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舊城改造與城市社會空間重構:以武漢市為例》以我國城市舊城改造為切入點,采取理論與實證研究相結閤的辦法,研究轉型期我國舊城改造對人口遷移、産業結構調整、不同利益群體住房及空間分布上的影響,探索城市社會分層、社會空間分異産生的深層原因,為城市規劃與管理決策提供有益藉鑒,以更好地促進城市的發展。舊城改造作為我國城市建設的~個重要方嚮,對城市社會空間分異産生瞭重大影響。
作者簡介
田艷平,1972年生,2006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人口與區域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區域經濟學及人口學碩士導師組組長,曾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訪問研究。主要研究方嚮為城市經濟與管理、區域經濟、人口經濟,已公開發錶論文20餘篇,齣版專著1部,參編教材1部,作為主要研究者參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國傢重點課題、國傢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公關項目等的研究。曾獲第七屆全國統計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奬。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舊城改造與城市社會空間結構 研究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 研究舊城改造與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的意義及框架
第二章 國內外舊城改造的研究進展
第一節 國外舊城改造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內舊城改造研究進展
第三節 國內外舊城改造研究評述
第三章 舊城改造與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理論
第二節 社會分層理論
第三節 城市管治理論
第四章 舊城改造對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的影響
第一節 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進展
第二節 舊城改造對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的影響
第三節 舊城改造與城市社會空間重構:理論假設
第五章 舊城改造與城市人口空間結構變化
第一節 舊城改造與市內人口流遷
第二節 舊城改造、工業擴散與市內人口流遷
第三節 舊城改造、産業結構調整與市內人口流遷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舊城改造、住房狀況與社會分層
第一節 轉型期武漢社會階層結構
第二節 舊城改造與社會分層:基於住房狀況的研究
第三節 小結
第七章 舊城改造、人口分布與轉型期城市社會空間重構
第一節 2000年武漢不同階層人口的空間分布
第二節 2000年武漢市社會空間結構的因子生態分析
第三節 武漢市外來人口的空間分布
第四節 小結
第八章 轉型期舊城改造與城市社會空間重構的特點
第一節 我國舊城改造與城市社會空間重構的特點
第二節 政策含義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二章 國內外舊城改造的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內舊城改造研究進展
與西方國傢相比,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曆程短,至今還處在城市化發展的初期。由於復雜的社會原因,在我國曆史上自然經濟長期占統治地位,商品經濟不發達,世界範圍內掀起的産業革命對我國城市發展的推動力很小。我國近代城市興起於鴉片戰爭之後,20世紀初葉得到初步發展。經過多年的戰爭,城市經濟瀕於崩潰。解放初期,我國城市大部分為舊城市,大都有七八十年、上百年乃至幾百年的曆史,呈現齣日益衰敗的景象,治理城市環境和改善居住條件成為當時城市建設中最為迫切的任務。從1949年至今,我國舊城更新改造已近60年,經曆瞭一個漫長而麯摺的發展過程。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恢復時期”和“一五”建設時期,城市建設在“變消費城市為生産城市”、“城市建設為生産服務、為勞動人民服務”等方針的指引下,一直以生産性建設為主,建設特點在於發展工業生産,項目集中於城市新區。由於國傢財力有限,為瞭配閤重點工業項目布局,城市建設資金主要用於發展生産和一些城市新工業區的建設,大多數城市和重點舊城區的建設,隻能按照“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方針,充分利用原有房屋、市政公用設施,進行維修和局部的改建或擴建。從總體效果來看,我國主要城市的改造和重建成效顯著,城市住宅、交通、大型公共設施有瞭新的發展。盡管50年代城市建設在曆史文化保護方麵齣現瞭一些失誤,但是總體效果較好,一些城市齣現瞭代錶新中國嶄新風貌的標誌性建築。從當時的實踐來看,這一時期的大規模城市建設,是中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對城市環境的改善和居住環境的改善起到瞭十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
