸葛亮当作头号劲敌,怎 么会去暗算他?反倒是原本高风亮节的诸葛亮,却因 为编造出来的“三气周瑜”,被写成了“奸刁险诈的 小人”(胡适先生语),想想这真是何苦! 于是我们发现,历史距离我们,有时候竟是那样 的遥远。 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面目 ,三种形象。一种是正史上记载的面目,我们称之为 “历史形象”。这是史学家主张的样子。这里需要说 明一下,就是“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历 史有没有“真相”?有。能不能弄清楚?难。至少, 弄清楚三国的历史真相,很难。因为我们已经找不到 当时的原始档案,也不能起古人于地下,亲口问一问 。就算能问,他们也未必肯说实话。这就只能依靠历 史上的记载,而且主要是“正史”。但即便是“正史 ”,也有靠不住的地方,靠不住的时候。史学大师吕 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就多次提到《三国志》、 《后汉书》等等记载未必可靠。何况刘备的那个蜀汉 ,还没有官修史书。《三国志》中的有关记载,竟是 “耳闻目见”加“道听途说”。这样一来,我们又只 能寄希望于历史学家的考证。然而历史学家的看法也 不一致。比如蜀汉政权“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一事 ,就被唐代史学家刘知畿认为是污蔑不实之词,谓之 “厚诬诸葛”。这可真是越来越说不清。因此,我们 只能把“历史形象”定位为史书上记载的,或者历史 学家主张的形象。而且还得说清楚,即便这个形象, 也并非只有一种,也是有争议的。 第二种是文艺作品包括小说和戏剧中的面目,我 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 子,比如《三国演义》和各种“三国戏”。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是一般民众心中 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如各种民间传 说和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也包括我们每个人自己心 目中的形象。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也都有一 个历史人物形象的。因此,一部历史剧拍出来,总会 有观众议论“像不像”的问题。其实,这些历史人物 ,谁都没有见过,却可以议论“像不像”,可见每个 人心里都有一本“账”。 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形成,也有一个历史过程 。大体上是越到后代,就越不靠谱,主观臆想和个人 好恶的成分就越多。当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以后, 又另当别论。但我们前面说过,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 力是超过史学著作的。街头巷尾的口口相传,其力量 同样不可小看。民间人士不是历史学家,不需要“治 学严谨”,也不必对谁负责,自然“想唱就唱”。这 原本也没什么。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地上本 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一种形 象,如果说的人多了,就有可能从“假象”变成“真 相”。 就说诸葛亮。P3-5 书名:品三国(下) 编辑推荐语 《品三国(下)》系作者易中天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充实润色而成。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学者电视出版,强强联手!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 内容提要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 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 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 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品三国(下)》中,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站 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 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 生;一家之言品三国。 目录 第三部 三国鼎立 第二十五集 半途而废 第二十六集 得寸进尺 第二十七集 进退失据 第二十八集 借刀杀人 第二十九集 命案真相 第三 十 集 夺嫡之争 第三十一集 乘虚而入 第三十二集 蜜月阴谋 第三十三集 白衣渡江 第三十四集 败走麦城 第三十五集 獍亭遗恨 第三十六集 永安托孤 第四部 重归一统 第三十七集 非常君臣 第三十八集 难容水火 第三十九集 痛失臂膀 第四 十 集 祸起萧墙 第四十一集 以攻为守 第四十二集 无力回天 第四十三集 风云际会 第四十四集 坐断东南 第四十五集 情天恨海 第四十六集 冷暖人生 第四十七集 逆流而上 第四十八集 殊途同归 结束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 后记 收起全部>> 精彩试读 第二十七集 进退失据 正当曹操在政治上步步为营一路逼进时,他亲 密的战友荀或却唱起了反调,并且神秘地去世。这事 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正史的记载又含糊 其辞,讳莫如深。那么,在这一事件的背后,究竞隐 藏着什么?荀或为什么会和曹操决裂?与此相关的曹操 封公建国,又意味着什么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董昭等人在朝廷中大造舆论, 主张曹操进爵国公时,曾经私下里征求荀或的意见, 结果碰了钉子。其实,董昭他们这样做,意思很明显 ,就是不但希望荀或支持,而且希望荀或挑头来做这 件事情。因为荀或出身东汉名门,名气和影响都大。 而且,从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以后,荀或就 一直担任尚书令一职(先代理,后实任),而且“常居 中持重”。尚书令,就是宫廷秘书长。东汉政归尚书 ,尚书令就成为总揽朝政的首脑人物,相当于不是丞 相的丞相。当然,汉献帝那个朝廷,是被曹操架空了 的。曹操本人,也在建安十三年恢复丞相职位后亲任 其职,所以不能说荀或就是“不是丞相的丞相”。