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观光纪游、观光续纪、观光游草

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观光纪游、观光续纪、观光游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冈千仞,张明杰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日本
  • 中国游记
  • 游记文学
  • 文化交流
  • 观光
  • 历史地理
  • 清末民初
  • 中日关系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68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4777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5
字数:2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884年6月日本汉学家冈千仞来华游历三百馀日,《观光》三书即此次游历之所获。其行迹遍及以苏、沪、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保定之间的华北大地,以及华南的广州、香港等地。冈千仞游华,另一主要活动就是会客访友。仅游记中提到的有名姓可考的中国文人就达百馀位,其中包括他拜访过的李鸿章、盛宣怀、俞樾、李慈铭、袁昶、张裕钊、张焕纶等官绅名流。
《观光纪游》,近十万字,是近代日本人所著汉文体中国游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此次整理出版,还收录了《观光续纪》、《观光游草》,前者在日本本土也没有正式出版过,后者国内也难以见到。书后还附有冈千仞与上海书院士子的《笔话》。这些文字记录对于我们了解清末社会、尤其是中法战争之际中国官民与知识阶层的思想状况等,可谓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作者简介

冈千仞(1883-1914),字天爵,号鹿门,日本仙台藩人,先后于养贤堂、昌平黉习汉文,修经史。明治维新前夜,倡勤王大义,被藩主下狱。维新后,一度出任修史馆编修、东京书籍馆干事等职,后绝意仕途,开办私塾,号称北子三千。其性情豪放,好论时事,与王韬及黄遵宪、何如璋、黎庶昌等人交往甚密。一生著述等身,主要有《尊攘纪事》《藏名山房杂著》《藏名山房文初集》等。

目录

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总序
冈千仞游华及其所作游记
整理说明
观光纪游
自序
例言
卷一 航沪日记


航沪日记

卷二 苏杭日记卷上


苏杭日记卷上

卷三 苏杭日记卷下

卷四 沪上日记

沪上日记

卷五 燕京日记卷上


燕京日记卷上

卷六 燕京日记卷下

卷七 沪上再记


沪上再记

卷八 粤南日记卷上


粤南日记卷上

卷九 粤南日记卷中

卷十 粤南日记卷下
后序
观光续纪

文学
国子监
岁科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宗教
兵制
长江水师
海军
爱新觉罗氏

卷二
地理
尺度
制造局
制盐
物产
贸易
欧国东通
政体
取人法
风俗
家屋
衣服
大川
风水
鸦片
度量衡
量衡

卷三
货币
铜钱

洋银
上海开市
兵勇
厘税
招商局
观光游草



观光游草卷上
观光游草卷下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卷一 航沪日记

游之有益于学也久矣。历览通邑大都,跋涉名山大川,道路间关,俯仰感慨之所系,发泄于翰墨,以穷其变化,得名于当世,而流芳于千岁者,古来骚人韵士之所恒也。况复大丈夫生不遇当时,则当凌励[厉]宇宙,脾睨人世,飘然轻举乎尘埃之表,何必区区乎匏系一方之为?鹿门冈君夙人昌平黉①,精穷经史,退而修国史,译欧西各史,颇有良史之名。余暇足迹遍于天下。
今兹甲申之夏,将游清国。余谓:善哉游也!君自上海人天津,观燕京,逾长城,徘徊韩魏齐鲁之问;登泰山,访齐鲁,观孔孟之遗迹;历殷周故墟,出江淮之间,吊汉楚兴亡,曹刘胜败之迹,恒华之巍峨于天外,沧溟之浩渺于地限,与夫鲲鹏之出没,蛟龙之变幻,凡足以悚耳目,壮志气,以发底蕴者,悉皆收揽之。乃知于著作之旨,大有所发挥也。苏栾城称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名山大川,与燕赵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有奇气。呜呼!君之游,岂其徒尔者乎哉?

