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杂著

明医杂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王纶 著,王国辰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学史
  • 明代医学
  • 医书
  • 古籍
  • 养生
  • 疾病防治
  • 药物
  • 医家
  • 传统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8023160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199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经典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14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医杂著》为明代医家王纶所撰的一部综合性医著。《明医杂著》共六卷,卷一至卷三主要为医论及杂病证治,包括发热、劳瘵、泄泻、痢疾、咳嗽、痰饮、头痛等内科病证及妇产科和五官科疾病的辨治,并分析了李东垣、朱丹溪等名医的治法、方论等;卷四专论风证;卷五论述小儿诸病的证治;卷六为附方。《明医杂著》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妇人、小儿疾病。证治方剂俱备,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是一部很好的临床参考书。
  此次校注以明·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宋阳山刻本为底本,精校而成。可供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参考。

目录

卷之一
医论
仲景东垣河间丹溪诸书孰优
处方药品多少论
异法方宜论
丹溪治病不出乎气血痰郁
产后发热
伤寒时气病后调养
泄泻
劳热
饮食劳倦
内伤发热
伤寒发热
伤暑发热
病有感伤中
心腹疼痛
病时静心息虑
发热论
补阴丸论
劳瘵
枳术丸论
化痰丸论
备用要方暑症
卷之二
泄泻
痢疾
疟疾
咳嗽
痰饮
拟治岭南诸病
卷之三
续医论
喘胀
气虚血虚
饮食过伤
头痛
眼赤肿痛
耳鸣如蝉
鼻塞
牙床肿痛
小便不禁
男子阴痿
梦遗精滑
妇人女子经脉不行

精彩书摘

  一膏粱之人,素不慎起居,忽失音不能语,神思昏愦,痰涎上涌。余谓河间云:夫喑属肾经虚寒,其气厥不至。《医学纲目》云: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今失音,肾气不能上接清阳之气也。不信,仍用风药,后啮舌,始信余言。先用地黄饮子及六味地黄丸而愈。
  仪部袁补之,患前症,不信余言,数服祛痰之剂,后啮舌而殁。
  一男子,体肥善饮,舌本强,语涩,痰壅,口眼歪斜,肢体不遂。余谓脾虚湿热痰涎所致,用六君子、煨干葛、山栀、神曲而愈。
  外舅年六十余,素善饮,两臂作痛。余日:此脾虚有湿也。不信,恪服祛风治痰之药,更加麻木,发热,体软,痰壅,腿膝拘痛,口噤,语涩,头目晕重,口角宽纵,痰涎流出,两月后遍身、如虫行,搔起白屑,始信。余日:臂麻体软,脾无用也;痰涎涌出,脾不能摄也;口斜语涩,脾气伤也;头目晕重,脾气不升也;痒起白屑,脾气不能营也。遂用补中益气汤加神曲、半夏、茯苓,三十余剂诸症悉愈;又用参术膏而痊。
  一男子,元气素弱,或头目眩晕,或肢体倦热,仲夏因劳役,饮食不时,两手麻木,肢体倦怠。余以为暑热伤元气,用人参益气汤而愈。
  ……