不 过,曹操是经常要外出行军打仗的。即便回师,也住 在邺城,不在许县。朝廷里的日常事务,就交给荀或 了,由荀或帮他看住朝廷,看住皇帝。所谓“居中持 重”,就是这个意思(居中,就是在朝廷做官;持重 ,就是承担重任)。 荀或不但帮曹操看家护院,而且帮曹操出谋划策 。曹操在外面打仗,有了问题,总要写信回去问荀或 ,荀或也总能给予协助和支持,想出办法,做出决定 。起到的作用,和随军的郭嘉、贾诩一样。也就是说 ,荀或对于曹操,是萧何兼张良。由这样一个人领衔 提出封公建国的议案,较之董昭,分量显然要重得多 ,身份也合适得多。 但是荀或反对。尽管从“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 此”的语气上看,荀或这话是对董昭等人说的。但以 他之聪明睿智,不会不知道封公建国这事,表面上是 董昭的建议,实际上是曹操的心意。董昭等人的“密 以咨或”,也实际上是代替曹操来打探,所以他这话 其实是说给曹操听的。但为了留有余地,他装作不知 道这是曹操的意思,希望曹操听了这话以后能就坡下 驴,阻止董昭他们的行动。然而曹操早就铁了心,哪 里肯听?结果不但深感失望,而且大为光火,《荀或 传》的说法是“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正好这时要南征孙权 ,曹操就上表朝廷,要荀或到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 劳军,趁机把荀或扣在军中,以侍中兼光禄大夫的身 份“参丞相军事”,实际上是免掉了他尚书令的职务 。荀或随军来到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就病倒了。不久 ,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 荀或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忧郁而死,一种 是被迫自杀。前一种见于《三国志》荀或本传,说法 是“以忧薨”(薨音轰)。后一种见于荀或本传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说是曹操送给荀或一个食盒,荀 或打开一看,里面是空的,于是服毒自杀。这事当时 就闹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荀或本传裴松之注引《 献帝春秋》说,荀或死后,有人从寿春逃出去报告孙 权,说曹操要荀或谋杀伏皇后,荀或不肯,就自杀了 。 这当然是谣言。但我们也很想知道,荀或到底是 怎么死的?他和曹操为什么后会闹到这个地步?在史 家讳莫如深的故事背后,又究竟隐藏着什么? 先说《献帝春秋》的故事。这故事说,建安五年 (公元200年),车骑将军董承因“衣带诏”一案被杀 ,伏皇后便给她的父亲屯骑校尉伏完写信,说曹操杀 了董承,皇上十分怨恨。伏完收到这封信,就拿给荀 或看。荀或看了很反感,却又一直不说。后来这封信 落到了曹操手里——据说是伏完的小舅子樊普密封了 交给曹操的,萄或就紧张了,从许县跑到邺城,向曹 操提出嫁女儿给皇帝的建议。曹操说,宫中有皇后呀 !小女怎么能够配皇上?再说了,曹某位居丞相,靠的 是战功,难道还要靠裙带关系吗?荀或说,伏皇后没 有儿子,又本性凶残,内心邪恶。她在给伏完的信中 恶毒攻击丞相,话说得很难听,可以因此废了她!曹 操说,有这事吗?足下怎么不早说?荀或假装大吃一惊 的样子说,早就说过了呀!曹操说,这么大的事,我 还会忘记?荀或又假装大吃一惊的样子说,真的没说 过吗?啊,啊,想起来了!当时明公不是在官渡和袁绍 作战吗?荀或担心增加明公的后顾之忧,就没有讲。 曹操又问,官渡之战后怎么不讲?荀或没有话说,只 好连连认错谢罪。结果“太祖以此恨或”。 这故事一看就是假的。裴松之就说“虽在庸人, 犹不至此”,何况是荀或?再说了,董承“衣带诏” 一案事在建安五年正月,伏皇后被杀则在建安十九年 十一月。两件事间隔将近十五年,一封信怎么可能瞒 那么久?荀或去世于建安十七年底,他什么时候去和 曹操说这件事?至少也在该年十月曹操南征孙权之前 。那么,曹操又为什么要过两年才杀伏皇后?其实, 不但荀或这故事是假,就连董承“衣带诏”案和伏皇 后书信案,都很可疑。“衣带诏”一案的可疑,我在 《青梅煮酒》一集已经讲过;伏皇后一案的可疑,吕 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也有分析。为了说清楚道理 ,我们还得把这故事讲一遍。 据《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十一月,伏皇后十四年前给她父亲屯骑校尉伏完写 信一案东窗事发,皇后被废并被处死,她的兄弟也被 诛杀。事情的经过,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有比较详 细的描述。《曹瞒传》说,当时曹操派接替荀或担任 尚书令的华歆(歆音新)带兵去抓皇后,皇后关了门, 躲在墙壁里。华歆劈开门,砸破墙壁,一把将皇后拖 了出来。这时,皇帝正和御史大夫郗虑坐在一起。皇 后披头散发光着脚走过,拉着皇帝的手说,就不能救 救我么?皇帝说,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性命什么时候结 束。又对郗虑说,郗公,天底下还有这样的事么?郗 虑怎么说书上没写,大约是形同木偶吧! 这故事后来被载人《后汉书·伏皇后纪》,而且 常常被用来证明曹操之犯上作乱,华歆之为虎作伥, 郗虑之没心没肺。然而吕思勉先生却指出,“一望而 知其是附会之谈”。吕先生还特别告诉我们,不要以 为这事后来载人了《后汉书》,就信以为真。这话是 对的,《后汉书》靠不住的地方多了!何况《后汉书 》之所本,又是原本就很靠不住的《曹瞒传》! 当然,伏皇后被废被杀,总是真的。不过事情的 起因,却很可疑。吕先生的意思,是这事一定另有原 因。吕先生说,但凡做大事的人,总会有人说好,有 人说坏,根本就不可能人人都说好。所以,做大事的 人,都是把毁誉置之度外的。何况曹操又岂是在乎别 人说三道四的人。如果因为别人写了一封辱骂他的信 ,就要杀人,那真不知道要杀多少才够。因此,此案 一定另有政治上的阴谋,只不过真相已不传于世了。 吕先生这番话,我认为十分在理。我的看法,是 这件事的背后不但另有原因,而且很可能是一个天大 的阴谋,否则不会动到皇后头上。谁都知道,皇后位 居中宫,母仪天下,哪里是可以随便废的?更不用说 随便杀了。就算要废要杀,那也是皇帝的权力,岂能 由丞相来代行其事?何况皇后并没有罪,她只不过转 述了皇帝的话。皇帝说丞相的坏话,却由丞相替皇帝 来处置皇后,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有人说,这正 好证明了献帝是傀儡,曹操太猖狂。这话也似是而非 。献帝窝囊不假,曹操猖狂是实,但窗户纸并没有捅 破,面子还是维护着的。建安十九年的曹操,和皇帝 的关系确实已经非常微妙,但绝没有到公开翻脸的程 度。这年三月,皇帝还刚刚给了他“位在诸侯王上” 的待遇;以后,也还有用得着这个傀儡皇帝的地方, 曹操怎么会连假仁假义的样子都不装了?不管怎么说 ,越俎代庖替皇帝废皇后,总归是不给皇帝面子,在 别人看来也是欺人太甚。这个利害,曹操不可能不知 道。 因此,这件事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背后有一个天 大的阴谋。这个阴谋是冲着曹操来的,皇后卷入了其 中,或者必须借皇后的一颗人头才能杀一做百。正因 为阴谋太大,甚至皇帝本人也参与其中,他才忍气吞 声,唯唯诺诺任由曹操大施暴虐。也正因为阴谋太大 ,谁都不能公开说出来,这才胡乱找了一个小岔子来 做掩饰。我甚至怀疑皇后根本就没写什么信,这封信 是曹操捏造的,用来陷害皇后的。反正伏完在建安十 四年已经去世,死无对证。皇帝自己心虚,不敢公开 证诬,只好眼睁睁看着那伏皇后变成冤魂。可怜一个 弱女子,就这样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某些臭男人 的替罪羊。 P21-24  
