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13 书号:9780873229593
出版社: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Publication Date 出版日期:2002-12-03
Product Dimensions 商品尺寸:25.4x17.8x4.8cm
Shipping Weight 商品重量:1.614kg
Shipping Weight Language 语种:English
pages 页数:944
这部书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翻开它,就像是踏入了一片广袤无垠的跑步知识海洋,每一个章节都蕴藏着深厚的学问。我对跑步的热情由来已久,从最初的为了健身,到后来逐渐深入到对技术、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探究,我一直渴望有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这些复杂知识的权威著作。这本书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框架,它对跑步姿势的细致解剖,从脚落地的那一刻到身体重心的转移,无不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经验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训练阶段的指导,无论是对于初学者建立基础耐力,还是针对马拉松跑者进行专项速度训练的规划,都有着详尽的步骤和可操作性的建议。然而,正因为内容过于全面和深入,对于一个只想轻松跑几公里的休闲跑者来说,可能略显沉重。很多篇幅都在探讨生物力学上的细微差别,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数据,这使得阅读过程偶尔会变成一种“学术钻研”,而不是简单的阅读享受。我常常需要在阅读时频繁查阅一些运动生理学的名词解释,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不过,如果你真的想把跑步提升到一个新的、更科学的层次,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你投入时间去啃读的宝典,它会迫使你重新审视你习以为常的每一个跑步动作。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坦白讲,有种复古的学院派气息。它不像现在市面上很多运动书籍那样追求酷炫的色彩和动态的照片,而是更多地依赖于清晰的线条图和结构化的表格。这种风格初看之下可能略显单调,但细细品味后,我发现这正是它的优势所在。它强迫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字和示意图本身传达的信息上,而不是被视觉元素分散。我尤其喜欢它对跑步历史脉络的梳理,从古代的信使到现代奥运赛场,它不仅仅是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跑步文化史。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知识条件下探索跑步的奥秘,这本身就是一种激励。通过阅读这些历史背景,我对自己“为什么要跑步”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关于心理韧性和比赛心态调整的部分,我认为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些。书中确实提到了“心志力量”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结论被陈述,缺乏更细致的心理训练方法论,比如如何构建有效的自我对话,或者在比赛最后几公里如何进行有效的认知重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严谨,它像一个层层递进的教学大纲,从基础的生理反应到复杂的比赛策略,环环相扣。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它对“个体化训练”的强调。作者反复指出,没有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完美训练计划,只有最适合你当前身体状态、环境和目标的那一套。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变量公式,让你自己去输入数据,计算出最适合自己的恢复时间、最大心率区间和乳酸阈值。这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精确的记录习惯,因为它要求你成为自己训练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我尝试用它提供的模型来重新规划我下一阶段的耐力跑强度,感觉比以往依靠感觉跑出来的配速要稳定和有效得多。唯一的“挑剔”是,它在讨论不同气候条件对跑步表现的影响时,虽然提到了温度、湿度等因素,但对于如何系统性地进行“气候适应性训练”,即如何让身体逐步适应炎热或寒冷,给出的实际训练方案相对简单,更像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总而言之,这本书是那种你需要把它放在案头,时不时翻阅参考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次性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消遣读物。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已经足够让我望而生畏了,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感觉预示着里面塞满了干货。我最看重的是它对于跑步损伤预防和康复方面的论述。我个人经历过几次因为训练不当导致的膝盖疼痛,那种被跑步“放逐”的感觉非常难受,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格外关注。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非常到位,它不仅罗列了常见的伤病,更重要的是,它尝试从根本上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伤病——是步频不对,还是肌群力量不平衡?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自我评估体系,让你能够像个小医生一样审视自己的身体。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我的力量训练侧重点,加入了那些平时容易忽略的小肌群的强化练习,效果立竿见影,跑起来的稳定性增强了不少。但是,书中对于不同训练场景下的营养补充建议,我感觉稍微有些笼统了。比如,对于高海拔训练或者极热环境下的补给策略,我期待能有更具操作性的“公式”或时间线参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多喝水,注意电解质”这种基础层面。整体来看,它更偏向于训练理论和生物力学,对于跑者日常生活的琐碎管理,提及较少。
评分当我打开这本书时,我原本期望的是一本能迅速提升我PB(个人最好成绩)的“秘籍”。坦白说,这本书没有给我立竿见影的魔术药方,反而给了我一套需要长期耕耘的哲学。它最大的价值在于“纠正认知偏差”。跑步圈子里充斥着各种“经验之谈”,比如“脚跟着地才是王道”或者“必须高步频才健康”,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科学论证,帮助我辨别哪些是真知灼见,哪些只是流言蜚语。它对“过度训练”的定义和识别,是我读过最清晰的版本之一,这让我学会了如何倾听身体发出的微妙信号,避免了盲目追求训练量的陷阱。然而,对于那些热衷于前沿科技的跑者来说,这本书可能略显保守。在讨论到最新的传感器技术、GPS精准度对配速训练的影响,以及如何将智能穿戴设备的数据整合到训练计划中时,它的内容略显滞后。它更侧重于“人”的自身调整,而不是“工具”的辅助优化。如果你是一位追求科技感训练的跑者,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可能缺少一些最新的“小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