前言/序言


《明医杂著》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医学著作,其精髓在于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深入阐述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本书并非孤立地呈现医学知识,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而实用的医学指南。 一、 理论基石:阴阳五行与脏腑学说的精妙解读 《明医杂著》开篇便着重阐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作者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离不开天地自然之气的变化,阴阳的相对平衡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更是理解人体各脏腑之间生理联系和病理传变的钥匙。 本书对十二经络的循行路线、络属脏腑以及其在疾病传变中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描绘。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将抽象的经络理论具体化,帮助读者理解气血津液如何在体内运行,以及经络是否通畅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对于脏腑的生理功能,本书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例如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藏精等,并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当某一脏腑功能失调时,如何通过辨证分析,找到其病因和病机,是本书论述的重要环节。 二、 辨证论治:疾病诊断的艺术与科学 《明医杂著》深谙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灵魂。本书系统介绍了四诊(望、闻、问、切)的运用技巧,并对望诊中的神色、形态、舌象;闻诊中的声音、气味;问诊中的寒热、疼痛、睡眠、大小便等症状;以及切诊中的脉象变化,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作者强调,四诊并非孤立进行,而是要综合运用,相互印证,才能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 特别是在脉象的解读上,本书收录了数十种常见脉象,如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等,并详细解释了每种脉象的形态特征、可能预示的病症以及与身体其他症状的关联。例如,浮脉多见于表证,而沉脉多见于里证;数脉多为热证,而迟脉多为寒证。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体现了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本书还将疾病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进行分类,深入分析了这些外感与内伤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证候。例如,风邪侵袭人体,可能出现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而肝郁气滞则可能表现为胸胁胀痛、情绪低落等。如何根据这些症状,结合四诊所得,辨明病因、病位、病性,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 遣方用药:方剂学的精髓与临床应用 《明医杂著》在方剂学方面也颇有建树。本书不仅罗列了大量经典方剂,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每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配伍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强调,方剂的组成并非随意拼凑,而是根据君臣佐使的原则,将药物的药性、归经、功效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书对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用量禁忌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例如,人参的补气,黄连的清热燥湿,甘草的调和诸药等等。作者还特别指出,中药的使用讲究“十八反”和“十九畏”,即某些药物之间不能配伍使用,否则会产生毒副作用。 除了经典的方剂,《明医杂著》还收录了许多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化裁、加减而形成的验方。这些验方往往针对性强,疗效显著,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参考。本书对辨证用药的原则进行了强调,例如“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但由于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方药;而“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但如果其病因、病机相同,则可以采用相同的方药进行治疗。 四、 常见病证的诊疗策略 《明医杂著》在对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多个科室的常见病证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 内科常见病: 对于感冒、咳嗽、哮喘、胃痛、泄泻、便秘、失眠、头痛等内科常见病,本书详细列举了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相应的治疗方药。例如,对于风寒感冒,作者提出了辛温解表的治疗原则,并推荐了经典的荆防败毒散;对于胃脘疼痛,则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采用了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等不同的治法。 妇科常见病: 在妇科方面,本书对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妊娠呕吐、产后病等常见病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强调女性生理的特殊性,如“女子以血为本”,在治疗时格外注重调经养血。 儿科常见病: 对于儿童特有的疾病,如小儿惊风、疳积、麻疹、水痘等,本书也提供了详细的诊疗方案。儿童脏腑娇嫩,易受外邪侵袭,本书在治疗上多采用温和的药物,注重健脾益气,扶正祛邪。 外科常见病: 在外科方面,本书对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骨折脱位等进行了论述。对于疮疡,强调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对于跌打损伤,则注重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五、 养生保健与预防医学的智慧 《明医杂著》不仅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即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本书提倡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整起居作息,饮食有节,并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适当的调理。作者认为,情志的调畅同样重要,过度的喜怒忧思会损伤脏腑,导致疾病。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总结 《明医杂著》是一部集理论、诊断、治疗、养生于一体的医学巨著。其严谨的理论体系,精湛的辨证论治,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对预防医学的深刻认识,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不仅为历代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和临床参考,也为广大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丝怀疑和期待。医学书籍浩如烟海,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并不多。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疑虑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衷的赞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饱含着作者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患者的深切关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辨证施治”的论述,作者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将复杂的辨证过程分解得清晰明了,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这一核心技能。书中列举的典型病例,更是生动形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当时的诊疗场景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医者在面对不同病情时的思考过程和决策依据。这种贴近临床实际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人来说,是极大的帮助。我从中不仅学到了治病救人的方法,更体会到了医者仁心的高尚品质。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关于生命哲学与实践的深刻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对人体奥秘的洞察力所折服。他不仅仅是在讲述疾病,更是在描绘人体这个精妙运作的整体。书中对“气血津液”运行规律的阐述,以及它们与五脏六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我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被书中对“阴阳五行”的独到见解所吸引,这种哲学化的思考方式,为医学的理解增添了另一层维度,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而富有哲理。作者在描述具体病证时,常常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仿佛一位饱学之士,在娓娓道来医学的传承与发展。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专著,更是一部蕴含着东方智慧的经典。我从中汲取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对健康积极的追求。