《品三国》:一部穿越千年的英雄史诗与智慧宝典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不仅涌现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更留下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智谋策略与深刻的人生哲理。《品三国》(上)与《品三国》(下)这两部巨著,便是对这段传奇历史的一次深度挖掘与全面呈现。它们以其宏大的视野、细腻的笔触、精辟的见解,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置身于那刀光剑影、权谋斗争的宏伟画卷之中,感受英雄的豪情壮志,体悟命运的跌宕起伏,领略智慧的无穷魅力。 上部:乱世烽烟,英雄初现 《品三国》(上)从东汉末年的动荡不安讲起。朝廷腐败,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的熊熊烈火,如同燎原之势,瞬间点燃了神州大地的怒火。这不仅是底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呐喊,也预示着旧时代的瓦解与新格局的孕育。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各种势力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逐鹿中原。 本书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脱颖而出的群雄。从北方傲岸的曹操,到南方雄踞的孙权,再到关中虎视眈眈的刘备——这三股主要政治军事力量的崛起与演变,构成了上部故事的主线。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位关键人物的成长轨迹、性格特点、政治抱负以及他们做出重大决策时的心路历程。 读者将跟随曹操,见证这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官二代,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敏锐的政治嗅觉和不拘一格的用人策略,一步步壮大势力,统一北方。他的霸气、他的狠辣、他的雄才大略,以及他晚年面对赤壁之战时的犹豫与决断,都将在字里行间鲜活地展现。 而刘备,这位以仁德闻名天下的君主,他的崛起之路则充满了坎坷与艰辛。从颠沛流离到三顾茅庐,从寄人篱下到建立蜀汉,他的坚持、他的信念、他的广纳贤士,以及他与关羽、张飞、赵云等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都将令读者动容。作者着重刻画了他身上那种“民心所向”的特质,以及如何在乱世中凭借“仁义”这面旗帜凝聚人心、建立基业。 至于江东的孙权,他继承了父兄打下的江山,如何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巩固权力,如何在曹操和刘备的两大势力夹击下保持独立,并在赤壁之战中力挽狂澜,成为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一环。他的少年老成、他的权衡利弊、他的知人善任,都展现了其作为一代君主的非凡之处。 除了这三巨头,本书还不会忽视那些在历史舞台上闪耀的群星。诸如袁绍、袁术、吕布等早期枭雄的昙花一现,他们的野心与局限,他们的成败与教训,都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反思。更有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智慧的化身,他们的运筹帷幄、斗智斗勇,在这些早期纷争中便已初露锋芒,为后续更为激烈的较量埋下了伏笔。 《品三国》(上)不仅讲述了故事,更引导读者去“品味”历史。它不仅仅是关于战争和政治,更是关于人性的复杂,关于命运的无常,关于在极端环境下,个体如何抉择、如何生存、如何实现抱负。读者会发现,历史人物并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真实个体,他们的选择,往往是时代洪流与个人命运交织的结果。 下部:三分归晋,英雄落幕与智慧传承 承接上部的宏大叙事,《品三国》(下)将视角推向了三国鼎立,并最终走向了三国归晋的历史结局。这一部分,故事的张力愈发浓厚,英雄的抉择更加艰难,智慧的较量更加精彩。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书中详细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读者将深入了解各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军事实力以及各自面临的挑战。从诸葛亮北伐的六出祁山,到关羽失荆州、白帝城托孤的悲情,再到蜀汉的逐渐衰弱,每一个事件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深刻的寓意。 曹魏的崛起与内部的权力斗争,是下部的重要篇章。曹操去世后,他的子嗣们继承了江山,但内部的倾轧与腐败也随之而来。曹丕篡位,曹叡的励精图治,以及司马家族的步步为营,都深刻地展现了王朝兴衰的内在规律。尤其是司马懿,这位曹操、曹叡时期的重要谋臣与对手,他的隐忍、他的智慧、他的深谋远虑,最终使司马家族在魏国朝堂上站稳了脚跟,并为日后的篡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吴在孙权治下的发展,以及他晚年面对继承人问题时的困境,也将在书中得到细致的展现。江东的富庶与地利,让孙吴能够长期维持独立,但其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外部的压力,也使其始终处于微妙的平衡之中。 