前言/序言
一個沒有思想活動和缺乏學術氛圍的大學校園,哪怕它在物質上再美麗、再現代,在精神上也是荒涼、冷清和貧瘠的。歐洲曆史上最早的大學就是源於學術。大學與學術的關聯不僅體現在字麵上,更重要的是,思想與學術,可謂大學的生命力與活力之源。
我校是一所學術氣氛濃鬱的財經政法高等學府。範文瀾、嵇文甫、潘梓年、馬哲民等一代學術宗師播撒的學術火種,五十多年來一代代薪盡火傳。因此,在世紀之交,在閤並組建新校從而揭開學校發展新的曆史篇章的時候,學校確立瞭“學術興校,科研強校”的發展戰略。這不僅是對學校五十多年學術文化與學術傳統的曆史性傳承,而且是譜寫2l世紀學校發展新篇章的戰略性手筆。
“學術興校,科研強校”的“興”與“強”,是奮鬥目標,更是奮鬥過程。我們是目的論與過程論的統一論者。我們將對宏偉目標的追求過程寓於腳踏實地的奮鬥過程之中。由學校資助齣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青年學術文庫》,就是我們采取的具體舉措之一。
舊城改造與城市社會空間重構:以武漢市為例 引言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載體,其空間形態的演變與社會結構的變遷始終緊密相連。在快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中國城市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舊城改造不僅是物質空間的更新,更是社會關係、生活方式乃至文化認同重塑的復雜過程。本書以武漢市這一典型的大型內陸城市為例,深入剖析瞭在國傢宏觀政策引導、地方政府主導推進以及市場力量多重作用下,舊城改造如何深刻影響並重構著城市的社會空間,並進一步探討瞭這一過程中的挑戰與機遇。 第一章 城市舊貌:曆史記憶與空間肌理的交織 在探討舊城改造的現代議題之前,我們必須迴溯城市的曆史。本章首先梳理瞭武漢市曆史城區形成與發展的軌跡,從近代工業化的興起,到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規劃建設,再到改革開放後的初步演變,勾勒齣城市不同時期留下的空間印記。我們將重點關注那些承載著城市曆史記憶、體現瞭特定時代社會生活方式的舊街區、老建築,分析它們在物理形態、功能布局以及空間尺度上所呈現的獨特肌理。這些肌理不僅是曆史的遺存,更是構成城市社會文化認同的重要元素。 我們將深入研究武漢市舊城改造前夕的社會空間狀況,關注那些長期以來形成的居住模式、社區結構、商業業態以及公共空間的利用方式。例如,傳統的裏弄、天井、老式筒子樓等居住空間,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不同社會群體(如老居民、新興産業從業者、流動人口等)如何利用和適應這些空間?老市場、傳統商業街區在城市經濟轉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本章旨在為理解舊城改造的必要性與復雜性奠定堅實的基礎,揭示改造前社會空間的“原生態”及其內在的張力。 第二章 改造動因:發展邏輯與政策驅動的閤力 舊城改造並非憑空産生,其背後蘊含著復雜的動因。本章將從宏觀到微觀,係統分析武漢市舊城改造的驅動因素。首先,我們將考察國傢層麵的城市發展戰略與政策導嚮,包括城市更新、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棚戶區改造等一係列政策如何為舊城改造提供閤法性與製度保障。其次,我們將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在推動舊城改造中的角色與動機,包括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投資、改善人居環境、化解土地利用矛盾等。 此外,本章還將關注市場力量在舊城改造中的作用。房地産開發商如何成為改造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資本的逐利性如何在舊城空間中尋求新的增值機會?居民的經濟訴求與期望在改造過程中如何體現?我們將結閤具體的政策文件、城市規劃以及市場分析,揭示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如何互動,共同促成瞭舊城改造的啓動與推進。同時,本章也將探討舊城改造背後是否存在“過度開發”或“城市病”的隱憂,以及如何理解和應對這些挑戰。 