评分

读完此书,我被一种久违的严谨治学精神所深深打动。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任何时代都弥足珍贵的品质。他对每一个理论的提出,每一个方剂的运用,都经过了反复的考证和实践的检验,绝不容许半点马虎。书中对于古籍的引用和解读,严谨而准确,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更是一种对待学问的态度,一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种精神,贯穿于全书的始终,也激励着我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也要保持严谨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让我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求知者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评分

这是一部让我重新审视“健康”二字的著作。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只关注疾病的治疗,却忽略了预防的重要性。而这本书,却将重心放在了“治未病”的理念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通过调养身体,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作者在讲解日常养生之道时,将医学知识与生活常识巧妙地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饮食的宜忌、起居的规律、情志的调适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让我开始关注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并学会如何去主动地维护健康。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情志致病”的分析,它让我明白,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健康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关键。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引导我走向一种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活方式。

评分

初识此书,便被其厚重的书名所吸引,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门扉。细细品读之下,我沉浸在一片广阔而深邃的医学知识海洋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严谨,对症下药的阐述清晰易懂,即使对于初涉医理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条理分明的逻辑。书中对于各种疑难杂症的辨析,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仿佛亲身经历了医者与病魔斗智斗勇的历程。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病因病机的深入剖析,不仅仅停留在表象,而是追根溯源,揭示隐藏在疾病背后的本质。这种探究精神,着实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涉及的方剂,剂量配比严谨,应用范畴广泛,既有经典传承,又不乏创新思路,让人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读罢全书,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治学严谨的态度,对中医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决心。

评分

明清时的医书非常可以借鉴

评分

我们选定古山公路途经家乡的公路上坎一处有田有地有水的斜坡作为建房的地方。山后是一片荒山,再往上是层层梯田,在一大片板栗林中,散落几户人家,那是我们的老家,下到公路还有四里路。山下是一条小溪流,终年流水潺潺,清清亮亮,就是发大水,也从未见它浑浊过。对面则是嵯峨高峻的大青山。拥对青山,与青山相厮相守,曾经梦里来回萦绕,如今,梦想就要成真。

评分

通俗易懂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评分

印刷质量很好!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哦!

评分

!!!。,。。!!。,

评分

满200-50,有些优惠。

评分

京东信誉第一、物流超快、质量更信得过、每次购物都很愉快、物有所值。

评分

门前大青山是我们的另一个家。与大青山厮守,走进大青山,就如同走进自家的后花园和菜园圃。大青山林木竞秀,花草茂密,是一座巨大的绿色宝库。山上有松、杉、柏、竹、椿等用材树种和水杉、银杏等珍贵植物;有油茶、油桐、板栗、楠竹等经济林木和天麻、灵芝、人参、党参、百味莲、野百合等名贵药材。山林里万物争荣,山猫、野兔、松鼠、竹鼠游戏于山石之间;长尾雉、猫头鹰、野斑鸠、画眉、八哥、杜鹃等腾跃于松柏之上,透出勃勃生机。花色夺目的野生木本植物有:紫花杜鹃、映山红、紫薇、五叶山茶、樱桃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百合、大叶百合、八角莲、七叶一枝花、兰草、龙虾花等,主要滕本植物有:木通、五味子、猕猴桃、七叶参、鸡血藤、野葡萄等。常见食用菌有:野生香菇、平菇、黑木耳、银耳、枞菌、鸡冠菌、阳雀菌、杉菌、剥皮菌等。各种林木壮观瑰丽,挺立峻俏的树木若千把万把的梭标从天上插下来,似千把万把的剑从地上刺出去,密则连绵万顷,疏则孤兀挺立,充满了阳刚之气。还有许多古木相伴而生,相依相偎,亲情依依。

评分

把房子周围的荒山开垦出来,冬季种上油菜,春天金黄的油菜泛滥开来,房子像一艘船在金黄的浪涛中沉浮,常有路过的小汽车停下来,照相机拍个不停。春来种上苞谷、南瓜、苦瓜、丝瓜、长豆角,秋来种上白菜、萝卜、芫荽、甜菜、黄瓜、茄子、辣子,四季惠风拂过,五颜六色缤纷。一切都是自然的,不加催促的,一如门前那条小河潺潺湲湲波澜不兴。自然的,桃树、李树、梨树、板栗树,已然在房前屋后成排成行,随春风春雨茁壮成长,蔚然壮观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