前言/序言

  近代中日两国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0年,成立不久的明治新政府即派外交代表柳原前光等前来中国,游说清政府与其订约通商,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翌年,两国代表在天津最终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约定互设使领馆,准许彼此商民来往贸易等。六年后,以何如璋公使(副使张斯佳、参赞黄遵宪等)为首的第一届驻日使团进驻日本。尽管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与英法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天朝帝国”名誉扫地,但这些以学者、文人为主体的使馆人员,却受到日本朝野人士,尤其是文化界人士的热诚欢迎。他们经常聚集一堂,把酒论诗,交流思想,切磋文艺,呈现出与当时的政治环境迥异的友好气氛。何如璋的出使游历记《使东述略》、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等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些情况。1879年,以《普法战记》而扬名海内外的报业人士王韬东渡日本,由长崎经神户、大阪、横滨,抵东京,前后游历四个月时间,并将此次东瀛之行的所见所闻,撰写成《扶桑游记》一书公开出版。王韬此次访日,所到之处受到的欢迎可以说是空前的。日本文士均以能让王韬评诗题签为荣,争相设宴以待,或陪其出游。诚如《扶桑游记》序言中所记“壶觞之会,文字之饮,殆无虚日”,“承诸君子之款待周旋,可谓至矣”。
  然而,近代历史的演变,对中国来说异常悲惨。数年后的中法战争,腐败的清政府又让法国打得“落花流水”。
近代东瀛客的中国行旅: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交融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群日本文人、学者、官员乃至普通民众,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踏足中国的土地,留下的宝贵游记。这并非简单的旅游记录,而是彼时日本社会对中国认知变化的重要载体,是两国关系微妙互动下的文化镜像,更是那个时代宏大历史叙事下的个体观察与思考。 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散落在零散史料中的游记文本,通过细致的比对与梳理,重新构建日本近代人眼中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本书将从多个维度,立体展现这些东瀛来客的中国行旅,旨在揭示他们观察的角度、记录的内容、表达的情感,以及这些记录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心态。 一、 穿越时空的目光:游记文本的搜集与梳理 本书的基石是对于现有近代日本中国游记资料的系统搜集与辨析。我们将穷尽所能,搜寻近代以来日本出版的、关于中国旅行的各类文献,包括但不限于: 报刊杂志上的连载文章: 许多文人学者将他们的游历见闻以文章形式发表在当时的报纸杂志上,这些文章往往篇幅不长,但鲜活生动,充满时效性。 独立的旅行笔记与回忆录: 一些作者将自己的旅行经历汇集成册,形成独立的游记作品,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更为详尽,也更能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与深入思考。 书信、日记中的片段记录: 即使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品,许多信件和日记中同样蕴含着宝贵的对中国社会景象的描绘与评论,这些零散的记录能够补充更真实的细节。 官方奏疏与考察报告: 部分官员或考察团的报告,虽然带有官方色彩,但也记录了他们所见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视角。 在搜集过程中,我们将严格区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文本,并考察其成书背景、作者身份、发表渠道等,以确保资料的可靠性与代表性。 二、 观察的维度:日本视角下的中国镜像 这些日本游记作者,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与时代使命,以多元的视角观察中国。本书将重点剖析他们观察的重点,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镜像”: 古迹名胜的巡礼: 许多日本游记者怀着对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向往,对各地的名山古迹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他们关注建筑的宏伟、历史的传说,以及这些遗迹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精神。例如,北京的紫禁城、故宫,西安的兵马俑、古城墙,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等,都是他们笔下常出现的场景。他们不仅记录景物的形貌,更试图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与文化象征。 都市的繁华与衰败: 上海、天津、广州等新兴的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国城市面貌的缩影。日本游记者们在这里看到了西方的洋行、繁华的商业街、琳琅满目的商品,也看到了中国传统商业的脉络,以及贫富差距、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他们对这些都市的观察,往往夹杂着对现代化进程的期待与对传统社会衰败的忧虑。 乡野的民情风俗: 除了都市的喧嚣,也有许多游记者深入乡村,观察普通中国民众的生活。他们记录当地的农业生产、婚丧嫁娶、节日习俗、饮食起居,以及民众的性格特点、精神信仰。这些细致的民俗描写,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基层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社会制度与政治变迁的审视: 尤其在甲午战争后,以及辛亥革命前后,日本的观察者们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官场运作、社会变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记录下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记录下维新运动的尝试与失败,也记录下革命浪潮的涌动。他们的观察,往往带有对中国未来走向的预判与评价,也折射出日本自身的国家战略考量。 文化艺术的品鉴: 戏剧、戏曲、绘画、书法,以及文学作品,都是日本游记者们感兴趣的文化领域。他们尝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分析其表现形式与内涵,并常常将其与日本的艺术进行比较。 三、 情感的流淌:游记中的复杂情愫 在这些文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客观的记录,更能感受到作者复杂的情感流淌: 敬仰与赞叹: 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许多日本游记者怀有深深的敬仰之情。他们赞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为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思想智慧所折服。 好奇与探求: 对于中国这个邻邦,日本人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中国的真实面貌,探究其文化的根源,理解其社会发展的路径。 忧虑与同情: 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与衰败,许多日本游记者也流露出忧虑甚至同情的情感。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也对中国的前途感到担忧。 批判与反思: 随着两国关系的演变,一些游记中也开始出现批判性的声音,对中国社会的某些现象进行反思,甚至夹杂着一些优越感的论调。 四、 历史的回响:游记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这些近代日本中国游记的系统研究,揭示以下几个层面的价值: 还原历史的多元视角: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来自外部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中国社会的面貌。这种视角与中国自身的历史记录相互补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 理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 这些游记是理解近代以来中日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文献。通过游记,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如何随着历史进程而改变,以及这种看法背后所折射出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发掘被遮蔽的细节: 游记中那些生动鲜活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够填补宏大历史叙事中的空白,让我们得以窥见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民间社会的活力,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社会现象。 探讨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流: 这些游记也触及了文化认同、文化借鉴与文化冲突等深层问题。它们反映了日本知识分子在面对中国文化时,是如何进行自我定位与文化参照的。 本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这些珍贵的近代日本中国游记进行深入解读,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多元的近代中国,以及那些远道而来的东瀛客的所思所感。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跨越文化的探寻,一次对历史细节的重塑与再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十分雅致,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宣纸质感,上面印着淡淡的山水画,再配以毛笔书写的书名,瞬间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近代。拿到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实与温润,翻阅时沙沙的声音,更是勾起了我对纸质阅读的无限眷恋。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但读进去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一位位近代日本学者的笔触,我得以窥见他们眼中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他们笔下的中国,既有令人震撼的古老文明与壮丽山河,也有着近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挣扎与变革。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化身为那个时代的旅人,与他们一同踏上这片土地,用他们的眼睛去感受,用心去体会。那些精美的插图,更是锦上添花,无论是古寺庙宇的恢宏,还是市井小巷的生动,都为文字增添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刚开始翻阅这本书时,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些纯粹的旅游见闻,类似于现在我们读到的游记。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多重面貌,也折射出日本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变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细节的捕捉,例如对当地人服饰的描述,对食物味道的感悟,甚至是对街头巷尾琐碎对话的记录,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生活图景。有一段文字,描写了一位日本学者在某个乡村遇到的老人,老人淳朴的笑容和充满智慧的话语,让他感受到了中国底层人民的坚韧与乐观。这种跨越国界的、人性化的交流,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数次为之动容。这本书不只是记录了“看”,更是记录了“感受”,记录了“思考”。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史充满兴趣,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看待彼此。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好奇心,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站在一个“局外人”的立场,去审视那个时期的中国。书中那些关于城市风貌、社会习俗、民众生活的细致描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其中一位作者对上海滩的观察,既有对新兴都市繁华的赞叹,也有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敏锐洞察。另一位作者则记录了他游历江南水乡的所见所闻,那些拱桥、小船、青石板路,在笔下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古老的画卷之中。更让我触动的是,这些日本学者并非仅仅是走马观花,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中国的文化、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们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对中华文明的尊重与赞赏,即使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也能感受到他们真诚的探索与思考。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没想到它的语言风格如此生动活泼,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我被书中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述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时代的洪流之中,与那些旅人一同经历着中国的巨变。他们对中国人民的善良、勤劳,以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生命力的赞美,让我倍感亲切。书中不仅仅记录了壮丽的山河与繁华的都市,更深入到了普通人的生活,描写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挣扎。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温度。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国。