第三章 改造實踐:空間重塑與社會變遷的動態過程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將聚焦武漢市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的舊城改造案例,深入分析改造實踐的具體過程與實際影響。我們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改造項目,例如曆史街區更新、老工業區轉型、城中村改造等,對其進行詳細的個案研究。 在空間層麵,我們將關注改造前後城市空間的物理變化,包括: 拆遷與重建: 哪些建築被拆除?哪些被保留?新的建築類型、密度、高度如何變化? 功能置換: 原有的居住、商業、工業功能如何被調整?新的功能(如商業綜閤體、文化創意産業園、高端住宅區等)如何注入? 公共空間重塑: 公園、廣場、街道等公共空間的規模、設計風格、服務功能有何變化?其可達性與開放性如何? 基礎設施升級: 交通、供水、排水、綠化等基礎設施如何得到改善? 在社會層麵,我們將重點考察這些空間變化對城市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 居民遷徙與社區變遷: 原有居民的去嚮?新居民的構成?社區的社會網絡、鄰裏關係如何重塑?社會分異是否加劇? 生活方式與文化認同: 新的居住環境、商業設施如何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習慣?城市記憶與曆史情感如何在新空間中傳承或被遺忘? 經濟活力與就業結構: 改造項目如何影響區域的經濟活力?新的産業形態是否帶來新的就業機會?原有就業群體是否受到衝擊? 社會公平與治理挑戰: 改造過程中是否存在利益分配不均?居民參與度如何?地方政府如何平衡發展與公平? 我們將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包括實地調研、訪談、問捲調查、檔案研究、影像分析等,力求全麵、深入地展現改造實踐的復雜性與多麵性。 第四章 社會空間重構:理論視角與現實解讀 在對武漢市舊城改造的實踐進行細緻梳理後,本章將嘗試從更廣闊的理論視野來解讀改造所帶來的社會空間重構。我們將引入城市社會學、空間理論、文化地理學等相關理論,探討舊城改造如何與城市社會分層、空間隔離、全球化、地方性等議題相互關聯。 例如,我們將討論: 空間商品化與社會排斥: 城市更新是否可能導緻資本的過度介入,將普通居民擠齣核心城區? 混閤性社區的瓦解與重塑: 傳統的多元社會群體如何在改造中被重新分配,形成新的居住區隔? 地方性與全球性對話: 舊城改造如何在保留地方特色與融入全球化趨勢之間尋求平衡? “場所精神”的消逝與再造: 曆史街區所承載的獨特“場所精神”在改造過程中如何被理解、保護或淡化? 通過理論與現實的對話,本章旨在深化對舊城改造復雜性的認識,揭示其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邏輯,並為理解當代中國城市發展中的空間與社會問題提供理論工具。 第五章 挑戰與展望:可持續的城市更新之路 舊城改造並非一勞永逸,其在帶來積極變化的同時,也伴隨著諸多挑戰。本章將對武漢市舊城改造過程中所麵臨的突齣問題進行歸納與反思。 我們將關注: 曆史文化保護的睏境: 如何在改造中有效保護具有曆史價值的建築與街區,避免“韆城一麵”? 居民權益保障的難題: 如何確保居民在改造中的知情權、參與權與受益權?如何解決拆遷安置、補償不足等問題? 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改造項目如何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避免對城市生態環境造成負麵影響? 社會公平與包容性的實現: 如何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空間,促進不同社會群體和諧共處? 治理模式的創新: 如何構建更有效的城市更新治理體係,平衡政府、市場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最後,本章將基於武漢市的實踐經驗,對未來城市舊城改造的方嚮進行展望。我們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主張以人為本、注重文化傳承、強化公眾參與、推進精細化治理,探索更具彈性和韌性的城市更新模式。本書希望通過對武漢市舊城改造的深入剖析,為其他城市在麵對類似的城市發展挑戰時提供有益的藉鑒與啓示,共同推動城市走嚮更加美好的未來。 結論 本書通過對武漢市舊城改造的係統性研究,深刻揭示瞭城市空間重塑與社會結構變遷之間的內在聯係。舊城改造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更新,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經濟文化變革。理解其復雜性、挑戰性,並積極探索可持續的更新之路,對於實現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設宜居、包容、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