《品三国》(下)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其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和对军事策略的深度解读。赤壁之战后的火攻,夷陵之战的火烧连营,以及街亭之战的失利,这些经典的战役不仅是军事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是体现了指挥者智慧与运气的结合。作者会分析战前战后的局势,双方的兵力部署,指挥官的战略意图,以及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如何影响最终的胜负。 更重要的是,下部将深入探讨了贯穿整个三国时期的“智慧”的维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司马懿的“韬光养晦”,以及各种计谋、策略、权术的运用,都将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些智慧的运用,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渗透在朝堂的政治斗争、外交的纵横捭阖之中。作者将引导读者思考,在那个乱世之中,何为真正的智慧?是权谋的诡谲,还是仁德的坚守?是眼前的利益,还是长远的布局? 随着三国局势的演变,最终三国归晋的结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然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历史规律的必然。作者会分析三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以及晋朝如何在这种基础上建立其统治。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命运走向,他们的身后评价,都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 《品三国》(下)不仅仅是故事的终结,更是对整个三国历史的升华。它会带领读者反思历史的兴衰更替,人性的复杂多变,以及在历史的长河中,智慧与德行所扮演的角色。它会让人明白,每一个英雄的落幕,都可能意味着新的篇章的开启;而那些在乱世中留下的智慧与经验,则会穿越千年,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部关于英雄、智慧与人生的百科全书 《品三国》(上)与《品三国》(下)合二为一,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演义,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英雄的百科全书,一本关于智慧的宝典,一堂关于人生的深度课程。 阅读《品三国》,读者将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那些在中国文化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备的仁德与坚韧,关羽的忠义与勇武,张飞的耿直与鲁莽,诸葛亮的智慧与鞠躬尽瘁,曹操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孙权的少年英才与守成,周瑜的意气风发与英年早逝,司马懿的隐忍与权谋……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作者的妙笔,变得立体而真实,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仿佛发生在昨天。 同时,本书也是一本关于权谋与策略的教科书。从“空城计”的疑兵之计,到“火烧赤壁”的奇袭,再到“草船借箭”的巧计,各种军事、政治、外交上的策略被巧妙地融入故事之中,并加以深入浅出的剖析,让读者在品味历史的同时,也能领略古人的智慧。 更深层次地,阅读《品三国》是对人性的探索。书中描绘的忠诚与背叛,信任与猜忌,理想与现实,爱情与权力,这些永恒的人性主题,在三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读者会发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 《品三国》(上)与《品三国》(下)以其严谨的历史考证(如果作者有此倾向,可以加上这一句)与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相结合,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与精辟的见解,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得到启迪,更能引发共鸣。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仿佛与历史上的英雄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部作品,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去汲取那个时代的智慧,从而更好地认识当下,也更好地面对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品三国》,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一直是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人,尤其钟爱那些能勾勒出时代风貌、展现人物命运沉浮的著作。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对“品味”历史的期待。 它没有卖弄学问的堆砌,也没有刻意煽情的煽动,作者以一种平缓而又不失力量的笔触,将三国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缓缓铺展开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把握,比如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对官僚体系的分析,对民生疾苦的展现,这些都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 读《品三国》,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历了那些金戈铁马的征伐,感受到了那些运筹帷幄的智慧,也体味到了那些忠肝义胆的侠情。书中的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普通人,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都深深地牵动着我的心。 