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为作者于阳的一部力作,该书曾于2006年出版,并引起网络热议,许多学者参与了大讨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此次为第三版,内容*为成熟,分析*为客观,作者依据现实社会中的江湖百态,对过去的草根社会的转型历史进行分析,展示江湖作为草根社会其真实、复杂、迂回的转型原因和过程,突出表达了一个重要观点,即江湖的蜕变、崛起和干扰因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重要影响,中国要反思历史,推进现代化,就不能不关注江湖即草根社会的变化。
于阳潜心十年研究的成果《江湖中国(一个非正 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是应 该静下心来仔细研读的图书。它解释了当今社会很多 的陋规,即广泛存在的潜规则。他将狭义的江湖理解 为帮派等组织,将广义的江湖理解为江湖化了的人群 ,例如广泛存在的关系网。该书通俗易懂,但又站在 学术的立场上进行解释,可谓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 批判使用价值。
于阳,198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任教于广州暨南大学生物系。1990年担任大学实验农场副主任,1993年离开大学从事房地产业,2000年后专事中国社会问题写作,主要著作有《Y形结构——人性的先天和后天》《中国政治时钟——三千年来**治理的周期运动》《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
序言
**章 体制外还有一个“体制”
一、难以破解的老问题
二、中国的江湖化
三、以“江湖”解读中国
四、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大迁徙
五、中国人何以**“武侠癖”
六、“党”“网”之分
第二章 江湖是蜕化的“儒教”
一、两汉至宋元:江湖萌芽时期
二、明清:江湖成熟的时期
三、晚清民国:江湖的鼎盛时代
四、**:命运叵测的分化
第三章 关系网
一、关系是生存维生素
二、关系好办事
三、关系与个人生活保障体系
四、细说关系
五、关系的获得:17种人脉与3个要件
六、关系技巧之不完全手册
七、费孝通描绘关系:“一枚石头扔进湖塘”
八、见面熟人二百余
九、关系传递:寻觅熟人的熟人
十、打折扣,传递加速衰减
十一、不同城市的关系生态
十二、关系社会的规模极限
第四章 人情制度
一、没有人情,便没有关系
二、人情如虚拟货币,支持交易
三、人情的两个意义空间
四、“人情”二字的各种含义
五、追溯人情名称由来
六、非正式规则蕴含的老词儿
七、人情规矩,乾坤方圆
八、份子钱:人情联盟背后
九、活的腐败通道:以人情行贿赂
第五章 面子秀场
一、“两面国”的故事
二、“人活一张脸”
三、面子要素浅说
四、面子术语
五、“假人”、演戏与做假
六、历史流变中的面子
第六章 混世
一、江湖也有价值观
二、一个小城样本
三、关系网牟利的秘密:以权力寻租为生
四、黑社会牟利的秘密:向土地产权寻租
第七章 社会制度的演化
一、解读中国江湖化的工具
二、历史变脸的舞台
第八章 中国之梦
一、体制外江湖之由来
二、体制内如何被“江湖化”
三、外延性修复
四、内涵性修复
五、结语:还有*多……
后记
《江湖中国》这本书,我读来感觉就像是在解开一个关于中国社会最核心的谜题,一个隐藏在表面之下的运作逻辑。从书名“江湖中国”开始,就充满了吸引力,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带着一种探索未知、拨开迷雾的好奇感。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非正式制度”的起源和演变,不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层层剥茧,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叙述,将复杂的社会现象解释得清晰易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情账”、“面子”等传统观念在“江湖”体系中的作用的分析,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从未被如此系统地解读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中国,有时候“关系”比“规矩”更重要;为什么许多事情的解决,最终都绕不开“人”。它揭示了在某些历史阶段,当正式的法律、制度无法提供充分的保障时,人们是如何自发地构建起一套基于信任、互助和道义的网络来应对风险、解决冲突、甚至促成合作。这种“江湖”的力量,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为社会提供了某种程度的稳定和秩序,也必然伴随着一些潜在的弊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后者,但它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复杂性的根源,以及它在中国社会基因中的深刻烙印。
评分这本《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让我对“江湖”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远非武侠小说里那些刀光剑影的江湖,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组织与运行逻辑。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江湖”是个有些遥远、甚至有些负面的词汇,带着点江湖骗子、江湖恩怨的意味。但作者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和严谨的考证,将“江湖”还原成了一种在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弥合正式制度不足的强大力量。它不仅仅是某个特定时期或特定人群的现象,而是贯穿了中国漫长历史,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乃至于个体命运的基石。书中对“关系”、“人情”、“信任”等概念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中国社会为何如此强调人脉,为何有些事情在正式渠道难以解决但在非正式关系网中却能迎刃而解,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没有回避“江湖”背后可能存在的灰色地带和负面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它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所扮演的无可替代的角色。这种解读方式非常独特,避免了简单化的道德判断,而是着眼于“为何如此”,展现了中国社会肌理的复杂与韧性。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一些现象,感觉对中国社会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对中国社会理解的“重塑”。我之前对“江湖”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文学作品中的描绘,觉得那是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亚文化。然而,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将“江湖”阐释为一种贯穿中国历史、深刻影响社会运作的“非正式制度”。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拆解一个巨大的社会“密码”。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好”或“坏”的评价,而是深入剖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当正式制度不健全、不稳定时,“江湖”是如何作为一种替代或补充机制,满足了社会成员在安全、经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书中的许多论述,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例如对于“圈子文化”、“门阀观念”、“乡谊互助”等等现象的解释,都变得豁然开朗。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依然能感受到的许多社会现象,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这种“江湖”文化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社会复杂性、以及其独特的适应性和韧性的重要视角,让我对“中国特色”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对如何看待和处理社会问题有了更广阔的思路。
评分《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惊喜连连,感觉像是在探索一个被忽略的宝藏。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而且逻辑清晰,将“非正式制度”这个相对宏大的概念,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之前总觉得,中国社会的很多现象,比如“关系网”、“人情债”,是比较零散的、难以归类的,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框架来理解它们。它告诉我,这些看似“江湖”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在中国特殊历史文化土壤中,为了弥补正式制度不足而自发形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运行机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歌颂或批判,而是以一种客观、分析的态度,深入剖析了“江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信任”在非正式制度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论述,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中国,人际关系如此重要,为什么很多事情最终需要“人”来担保或撮合。这本书的解读,让我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入、也更全面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更是关于理解我们当下社会的一些深层逻辑,让我对“中国式”的生存智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见证了那些在现代史料中常常被忽略的、却又无处不在的“非正式制度”是如何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社会变迁图卷。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富有画面感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对历史和社会学并非专业的读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例如从古代到近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正式制度的缺失或脆弱,如何催生了各种形式的“江湖”运作,有着非常细腻的描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江湖”行为简单地贴上“落后”或“腐败”的标签,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特定环境下,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维护群体利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润滑剂”的角色。这种超越时代局限性的视角,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于“制度”本身的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制度?在制度空白地带,社会又会如何自发地寻找出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答案,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的“韧性”所在,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如何依靠智慧和互助来适应和生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