评分

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他者”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当我们习惯于从内部视角去叙述历史时,很容易陷入某种固定的叙事模式。而这本书,通过近代日本人的眼睛,我得以看到一些不同寻常的侧重点和解读方式。他们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观察,虽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但很多方面都显得相当客观和具有洞察力。比如,书中对中国近代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的分析,以及对中日两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异同的比较,都引人深思。我发现,很多他们在书中提出的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我习以为常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去用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评分

观光续纪

评分

评分

度量衡

评分

从手工生产进而追求机器生产,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变革。这个观念变革对中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自强运动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丁日昌以这种新的认识和观念为基础,在上海积极设法,主持收买了美国人设在虹口的旗记铁厂,合并原来的炸炮局,后又接纳容阂从美国购回的机器,于1865年9月正式成立了江南制造局。江南制造局是清政府设立的第一家近代军工企业,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

评分

尺度

评分

汉文写的,值得收藏!

评分

在这个过程中,丁日昌的思想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认为“太平军已不足平”,真正构成对清朝威胁的是外国侵略者。1864年8月,他上书李鸿章,指出现在中外交通,洋人乘我多事之秋,不时恫吓挟制,令人忧愤难忍,必须积极自强以图御侮。他认为外国的长技在于船坚炮利,洋人恃此以挟制中国,我们也可以取其所长以对付洋人。丁日昌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他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认识到,中国传统的生产工艺和手段无法适应近代枪炮制造的需要。旧式泥炉炼不出能够制造近代枪炮的钢铁,用泥模铸炮也很难使炮膛光滑匀衡。因此,丁日昌产生了改革生产工艺和手段的强烈愿望。他在上海与洋人频繁接触,已对西人的机器工厂有所了解。王韬所著《火器说略》,更使他对近代枪炮的制造原理、生产工艺,特别是车床等生产工具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写信向李鸿章推荐王韬,同时建议设立“夹板火轮船厂”,用机器生产近代近代军舰 近代军舰

评分

制造局

评分

兵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