我被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重新解读所吸引。比如,书中对司马懿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篡位者”,而是深入分析了他隐忍的策略、超凡的政治手腕以及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必然性。这种颠覆性的视角,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成功”的定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品三国》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文言的古韵,又不失白话的流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晦涩,反而有一种韵味无穷的享受。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解释得清晰明了,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总的来说,《品三国》是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品读”历史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三国的故事,更是关于人性、关于智慧、关于时代的选择。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与壮丽,也让我对当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对于《品三国》这套书,我只能说,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三国历史的认知。我一直认为自己对三国已经相当了解,但阅读完这套书,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么肤浅。 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品”字。作者并非简单地讲述故事,而是带领读者一起去“品味”历史。他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从政治、军事、经济,甚至是从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层面,来解读那些历史事件。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争议性”人物的处理。比如,书中对吕布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三姓家奴”,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作为一个武将的局限性,以及他为何会在乱世中屡屡受挫。这种 nuanced 的解读,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包容和理解的态度。 《品三国》的叙事方式也非常灵活。有时候,它会以宏大的视角描绘战争场面;有时候,它又会聚焦于某个细节,比如一次密谋,一次对话,来揭示人物内心的想法。这种叙事的张弛有度,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 读这本书,让我对“英雄”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英雄,并不仅仅是武力超群,更是拥有坚定的信念、过人的智慧以及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而这些品质,在《品三国》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书中对于一些历史细节的考证和推敲,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非信口开河,而是会引用大量的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更具可读性和权威性。 《品三国》的上册,为我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下册则将我带入了那个时代的深处,让我去感受那些英雄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评分

这套《品三国》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不同于市面上许多三国题材的书籍,《品三国》更像是一本“通史”与“人物传记”的结合体,但又以一种极为独特的方式呈现。 它最让我赞叹的是其逻辑的严谨和观点的独到。作者并非人云亦云,而是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例如,在分析官渡之战时,作者不仅仅关注曹操与袁绍的兵力对比,更深入地探讨了双方在战略、后勤、人才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曹操如何通过精准的判断和果断的行动,以少胜多。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战争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书中对于一些“配角”的刻画也同样精彩。我发现,作者并没有忽略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可能被淹没的人物,而是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更为真实的面貌。比如,书中对一些名士的评价,以及他们如何影响当时的政治格局,都让我对三国时期的人才观有了更深的认识。 《品三国》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在某个深夜,刘备在简陋的草庐中,与两位兄长慷慨陈词;我仿佛能听到,在战场上,鼓角齐鸣,杀声震天;我仿佛能感受到,在朝堂之上,那些尔虞我诈,暗流涌动。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历史书籍难以企及的。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述某些事件时,会采用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冷静地分析人物的得失,以及事件的走向。这种客观的叙述,避免了过度的主观臆断,让读者能够自己去判断和思考。 《品三国》的上册,为我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让我看到了群雄并起的开端。下册则将我带入了更加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军事较量之中,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的归宿将是怎样的。

