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挑战
:48.00元
作者:(美)鲁道夫德雷克斯,(美)薇姬·索尔兹,甄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807680741
字数:230000
页码:44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已为人父或人母的你,或许早已忘记自己儿时调皮、任性、噘嘴、发脾气、故意跟父母“作对”、跟兄弟姐妹打架时,心里在想些什么了。而今天站在你面前的小孩,他们表达自己心境和情绪的方式,与当年的你一模一样。
每一代的成长都会碰到这种局面——当事人太懵懂,过来人又太健忘。我们在这个永恒的循环里一直寻找、追忆和思索。是时候来一步时光穿梭机带我们回归遥远的童年了。只有懂得,才会理解。
谨以此书献给有终身学习态度的现代父母。
重磅推荐:
target='_blank' href='#'>★《当我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
海报:
内容提要
从“独裁的阶级社会”到“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现代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儿方式的改变。如何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现代教育的基础课题,也是现代父母要面对的永恒挑战。——这段赫然印在题词页的话,正是德雷克斯创作《孩子:挑战》这部家庭教育代表作的核心理念。
《孩子:挑战》中推荐的方法是基于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生活哲学理念及人类生活观。基于此,德雷克斯在书中倡导:既不建议家长纵容孩子,也不建议家长严惩孩子,家长要学习的是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们,有能力引导他们,不让他们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也不让他们在家里感到压抑和窒息。
每一位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要赢得的不是挑战,而是爱和尊重,以及相伴中的彼此成长!《孩子:挑战》,不仅能带你一步步跳脱出来反观自己的育儿方式,也能帮你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的个体情绪和行为,学习永不嫌迟!
目录
章 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12
第二章 了解孩子/24
第三章 鼓励/56
第四章 孩子的错误目标/82
第五章 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96
第六章 利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108
第七章 坚定而非强硬/122
第八章 对孩子表现尊重/130
第九章 发展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138
第十章 发展对他人权利的尊重/148
第十一章 消除批评和减少错误/154
第十二章 保持规律/168
第十三章 花时间训练/174
第十四章 赢得合作/182
第十五章 避免给予过度关注/196
第十六章 避免权力之争/204
第十七章 退出冲突/216
第十八章 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226
第十九章 不要“赶苍蝇”/238
第二十章 不轻易取悦:有说“不”的勇气/242
第二十一章 避免冲动:采取孩子预设以外的行动/252
第二十二章 避免过度保护/260
第二十三章 激发独立/268
第二十四章 不参与战争/278
第二十五章 不受恐惧的影响/296
第二十六章 做自己的事/308
第二十七章 不要可怜/324
第二十八章 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340
第二十九章 有效跟进,前后一致/346
第三十章 一视同仁/354
第三十一章 倾听/360
第三十二章 注意说话的语气/366
第三十三章 放松,从容/370
第三十四章 降低“坏”习惯的重要性/378
第三十五章 一起享受乐趣/386
第三十六章 电视挑战/392
第三十七章 “和”他们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398
第三十八章 家庭会议/408
养育孩子的新原则/415
附 录 使用新方法/416作者介绍
鲁道夫·德雷克斯(1897-1972)Rudolf Dreikurs: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迷人,它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不失现代的锐利。你很少能在当代畅销书中读到这种将深刻洞见融入日常叙述的能力。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考究,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精确、最无可替代的词汇来描绘那种难以言喻的心理状态。我甚至会因为一个特别精妙的比喻而停下来,反复品味好几遍。这不仅仅是信息传递,更像是一种文学体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平时的表达习惯,那种急于求成的、碎片化的交流方式,在这本书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阅读它,就像是在听一位技艺精湛的演奏家,每一个音符的轻重缓急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心悦诚服。那种流畅的节奏感,让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也变得如同潺潺流水般自然。
评分这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厚实的封面,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质感让人忍不住想多翻几页。内页的纸张也挑剔过,墨色的印刷清晰有力,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沉稳和力量。我特别喜欢它排版的留白,呼吸感十足,阅读时眼睛一点都不累。那种老派的、经过时间考验的出版美学,现在真是越来越少见了。一本书的外在呈现,往往是它内在精神的一种投射,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用一种非常尊重读者的态度来对待呈现这件事。翻开第一页,就能感觉到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尤其是那个烫金的书名,在光线下低调地闪烁着,简直是点睛之笔,让我想起了那些旧时光里,图书馆里最珍贵的藏书。如果你和我一样,对书籍的物理存在感有种特别的执念,那么光是捧着它,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场持续性的自我对话。我发现自己常常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而不是急着去看下一页。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爽文”,而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来慢慢品尝的老酒。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因为读者自身的生命阶段和阅历在变,书中的那些道理也就有了新的注脚。我甚至开始在跟朋友的交流中,不自觉地引用书中的一些观点来梳理复杂的局面,而且非常有效。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具体的答案,而是一种更具韧性和弹性的思维模式。它让我在面对生活的突变时,不再是惊慌失措,而是能够迅速进入一种“分析-应对”的良性循环。这种内在的结构性提升,是任何快速致富或速成指南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大家之作”是抱有戒心的,总担心它会过于宏大叙事,脱离普通人的生活。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落地性”。它没有停留在高屋建瓴的哲学思辨上,而是深入到家庭关系、职业选择乃至日常的自我对话之中。举个例子,它对“完美主义陷阱”的剖析,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过去总是因为追求那个虚无缥缈的“最好”而错失了“足够好”的当下,这本书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指出了这种“过度追求”背后隐藏的恐惧。它不是一味地鼓励你“放下”,而是教会你如何区分“建设性的努力”和“自我消耗的执念”。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增强了,不是那种控制一切的控制欲,而是对自己内心驱动力的清晰认知。
评分我最近在琢磨一个问题,关于如何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定力,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虽然没有直接给出操作手册,但它构建的那个思考框架,简直是茅塞顿开。它不像那种浮躁的“成功学”书籍,告诉你快点跑,而是慢下来,让你审视自己奔跑的姿态和方向。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习惯性反应”的那个部分,作者用一系列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解剖了我们是如何被那些潜意识的自动化脚本所操控的。读完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捕捉自己那些自动弹出的负面预设,然后像外科医生一样,小心翼翼地将其剥离出来观察。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突然获得了一个新的视角来观察自己的人生戏剧。它没有强迫你接受任何单一的教条,而是为你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心智工具箱”,让你自己去打磨和适配你的现实处境。那种知识落地的扎实感,远超那些空泛的理论说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