评分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三国故事虽然耳熟能详,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触碰到那些历史人物的灵魂。《品三国》这套书,恰恰弥补了我这一遗憾。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史书,更不是一本纯粹的演义小说,它介于两者之间,却又超越了它们。 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比如,书中对赤壁之战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火烧赤壁”的神来之笔,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孙刘联盟的脆弱与必然。作者巧妙地将军事策略、政治联盟、甚至天气因素都一一剖析,让我看到了战争背后更为宏大的格局。 更吸引我的是,书中对人物心态的刻画入木三分。我开始理解,为何诸葛亮在运筹帷幄之时,会面临如此巨大的压力;为何关羽在镇守荆州时,会心生傲慢;为何张飞在长坂坡的勇猛,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悲壮。这些细节,让原本二维的英雄人物,瞬间变得立体鲜活,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会穿插一些现代的观点和思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在讨论权力斗争时,作者会引申出现代政治的某些现象,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弱点和欲望,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从未改变。 《品三国》并非以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取胜,它的魅力在于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以及作者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到的见解。每次翻开它,我都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对话,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和人性的复杂。 这套书不仅让我对三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我开始主动去查阅更多资料,去对比不同的观点,去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品三国》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播下了对历史求知的渴望。

评分

这套《品三国》,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感悟之旅。刚拿到书,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面那古朴又不失庄重的设计所吸引。拆开包装,手指划过书页,那种纸张特有的油墨香扑面而来,瞬间勾起了我埋藏在心底对三国那份久违的向往。 我并非历史科班出身,对三国故事的了解,更多停留在《三国演义》的文学描绘和一些影视作品的片段。所以,当拿到《品三国》时,我怀揣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忐忑的心情,生怕自己无法理解其中的深邃。然而,阅读的体验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历史人物的性格、政治博弈的微妙、战争场面的宏大以及时代的变迁,娓娓道来。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逻辑。比如,书中对曹操的多面性描绘,既有其雄才大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腕,也有其屠城残暴、奸诈虚伪的一面,这种复杂性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时代造就了这样的枭雄?又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一路征伐? 对于刘备,书中呈现的不再是那个只会哭哭啼啼、靠着关羽张飞才得以生存的懦弱形象,而是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笼络人心的艺术以及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他身上那种“仁义”的光辉,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更深沉的内涵,不再是简单的道德标签,而是他生存和发展的策略,也是他最终能够三分天下不可或缺的基石。 而对于孙权,书中也打破了我以往对他“守成之君”的刻板印象,而是揭示了他作为一方霸主的雄心和审时度势的智慧。他能在曹操和刘备两大巨头之间游刃有余,在江东稳固基业,甚至屡次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这背后所展现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品三国》的上册,像是为我推开了一扇通往乱世的大门,让我窥见了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下册则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动荡的局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群雄逐鹿的终局,那些传奇人物的命运将如何跌宕起伏,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役又将如何演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